1、2010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 A、发射航天飞机,是靠燃料的燃烧释放的能量推动火箭不断地向上运行,发生了化学变化; B、只是动能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并无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C、只是太阳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并无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D、只是风
2、能和电能间的相互转化,无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故选 A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解答此题实质归结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上,关键是看能量转变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通过本题要学会处理问题的变通。 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浓盐酸 浓硫酸 烧碱 食盐 生石灰 稀硫酸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存放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即发生化学反应使自身质量增加。 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错误; 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质量变大,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
3、化学变化,正确; 食盐的质量基本无变化,错误; 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正确; 稀硫酸的质量基本没有变化,错误。故选 C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此题是对常见物质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要有所了解,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下列各组选项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合金 不锈钢、焊锡、生铁 B 碱类 烧碱、纯碱、熟石灰 C 干燥剂 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 D 合成材料 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有关分类方法判断。 A、根据合金的概念,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混合物,可知不锈钢、
4、焊锡、生铁都属于合金,故 A正确; B、纯碱是由金属离子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盐,而不是碱,故 B错误; C、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都有吸水性,生石灰会与水反应,都可做干燥剂,故 C正确; D、合成材料又称人造材料,是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加工而成的材料,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气体的干燥(除水),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合金、碱、合成材料的概念以及干燥剂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识记。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图下面 “可能产生的后果 ”不一致的是 A标签受损 B受热仪器破裂 C
5、溶液蒸不干 D读数不正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残留液体可能会流下腐蚀标签,图示 “错误操作 ”与图中 “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致,故 A正确; B、加热固体,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管口可能会有冷凝水回流,使受热仪器破裂,所以图示 “错误操作 ”与图中 “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致,故 B正确; C、没有用玻璃棒搅拌,受热不均匀,沸腾的液体或新形成的固体颗粒会溅出,所以图示 “错误操作 ”与图中 “可能产生的后果 ”不一致,故 C错误; D、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读数,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仰视或 俯视,读数都不准确,图示 “错误操作 ”与图
6、中 “可能产生的后果 ”一致,故 D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是 A过量排放 CO2 形成酸雨 B回收废弃塑料 防止白色污染 C发展太阳能 开发清洁能源 D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 减少水污染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结合日常生活的常识进行 判断。 A、酸雨是由于含硫、氮等元素的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的,与 CO2无关,所以 A错误; B、废
7、弃塑料制品导致了白色污染,应对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以减少白色污染,所以 B正确; C、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开发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可改善能源结构,所以 C正确; D、含磷洗衣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赤潮等,污染水源,所以限制生产可以减少对水质污染,所以 D正确。故选 A 考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点评:环境问题是当前重要问题,也是中考中常考点;解答此类题,要熟练掌握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火灾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灭火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D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出气体 答案: D 试
8、题分析:根据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和事故自救措施分析判断。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阻止烟尘进入呼吸道,从而严防烟尘中毒,正确; B、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灭火,属于移离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C、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属于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D、家中天然气泄漏,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出气体,因为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错误。故选 D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解答时要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A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物质形成溶
9、液的 pH C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和钢 D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结合数轴分析判断。 A、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铁、铜、银,与数轴关系一致,正确; B、蔗糖水为中性溶液,其 pH=7,而柠檬水为酸性溶液,其 pH 7,肥皂呈碱性,其 pH 7,后二者所处位置不对应,错误; C、生铁含碳量为 2% 4.3%,钢的含碳量为 0.03% 2%,与数轴关系一致,正确; D、利用 “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根据 H为 +1、 O 为 -2价,可计算 H2S中 S为 -2价、 SO2中 S为 +4价、 H2SO4中 S为 +6价,单质 S中
