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西吉安朝宗实验学校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自西晋灭亡以来近 300年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杨坚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隋朝的建立可知,公元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结束自西晋灭亡以来近 300 年分裂局面。杨广就是隋炀帝,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赵匡胤是宋太祖。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 点评:隋朝是杨坚建立,这是课文基本的史实,根据相关史实就可作答,本题属于送分题。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
2、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 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蜀地的丝织品 “号为冠天下 ”。然而蜀道之崎岖,令人望而生畏。京城富商孟浩天想西入蜀地贩运丝绸,他最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纸币 交子 B银锭 C铜钱 D人民币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代商品济发展较 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铁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加之携带铁钱不方便等因素,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交子。京城富商孟浩天想西入蜀地贩运丝绸,他最应该携带的货币纸币 交子,故选 A项。 考点
3、:本题考查纸币出现的原因。 点评:纸币的出现方便了货币的流通。便于携带,不易磨损的优点使纸币迅速流传。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 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南朝 C唐朝 D南宋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北重南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到南宋时期,我们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
4、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岳飞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B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C岳飞主张抗金,但被投降派杀害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答案: A 试题分析: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从南宋的角度来看,岳飞抗金是抵御外族的入侵,因此他的英雄事迹是正义的,符合人民愿望,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敬的根本原因。 B、 C、 D 仅指出了基本的史实,但不是原因。故选 A项
5、。 考点:本题考查岳飞抗金。 点评:评价岳飞的抗金应为必须要考虑到岳飞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也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岳飞作为反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与象征,体现出来的“爱国 ”精神。而不能狭隘的以现在所谓的 “民族 ”来衡量岳飞的抗金行为。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 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澶渊之盟 ”的订立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 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 “澶渊
6、之盟 ”。杨家将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北宋与辽的争战, “澶渊之盟 ”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签订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澶渊之盟的订立虽然带来和平的局面,但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盟约。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夺取皇权的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辽太祖 D元昊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 “万岁 ”。他建立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 点评:
7、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的 “典故 ”就像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赏玩不已。下列 “典故 ”与唐朝书画艺术有关的是( ) “房谋杜断 ” “颜筋柳骨 ” “吴带当风 ” “和同为一家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房谋杜断 ”是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颜 指颜真卿 ,柳 指柳公权。 “颜筋柳骨 ”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 “吴带当风 ”是指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
8、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和同为一家 ”是指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吐蕃关系非常密切;与唐朝书画艺术有关的是 ,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的书法和艺术。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的错误比较明显,根据课文的史实 就可以排除,因此本题属于送分题。 在我国民间有 “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 ”的民谚,这里的 “赵州石桥 ”是何时修建的 ( ) A隋朝 B唐朝 C西汉 D西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隋唐科学技术等知识可知,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元年至十一年( 605-616),由匠师李春监造,距今已有 1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
9、拱桥。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隋唐的科技文化。 考点: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唐时期,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除了赵州桥以外,还有长安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雄伟、富丽 堂皇。在技术方面有雕版印刷术等。 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外交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 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 D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词是 “外交活动 ”,而且是逆向思维题,关键要看到 “不 ”字。A、 B反映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D玄奘西游反映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A、 B、 D属于唐朝的对外
10、交往史实;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反映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民族交往,是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之间的往来。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 点评: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有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兼收并蓄。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当时 “亦竞为之用 ”的 “英贤 ”有( ) A房玄龄、杜如晦 B姚崇、宋 C卫青、霍去病 D安禄山、史 思明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的政策方针都是由皇帝决定,亲自发布,分析
11、问题英明精准,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所以当时贤良之才尽为皇帝所用。她统治时期的贤良之士有姚崇、宋 等。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卫青、霍去病是汉朝的名将;安禄山、史思明是唐朝后期发动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点评:本题要注意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是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执政期间,重视吏治,发展农业,提拔有才学而且有能力的官员,使国立逐步强盛,这是优点;但她也任用酷吏, 甚至滥杀李姓宗室的成员,这是缺点。 为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他是为了探究下列哪一位皇帝的政绩(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答案:
12、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 “贞观 ”( 627年 -649年) ,故史称 “贞观之治 ”。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贞观之治。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太宗 贞观之治;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 开元盛世。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 ”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
