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0972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最早人工取火和进入氏族社会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据考古资料证明,元谋人和北京人只会使用天然火;依据所学可知距今 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从而推断其会人工取火。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下列发明是两汉时期的有 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A B C D都不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汉经济的发展。

2、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木石到春秋战国的铁器牛耕,不断的进步,到两汉时期,农业技术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两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冶铁的质量,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两汉经济的发展 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的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匈奴的兴起。匈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兴起,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经常南下抢掠。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到汉高祖时,

3、由于汉初国力凋敝,主要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结合所学,汉初,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 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重大标志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受命出塞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138年和公元前 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

4、归附汉朝,到公元前 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 的建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被称为医学界 “众方之祖 ”的著名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昌盛的文化。东汉人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 300多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被成为 “众方之祖 ”。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5、) 下图所示器物,在古代能测定地震方向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识记能力。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之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经过长期研究,在 132 年发明了地动仪,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公认的地动仪。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在史记中不可能得以阅览的史实是 A尧舜禹与禅让 B夏桀与商纣暴政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孟子被尊为道教之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记内容的识记。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年的历史, ABC都属于这个时间范畴。 D项的描

6、述是错误的,老子被尊为道教之主,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同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 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都有曹操率领大军参加 都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都是正义的一方最终获胜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综合的能力。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是三国鼎立形成 过程中著名的战役。审题时要注意选择的是表述不正确的。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7、战胜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袁绍、孙权、刘备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都是统治阶层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自然优越 C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D南方没有战乱 答案: A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ABCD四项都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要从中选取最主要的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

8、展。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北魏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三国之后,西晋曾短暂的统一全国,包括黄河流域;氐族建立的前秦与东晋并立对峙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东晋偏安江南;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有一幅书法作品,全篇 324 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 “天下第一行

9、书 ”的美誉。该书法作品是 A兰亭序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 碑 答案: A 试题分析:东晋人王羲之,其书法作品有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的美称,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称,他本人也被称为 “书圣 ”。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兰亭序 C水经注 D九章算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B项是书法作品, C项是地理学著作, D项是数学专著。故选

10、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大学,它开设于 A汉高祖时 B汉武帝时 C汉文帝时 D汉景帝时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任用精通儒学的人为官,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改革了选拔官员的制度。故选 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秦末农民起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A牧 野之战 B城濮大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了解。 A 项是武王伐纣的著名战役

11、;B项发生在春秋时期; C项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秦末农民起义中以刘邦、项羽为首,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主力,以少胜多。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 湖南卫视热播爸爸去哪儿里有一镜头:狗拉着雪橇在飞跑,孩子们在暖暖的炕上打滚。请问我国哪一远古人类早已饲养狗,并能建起灶炕用来取暖和炊煮?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早期氏族聚落的生活特征。依据材料可知,饲养狗说明已会饲养家畜;有灶炕,符合半地穴式房屋的特征,结合所学,故选择 D项半坡居民。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

12、起源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们说自己是 “炎黄子孙 ”,是因为 A中国人民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有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华夏之祖的理解。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通过阪泉之野的战争,两族融合,占据中原并不断繁衍,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族,故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 ”,选择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夏之祖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孔子周游列国 ”,促成 “诸侯 ”、 “列国 ”产生的相关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13、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结果。西周初年,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周王实行了分封制,周初共分封 71国,其中同姓诸侯 40国。分封制实行之初,虽也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到后期,也造成了诸侯国势力强大,相互争霸的局面。材料中的 “列国 ”“诸侯 ”就是因周初的分封制产生的。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下列文物能体现青铜文明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B项为新石器时代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磨制石器; C项的陶罐上的鱼纹为半坡居民代表性的特征; D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铁制农具; A项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

14、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青铜文明的 典型代表,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灿烂的青铜文明 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五霸的识记。春秋五霸中第一个成为霸主的是齐桓公;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成为霸主,与之相关的典故为 “退避三舍 ”;秦穆公称霸的是西部地区;楚庄王通过 之战打败晋国成为霸主,与之相关的典故有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 称为 “千里沃野,渔 米之乡 ”的成都平原所受益的水利工程是 A郑

15、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白渠 答案: C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由 “分水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三部分组成,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 “天府之国 ”。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作为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公民,可获得爵位的最佳途径是 A开垦荒地 B建立军功 C经商发财 D生产粮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变法规定,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因此 C 项是错误的;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并不能因此获得爵位;立了军功的人,可

16、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因此选择 B 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 针对殷墟出土的某文字残片,解说词为: “这些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该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意义。依据材料中所给 “殷墟 ”“商王 ”,再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又因其上多刻有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也有重要价值。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与隶书、行书一样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