10、化合价为 0,四种物质在数轴上的位置 正确。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生铁和钢,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把金属活动性、溶液的酸碱度、钢铁的含碳量、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放在数轴上进行对比,解答时结合数轴的变化规律及位置关系判断是否符合物质的性质特点,不相符即错误。 只用水不能区分下列各组固体物质的是 A生石灰、氯化钠 B苏打、小苏打 C蔗糖、硝酸铵 D碳酸钙、氢氧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两种物质溶于水时,现象是否相同,考虑能不能区分开。 A、生石灰溶于水,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氯化钠溶于
11、水,温度无明显变化,可以区分; B、苏打和小苏打都能溶于水,并且现象相同,无法区分; C、蔗糖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而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明显降低,可以区分; D、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热量,可以区分。故选B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时的热量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用石灰 水、铜片、盐酸、碳酸钠、石灰石五种物质进行下列实验,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A制氢氧化钠 B制氯化铜 C制二氧化碳 D制氯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给出的物质,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A、石灰水能与
12、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 A正确; B、铜片与盐酸不能反应,不能用于制氯化铜,故 B错误; C、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或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 C正确; D、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要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给出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表示正确的图象是 A B C D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B向 pH 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 pH 13的氢氧化钠溶液
13、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M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图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变化过程,对应图像分 析。 A、高锰酸钾受热后,会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的逸出使固体质量减少,但是最后剩余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减少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减少了,故 A错误; B、向 pH=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随着中和反应的进行, pH值逐渐的增大,到 pH=7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继续加入氢氧化钠pH值继续增大,但是不会等于或大于 13,因为溶液中存在其他物质,相当于稀释了 pH=13的碱液,故
14、B错误;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质量分数从 0 开始逐渐的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质量分数 不再变化,故 C错误; D、锌的活动性比铁强,等质量的锌铁与酸反应时,锌反应快,所用时间短,转折点在前面;但是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等质量的锌铁与酸反应时,铁与酸放出的氢气的质量大于锌与酸反应放出的氢气的质量,即铁的水平线在上,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此题是一道变化与图象的结合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具体变化
15、过程分析各种量的变化关系,利用变化与 图象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这类题的解答要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 A MnO2和木炭 观察颜色 B CO2和 N2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 Ca( OH) 2溶液和稀盐酸 取样,滴加碳酸钠溶液 D NaOH溶液和 Na2CO3溶液 取样,滴加酚酞试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给的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 MnO2和木炭都是黑色固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 A错误; B、 CO2 和 N2 都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都会熄灭,不能鉴别,故 B错误; C、 Ca(OH)2溶液与碳酸钠溶
16、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可以鉴别,故 C正确; D、 Na2CO3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是碱,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酚酞试液不能鉴别 NaOH溶液和 Na2CO3溶液,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鉴别物质时,一定要有不同的明显现象,才可以正确区分。 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 3.8g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 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份得固体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镁混合物 11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A 0.15
17、g B 0.20g C 0.30g D 0.45g 答案: A 试题分析: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 3.8g 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镁混合物 11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镁三种物质的混合物中含硫酸根的总质量为 11g-3.8g=7.2g,即硫酸中硫酸根的质量为 7.2g;根据硫酸的化学式 H2SO4,其中氢元素与硫酸根的质量比 =2: 96=1: 48,当硫酸中所含硫酸根的质量为 7.2g时,硫酸中 H元素的质量 =7.2g1/48 =0.15g,即反应中产生的氢气质量为 0.15g。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
18、的解决技巧在于:由金属和硫酸根所组成的硫酸盐中,除去金属余下的就是硫酸根,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中的元素守恒。 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和 属同种元素 B 属于金属元素 C 和 的化学性质相似 D 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时,元素种类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相似。 A、 和 的质子数相同,都等于 8,所以 和 是同种元素,正确; B、 最外层电子数为 1,少于 4个,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C、 和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 6,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达
19、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属于稀有气体元素,而 是离子,错误。故选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牢记两点: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 质。 火星大气中 95%是二氧化碳,其余为少量的氮气、氢气,还找到了有液态水存在的证据。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火星大气是纯净物 火星与地球大气成分相似 火星上钢铁容易生锈 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 火星上温室效应显著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火星大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错误; 火星大气中 95%是二氧化碳,其余为少量的氮气、氢气,和地球大气成
