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0455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十一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热的方法封口 B用食盐水去除铁锅内的铁锈 C乡村井水浑浊时,向其中加明矾可以净水 D被蚊虫叮咬后涂肥皂水可以止痒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知识结合生活常识分析。 A、聚乙烯塑料具有热塑性,加热融化遇冷会冷凝在一起,正确; B、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和食盐不会反应,错误; C、明矾溶于水后,能形成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起到净化水的作用,正确; D、蚊虫叮咬,会释放出一种酸性物质 甲酸,而肥皂水呈碱性,用肥皂

2、水涂抹可以中和掉甲酸而止痒,正确。故选 B 考点:塑料及其应用,水的净化,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较简单,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收集整理,多储备。 烧杯中盛有 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 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 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表所列的各组物质中,符合该变化的是 (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 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开始时的 pH大于 7,说明原溶液呈碱性,后来溶液的 pH等于 7,说明加入的物质能与碱反应,所得物质的水溶液呈中性。 A、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后,二者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最后得到的是水,呈

3、中性,符合图示,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 pH小于 7,与开始时图像不符,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二者能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由于盐酸过量,有剩余,故最后溶液的 pH 小于 7,与最后的图像不符,错误; D、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后,二者 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最后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pH大于 7,与最后的图像不符,错误。故选 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此外还要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

4、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图表示 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30 时 M的溶解度小于 N 的溶解度 B P点表示 t 时 M、 N 的溶解度相等 C M、 N 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 M的不饱和溶液, N 的饱和溶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由 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30 时, M的溶解度大于 N的溶解度,错误; B、由 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 P点,说明两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

5、、由 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20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 10g,故都属于易溶物质,错误; D、由 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阴影处的点在 M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在 N 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阴影处的点代表的是 M的饱和溶液且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代表的是 N 的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如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

6、而可以判断出物质的溶解性,也可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以及判断出某点所代表的溶液是否饱和等 。 室温下,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m)与时间( 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金属镁的活动性大于铝,故镁与稀硫酸反应比铝与稀硫酸反应快,即在相同时间内,镁反应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铝,也就是表示镁的斜线要更靠近纵轴,故 D错误; 根据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 = ,可知等质量的镁和铝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取决于两金属的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可假设两种金属的相同质量为 m,则它

7、们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放出 氢气的质量分别为: 镁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m= ;铝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m=。 因为 ,所以等质量的镁与足量硫酸完全反应,所产生的氢气质量要小于铝,故 A、 B错误。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时,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可根据金属的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的大小,判断放出氢气质量的大小,解答此类问题,多由这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金刚石、石墨、木炭和 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 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黑色固体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

8、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三种碳单质的异同分析。 A、金刚石是无色晶体,不都是黑色固体,错误; B、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C、由于在这些单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较大,错误; D、因为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故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 B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熟练掌握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大气中二

9、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二氧化碳能灭火既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A.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淀粉和氧气,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 B.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既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正确;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无毒气体,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二氧化碳的

10、水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正确。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点评:理解和熟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对 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消毒剂,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 NaClO)它的消毒原理为: 2NaClO+CO2+H2OX+2HClO,则 X的化学式为( ) A NaCl B NaHCO3 C NaOH D Na2CO3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ClO+CO2+H2OX+2HClO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Na原子 2 0 Cl原子 2 2 C原子 1 0 O 原子 5 2 H原子 2 2 根据质

11、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X分子中含 有 2个 Na原子、 1个 C原子和 3个 O 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Na2CO3。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 (K2Cr2O4)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重铬酸钾中铬 (Cr)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 +6 B +5 C +4 D +3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 K2Cr2O4中,已知 K 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O 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设该物质中 Cr元素的化合

12、价为 x价,根据重铬酸钾的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1) 2+2x+( -2) 4=0,解得 x=+3。故选 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下列有关氧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B氧气能支持燃烧,本身也能燃烧,可作燃料 C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 D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A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13、,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并不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可燃,故不能作燃料,错误; C物质与氧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故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缓慢氧化,都属于氧化反应,正确; D化合反应是指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为两种,故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 的性质,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 ) A纯碱 B小苏打

