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1028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四川省遂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事例中,哪一个事例不能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A衣箱中的卫生球变小了,衣服上充满了卫生球的气味 B在皮肤上擦点酒精,立即就能闻到酒精的味道 C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墙表面及其内部靠近表面的一浅层都变黑了 D看到雪花在空中飞舞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子很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雪花在空中飞舞,是雪花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选 D。 考点:分子的运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分子和物体,认识到用肉眼看不见的。 甲、乙、丙三导体两端分别加 6V、 6V、 15V的电压,三导体中的电流分别为 2

2、.4A、 1.2A、 1.2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电阻最大 B、乙的电阻最大 C、丙的电阻最大 D、三导体的电阻相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道甲、乙、丙三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分别求出甲、乙、丙的电阻,比较大小;所以; ; ,所以丙的电阻最大,选 C。 考点: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进行解题 已知: R1R2,将图中的四种不同接法接到同一电源的两极间,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R1R2,所以 A中的电阻小于 B中的电阻; C中是两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所以 C中电阻

3、最小; D中是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所以最大;由于把这四种不同接法接到同一电源的两极间,所以它们的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 ,电压相等,电阻大的,电流小,所以 D中电阻最大,所以电流最小,选 D。 考点:电阻的串、并联特点;欧姆定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电阻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特点 如图所示,把一个 5和 10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到电源电压为 9V的电路中,则通过电阻 R1的电流为 A 1.6A B 0.8A C 0.53A D 0.6A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两个电阻是串联的,所以总电阻:;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所以通过电阻 R1的电流为 0.6A。 考点:串联

4、电路电阻的特点、欧姆定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将电阻搂 R1=3的导体与电阻为 R2的导体串联后总电阻为 9,则 R1与 R2并联后总电阻是 A 6 B 4 C 2 D 1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即 ,由于R1=3,总电阻为 9,所以 R2=6; R1与 R2并联后,所以 ,即,选 C。 考点: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串、并联电阻的公式 击剑比赛中,当甲方运动员的剑 (图中用 “甲 ”表示 )击中乙方的导电服时,电路导通,乙方指示灯亮。下面能反映这种原理的电路是答案: D 试题分析:击剑

5、比赛中,当甲方运动员的剑 (图中用 “ 甲 ”表示 )击中乙方的导电服时,电路导通,乙方指示灯亮,说明 甲 控制乙灯;同理 乙 控制甲灯,选 D。 考点:电路的设计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题意的电路图,注意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李明同学在一次用有 3 V和 15 V两个量程的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的 “-”接线柱已接入电路,在用 15 V量程试触时,指针位置如图所示, 则下一步的实验操作应该是 A直接接入 15接线柱,然后读数 B直接接入 3接线柱,然后读数 C断开开关,接入 15接线柱,然后闭合开关后读数 D断开开关,接入 3接线柱,然后闭合开关后读数 答案: D 试题

6、分析:根据题意,在用 15 V量程试触时,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偏转角度较小,小于 3V,所以应该选择电压表的小量程,所以接下来的做法是断开开关,接入 3接线柱,然后闭合开关后读数,选 D。 考点:电压表的使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电压表量程的选取,在进行试触后悔选择合适的量程。 有两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 R1、 R2,它们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 I-U图线如图所示如果 R1、 R2串联的总电阻为 R,并联后的总电阻为 R,则关于 R、 R的 I-U图线所在的区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R在 I区域, R在 区域 B R在 区域, R在 I区域 C R在 区域, R在 I区域 D R在 I区域

7、, R在 区域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所以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在并联电阻中,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如图是 I-U图像, I区域的阻值最小,比两个分电阻都小,所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在此区域; 区域阻值最大,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在此区域, 区域是介于两电阻之间,选 C。 考点: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如图所示是小兰同学用伏安法测定灯泡电阻的电路图,当她闭合开关 S 时,发 现电流表的示数为零,而电压表的示数不为零,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A灯泡 L短路 B开关 S接触不良 C灯泡 L开

