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30877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数值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通常是 35 42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 340 m/s C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 3108m/s D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的体温一般不会超过 35-42 的范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 , A符合实际情况;真空不能传声, 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选填 B;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 3108m/s,C符合实际情况;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D符合实际情况。 考点:常见物理量(记忆) ,解此

2、题关键:真空不能传声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物与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图中 B、 C、 D左右相同,不能观察出像与物左右相反的特点,错误,选项 A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选填 A。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 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 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反 射形成的; “小孔成像 ”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平静湖面上的 “倒影 ”,说明平面镜成 “与物等大正立的像 ”的规律不成立

3、; 一叶障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 都正确 B 正确, 错误 C 正确, 错误 D 正确, 错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错; “小孔成像 ”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正确;平静湖面上的 “倒影 ”是平面镜成像,所成像为正立等大的虚像, 错误;一叶障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正确,所以选项 B 正确。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成像 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 A向玻璃板靠近,像会变大 C在玻璃板与蜡烛 A的像之间放一挡板,从 A这一

4、侧去看玻璃板的后面,再也看不到 A的像了 D保持 A、 B两支蜡烛的位置 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 B始终能与 A的像重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烛焰亮度有限,若环境光线太亮,烛焰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不易被眼睛察觉(即看不清蜡烛的像),实验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最好,该选项正确; B、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是等大的,该选项错误; C、进入人眼的光线光路是烛焰发光经平面镜反射进入眼睛,成像光线并没有穿过玻璃,该选项错误; 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物距与像距都发生了变化,像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发现 B始终不能与 A的像完全重合,该选项错误 考点:平面镜成像实验过程与方法,平面镜

5、成像特点 “大黄鸭 ”来到中国,下列能正确表示 “大黄鸭 ”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如果沿着镜面(图中湖面)对折,物与像能够重合,图 C是正确的,选填 C。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如图所示的几种光现象,不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透过树叶搭成的小孔所成的像, D、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B、日食形成是月亮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阻挡了太阳光照到地球上,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水中倒影 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选填 C;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

6、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知: A、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此方法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此方法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未完全浸入液面以下此方法错误; D、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此方法正确故选 D 考点: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1) 春天,冰雪消融 (2) 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 “出汗 ” (3) 秋天,大雾弥漫 (4) 冬天,冰天雪地 A (1)、 (2)、(3) B (2)、 (4) C (1)、 (3) D (2)、 (3)、(4) 答

7、案: D 试题分析:( 1)春天,冰雪消融,熔化吸热;(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 “出汗 ”,液化放热;( 3)秋天,大雾弥漫,液化放热;( 4)冬天,冰天雪地,凝固或凝华放热;放热的是 (2)、 (3)、 (4),答案: D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与吸放热 有四支同样的温度计甲、乙、丙、丁放在同一个房间中。甲和乙不采取任何措 施,丙和丁 玻璃泡上包有蘸有酒精的棉球,但甲和丙放在正在工作的电风扇前(电风扇对乙和丁没有影响)则它们温度的排列关系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丁丙 D都相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和乙不采取任何措施,甲放在正在工作的电风扇前,电风扇吹出的风的温度与室温

8、是一致的,故甲 =乙,丙和丁玻璃泡上包有蘸有酒精的棉球,酒精吸热蒸发使温度计温度下降,丙、丁比甲、乙温度低,丙放在正在工作的电风扇前,空气流速比丁酒精棉球表面空气流速快,丁 丙,则它们温度的排列关系是甲乙丁丙 考点:蒸发致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 A打火机中燃气通过压缩体积变成液体 熔化 B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液化 C涂在手臂上的酒精很快消失了 汽化 D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气温降低时形成露 凝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打火机中燃气通过压缩体积变成液体 液化, A错;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升华, B错;涂在手臂上的酒精很快消失了 汽化,酒精易

9、蒸发, C选项符合题意;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气温降低时形成露 液化, D错。 考点:物态变化,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道路两旁种植的行道树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古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的 “乡音无改 ”是指音调未变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A正确;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道路两旁种植的行道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B错; “乡音无改 ”是指音色未变, C错;声音的传播 速度

10、与介质和温度均有关, D错。 考点:声音有能量,噪声防治,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音色 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阻止了鼓面的振动,声源停止振动,声音消失,对照各选项,选填 D 考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实验题 (5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

