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贵州省汇川区初中毕业生质量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体积分数占 78%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其体积分数为 78%,其次是氧气,体积分数为 21%. 考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含量 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继续加入某种金属。实验过程中,烧杯中硫酸铜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烧杯中物质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从 0到 t3,烧杯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加 B t1时与 t2时烧杯中物质总质量相等 C加入的金属一定是银 D从
2、t3到 t4,硫酸铜质量变化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从 0到 t3是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产物是硫酸铜与水,水量会不断增加,故说法正确; B.从 t1时与 t2时烧杯中只发生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不会生成气体,以烧杯中物质的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 C.从图象可以看出硫酸铜质量不断减小,所以放入的金属要求能与硫酸铜反应,但银的活动性比铜弱,不会发生置换反应,故说法错误; D.从 t3到 t4,硫酸铜质量不断减小,所以可以通过活动性比铜强的金属与之发生置换反应完成,说法正确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对反应: X+H2SO4=BaSO4+2Y,下
3、面分析正确的是 A Y中可能含有氢元素 B Y可能是 HCl C X一定是 BaCl2 D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一定为l35 答案: B 试题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个数和种类、质量不变; A.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硫酸钡中不含有氢元素, Y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 A 说法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若反应中 Y 是 HCl时, X 为 BaCl2,符合题意,所以 Y可能是 HCl,故 B正确; C.当 X是 Ba( OH) 2时,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符合 X+H2SO4BaSO4+2Y,故 X不一定是 BaCl2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
4、前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相等,硫酸钡与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35,因为 Y的系数是 2,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不是 135故 D错误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用托盘天平称取 15.6gNaCl固体; 用 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为 3.52; 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 25.62 ; 用10mL量筒量取 6.6mL某溶液。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用托盘天平称取 15.6gNaCl固体,托盘天平可以精确到 0.1克,测量数据合理; 用 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为 3.52,不合理,因为普通 PH试纸的精确度为 1,不可估读; 用普通温
5、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 25.62 ,不合理,因为普通温度计不能精确到 0.01摄氏度,后面那个 0.02摄氏度是估计的,温度计显示不出来; 用 10mL量筒量取 6.6mL某溶液,测量数据合理 故选D 考点: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对于图示 ,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是分子的裂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给图示可知: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由 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气分子; A.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故 A正确; B.选项所给图示表示由 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的形成过程,故 B正确; C.氢气由分子构
6、成,但不代表“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故 C错误; D.化学变化就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 D正确 .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 金银花含绿原酸(化学式为 C16H18O9)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关于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原酸属于混合物 B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54g D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绿原酸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说法错误; B.绿原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 1216=192,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18=18,氧原
7、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 169=144,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 “1”,不是 “克 ”,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绿原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 CO2用作光合作用的原料 B CO2用于灭火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CO2用来制取 Na2CO3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A.二氧化碳与水在
8、叶绿体和光照条件下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一般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中含有 碳元素,能用来制取 Na2CO3等物质,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 ,pH
9、小于 7的是 A食醋 B食盐水 C糖水 D肥皂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 A.食醋中含有醋酸,显酸性, pH小于 7; B.食盐水显中性, pH等于 7; C.糖水显中性, pH等于 7; D.肥皂水显碱性, pH大于 7 考点:溶液的 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遵义地下水的硬度较大。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A加肥皂水 B煮沸 C蒸馏 D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可溶性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日常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使钙离子和镁离子转变为沉淀,从而降低水的
10、硬度,简便易行 . 考点:硬水和软水的转化 在厨房中进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酿米酒 B榨果汁 C磨豆浆 D冻冰块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A酿米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酒精,与粮食不同,发生化学变化; B榨果汁和 C磨豆浆和 D冻冰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 考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填空题 将 V1mL3.65% 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 V2mL 未知浓度的 NaOH溶液的烧杯中(图 1),测量并记录溶液的 pH变化(图 2)和 温度变化(图 3)。(实验中始终保持 V1+V2=50.0