20、分不同,错误; 因火星大气中无氧气,故钢铁不易生锈,错误; 因火星大气中无氧气,故一般生命无法存在,错误; 因为火星大气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温室效应会相当明显,故正确。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其实是在 “火星大气成分 ”这个新背景下的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时要紧紧围绕题目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某饮料的主要成分为:脂肪、蛋白粉、钾、钙等。该饮料不能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 A无机盐 B维生素 C蛋白质 D油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人体的六大营养素分析,人体的六大
21、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A、该饮品含有钾、钙等,属于无机盐,故能提供无机盐; B、该饮品不含维生素,不能为人体补充维生素; C、该饮品含有蛋白粉,属于蛋白质,故能提供蛋白质; D、该饮品含有脂肪,属于油脂,故能提供油脂。故选 B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是最近几年考试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合理膳食等内容的考查。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味精 B花生油 C食盐 D白醋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溶液的特征分析
22、判断,味精、食盐、醋酸等物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花生油不溶于水。 A、味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B、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 C、食盐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D、白醋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故选 B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 H2O C CO2 D SO2 答案: A 试题
23、分析:氧分子构成氧气,故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 气(空气中含有氧气)。 A、 O2中含有氧分子,故 A符合题意; B、 H2O 中含有氧元素,但不含氧气分子,故 B不符合题意; C、 CO2中含有氧元素,但不含氧气分子,故 C不符合题意; D、 SO2中含有氧元素,但不含氧气分子,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适宜充入的是 A O2 B N2 C CO2 D空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包装袋充气,一方面是防止食品破碎,另一方面是要防止食品因缓慢氧化而
24、变质。根据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以及空气的组成判断。 A、氧气性质活泼,具有氧化性,所以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填充气,错误; B、氮气性质比较稳定,且空气中含量较多,容易获取,可以做填充气,正确; C、二氧化碳对于食物而言是性质稳定的,也容易获得,但是本身属于限制排放类气体,所以不宜使用,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水蒸气,两者的存在都不适合用于食品包装,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 点评: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了物质的用途,在判断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相关的性质,所以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 H2SO4
25、+ 2NaOH = Na2SO4 + 2H2O,此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置换反 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单质和另一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离子,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是复分解反应。故选 D 考点:
26、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四种: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其特点依次是:多变一、一变多、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两种化合物在溶液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结晶粗盐 B新鲜空气 C、不锈钢 D、干冰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A、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泥土、氯化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干冰中只含有一种物质 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故选项
27、正确。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下列物质中,能用作氮肥的是 A NH4HCO3 B K2SO4 C K2CO3 D Ca(H2PO4)2 答案: A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硫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D、磷酸二氢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
28、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肥的分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化肥进行正确的分类。 CO2和 O2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都不溶于水 B都能供动物呼吸 C都含有氧分子 D常温下都无色无味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分析。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故 A不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含量多时会使人窒息;氧气能供给呼吸,故 B不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是纯 净物,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不存在氧气分子,否则就是混合物;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在氧气中含有氧分子,故 C不正确; D、二氧化碳、
29、氧气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在初中阶段,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用途都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此题可以引导学生将两种气体用对比方法去学习,便于理解和记忆。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 3个钠离子 3 B 2个氧原子 O 2 C 1个氮气分子 N 2 D硫酸铁 FeSO 4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及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判断。 A、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示出带电的数目和种类,钠离子应表示为 Na+,而 3个钠离子则是在钠离子符号的前面写上数字 3,表示为 3