11、/cm 直径 /cm 频率 /Hz 1 20.5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 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 “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 ”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能 /不能); 理由 : (3) 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他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 答案:( 1) 3 ( 2)不能,没有控制长度或直径不变(或没有控制变量) ( 3)将金属管

12、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试题分析:( 1)观察表中数据,选填 “3”号;( 2)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影响音调的因素有长度和直径两个,根 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必须在控制长度(或直径)一定的情况下,选用不同直径(或长度)的管子进行实验,方可得出结论。故答: “不能 ”;判断方法:没有控制长度或直径不变(或没有控制变量)。( 3)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判断方法: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考点:表格数据分析,实验方法及数据评估,实验设计。 李强同学在探究并比较材

13、料的隔声性能好差时,选用了一只轻薄的纸盒、一只厚重的木盒、两只有振铃的响钟。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一只闹钟放在桌面上,使其振铃发声,听一听声 音的大小; b.紧接着罩上纸盒,再听一听声音的大小; c.将另一只闹钟放在桌面上,使其振铃发声,听一听声音的大小; d.紧接着罩上木盒,再听一听声音的大小,他发现,两次罩上盒子后听到的声音大小几乎相等,于是他得出轻薄的纸盒和厚重的木盒隔声性能是一样的。 (1) 小华认为李强同学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请你思考李强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合理或不妥当之处(至少写出两处)? , 。 (2) 小华设想了以下实验方案:将同一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14、,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 (3)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最长 长 短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4) 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也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答案:( 1)没有用同一个闹钟,盒子的厚度不同(合理即可) ( 2)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 3)泡沫、锡箔纸、衣服 试题分析:( 1)探究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好差,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求,除材料不同外,其它变量要相同。读题知道 “没有使用同一个闹钟 ”, “盒子的厚度不同 ”(合理即可)( 2)不同材料隔声效果不同,向后退

15、的过程中,听不见声音的位置不同,可比较 “此处到鞋盒的距离 ”。( 3)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长隔声性能越差,比较表格中内容,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锡箔纸、衣服。 考点:实验方法评估,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将声音强弱转化为易于比较的距离远近) 在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中: (1) 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 b是读数过程, c是读取的温度; 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 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 (2) 在 “探究水沸腾 ”的实验中,观察到图 (d)、 (e)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_图是水沸腾时

16、的情景; (3) 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4) 小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不沸腾,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 (5) 根据描画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 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_温度下降先快后慢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现有两种方法供你选 择: 先将滚烫热茶冷却 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热茶中,然后冷却 5min你认 为 _(填 “ ”或 “ ”)方法效果好。 答案:( 1)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没有保持接触 48 ( 2) d (

17、3)秒表( 4)没有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合理即可) ( 5)先快后慢 试题分析:( 1)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部或容器壁,不能离开液体读数。所以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没有保持接触 C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水的实际温度为 48 ,答案: 48 ( 2)水沸腾前,气泡温度高于水的温度,上升过程中,气泡不断放热液化,越来越小,如图 e,水沸腾后,气泡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的压强越来越小,气泡体积变大,如 d图是水沸腾时的前景。( 3)观察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需要时间测量仪器:秒表。( 4)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不沸腾,说明水吸收

18、的热量小于等于放出的热量,原因可能是没有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或酒精等火焰温度过低。( 5)观察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度较高(与室温温差大)时,温度随时间下降较快, 当温度接近室温时,温度下降越来越慢。所以 方法效果好。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收集、处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图像信息能力,科学思维能力。 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状态 (1) 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

19、,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选填 “快 ”或 “慢 ”),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2) 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 变化,并每隔 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 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 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 通过对数据和图像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_; _。 答案:( 1)慢,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 2)状态, -4( 3)如下图( 4) 熔化前温度升高 熔化时温度不变 试题分析:( 1)不用酒精灯加热,碎冰与空气温差相对

20、较小,从空气中吸热慢,冰的温度升高 “慢 ”, 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 2)实验目的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所以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 “状态 ”变化,图乙温度计分度值为 1 ,示数在 0 下方 4格,为 -4 。( 3)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4)从表中数据与图像可知, 熔化前温度升高 熔化时温度不变 3熔化后温度升高 (选填 或 3) 考点:冰的熔化实验过程与方法,分析数据(图像)得出结论 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了个三角形的小孔。 (1) 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 (如图 1所示),则在半透