14、 C碳酸钙 D白醋 答案: D 试题分析: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A、纯碱呈碱性,能使石蕊变蓝,错误; B、小苏打呈碱性,能使石蕊变蓝,错误; C、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错误; B、白醋呈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正确。故选 D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熟记酸碱指示剂的显色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填空题 化合反应是指 的反应。 答案: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 试题分析: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考点:化合反应的概念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练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图为某反应过程中

15、,同一容器内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微观示意图。 ( 1)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 ( 2)一个 A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该物质中 N、 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 3)该反应中,发生反应的 A与 B的微粒个数比为 。 答案:( 1) D ( 2) 4 14:3 ( 3) 4:3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A为 NH3, B为 O2, C为 N2, D为H2O,则该反应可表示为 4NH3+3O2 2N2+6H2O。 ( 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上述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H2O,故选 D。 (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 A分子中含

16、有 1个氮原子和 3个氢原子,共 4个原子。该物质中 N、 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14:( 13) =14:3。 ( 3)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3O2 2N2+6H2O 可知,该反应中,发生反应的 A与 B的微粒个数比为 4: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子的结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显

17、示着不同的含义。请你试着写出四个带有数字 “2”但含义却不同的粒子符号: ( 1) ; ( 2) ;( 3) ;( 4) 。 答案: O O2 O2-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如 2个氧原子表示为 2O; ( 2)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该分子中的原子的个数,如 O2中的 2则表示每个氧分子中含有 2个氧原子; ( 3)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要用正负号和数字同时表示,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如 -2价的氧元素可表示为 ; ( 4)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18、,且数字在前 ,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如带 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可表示为 O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把稀盐酸加入盛有少量铁粉和铜粉的小烧杯中,经充分反应后,加水稀释并过滤,在滤纸上剩下的物质是 ,所得滤液中生成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 答案:铜粉 、 FeCl2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氢前金属可以与稀酸反应,氢后金属不能与稀酸反应;由于铁排在氢 的前面,故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铜在氢后不能与盐酸反应

19、,所以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固体是铜,溶液则变成了氯化亚铁的溶液。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及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即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 1) CO2(水蒸气 ) ; ( 2) NaCl( Na2SO4) ; ( 3) NaOH Ca(OH)2 ; 答案:( 1)浓硫酸; ( 2)氯化钡溶液; ( 3)碳酸钠溶液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 1) CO2中混有水蒸气,可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因为浓硫酸具有吸

20、水性,且浓硫酸不与 CO2反应,故能起到干燥的作用; ( 2) NaCl中混有 Na2SO4,相同的是阳离子,不同的是阴离子,即要除去的杂质是 SO42-,可加入 Ba2+与之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而除去,为不带来新杂质,可加入氯化钡,因为二者反应除生成硫酸钡沉淀外,还生成氯化钠; ( 3) NaOH中混有 Ca(OH)2,相同的是阴离子,不同的是阳离子,即要除去的杂质是 Ca2+,可加入 CO32-与之 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而除去,为不带来新杂质,可加入碳酸钠,因为二者反应除生成碳酸钙沉淀外,还生成氢氧化钠。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

21、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计算题 石灰石是我省的主要矿产之一。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 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表: 实验 1 2 3 4 加入样品的质量 /g 5 10 15 20 生成 CO2的质量 /g 1.76 3.52 4.4 m ( 1)哪几次反应中碳酸钙有剩余? ( 2)上表中 m的值为 。 (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 1)第 3、 4次反应中的碳酸钙的质量有剩余 ( 2) 4.4 ( 3) 80% 试题分析:( 1)根据表

22、格中前两次的数据分析可知,每加入 5g样品,生成CO2的质量为 1.76g;故第 3次加入 15g样品后,应该生成 CO2的质量为1.76g3=5.28g,而实际只有 4.4g,说明此时盐酸已完全反应,故第 3、 4次实验中碳酸钙有剩余。 ( 2)因为第 3次盐酸已完全反应 ,不再有气体产生,故第 4次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和第 3次的一样多,即 m=4.4。 ( 3)根据第 1次或第 2次实验中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与碳酸钙的质量比,即可求出参加反应的 CaCO3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设第 1次实验中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