11、mL且各种溶液密度 均为 1.0g/mL)。 ( 1)图 2中 V1=0 mL时,图 1中烧杯内溶液的颜色显 色; (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图 2中的 pH=7时,此时滴入的 HCl溶液的体积 V1= mL; ( 4)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 5)实验中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红; ( 2) HCl+NaOHNaCl+H2O; ( 3) 30 ; ( 4) B ; (
12、 5)6.0% 试题分析:( 1)图 2中 V1=0mL时,图 1中烧杯内溶液显碱性,碱能使酚酞变红;( 2)实验中发生反应为: HCl与 NaOH生成 NaCl和 H2O;( 3)由图 3中的信息可知,溶液温度最高时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 pH=7,此时滴入的 HCl溶液的体积 V1=30ml;( 4)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不正确,由图示 3中信息可知 V1=5mL时温度为 22 ; B该实验中温度升高,表明该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 C该化学反应生成了水,但不能代表只要生成水的反应都放热; D该反应中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
13、 ( 5) 设,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x,消耗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0ml1.0g/ml3.65%=1.095g HCl+NaOHNaCl+H2O; 36.5 40 1.095g x x=1.2g 实验中所用 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6.0%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硝酸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一种物质。请按要求填空: ( 1)质量分数为 4.04%的硝酸钾( KNO3)溶液可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该营 养液 (填 “属于 ”或 “不属于 ”)复合肥; ( 2)在硝酸钾溶液中,
14、共有三种微粒,它们是 K+、 NO3-和 (用符号表示); ( 3)黑火药爆炸的反应原理是: 2KNO3+S+3C K2S+3CO2+N2,此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没有涉及到下列物质类别中的 (填序号)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碱 E盐 ( 4)如右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50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后,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 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填 “”、“”或 “”),欲将接近饱和的 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列举一种)。 答案:( 1)属于;( 2) H2O ;( 3) C D ;( 4)增大 ; ;加入硝酸钾固体至饱和(或降温结晶)
15、 试题分析:( 1)硝酸钾中含有钾和氮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 2)硝酸钾溶液中,化学式是 KNO3, 共有三种微粒,它们是 K+、 NO3-、 H2O( 3)根据黑火药爆炸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有盐、单质、氧化物,但没有酸和碱( 4)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0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至 20 后,硝酸钾有 晶体析出,故质量分数变小,将接近饱和的 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加入硝酸钾固体至饱和或降温结晶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物质的分类;分子、原子
16、、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金属材料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 ( 1)铝合金材质与纯铝比较,主要优点是 ; ( 2)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为了避免钢铁腐蚀,通常在钢铁外壳上镶嵌比铁活动性强的金属。小明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小明以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 ”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 ; 实验二,若出现 现象,可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强度大 (或 “质轻 ”等 ) ;( 2)氧
17、气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 ( 3) 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 ; 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 Fe + CuSO4 = FeSO4 + Cu 试题分析:( 1)依据合金的特性,铝合金材质与纯铝比较,强度大、质量轻;( 2)钢铁的锈蚀,实际上是铁跟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它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3) 从图示可以看出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因此以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 ”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不够合理; 实验二中,若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可证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8、;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化学是以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 1)实验 A中标号为 的仪器名称是 ,实验 A制取氧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实验 B的操作是违规的,正确方法是 ; ( 3)实验 C中烧杯 的作用是 ; ( 4)实验 D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写出导致气球变小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试管; 2KMnO4 K2MnO4+MnO2+O2 ( 2)将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放浓硫酸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 ( 3)对照(或对比); ( 4) Na2CO3 + 2HCl =2NaCl+H2O+C
19、O2 试题分析:( 1) A中标号为 的仪器名称是试管,常用作反应容器;实验 A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应该是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2KMnO4 K2MnO4+MnO2+O2;( 2)浓硫酸溶于水能够放出大量的热,正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是:将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放水的烧杯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当进入 中的酚酞试液中时,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为了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设计 作对比;( 4)氢氧化钠溶液和二 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容器中压强减小,气球膨胀;当滴加稀盐酸时
