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0556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答案: C 一氧化氮( NO)虽然有毒,但由于其在医疗上有重要用途而享有 “明星分子 ”的美誉。下列有关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0g B一氧化氮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一氧化氮由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一氧化氮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1 答案: B 利用下列反应制取气体,可用下图所示装置的是 A 2H2O2 2H2O + O2 B 2KClO3

2、2KCl + 3O2 C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D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答案: A 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了金刚石,化学方程式为: 3CO2+4Na = x R + C(金刚石),则 x、 R为 A 1、 Na2CO3 B 2、 Na2CO3 C 4、 Na2CO3 D 2、 Na2O2 答案: B 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 答案: A 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1:2,则关于该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一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 CO、 CO2的混合物 C该气体最多可能的组合有 2种 D该气体最多可能的组合多于 2种 答案: BD 有两种微粒,已知它们的质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数也相等。下列关于这两种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原子 B可能是两种不同离子 C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分子 答案: C 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关于表述: 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 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 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

4、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A 是事实, 是推论 B 是事实, 是推论 C 是事实, 是推论 D 是事实, 是推论 答案: A 在一定的条件下, 向一密闭的容器内加入化学式为 A、 B、 C、 D四种物质各 20g,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 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 g) 20 30 未知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容器内发生了分解反应 C反应后容器内 C的质量为 16g D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 + 3D = 5B 答案: AC 下列操作正确

5、的是 答案: D 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厨房内闻到较浓的燃气味,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电器着火立即用大量的水扑灭 D手持燃着的蜡烛进入深洞游览,发现烛光变弱或熄灭立即退出 答案: C 下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 、 、 、 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A 化合物、 氧化物 B 单质、 氧化物 C 单质、 化合物 D 含氧化合物、 氧化物 答案: A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空气 B加碘食盐 C医用酒精 D干冰 答案: D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A

6、 A12O3 B HgO C HNO3 D H2O 答案: C 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答案: B 扬州正在大力推广 “LED”绿色节能光源。砷化镓 (GaAs)是光源材料, Ga为+3价,则 As的化合价为 A -3 B -5 C 3 D 5 答案: A “低碳生活 ”已成为热门话题。下列环境问题与 CO2的排放有关的是 A酸雨 B白色污染 C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 答案: D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其化学式为 CH4,四位同学在讨论化学式 CH4的意义,其中错误的是 ( )答案: D 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在石灰石上滴上稀盐

7、酸,有大量气泡产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 C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D将二氧化碳通入含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溶液变成红色 答案: C 根据下列反应事实推导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错误的推理是 化 学 反 应 事 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答案: D 填空题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1)写出仪器 a、

8、 b的名称。 a是 _; b是 _。 ( 2)若想制取 CO2,应选择图中的 _装置,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3)甲烷( CH4)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填装置编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 ;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答案:( 1)酒精灯 分液漏斗 ( 2) B C CaCO3 + 2HCl= CaCl2 + CO2+ H2O(方程式为 2分) ( 3) A D/E CH4 +2 O2 CO2 + 2 H2O(方程式为 2分) 今年我市化学实验操作考察的实验之一是

9、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摘录某同学的 实验过程如下: 选择适当仪器,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良好; 向集气瓶中加水,并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集气瓶底部出现气泡; 将药品平铺于干燥试管底部,在导管口放置蓬松的棉花团,塞上橡皮塞,固定于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加热,待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立即用集气瓶进行收集; 气体收集完毕,用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从水中取出并正放在桌面上; 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二氧化锰是 。 ( 2)欲调整试管高度,应调节图中 A、 B、 C哪个旋钮: ; ( 3

10、)步骤 的正确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装置无破损,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高锰酸钾已大量分解,但导管口仍未产生明显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 4)上述实验步骤中,可能导致集气瓶中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水蒸气不计)的是 ;(填序号) ( 5)步骤 中的操作,可能引起试管炸裂,原因是 。 答案:( 1) 生成物 ( 2) A ( 1分) ( 3) 用手捂住大试管,导管口冒气泡,松手后导管口形成稳定的水柱( 1分)橡皮塞没有塞紧( 1分) ( 4) ( 1分) ( 5)冷水倒吸使玻璃试管急速冷却(或大试管破裂)( 1分) 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长江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