17、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2014年 1月 20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大寒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 D 试题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勃兴。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出现了历法,商朝时期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12个月,到战国时期,为了更好的安排农业生产,测定出了一年的 24节气,春秋战国在历史上属于东周时期,故选 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一位思想家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

18、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文化。结合所学在战国时期,孟子主张 “仁政 ”,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不合题意;荀子主张要认知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墨子主张 “非攻 ”“兼爱 ”。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满专制。 ”该顺口溜反映了哪位帝王在政时期的统治政策?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

19、题考查秦 始皇的中央集权措施。依据材料,政治上推行郡县制,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思想上焚书坑儒,结合所学可知以上皆为秦始皇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是 “独尊儒术 ”,与题目意思相反。故选 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 ” 综合题 观察下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其学说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2分)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他要求统治者采用什么政治观念治理国家?( 1分)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分) 汉武帝时期对儒家学派采取了什么政策?( 1分) 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学态度截然相反,但现象

20、的背后,也有着共同的目的。这个共同目的是什么?( 2分) 答案: (1)“仁 ”( 1分);孔子学说成为后来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1分)。 ( 2) “仁政 ”( 1分)。 ( 3) “焚书坑儒 ”( 1分)。 (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分)。 ( 5)加强思想控制或维护封建统治( 2分)。 试题分析:( 1)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礼 ”,提倡 “为政以德 ”。到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巩固统治 ,加强思想控制,采纳儒家代表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2)孟子生

21、活在战国时期,看到战争的残酷,反对一切战争。他提出 “仁政 ”、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是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支思想派别。 ( 3)在战国时期,受到秦国重用的是法家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实行 “焚书坑儒 ”,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能保留医书、占卜、种植方面的书籍,所有谈论儒家诗书的人都要处死,并暗中活埋了一批儒生,给儒家思想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 4)汉武帝时 ,国力昌盛,思想上仍很活跃。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儒家代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大力发展儒学教育,改革选拔官员的制度,任用精通儒学的人为官,

22、大大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 5)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虽然截然相反,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所有政策都是为维护其统治而展开的。故在不同政策的背后,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加强思想控制,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请围绕 “西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学习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图 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其重大作用何在?( 2分) 图 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如何?( 2分) 材料二中的 “骞 ”指谁?( 2分) “骞 ”初

23、行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2分) 你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2分) 答案:( 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分);打击了匈奴的侵略气焰( 1分)。 ( 2)昭君出塞( 1分);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1分)。 ( 3)张骞( 2分)。 ( 4)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分)。 ( 5)和平友好( 1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友好交往( 1分)。 试题分析:( 1)学生在看历史地图时,一定要注意左下角的图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政府对抗,打击了

24、匈奴的侵略气焰,并使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所示为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昭君出塞使边疆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对汉匈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 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3)依据材料中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可知,材料描述为第一次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 ( 4)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采取攻势,为有效的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 5)回答此类开放性试题时,一定要建立在前几问的基础上。前面提到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由此可知,民族之间的交往时战时和,但总体来讲,以和

25、为主。故答案:应为和平友好;目前我们应该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友好交往的民族意识。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 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都制定了相应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控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夏朝时期,形成了完备的国家机构。请问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怎样?( 1 分) 西周时期,开创了建邦封卫制度。请分析分封制的重大影响。( 2分) 秦朝时期,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请写出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的具体举措。( 2分) 西汉时期,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请说出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 2分) 北魏孝文帝,厉行改革,积极汉化。

26、请问他在政治上做出了什么重大决定?( 1分) 答案:( 1)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1分)。 ( 2)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1分);也为后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埋下了隐患( 1分)。 ( 3)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1分);地方:推行郡县制( 1分)。 ( 4)政治: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1分);经济: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1分)。 ( 5)迁都洛阳( 1分)。 试题分析:(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 家,也是奴隶社会的开始。依据所学可知,夏朝已经有了宫殿、军队、刑法、监狱,这些都是统治者统

27、治人民的工具,夏朝统治者为奴隶主,故答案:应为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 2)西周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周边的统治,分封了同姓和异性的诸侯国 70多个,这些诸侯国的建立巩固了周王对周边的统治,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控制网络,同时又使边缘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到后来,随着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为取得周王往日的权威竞相争夺霸权,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也为以后春秋战国诸国争霸埋下了隐患。 ( 3)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只对皇帝负责,以加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地方,将全

28、国分为 36郡,郡的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免。 ( 4)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推进大一统局面。其中在政治上,由于当时的封国势力过于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 “推恩令 ”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 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 5)北魏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决定将都城迁到洛阳,因为洛阳是当时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洛阳能够更好的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实行汉化政策,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大一统的汉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