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064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九年级下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你做过家庭小实验吗?以下是小文同学所做的家庭小实验,其中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检查沼气的纯度,需要点燃,而甲烷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自制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植物叶脉四周的叶肉,会与碱液反应而被煮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自制汽水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保鲜膜保

2、鲜能力测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将一定量的乙醇( 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 /g 4.6 8 0 0 0 0 反应后质量 /g 0 0 5 4 4 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表中 a的值为 2.6 B 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 9.6g,则无 X生成 答案:

3、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 =反应后物质质量总和,故4.6g+8.0g=5.4g+4.4g+a,解得 a=2.8g,错误; B、由于 X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故说明 X为生成物,错误; C、反应物中 4.6g乙醇含氢元素的质量 =4.6g 100%=0.6g,而生成物中 5.4g水含氢元素的质量 =5.4g 100%=0.6g,由此可知,生成物 X中不含有氢元素,错误; D、根据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可知, 4.6克乙醇能与 9.6克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无 X生成,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

4、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化学变化中的元素守恒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 A向一定量的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钾溶液 D等质量的 Zn和 Fe分别与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由于硫酸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故向一定量的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会立即产生沉淀,错误; B、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

5、中不断加入硝酸钠,硝酸钠会继续溶解至溶液饱和,故其溶液质量分数会不断增大直至饱和,正确;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 pH 7)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钾溶液( pH 7),二者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pH=7),故溶液的 pH会由小变大,正确; D、用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跟足量稀盐酸反应,由于锌比铁活泼,故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比铁快,即相同时间内锌产生的氢气多,体现在图像上,就是表示锌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的斜线,要比表示铁反应产生氢气的斜线,更靠近纵轴;另外,由于盐酸足量,故相同质量的锌和铁都会完全反应,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知,相同化合价的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完全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金

6、属产生的氢气多,故最终铁比锌产生的氢气多,正确。故选A 考点: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中考复习阶段, 小荷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 煮沸可以降低井水的硬度; 利用铜、铁、 AgN03溶液能探究出铜、铁、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为了增 强肥效,

7、应将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施用;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自制简易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 煮沸能使可溶性的钙盐和镁盐沉淀析出,故可以降低井水的硬度,正确; 由于铜、铁均能与 AgN03溶液反应,故能证明铜、铁均比银活泼;且铜与AgN03 溶液反应生成的硝酸铜,能与铁反应,依此证明铁比铜活泼,故利用铜、铁、 AgN03溶液能探究出铜、铁、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正确;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含

8、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碱就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铵态氮肥与碱能反应产生氨气,使氮肥肥效降低,故不能将铵态氮肥和草木灰(碱性)混合施用,错误;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碱和酸性氧化物的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自制简易净水器 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正确。故选 D 考点:硬水与软水,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显色规律,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水的净化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此外,具体解答时,可

9、采用排除法,会更便捷些。 右图是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t1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3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 B C B t2 时, A、 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 t2 时, 20g B溶解于 50g水中能形成 70溶液 D若要将组成在 N 点的 A溶液转变为 M点的 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

10、,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 C B A,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t1 时,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 B A,由于 A和 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升温后会变成 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而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后 C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溶质析出,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而 t3 时 C的溶解度小于 t1 时 A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 A C,错误; B、 t2 时, A、 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t2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t2 时,它

11、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但由于没有说明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溶质质量,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2 时, B物质的溶 解度是 30g,即每 100g水中最多溶解 30gB物质而达到饱和状态,则此温度下, 50g水中最多溶解 15gB物质,故所得溶液为 65g,错误; D、由于曲线上的点所对应的溶液为此温度下恰好饱和的饱和溶液,而曲线下方的点则为此时的不饱和溶液,要将组成在 N 点的 A溶液转变为 M点的 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

12、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猕猴桃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C6H8O6,可强化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和对铁质的吸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维生素 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维生素 C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维生素 C由 6个碳原子、 8个氢原子和 6个氧原子构成 D维生素 C相对分子质量为 176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维生素 C的化学式为 C6H8O6来分析。 A、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可知,C6H8O6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B、由于维生素 C中