8、路 D变阻器 R开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这是一个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电路,当闭合开关 S时,电流表的示数为零,所以电路中有断路的情况,并且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两接线柱之间断路,故灯泡 L断路,选 C。 考点:电路故障问题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判定电路故障问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测量的是( ) A通过灯 L1的电流 B通过灯 L2的电流 C通过灯 L1、 L2的电流之和 D电源供给电路的总电流 答案: A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电流表和灯泡 L2串联,所以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灯 L2的电流,故选 B。 考点:电流表的使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电

9、流表的使用方法。 在下列图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向 b端移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必须是一上一下,排除 A和 C;移动滑片时,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大小,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向 b端移动时, B中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变短,所以电阻变小, B 正确; D 中滑片向 b 端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变长,所以电阻变大,不符合题意。 考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必须是一上一下。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灯泡 L1烧坏时(设电源电压 U不变),则通过 L2的电

10、流 A减小 B增大 C等于零 D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电路是并联电路,所以两灯泡互不影响;当灯泡 L1烧坏时, L2灯泡的这条电路,电源电压不变,电阻不变,所以该电路电流不变,所以选 D。 考点: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并联电路电压特点以及熟练应用欧姆定律 当一滴水沿着一根倾斜放置的木棒流下时,水滴不会在木棒的某一位置竖直落下,而是沿着木棒一直流到底端。这一现象说明 A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B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C水具有黏性 D重力的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一滴水沿着一根倾斜放置的木棒流下时,水滴不会在木棒的某一位置竖直

11、落下,而是沿着木棒一直流到底端,是因为水分子和木棒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 A正确。 考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点评: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随着燃煤的价格不断上涨,少数不法商贩将煤矸石 (矿井下与煤共生一处的石块 )粉碎后掺在优质煤中高价销售给客户为避免上当,最恰当的方法是检测下述物理量中的 A比热容 B熔点 C密度 D热值 答案: D 试题分析:优质煤和劣质煤的热值不同,燃烧相同的质量,释放的热量不同,优质煤释放的热量多,所以价位也高,所以不法商家将它们搀和在一起,谋取暴利,选 D。 考点:燃料的热值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燃料燃烧的热值的含义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

12、效的,下图不 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摩擦能发热 B烧热水水变热 C据木材锯子发热 D钻木取火 答案: B 试题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A、 C、 D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B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选 B。 考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正确的做法是( ) A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 B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 C早晨和傍晚都要多灌水 D早晨和傍晚都要多排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量小,不至于把秧苗冻坏,所以选 B。 考点:比热容 点评:

13、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水是常见物质中比热容最大的一种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量小。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种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中四个冲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丙、丁、乙、甲 B乙、丁、甲、丙 C乙、甲、丁、丙 D甲、乙、丙、丁 答案: B 试题分析:内燃机的四大冲程分别是吸气冲程、排气冲程、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吸气冲程是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如图中乙;排气冲程是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如图丙所示;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如图丁所示;做功冲程是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火花塞喷火,如图甲所

14、示,选 B。 考点:内燃机的四大冲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内燃机的四大冲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B铜线能导电是因为在铜线内部存在自由移动的正电荷 C电阻箱不能准确读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 D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答案: D 试题分析: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一致, A错误;铜线能导电是因为在铜线内部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B错误;电阻箱能准确读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 C错误;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D正确。 考点:电流的方向、电阻箱、验电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电流的方向、电阻器的使用以及验电器的作用。 绝缘丝吊着的两个

15、轻质小球,静止后如图所示。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同种电荷 B带异种电荷 C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都不带电 答案: A 试题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如图所示两个轻质小球相互排斥,说明两个轻质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选 A。 考点:电荷间相互作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如图所示,用一个带负电的物体 a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 b时,金属球 b也带上负电则( ) A电子由 a转移到 b,瞬时电流方向 ba B电子由 b转移到 a,瞬时电流方向 ab C b 上的正电荷转移到 a,瞬时电流方向 ba D

16、 a上的正电荷转移到 b,瞬时电流方向 ab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一个带负电的物体 a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 b时,是 a上的电子转移到了 b上,由于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是电流的方向,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瞬时电流方向 ba 。 考点:电流的方向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电流的方向以及子转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 实验题 小宇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做电学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的判断: ( 1)当滑动变阻器的 B、 C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滑片 P向 A端移动时,灯L将 _(填 “变暗 ”“不变 ”或 “变亮 ”)。 ( 2)当滑动变阻器的 A、