30、Na+,故错误; B、原子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表示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前面, 2个氧原子表示为 2O,故错误; C、分子用物质的化学式来表示,一个氮分子表示为 N2,故正确; D、硫酸铁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铁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中硫酸根显负 -2价,铁元素显 +3价,根据 “在化合 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书写硫酸铁的化学式应为 Fe2(SO4)3,故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应用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来书写出物质正确的化学式。 关于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31、四位同学表达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 A、在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中,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为( 314):( 1610):( 314+1610) =31: 40: 71,所以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磷和氧气符合单质的定义,所以正确; C、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符合要求,所以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故五氧化二磷固体的质量大于固体磷的质量,所以正确。故选 A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2、读法和含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点评: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应用广泛,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了解方程式的读法,理解方程式的含义,明确方程式中体现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一种单质 B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原子和氧分子 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1: 2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二氧化碳的名称可书写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 CO2,据此判断。 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错误;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中不含氧分子,错误;
33、 C、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正确; D、二氧化碳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12:( 162) =3: 8,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学式的计算,即可做出判断。 填空题 ( 7分) )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1)下列应用中使用金属材料的有 (填字母)。 ( 2) 化学小组为了验证铁 、铜、镁、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 判断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 ; 根据实验 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34、 。 ( 3)化学小组收集到洗照片用过的硝酸银废液,利用废铁、废锌回收金属银。他们将金属混合物加入到硝酸银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浅绿色溶液(忽略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滤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他们做出以下猜想: 溶质为硝酸锌 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银 溶质为硝酸锌、硝酸亚铁 溶质为硝酸锌、硝酸亚铁、硝酸银 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 。 ( 4)小组同学继续实验验证所得银粉固体中是否含有铁粉: 甲同学用简单的物理方法证明了固体中含有铁粉。他的方法是 , 乙同学设计了如下测定固体中含银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 A取两药匙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 B待充分反应后,取出不溶物; C不溶物经洗涤、干燥后称量,
35、记录其质量。 请回答: 步骤 B中判断已充分反应的依据是 , 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 答案:( 1) AC ( 2)镁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片快 铜的活动性比汞强 ( 3) ( 4)用磁铁吸引 :不再有气泡冒出 :不能,没有称量原样品的质量 试题分析:( 1)根据物质或建筑的材料及金属材料的组成分析,金银铜牌和建造鸟巢用的新型金属都属于金属材料,故选 A。 (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就越容易,即速度越快;结合实验 判断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镁片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片快;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活
36、动性强的金属可以将金属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结合实验 的铜能置换汞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铜的活动性比汞强。 (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 将金属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题给的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锌、铁、银,故将废铁、废锌混合物加入到硝酸银废液中,都能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和硝酸亚铁;结合题意 “溶液为浅绿色 ”,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那么锌就没有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还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硝酸银,故选 。 ( 4)根据铁的性质可知,甲同学用的是简单的物理方法证明固体中含有铁粉,他的方法是用磁铁吸引; 步骤 B中判断已充分
37、反应的依据是不再有气泡冒出,说明固体中的铁和锌完全反应; 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 实验目的,因为没有称量原样品的质量,故不能得出银在固体里的质量分数。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涉及金属材料,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验证,固体中某成分的含量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根据金属的性质及活动性认真思考解答。 ( 6分)右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 1)曲线上 M点表示 , t3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 2) t1 时,将 10g A物质放入 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 (填 “饱和 ”或 “不
38、饱和 ”)溶液。欲使 t2 时 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任填一种方法)。 ( 3)现有 30 的不饱和 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水的质量 溶液中 KNO3的质量 KNO3的质量分数 30 时 KNO3的溶解度 溶液的质量 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填序号,下同 )。 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 答案:( 1) t2 时, A与 C的溶解度相等 A B C ( 2)不饱和 加水或降温 ( 3) 试题分析:( 1)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为曲线上 M 点为 t2 时, A 与
39、C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因此, M点表示 t2 时 A与 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t3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物质 A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上方,而物质 C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下方,故可判断此时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 B C。 ( 2)由 A物质的溶解曲线可知, t1 时物质 A的溶解度为 40g,即此时 100g水最多可溶解 A物质 40g,因此,此时将 10gA物质放入 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由 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 C的溶解