13、只含碳、氢、氧 3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其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正确; C、维生素 C 是由维生素 C 分子构成的,而一个维生素 C 分子是由 6 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 6个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的和,故 C6H8O6的相对分子质量 =126+18+166=176,正 确。故选 C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

14、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O(CaCO3)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CO2(H2) 在氧气中点燃 D HNO3溶液 (HCl) 加过量 AgNO3溶液、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 CaO 和 CaCO3混合物,加入足量水后,主要物质 CaO 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错误; B、 N2和 O2混合物通过灼热的铜网时,杂质氧气会与灼热的铜反应而被除去,主要物质氮气不能与之反应,故能除去杂质,正确; C、由于 CO2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 CO2中H2不能被点燃而

15、除去,错误; D、 HNO3和 HCl混合物,加过量 AgNO3溶液,杂质 HCl能被反应掉,而主要物质不反应,但由于 AgNO3溶液过量,故一定有剩余,则带来新杂质 AgNO3溶液,错误。故选 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Fe( OH) 3FeCl3 B NaClNaNO3 C KNO3KCl D CaOCaCl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A、 Fe(OH)3 是碱,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16、生成 FeCl3 和水,能一步实现转化,正确; B、 NaCl是盐,能与 AgNO3溶液反应,生成 AgCl沉淀和 NaNO3,能一步实现转化,正确; C、 KNO3是盐,若能与某物质反应生成 KCl,则按成分交换的原则,另一物质应为硝酸盐或硝酸,故没有气体、水或沉淀的生成,即不能反应,不能一步实现转化,错误; D、 CaO 是金属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CaCl2和水,能一步实现转化,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间的反应,熟练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相互间反应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能在 pH为 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

17、色透明溶液的一组 物质是( ) A FeCl3、 CuSO4、 NaCI B BaCI2、 Na2SO4、 NaOH C CaCl2、 Na2CO3、 KNO3 D K2SO4、 NaNO3、 NH4Cl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pH为 1的溶液中一定含有 H+,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 A FeCl3、 CuSO4、 NaCl三种物质能在 pH为 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但 FeCl3为棕黄色溶液, CuSO4为蓝色溶液,不符合无色溶液的特征,错误; B由于 BaCl2和 Na2SO4反应,生成了不溶于酸的 BaSO4沉淀;而 NaOH能与溶液中的 H+反应,生成水,故不能共存,

18、错误; C由于 Na2CO3能与溶液中的 H+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能共存,错误; D K2SO4、 NaNO3、 NH4Cl三种物质,在 pH为 1的溶液中,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故选 D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另外,解答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天然气 C紫铜 D生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19、 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故属于混合物,错误; B、天然气是由甲烷和多种杂质气体组成的,故属于混合物,错误; C、紫铜是由一种物质(铜)组成的,故属于纯净物,正确; D、生铁是铁的合金,是由铁和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故属于混合物,错误。故选 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正确的一组( ) A 化学与能源 B 微粒观点解释现象 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应大力推广 发展火力发电以解决电力紧张 花香四溢

20、 分子在不断运动 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C 化学与人体健康 D 化学与应用 多吃水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用工业盐(亚硝酸钠)腌渍蔬菜 用洗涤剂除去油污 乳化作用 进入未开发的溶洞探险 用火把照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 A、汽油是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错误;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的,而分子本身大小没有发生变化,错误; C、工业盐中的亚硝酸钠有毒,如用其腌渍蔬菜,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错误; D、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对油污起乳化作用,故用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未开发的溶洞中可能会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故若

21、贸然进入,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且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进入未开发的溶洞探险,可用火把照明,若火把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含 量过高,要立即退出,正确。故选 D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乳化及乳化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此外,具体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会更便捷些。 右图表示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该原子核外有 13个电子 B它是金属元素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相对原子质量是 26.98 答案: C 试