17、 D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要使灯 L变暗,滑片 P应向 _端移动。(填 “A”或 “B”) 答案:( 1)变暗( 2) B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是 BC,所以当滑片向 A端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丝变长,所以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根据 ,灯泡的电阻不变,电流变小,所以灯泡变暗;当滑动变阻器的 A、 D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要使灯 L变暗,根据 ,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所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所以滑片向 B端移 动。 考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功率的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决定灯泡亮与暗的是灯泡的实际电功率,熟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在 “科学探究:

18、物质的比热容 ”中: (1)、设计实验时应运用控制变量法: 、用水和煤油做实验,应使水和煤油的 _相等; 、用电加热器加热,应用了电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对外供热 _的特点; (2)、实验所需的器材有:电加热器、 _、搅拌器、天平、电源、计时的秒表、 水和煤油; (3)、实验中得到如下一组数据: 烧杯号 液体 质量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 1 水 300 20 30 12.3 2 水 120 20 30 6.2 3 煤油 300 20 30 6.1 4 煤油 300 20 25 3.1 1较分析 1、 3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2

19、较分析 1、 2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 3较分析 _号和 _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4实验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_有关; 答案:( 1)质量 相等 ( 2)温度计( 3)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质量大的吸热多 ( 4)物质种类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中,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需要保持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用电加热器,应用了电加热器在相同时间内对外供热相等的特点;实验中,由于物质的吸热能力不能直接观察,所以通过观察温度 计的示数来显示物质的吸热

20、能力,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所以实验中还需要温度计;分析 1、 2号烧杯,物质的种类相同,初温和末温相同,但质量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结论是: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质量大的吸热多;由以上实验可得,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物质种类有关; 考点: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实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拟出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学习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 实验 原理 实验器材 (略) 实验步骤 ( 1)、根据实验目的画好电路图。 ( 2)、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调节滑动变

21、阻器,使电路中电阻最大 ( 3)、接通开关,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记于下表。 电压( V) 电流( A) 电阻( ) 3.5 0.5 7.0 ( 4)、断开开关,计算出 Rx=7。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按照电路图用笔划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补充完整。 2本实验报告不完整,请补充实验原理 3从 “实验步骤 ”看,实验数据不科学,主要缺陷是 _ _ 4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写出一点即可) _ 答案: 作图 R=U/I 未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保护电路等 试题分析: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原理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R=U/I; 由电路图可知,电源电压是 1.5V2=3V,因此电压表可选 0 3

22、V量程,由实验数据可知,电流表可选 0 0.6A,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电流表串连接入电路,电压表与电阻并联,电路图如图所示 该实验只进行了一次测量就得出了结论,具有偶 然性,误差较大,为了较小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然后求平均值;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可以保护电阻,通过移动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可以改变电路电流,从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考点: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判定会根据题意判定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量程,会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 填空题 电灯正常发光时两端电压 3V,电流 0.3A,则电灯的电阻是_;当电源电压为 4.5V时,要使电灯正常发光,应给它串联的电阻为 _

23、。 答案: 5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求出电阻,所以灯泡的电阻是: ,当正常发光时,灯泡的两端的电压是 3V,通过灯泡的电流是 0.3A,所以与它串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是 4.5V-3V=1.5V,通过另一只电阻的电流也是 0.3A,所以与它串联的电阻是: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欧姆定律以及它的变形公式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 9 V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为 0.2 A,已知 R2=15,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_V, R1中的电流为 _A , R1的阻值是 _ 答案: 0.2 30 试题分析

24、:如图可知是一个串联电路,已知总电压和电路中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可求出总电阻,即 ,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点评: 将一个 lO的电阻与一个 40的电阻串联,等效电阻是 _;若将它们并联,等效电阻是 _。 答案: 8 试题分析: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即 , ; R1与 R2并联, , 即 。 考点: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串、并联电阻求总电阻的公式 阻值为 30的电阻 R1与 _的电阻 R2并联后总电阻为 12,接入电路中时,通过 R1与 R2的电流之比为 _。 答案: 2:3 试题分析:已知电阻 R1的阻值和并联后的总电阻