13、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唐朝建立到发展以及有盛转衰到灭亡的过程,问号处为唐朝发展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开元盛世 ”。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 “开元盛世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出现 “开元盛世 ”的原因,以及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的相同之处。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下面内容中体现他实施这一政策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金城公主入藏 D建立
14、西域都护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对各民族同等重视,加强同少数民族往来,如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回鹘首领为怀仁可汗都是他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昭君出塞发生在汉朝,金城公主入藏出现在唐中宗时期,建立西域都护是在西汉。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点评: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整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等,都说明了唐太宗的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的态度,表明了其政策比较开明。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遗址 B敦煌莫高窟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大昭寺会盟碑 答
15、案: D 试题分析:秦兵马俑遗址秦反映国国力的强盛,甘肃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还有大量佛经和文书也极为珍贵。反映唐朝佛教的盛行;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反映中日有好往来的历史;大昭寺会盟碑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唐朝和吐蕃的和亲,是国内民族团结友的具体体现。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评:祖国的历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 “映日帆多宝船来 ”是描写唐 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统治者重视对外
16、贸易 B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C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唐朝的造纸术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于统治阶级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对外交通发达,经济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使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的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对外贸易发展 的原因。 点评: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 “东方文化大本
17、营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日本人民更是 “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 ”,希望 “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 ”。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综合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人赵嘏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
18、 1)材料一中的 “长策 ”是指什么制度 ( 2分) (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什么人 ( 2分)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分) (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 2分) 答案:( 1)科举制度。( 2分) ( 2)统治者;( 2分) 维护封建统治 。( 2分)(意思接近即可) (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步( 2分)(意思接近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 2)太宗皇帝这个举措有效的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天下间有才学的人都去考试进士,
19、为一个虚名去耗费一生的才智。 ( 3)根据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有利于社会进步。 考点: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 点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 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二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 1)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和和战战。请说出这一时期三个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 6分) ( 2)材料一所说的 “和议 ”在历史上称什么 ( 2分)宋朝还向哪些政权
20、纳过 “岁币 ” ( 4分) ( 3)最能说明材料二这句话的战役是哪次 ( 2分) ( 4)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 ( 2分)为什么 ( 2分) 答案:( 1)契丹族 契丹国(辽国) 党项族 西夏(大夏国) 女真族 金国。( 6分) ( 2)澶渊之盟;( 2分)西夏,金。( 4分) ( 3)郾城之战。( 2分) ( 4)和好;( 2分)因为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统一。(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道可知,辽( 907-1125) 建国于 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 937年(一说 947年)改国号为辽, 983夏称契丹,
21、1066年仍称辽;北宋,它于公元 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 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 间,被称为北宋;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 1038年至 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 2)议和是指辽宋之间签订了 “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 “澶渊之盟 ”。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宋给西夏和金岁币。 (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史载此役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 ( 4)我国自古是统一
22、的多民族国家,和平统一是主流 的,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统一。 考点:本题考查宋辽民族关系。 点评: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到若干民族政 权并立再到元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 ;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 .。 古代社会,人口是衡量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约) 年份 649年 705年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 1900万 3714万 4141万 4531万 5291万 1690万 1576万 材料二 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朝代 南方 北方
23、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 1)据材料一,说说从 649 755年唐朝人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分) ( 2)据材料一,说说从 755 821年,唐朝的人口又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2分)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分) ( 3)据材料二,说说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与北方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何不同 ( 2分)这一发展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出现了
24、怎样的经济现象 ( 2分) ( 4)综上所述,你认为封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 2分) 答案:( 1)持续增加;( 2 分)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分)(意思相近即可) ( 2)急剧减少:( 2分)安史之乱的打击,唐朝社会开始动荡,经济衰退。( 2分)(意思相近即可) ( 3)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 2分)经济重心在逐渐南移。( 2分) ( 4)政治安定。( 2分)(意思相近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 649年唐朝人口 1900万人, 755年唐朝人口发展到 5291万人,说明了这段时间唐朝的人口持续增加。
25、主要原因是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 2)根据材料可知, 755年唐朝人口总数为 5291万, 821年唐朝人口总数为1576万,说明人口的急剧下降,安史之乱的打击,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 3)从材料三可知看出,从西汉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北方人口逐渐下降,说明了随着南迁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 ( 4)国泰才能民安,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 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