11、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 1) A物质的名称是 ,操作 的名称是 ,若经过操作 后,所得液 体 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缘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 ( ) ( ) ( ) ( 2)操作 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该过程主 要是 变化(填 “物理 ”或 “化学 ”)。 ( 3)小刚取少量液体 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 D是 水。操作 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经过操作 以后,小刚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 1)明矾 过滤 a c (

12、2) 物理( 3) 硬 较多泡沫 ( 6 分)下图中的 、 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A、 B、C、 D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 X= ; ( 2)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 3) A、 B、 C、 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填序号 ); ( 4) A微粒的 化学性质与 B、 C、 D中哪一种微粒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 ( 5)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 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填字母序号 )。 A NO和 O2 B CO和 N2 C SO2和 CO2 D PO43

13、 和 SO42 答案: 19.00(填 19不给分) 20 BC B BD ( 6 分) 2010 年 4 月 14 日,青海玉树发生 7.1 级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彰显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 1)部分救灾人员感到呼吸困难,因为玉树地区海拔高, 空气中的 O2 _。 A不能供给呼吸 B体积分数偏小 C比低海拔地区稀薄 ( 2)在救灾过程中,某些设备需要使用锂电池。锂电池中总的化学反应可表示成: Li+MnO2=LiMnO2,其中反应前后 Li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是: 0+1,则M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为: +4_。 ( 3)确保饮用水安全是灾后重建的头等大事

14、,静置、沉淀、吸附、过滤、消毒等都是常用的净水方法。判断净化后的水是硬水或软水,可加入少量肥皂水或用 进行检验,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 4)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 ( 5)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抗震救灾急需药械目录中包括:一次性防护服、活性炭防护口罩、骨科内外固定材料等。其中防护口罩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_性。 答案: C +3 蒸发 煮沸(或沸腾) 蒸馏 吸附性 ( 6分)许多化学反应中都有水。请按照以下反应类型,写出化学方程式: ( 1)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_ ( 2)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_ ( 3)有水参加的分解反

15、应 _ 答案:( 1) 2H2 O2 2H2O;( 2) H2CO3H2O+CO2;( 3) 2H2O2H2 O2。 ( 6分)用相应的化学符号填空 1个氨气分子 ; 两个铜原子 ; 3个亚铁离子 ; 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 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 ;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是 。 答案: 2Cu 3 H 探究题 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 Mg3N2,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 l: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 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

16、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 1 5左右。 步骤 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 1)步骤 2的目的是 。 ( 2)在步骤 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 “大于 ”、“小于 ”或 “等于 ”)外界气压。 ( 3)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答案: (1)除去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 (2)小于 (3)2Mg+O2 2MgO 3Mg+N2 Mg3N2(2分,写一个方程式得 1

17、分 ) 信息分析题 三聚氰胺 化学式 C3N3(NH2)3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它是一种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 1.573g cm-3 (16 )、熔点 354 ;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 300 。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等。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食品工业中常用一种叫做凯氏定氮法的方法来测定蛋白质含量。即通过测定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三聚氰胺中含氮量高,加入牛奶后可以提高牛奶中的蛋白含量,使产品在常规检查中显得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但三聚氰胺没有任何营

18、养价值,它是一种禁止用于宠物食品及动物饲料的化学物质 , 动物食用后可以使动物发生肾衰竭并导 致死亡。 ( 1)根据上述信息我们知道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有 , 化学性质有 (各写一点)。 ( 2)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其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 3)某品牌牛奶的标签上标有:蛋白质含量 2.8g(每 100g)。则喝一盒牛奶( 250g)相当于同时喝下蛋白质 g。(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 4)蛋白质种类繁多。若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其平均含氮量为 16%。则上述品牌牛奶中氮元素的含量为 g(每 100g)。 ( 5)若在上述每 100g牛奶中添加 1g三聚氰胺,则能把 “蛋白质 ”含量提高到 g。 答案:( 1)熔点 354 ,密度 1.573g cm3( 16 )等;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等;故答案:为:熔点 354 ,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 ( 2) 126 6: 1: 14 ( 3) 7.0 ( 4) 0.5 ( 5) 6.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