40、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采取加水或降温的方法都可以使 t2 时 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3) I在 30 时不饱和 KNO3溶液中加硝酸钾,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导致溶液的质量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而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改变;故选 。 II将 30 时不饱和 KNO3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温度不变硝酸钾的 溶解度也不变,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由于溶剂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吗,故选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点评: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 6分)空气、水、燃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 1)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 , 空气属于 (填物质类别)。 ( 2)为 了保护环境,用煤作燃料的煤炉要适当增加进风口,将煤粉吹起使之剧烈燃烧,请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是 ,若要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改变燃料结构 B开发新能源 C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D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埋入深海中 ( 3)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
42、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图乙所示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写出图甲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供给呼吸 混合物 ( 2)使煤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ABC ( 3)分解反应 H2O + Cl2 = HCl + HClO 试题分析:( 1)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呼吸;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 ( 2)了解燃烧的条件,足量的空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就能快速、充分燃烧;所以,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是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氧气量,使燃料(煤)充分燃烧,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从而节约了能源;要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改变燃料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
43、燃料使用都是可行性措施,故选 ABC。 ( 3)图乙表示物质 D分解生成化合物 C和单质 E,属于一种物质生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分解反应;根据分子构成写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据此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物 A的分子由 2个 H原子和 1个 O 原子构成,故化学式为 H2O;反应物 B的分子由 2个 Cl原子构成,故化学式为 Cl2;生成物 C的分子由 1个 H原子和 1个 Cl原子构成,故化学式为 HCl;生成物 D的分子由 1个 H原子、 1个 Cl原子和 1个 O 原子构成,故化学式可写成 HClO;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O+Cl2HCl+HClO。 考点:氧气的用途,微粒观
44、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 :本题的难点是第三问,要学会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示意图,判断分子的构成并推断物质的组成,进而完成该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 5分)日常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1)用化学式填写:食盐、熟石灰、干冰、生石灰四种物质,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可用作调味品的是 。 ( 2)某品牌奶粉包装袋上标出的配料如右图所示: 该产品配料中能提供能量的是 ,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该奶粉中 物质可以补充铁元素。 ( 3)旅游时若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下列物质可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 。 A食醋 (pH 7) B食盐水 (pH
45、=7) C肥皂水 (pH 7) D烧碱溶液 (pH 7) 答案:( 1)熟石灰 食盐 ( 2)脱脂乳、糖类 乳酸亚铁 ( 3) C 试题分析:( 1)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食盐有咸味可做调味品,氢氧化钙显碱性,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生石灰吸水常用作干燥剂; ( 2)六大营养素中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油脂、蛋白质,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故应该补充含铁元素的物质,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分类填写即可; ( 3)依据酸碱中和原理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蚊虫能分泌出蚁酸,所以应该使用显 碱性的物质涂抹,即 PH 7 的物质,烧碱虽然显碱性但是因其具有强腐蚀性,所以不宜涂抹,
46、只能使用肥皂水。故选 C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常用盐的用途,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关于常见物质的用途,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积累,加强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要明确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计算题 ( 3分)宇宙飞船内,宇航员所呼出的气体要通过盛有氢氧化锂的过滤网,以除去所含的二氧化碳,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2LiOH+CO2=Li2CO3+H2O。若过滤网内含有氢氧化锂 24 g,最多可吸收多少克二氧化碳? 答案: g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过滤网内含有氢氧化锂的质量 24
47、g,计算 24g氢氧化锂完全反应所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即最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 解:设需要二氧化碳质量为 x。 2LiOH + CO2 = Li2CO3 + H2O 48 44 24g x 48: 44 = 24g: x 解得, x=22g 答:需要二氧化碳质量为 22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题型,解答时应注意步骤的规范与完整。 ( 3分)某化工厂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 96%。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 12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纯碱样品的总质量为 158g,再把 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到样品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