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度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伟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答案: ABC 试题分析: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选项 ABC正确。 考点:声音的三个特征 如图所示,将刻
2、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1)将尺子斜插入水中时,从上面看水中的尺子,尺子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2)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尺子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看起来是向上弯折了,因此它的刻度就显得 密了。选项 B正确。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B C若 ,则 D若 ,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在横轴上取体积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
3、的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在纵轴上取质量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体积,体积大的密度小 , 由图象可知,当 V 甲 =V乙 时, m甲 m 乙 ,所以 甲 乙 ;当 m甲 =m乙 时, V 甲 V 乙 ,所以 甲 乙 。选项 A正确。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芳芳同学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工作时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镜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烛焰放在大于二倍焦距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 选项 B正
4、确。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诗诗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 ON向后转动板 A B沿 ON向后转动板 B C改变入射光线与 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 ON的夹角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沿 ON向后转动板 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B、沿 ON向后转动板 B,这样板 B与 ON和 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符合题意。 C、改变入射光线与 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 A、 B和 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
5、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 D、改变反射光线与 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反射角的大小 ,板 A、 B和 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选项 B正确。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答案: BCD 试题分析: A、冰雪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符合题意。 D、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
6、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符合题意。选项 BCD正确。 考点:物态变化及应用 实验题 我区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地,秋收之后要将粮食储存,小董同学想知道这一个容积为 粮仓能装多少质量的稻谷。他取了一小包稻谷作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 ( 1)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如图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 “左 “或 “右 ”),直至天平平衡。 ( 2)取适量稻谷倒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 ,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所示,则稻谷质量为 g。将这些稻谷倒入量筒中压实,测出它的体积。如图所示。 ( 3)这个粮仓大约能装 t的稻谷。 答案:( 1)右 ( 2)游码 48 ( 3)
7、试题分析:( 1)由图知:调节平衡时指针左偏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 2)称量物体质量时,用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样品的质量为m=20g+20g+5g+3g=48g; ( 3)样品的体积是 V=40cm3,所以稻谷的密度为=m/v=48g/40cm3=1.2g/cm3=1.2103kg/m3, 粮仓装的稻谷质量 m总 =V总 =1.2103kg/m32103m3=2.4106kg=2400t。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密度公式及应用 如图甲所示,是嘉怡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时的实验装置。 (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8、如果有 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嘉怡同学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 ( 2)像和物大小相等 ( 3)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试题分析:(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所以如果有
9、 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这样所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准确; ( 2)实验中,如果玻璃板后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则说明像和物的大小是相等的; (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 物像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所以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像不能成在水平面上,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考点:平面镜成像 在做 “观察水沸腾 ”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 A、 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 A、 B装置) (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 100 ,他们选择的是 (填 “A”或 “B”)套装置。 (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
10、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 C所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 a、 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 3)通过分析图像 C,归纳出水 沸腾时的主要特点是: ( 4)如图 E、 F你认为哪一种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答案:( 1) B ( 2)质量 ( 3)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 4) E 试题分析:( 1) B装置有盖,水面上气压大,沸点高,所以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 100 ,他们选择 B装置。 (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水吸收热量不同,根据 Q=cm t知,水的质量不同。 (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11、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F符合此现象;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E符合此现象。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小雨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对眼睛视角大小的相关因素,他通过观察不同高度的树木且不断地改变眼睛与树木的距离,如图所示,得到数据,如表格所示: 物体高度 h( m) 4 2 1 距物体距离 s( m) 8 6 4 2 8 6 4 2 8 6 4 2 视角 a(度) 28 36.8 53.1 90 14.2 19 28 53 5.5 9.5 14.2 28 分析表格中的
