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0859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江苏东台市六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65年 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 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要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所给信息 “云南省某县 ”“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 ”“距今约 170万年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

2、类,由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 “德 ”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孔子教育思 想的认识,由材料中的 “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符合其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A, B, D于材料无关,故选

3、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 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 B齐 C秦 D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楚在我国的西南,齐今天的山东一带,东临大海,是地理位置最东面的,秦在地理位置上是最西面的,燕在地理位置上是最北面的,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纷争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 我们的祖先测定出一年 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历法的相关史实,由已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历法的发

4、展与农业是紧密相关的,今天的农历又叫 “夏历 “源于夏朝,到商朝时 ,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 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历法的演变与发展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 B “兼爱 ”“非攻 ”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仁者爱人 ”“以德为政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主张。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属于道家学派的主张; B“兼爱 ”“非攻 ”属于墨

5、家学派的主张;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 D“仁者爱人 ”“以德为政 ”属于儒家学派的主张。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百家争鸣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庄子提出 “仁 ”的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注意 “不正确 ”,主要考查对百家争鸣思想主张的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准求晚期杰出的军 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了 “无为而治 ”的思想,而 “仁 ”是孔子的核心

6、思想。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老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战国各国变法的相关内容,选项中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表述不合史实,春秋时期 “奴隶制已经瓦解 ”;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的表述不合史实,各国的变法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改革变法; C虽然是改革的影响,但不符合 “最重要 ”, D的表述符合史实,战国是随著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宗法制逐渐衰亡,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步确立的时代,因而在制度上

7、对此种相较来说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保障尤为重要。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时代 战国各国变法 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及 “三家分晋 ”的相关史实,由已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而在战国初年,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韩、赵、魏,由此分析可知 B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纷争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各国的变革 B士人

8、的四处游说 C阶级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人物,对各种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史实的识记。回顾 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奖励生产。

9、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可得出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因此 D符合题意。 C是商鞅变法不鼓励的。依据 “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可知立军功只能封爵。依据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 ”可知不隐瞒反法行为只是不用受罚。 C与商鞅的 “重农抑商 ”不符合。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时代 商鞅变法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有利于发挥秦始皇个人的权威 A B C D 答案: A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历史意义的相关内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因此 符合题意,而 的表述不是亲统一的历史意义,排除。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 ” 秦统一历史意义 秦始皇的下列措施,就其历史作用而言应该否定的是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修筑万里长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由题干中的 “就其历史作用而言应该否定 ”可推断出焚书坑儒符合题意,因为其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而 ABD的

11、均加强了秦朝的巩固,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百家争鸣原因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急剧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发表见解,著书立说,给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A、B、 D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农业

12、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变革的内容。生产工具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此由已学知识额控制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时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事件 生产发展 阶级产生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出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财 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而在同一氏族内部

13、,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也分成了两大对立的社会阶层,主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早期国家在逐渐形成,由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 早期国家的产生 右图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过着 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 C生活不稳定 D与外地交换食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观察图片以及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中图片是河姆渡时期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时期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原

14、始居民的生活 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 的国家,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受累为生,还会捕鱼, C河姆渡原始居民可知种植水稻, D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经济由更大的发展,农耕已是主要的生产活动,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

15、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主要阐述了皇帝之后,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传说在尧舜禹时期,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荐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 “禅让 ”,即禅让制。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华夏之祖 禅让制 小说封神榜中有关 “炮烙之刑 ”、 “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 ”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16、D周幽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要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小说封神榜的内容以 “周兴商灭 ”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武王伐纣的内容。而小说封神榜中有关 “炮烙之刑 ”“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 ”的描写,反映的是商纣王的极度暴虐腐朽,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夏、商、西周的兴亡 武王伐纣 2013年 6月 10日是我国第四个 “文化遗产日 ”。按照 “物质文化遗产 ”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分类,下列那一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 A三星堆 B都江堰 C端午节 D故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是理解 “物

17、质文化遗产 ”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地说 “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选项中由三星堆、都江堰、故宫;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如端午节等。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屈原及端午节的来历 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 “神医 ”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小明对妈妈说: “这个神医是冒牌的 ”。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A他没给小明切脉 B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 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8、考查扁鹊有关中医学的史实内容,回顾已学史实可知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发明了 “望、闻、问、切 ”四诊法,题干中的中医的诊断过程没有 “切 ”的步骤,所以小明对妈妈说 “这个神医可能是冒牌的 ”,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 文化的勃兴(一) 扁鹊诊病法 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 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相关历史的内容,由已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商代从盘庚到纣

19、,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均与殷墟无关,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夏、商、西周的兴亡 武王伐纣 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实,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代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破釜沉舟 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退避三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相关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中的成语意义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破釜沉舟说的是秦末项羽楚军与秦军战斗的内容,与春秋战国无关; 纸上谈兵出自

20、史记 廉颇蔺相 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与题意相符; 风声鹤唳讲述的是东晋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与题意无关; 退避三舍在春秋时期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 “退避三舍 ”。由此分析可知 与春秋战国有关,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纷争 长平之战、城濮之战 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A纺织 业 B制瓷业 C青铜制造业 D造纸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

21、朝时期的青铜文化的相关内容。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 1.33米,长1.1米,重 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说明了当时青铜工艺水平高超。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最具代表性的为青铜器,故有 “青铜时代 ”之称。青铜器制造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等。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所描写的人物是 A李冰 B孔子 C屈原 D司马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与屈原相关的史实,有 “离骚 ”“开诗赋立 ”

22、“忠报楚国 ”等信息可判断题干中的对联主要描写的人物是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屈原 综合题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 ” 史记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筐天下。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无义战。 孟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4分) ( 3)结合所

23、学知识和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看待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4分) 答案: 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2分) 以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尊王攘夷;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4分) 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诸侯国减少,出现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4分) 试题分析:第一题,本题考查春秋争霸出现原因的相关内容,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归纳,首先是阅读材料,理解其大意,然后结合材料中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齐国称霸原因的准确理解,结合已学史实可以从地理条件、政治和军事条件、准确的策略等方面

24、归纳,如齐国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 建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顺应政治形势,打起 “尊王攘夷 ”的旗号,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发展了齐国的势力等。 第三题,考查对春秋争霸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本题需要从两方面归纳,首先看到了春秋无义战,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其次从积极方面理解归纳,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

25、响 。儒家所追求的是一个以 “仁 ”为核心,以 “和谐 ”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 “和 ”, “和 ”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人和 ”处在突出位置。 “天人合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的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 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26、: 材料中的 “仁 ”的含义是指什么?( 1分) 儒家所强调的 “和 ”是指哪两种 “和谐 ”?( 2分) 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举例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4分) 答案: 仁:即爱人 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墨子:兼爱非攻; 孟子: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或不要过分 ) 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试题分析:第一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内容的理解,由材料中 “儒家 以 “仁 ”为核心,以 “和谐 ”为目标的境界 ”信息以及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仁 ”是孔子提出的学说,包含一切美德,主张 “爱人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第二题,

27、主要考查对儒家 “和谐 ”思想的准确理解,由材料中 “和 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 ”“天人合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可归纳出 “和谐 ”指的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题,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 ”“和谐的 观点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强调持续利用自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强调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孔子、孟子、庄子思想 问答题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建于什么朝代?( 2分)当时统治者在中央和地方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8、( 6分) 答案: 秦朝 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内容。 第一问,主要考 查秦朝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相关史实,由已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 230年到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由此分析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问,本问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时注意分为中央与地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 ”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巩固统治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