20、,稀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容器中压强增大,导致气球变小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碱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请根据要求填空: ( 1)汽车尾气装置发生的反应是: 2NO+2CON2+2CO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E不属于上述中的一种 ( 2) DNA水解产物中的胸腺嘧啶( C3H6N2O2),该物质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 3)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H4),写出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答案:( 1) E ;( 2) 2832
21、(或 1416或 78) ;( 3) CH4+2O2 CO2+2H2O 试题分析:( 1)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由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可知,该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故选 E;( 2)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胞嘧啶中氮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42):( 162) =28: 32;( 3)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
22、学方程式的书 写方法、步骤准确书写即可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 1)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部分信息。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碘元素属于 (填 “金属 ”或 “非金属 ”)元素; ( 2)已知某碘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和碘酸钾( KIO3)。 氯化钠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用符号表示), KIO3中 I的化合价为 价; 用试剂 X测定该碘盐中碘元素的含量,发生如下反应: KIO3+5X+3H2SO4=3K2SO4+3I2+3H2O,推算 X的化 学式为 。 答案:( 1) 53 ; 非金属 ; ( 2)
23、Cl-; +5 ; KI ; 试题分析:( 1)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且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可知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53;根据元素名称的汉字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 “石 ”字旁;( 2) 氯化钠含有的阴离子是氯离子,阳离子是钠离子;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可得( +1) +x+( -2) 3=0; x=+5 ; 化学方程式KIO3+5X+3H2SO4=3K2SO4+3I2+3H2O,反应后 K、 S、 O、 I、 H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 6、 3、 15、 6、 6,而反应前除 5个 X分子外 K、 S、 O、 I
24、、 H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 1、 3、 15、 1、 6;而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可判断 5个 X分子中共有 5个钾原子和 5个碘原子,则每个 X分子由 1个钾原子、 1个碘原子所构成,所以,物质 X的化学式为 KI.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的简单分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计算题 将 117.0g氯化钠溶液与 140.0g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228.3g。计算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Cl+AgNO3=AgCl+NaNO3) 答案: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 AgCl的质量为 117.0g
25、+140.0g-228.3g=28.7g ( 1分) 设原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x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X 28.7 g ( 1分) x=11.7g ( 1分) 100%=10.0% ( 1分) 答: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 . 试题分析:根据过滤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计算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根据 氯化银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氯化钠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探究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的气体产物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氮气
26、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 氢氧化钡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 1) 提出假设 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CO2 ; 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CO; 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 ( 2) 设计方案 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 ( 3) 实验步骤 按上图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取 3.20g 氧化铁、2.00g碳粉混合均匀,放入 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 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目的是 ; 停止通入 N2后,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足量)变浑浊; 待反应结束,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目的是 ,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
27、为 52.4g; 过滤出石灰水中的沉淀,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 2.00g。 ( 4)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写出该实验中氧化铁与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5) 实验优化 A. 甲同学认为:应将澄清石灰水换成 Ba( OH) 2溶液,其理由是: ; 钡的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生成的沉淀质量较大,称量时误差较小; B. 乙同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一个优化方案是: 。 答案:( 1) CO2和 CO; ( 3)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石灰水吸收; ( 4) Fe2O3+2C 2Fe+CO2+CO ( 5) A 氢氧化钡易溶于水,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 B点燃或收
28、集尾气 试题分析:( 1) 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CO2 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 CO 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二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步骤 、 中都分别通入 N2,其作用分别为: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石灰水吸收;(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该实验中氧化铁与碳发生反应生成了铁、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Fe2O3+2C 2Fe+CO2+CO;( 5) 甲同学认为:应将澄清石灰水换成 Ba( OH) 2溶液,其理由是氢氧化钡易溶于水,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B尾气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