12、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有: ( 1)小雨眼睛中成 的实像。 ( 2)在观察相同高度的物体时,物距越远视角越 。 ( 3)观察者的眼睛与物体距离不变时,物体高度越大,视角越 。 ( 4)人眼能够看清物体的最小视角是 1/60,登月的宇航员能看清万里长城吗?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倒立缩小 ( 2)小 ( 3)大 ( 4)登月宇航员看不清长城,地月间的距离非常大,长城的宽度很小,人眼在月球上观察它时视角远远小于 1/60,所以登月宇航员看不清长城。 试题分析:( 1)物体通过人眼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2)由表格中数据,当物体高度等于 4m(或 2m或 1m)时,物体高度不变,物距减小,
13、视角增大,可知在观察相同高度的物体时,物距越远视角越小; ( 3)由表格中数据知,当物距等于 8m(或 6m或 4m或 2m)时,物距相同,物体的高度越小,视角越小,可知观察者的眼睛与物体距离不变时,物体高度越大,视角越大; ( 4)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非常大,长城的宽度很小,人眼在月球上观察它时视角远远小于 1/60,所以登月宇航员看不清长城。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 填空题 在如图所示中盒装纯牛奶的体积约为 m3,牛奶的质量是 g。( ) 答案: .510-4 255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牛奶的体积是 250cm3=2.510-4m3,牛奶的质量。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如图是一晗
14、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原理来测量温度的;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 答案:热胀冷缩 0 试题分析:( 1)瓶内的气体是工作物质,当温度升高时,气体膨胀,液柱向左移动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 。 考点:温 度与温度计 11月 18日上午 9点左右,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校庆文艺演出,为营造舞台效果而放出的干冰烟雾冻伤了 10多个演出的孩子。我们知道,干冰在 过程中吸热,使得舞台周围的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为小水滴,远远看来就像云雾了。(填物态变化名
15、称) 答案:升华 液化 试题分析:舞台上的效果是通过喷洒干冰来完成的,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在常温下就会升华为气态;干冰升华要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考点:升华与液化 如图所示:日晷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 的装置,从早 晨到中午,阳光下日晷晷针的影子相对日晷的盘面某刻度线是 的(填 “运动 ”或 “静止 ”)。 答案:时间 运动 试题分析:日晷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时间的装置,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类似于今天的钟表,;从早晨到中午,影子和日晷的盘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光的直线传播。 如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16、 38.2 ,体温计水银液柱较细难以读数,因此体温计做成外有凸起的弧形玻璃面,横截面如图所示,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应沿 B方向观察,此时 B端相当于 。 答案: .2 放大镜 试题分析:体温计上 1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 0.1 ,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此时的温度为 38.2 ;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应沿 B方向观察,此时 B端相当于放大镜。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 .5 试题分析: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 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 “5”和 “6”之间,偏向 “6”一侧,所以分针指
17、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 1s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 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 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 考点:时间的测量 如图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 cm。 答案: .28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刻度尺上 1cm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纽扣左侧与 2.00cm对齐,右侧在 3.2cm和 3.3cm之间偏向 3.3cm一侧,估读为 3.28cm,所以纽扣的直径为 d=3.28cm-2.00cm=1.28cm 考点:长度的测
18、量 月月很喜欢吃烧烤,他发现烧烤时,服务 员先在烧烤炉上垫上一张纸,然后将食物放在纸上,在烧烤时,纸居然没有烧着,如图,这是因为纸的 点高于食物中水的 点。 答案:着火 沸 试题分析:水的沸点是 100 ,而纸的着火点是 183 当水沸腾时,需要从外界不断吸收热量,使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没有燃烧。 考点:沸腾及沸腾的条件 如图所示现象是阳光通过空气中的水滴时发生 和 产生的。 答案:反射 折射 试题分析:雨后天晴,天空中有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好似三棱镜,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也 是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 40至 42度的反射最
19、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所以彩虹的成因是由于阳光在水滴中的两次折射,一次反射。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色散 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 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 B点,则该透镜起到 作用(填 “会聚 ”或 “发散 ”),是 透镜。 答案:发散 凹 试题分析:放上透镜的会聚点 A要比不放透镜的会聚点 B更要远离透镜,由此可知,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该透镜是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考点:透镜 在 2013年期末考试考场里,开考前刘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刘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
20、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答案:振动 空气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考生听到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计算题 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如图所示。求: ( 1)酱油的体积是多少? ( 2)酱油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 cm3 1.1g/cm3 试题分析:瓶子装满水和酒精,其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考点:密度及其应用 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为单位表示,马赫数指的是该速度是声速的多少倍
21、(声速是声音在 15 时的传播速度 340m/s)。某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速度为 2马赫,它从北京到上海飞行的时间大约半小时,则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多少? 答案: km/h 1224km 试题分析:因为 1m/s=3.6km/h,所以 680m/s=2448km/h S = vt = 2448km/h0.5h = 1224k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的时间,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就是光传播的速度。 ( 1)请你计算光传播两英里的时间; ( 2)伽利略能否准确的测出光速,为什么?( 1英里大约 1.6千米,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 答案:( 1) 1.0710-5s (2) 伽利略无法准确测量出光速,因为光速太快,在2英里的路程上运动的时间太短,当时条件无法准确测量出这段时间 试题分析:( 1) 1英里 =1.6km=1600m, 。 ( 2)伽利略无法准确测量出光速,因为光速太快,在 2英里的路程上运动的时间太短,当时条件无法准确测量出这段时间。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