21、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像,请你在图 1中画出蜡烛所成的像 (2) 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 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 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 h cm 1.0 2.0 3.0 4.0 5.0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 2中画出 h与 s的关系图像。 (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

22、,所成的像越 _ (4)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 12 cm时,像的高度是_cm。 (5)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有关呢 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 _、_不变。 答案:( 1)如下图( 2)如下图( 3)大( 4) 6.0( 5)蜡烛火焰的高度;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 试题分析:( 1)由光的直线传播作出蜡烛火焰在半透明纸上的像,如图;( 2)横坐标对应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纵坐标对应像的高度,利用描点法绘出图象,分析图像或表中数据可得出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大 ”;( 4)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在蜡烛到小孔的

23、距离不变时,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是像的高度的二倍,因此当半透明纸距小孔 12cm时,像的高度是6.0cm( 5)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物的大小(蜡烛火焰高度)、像距(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不变,填写:蜡烛火焰的高度;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 考点:小孔成像光路作图,描点法作图像,数据(图像)分析,控制变量法。 如图所示是小轩同学所做 “探究平面镜成像 ”实验,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A和 B。 (1)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小心地移动蜡烛 B,直 到 时, B的位置即为 A的像所在位置; (2) 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某同学发现看到

24、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 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_(填 “能 ”或 “不能 ”)使看到的像更清晰。移去蜡烛 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白卡片,则白卡片上 (选填 “能 ”或 “不能 ”)接收到蜡烛 A烛焰的像,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实)像; (3) 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不能进行,因为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 “A”或 “B”)这一侧观察。 (4) 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 验 次 数 1 2 3 4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6.20 8.68 10.35 13.52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6.20

25、 8.73 10.35 13.48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1)与 A所成的像重合( 2)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不能,不能,虚 ( 3)平面镜不能透光, A 试题分析:( 1)移动蜡烛 B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当蜡烛 B“与 A所成的像重合 ”时, B的位置即为 A的像所在位置;(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得出物像等大的规律;像的亮度是由蜡烛发出的光的强度决定的,将蜡烛 B点燃,增加了环境亮度, ”不能 ”使看到的像更清晰。蜡烛火焰经玻璃反射成像,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 “虚 ”像,无法用光屏承接,

26、白卡片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 A烛焰的像。(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无法看到镜子后面的蜡烛 B,因为 “平面镜不能透光 ”,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这一侧。( 4)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确定像的位置时,蜡烛 B没有与 A的像完全重合,或由于测量时产生的误差等。 考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 ”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数据评估,平面镜成像特点。 填空题 (1) 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 “白汽 ”,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雾状的 “白汽 ”实际是 。 (2)

27、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水滴,玻璃片的温度将 。 (3) 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 (1)液化,小水珠 (2)升高 ( 3)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试题分析:( 1)水蒸气喷出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填写 “液化 ”、“小水珠 ”;( 2)玻璃片温度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聚集成水滴,玻璃片吸热温度将 “升高 ”;( 3)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考点:液化放热 小涵站在平面镜前 0.5m处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答案: .5,不

28、变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中,像到镜面距离等于物到镜面距离,物像等大。小涵站在平面镜前 0.5m处,物到镜面距离为 0.5m,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0.5”m,像的大小 “不变 ”。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如图中,能通过三个小孔看到烛焰的条件是_, 这样判断的理由是 _。 答案:人眼、烛焰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沿直线传播 试题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通过三个小孔看到烛焰,必须人眼、烛焰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才能看到烛焰。 考点:光沿直线传播应用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 ,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由于 _ _发出声

29、音,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所听到的声音 _(选填 “响度、音调、音色 ”)发生了变化 ,此实验是探究声音_(填 “高低 ”或 “强弱 ”)的影响因素图乙是老师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我们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 _(选填 “变大、变小、不变 ”) ,实验表明声音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振动, 音调,高低,变小,不能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钢尺,钢尺由于 “振动 ”发出声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决定发声音调,长度不同,所听到的声音 “音调 ”发生了变化,此实验是探