25、,根据 ,求出电阻 R2的阻值; 在并联电路中, ,即 , ;由于是并联电路,所以两电阻的电压相等,所以电流之比等于电阻的倒数比,即考点: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并联电阻公式,以及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 律 如图所示电路,当变阻器的滑片 P向左移时,灯 L的亮度 _(选填 “变暗 ”、 “不变 ”或 “变亮 ”);当滑片 P移至 a端时,电路会_。 答案:不变、短路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和灯泡是并联接到电源两端,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变,等于电源电压;灯泡的电阻不变,根据,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不变,所以灯泡的亮度不变;当滑片 P移到

26、 a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零,所以把灯泡短路了。 考点:电路的状态、实际电功率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决定灯泡亮 与暗的是实际电功率 某滑动变阻器标有 “50、 2.5A”的字样,其中 2.5A表示 _ ,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为 _。 答案: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2.5A 50 试题分析:某滑动变阻器标有 “50、 2.5A”的字样,其中 2.5A表示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2.5A,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最大阻值为 50。 考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滑动变阻器铭牌的物理含义。 一段导体两端电压为 5V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为 0.5A

27、,若导体两端电压增加一倍,导体中的电流为 _;当电压变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_。 答案: A、 10 试题分析:知道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与电压和电流无关;所以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加一倍,导体的电阻不变,所以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增大一倍,所以为 1A;当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仍然不变,所以是 10。 考点: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影响电阻的因素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影响电阻的因素 语言复读机工作时需要 6的电源,可以用 _节干电池 _联起来使用。 答案:、串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

28、 1.5V,所以四节干电池串联的电压是 6V。 考点:电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一节干电池的电压的数值 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 。 答案:正电荷、负电荷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考点:正电荷和负电荷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人们如何对电荷进行分类的。 用锤子敲打铁钉,铁钉会发热,这是通过 _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地跳动,这是 _能转化为_能。 答案:做功、内、机械 试题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

29、种:做功和热传递;用锤子敲打铁钉,铁钉会发热,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地跳动,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考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能量的转化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 能够分清改变物体做功的方式是做功还是热传递 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 _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 _ 。 答案:扩散、加剧 试题分析:同学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是因为臭豆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被同学们吸到了,属于扩散现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 考点:扩散现象、分子的运动 点评:解

30、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扩散现象的定义,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完全燃烧 500g汽油能放出 _J的热量(已知汽油的热值是4.5107J/Kg) 答案: .25107J 试题分析:已知汽油的质量: m=500g=0.5kg;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 。 考点:燃料完全燃烧的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燃料完全燃烧的计算公式,并会对质量单位进行换算 多数汽油机是由四个冲程不断循环工作的,这四个冲程分别是:_, _, _, _,使汽车获得动力的冲程是: _冲程。 答案: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做功冲程 试题分析:内燃机有四个冲程,分别是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

31、使汽车获得动力的冲程是:做功冲程。 考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计算题 张强学习了热学的有关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是 4.2103J (kg0c),他想估算一下自己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张强仔细记录了他家烧水,煮饭需要的时间,并把它折算成烧水的时间,相当于每天将 30kg, 200c的水烧开。(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0c) ( 1)张强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 J热量? ( 2)如果普通煤的热值为 3107J kg,从理论上讲张强家每天烧水做饭需要多少 kg煤? (得数精确到百分位) 答案: .008107J ( 2) 0.336kg

32、 试题分析:已知水的比热容,水的质量,水的温度的变化量,根据求出水吸收的热量;根据 ,求出需要煤的质量; 每天烧水做饭消耗的热量为: 因为 ,所以 考点:热量的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热量的计算公式 作图题 磁铁旁小磁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如图所示,在图上标出磁感线方向和磁铁的 N、 S极。(小磁针黑 端为 N极) 答案: 试题分析:对于左图,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小磁针 S极靠近的一端为 N极,另一端为 S极所以,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铁的右端( N极)出发,回到左端( S极) 对于右图,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小磁针 S极靠近的一端均为 N极所以,图中磁感线的方向都是向外的 考点:磁感线及其特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