23、Cl2+H2O+CO2 100 44 x 1.76g 100: 44 =x: 1.76g 解得, x=4g 所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80%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80%。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第几次加入样品后,盐酸已完全反应,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注意解题要规范。 探究题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做了两个兴趣实验。 ( 1)检验装置 气密性的方法是:关

24、闭 K1和 K2,向长颈漏斗中注液体至液面高出漏斗的下端管口,静置片刻, ,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 2)若关闭 K1、 K3,打开 K2,装置 可以收集到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装置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若打开 K1、 K3,关闭 K2,装置 和装置 中可得到两种不同的气体,此时在装置 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装置 中得到的气体不同于( 2)中的气体,装置 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装置 中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装置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 (1)继续加入液体,液面不再下降 ( 2) 2H2O2 2H2O + O2 ( 3)装置 II内的液面下

25、降,导管中液面升高,盐酸流向装置 III ( 2分) 氢前金 属(锌、铁、镁等); CaCO3 +2HCl =CaCl2+ H2O + CO2 试题分析:(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就是检查装置是不是密闭的、不漏气,其检查原理是通过气体的发生装置与辅助容器中的液体(一般是水)构成一个密闭装置,依据改变密闭装置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冒气泡、形成水柱、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其气密性的好坏,由于装置 有 2个出口,故要先设法堵住一个,再进行检查其气密性的好坏,即关闭 K1和 K2,然后再向长颈漏斗中注液体至液面高出漏斗的下端管口(形成密闭装置),静置片刻,若继续加入液体,液面不再下降,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6、。 ( 2)由于关闭 K1、 K3,打开 K2,装置 可以收集到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即为氧气,故装置 中的反应是过氧化氢的分解,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3)若打开 K1、 K3,关闭 K2,由于装置 中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并进入装置 ,故装置 中压强增大,在气体的压力下,装置 内的液面下降,导管中液面升高,盐酸流向装置 ; 若装置 中得到的气体不同于( 2)中的 气体,那就是除了氧气之外的其它气体,结合气体的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可知,应为氢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结合题意,装置 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可知该气体应为 CO2,则装置 中发生反

27、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HCl =CaCl2+ H2O + CO2;则装置 中得到的气体应为氢气,所以装置 中的固体物质可能是锌、铁、镁等氢前金属。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解和熟练掌握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的方法,以及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填空: ( 1)写出上图所示装置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收集装置是 ,反应的方程式是 。 (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28、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则其发生装置应选择 ,收集装置应选择 。 答案:( 1) 酒精灯 集气瓶 ( 2) B C或 D 2H2O2 2H2O+O2 ( 3) A E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回答,图中仪器 的名称是酒精灯, 的名称是集气瓶。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制作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故该反应属于固液体常温下的反应,故选 B作为发生装置;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D或排水法 C收集。 ( 3)根据题意, “实验

29、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即该反应属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故选 A作为发生装置;由于 “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故只能用 向下排空气法 E收集。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 “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持的程度 ”展开了探究活动,请

30、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 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静置 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部分变质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 没有气泡产生 (4)小结与思考: 小蔓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质,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 。 答案: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气泡产生 有气泡产生 全部变质 无色酚酞

31、试液变红 没有变质 (4)小结与思考: Ca(OH)2+CO2 = CaCO3+H2O CaCO3+2HCl = CaCl2+H2O+CO2 改良酸性土壤 试题分析:( 3)根据结论分析,部分变质,就是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故 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后肯定有气泡产生(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现象分析, 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说明不存在氢氧化钙,则一定全是碳酸钙,说明药品全部变质;所以 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肯定有气泡产生; 根据现象分析, 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碳酸钙,

32、故只有氢氧化钙,说明药品没有变质;所以 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4) 根据题意,部分变质,就是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两种物质;其中碳酸钙是由氢氧化钙变质生成,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Ca(OH)2+CO2 = CaCO3+H2O;根据题意,证明氢氧化钙变质的现象是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 CaCl2+H2O+CO2。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农业上用来改良碱性土壤。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证明碳酸盐,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