30、究声音 “高低 ”(指的是音调)的影响因素,空气越稀薄,声音传播越困难,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 “变小 ”,若将空气抽空(真空)时,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 “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考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影响音调的因素,真空不能传声,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普遍规律。 “掩耳盗铃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犯的错误是 :既没有阻止声源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隔墙有耳 ”说明了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答案:振动,传播,固体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掩耳盗铃 ”没有阻止声源的 “振动 ”,掩耳是在声音接收处阻止声音进入耳朵

31、,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 “隔墙有耳 ”,墙是固体,隔着墙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 “固体 ”中传播。 考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固体能传声。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已知酒精和水银的熔点和沸点如图所示,北方漠 河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 -54 ,测此地冬季最低气温应选 温度计,测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应选 温度计(选填 “酒精 ”或 “水银 ”)。 熔点 / 沸点 /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答案:热胀冷缩,酒精,水银 试题分析:液体有 “热胀冷缩 ”的性质,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北方

32、漠河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 -54 ,温度计所用液体凝固点必须低于 -54 ,观察表格中数据,测此地冬季最低气温应选 “酒精 ”温度计,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 100 ,所选温度计用液体的沸点必须高于 100 ,观察表格中数据可知,选用 “水银 ”温度计。 考点:液体温度计制作原理,温度计选用。 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为减缓旱情,某部空军出动飞机在云层中播撒干冰 (固体二氧化碳)实施人工降雨,靠干冰的 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水滴增大,冰晶增多,形成降雨,其中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会 成水。 (以上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熔化 试题分析:干冰常温下极易 “升华 ”,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气

33、温急剧下降,冰晶是固体,下落过程中会吸热 “熔化 ”成水。 考点:固体升华吸热,固体熔化吸热。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 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蜡烛,蜡烛被点燃时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 (选填“倒立 ”或 “正立 ”)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 ”或 “不变 ”)。如果用手轻轻敲击塑料薄膜,会观察到烛焰晃动,此现象表明声音具有 。 答案:倒立,变大,不变,能量 试题分析:小孔成

34、像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 焰 “倒立 ”的像。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物距变小,像的大小 “变大 ”。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像的形状 “不变 ”。 用手轻轻敲击塑料薄膜,薄膜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 考点:小孔成像特点,声音具有能量, 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是靠 (红外线、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将遥控器指向不同的方向, (能、不能)实现遥控。 答案:红外线,能 试题分析:红外线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红外线碰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将遥控器指向不同的方 向, “能 ”实现对电视机

35、的遥控。 考点:红外线应用,红外线(不可见光)的反射。 如图所示的现象叫做 _ 现象,它表明了 _,在A区域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 (红外线或紫外线)。 答案: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紫外线。 试题分析: 图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会在光屏上形成一条从上到下(棱镜薄端到厚断)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 “光的色散 ”,表明了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 A区域是 “紫外线 ”,能使荧 光物质发光。 考点:光的色散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许多科学原理。图( a)是某同学自制

36、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空箱面向观众,将纸币从顶部投币口放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换从 Q 处放入,箱中却见两个硬币,原来魔术箱中装有一个平面镜,如图( b),它与箱底的夹角为 _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到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 _性质。在图中作出平面镜及物 AB在魔术箱中所成的像。 答案:,沿直线传播,如 下图 试题分析:观察图( b),要使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空箱子,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镜面需将箱子隔成对称的两部分,如图中镜面位置所示,它与箱底的夹角为 45度;观众不能看到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沿直线传播 ”性质,纸币反射的光进入不了人的

37、眼睛,所以观众看不见,平面镜及物 AB在魔术箱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光沿直线传播 作图题 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 S, S1是 S在镜中成的像,当平面镜图示位置基础上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 S2,试作出转动后的平面镜位置。 答案: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过 S1作镜面垂线段并延长至垂线段两倍长度 S处, S即为发光点,连接 SS2,作线段 SS2的垂直平分线即为转动后的平面镜位置。如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井底之蛙 ”常用来形容 “目光短浅 ”。如图所示,画出井底之蛙( O 点)的视野的大致范围。 答案: 试题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线要进入青蛙的眼中,最大范围就是从枯井的边缘处射过来,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