22、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 A.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且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3,正确; B.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的名称,由于铝元素的汉字名称的偏旁是 “金 ”字旁,故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而图示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误; D.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即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正确。故选 C 考点:元 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及原子与

23、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 A硫酸铜 B蔗糖 C面粉 D高锰酸钾 答案: B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硫酸铜能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但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且溶液无色,正确; 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 定,属于悬浊液,错误; D、高锰酸钾能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但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错误。故选 B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

24、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且要熟记一些常见溶液的颜色特征。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分析 A、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体积,不能稀释浓硫酸,错误; B、气球胀大,说明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即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正确; C、由于硫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故集气瓶中的气体基本没有减少,压强没有明显变化,故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错误; D、由于反应生成的氢气会逃逸到空气中,故不能

25、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故选 B 考点:量筒的使用,碱的化学性质,空气组成的测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 关键。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 B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生石灰,石灰水变浑浊 C把铜丝插入硝酸银中的有银白色的银生成并有气泡冒出 D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大量白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分析。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白色氧化镁固体),正确; B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适

26、量生石灰,生石灰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大量的热,故由于溶剂水的减少,以及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导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都会使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析出,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C. 把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由于铜比银活泼,故有银白色的物质生成,但没有气泡冒出,错误; D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盐酸液滴,故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出现大量白雾,正确。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金属活动 性顺序及其应用,浓盐酸的特性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熟练掌握相关实验

27、操作,及实验现象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填空题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某校初三同学收集的一些标志、标签及包装袋实物示意图(如图所示): ( 1)图 A 是某市食盐的包装袋,加碘海盐中的 “碘 ”是指碘 _(填 “原子 ”、“分子 ”、 “离子 ”或 “元素 ”),请用化学符号正确表示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_;图 B 是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其中只有硫酸根离子 符号被损毁,硫酸根离子的符号应该是 _,该天然矿泉水中含有多种溶质,其中有一种溶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 (2)现有 H、 C、 O、 N、 K、 Ca六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

28、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 (用化学式表示 ): 可作复合肥料的盐 ; 汽车驾驶员出车前禁止饮用的物质 ; 可作建筑材料的碱 ; 厨房中可作调味品的酸 。 答案:( 1)元素; ; SO42-; NaHCO3+HCl NaCl H2O CO2 。 ( 2) KNO3; C2H5OH; Ca(OH)2; CH3COOH。 试题分析:(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加碘海盐中的 “碘 ”是指宏观物质,因此是指碘元素。 在碘酸钾中, K 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O 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可设该物质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K

29、IO3和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则有( +1) +x+( -2) 3=0,解得 x=+5,故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 1个硫酸根离子带 2个单位负电荷,故可表示为 SO42-。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结合图示标签分析,能用于治疗胃酸(盐酸)过多症的应是 NaHCO3,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 2)根据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析。 同

30、时含有氮、磷、钾 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故可作复合肥料的盐是硝酸钾,故化学式为 KNO3; 汽车驾驶员出车前要禁止饮酒,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故化学式为 C2H5OH; 可作建筑材料的碱是熟石灰,故化学式为 Ca(OH)2; 厨房中可作调味品的酸是醋酸,故化学式为 CH3COOH。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书写化学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31、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1)正常雨水 PH 5.6_ ; ( )反应; (2)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 ( )反 应; (3)过氧化钠( Na2O2)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氧气 。 答案:( 1) CO2+H2O H2CO3 ( 化合 )反应; ( 2) Cu 2AgNO3 2Ag Cu(NO3)2 ( 置换 )反应; ( 3) 2Na2O2 2H2O 4NaOH O2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 1)正常的雨水呈酸性,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 H2CO3,由于该反应是两种

32、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故属于化合反应; ( 2)由于铜比银活泼,故铜丝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 2AgNO3 2Ag Cu(NO3)2,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属于置换反应; ( 3)根据题意,过氧化钠( Na2O2)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氧气,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该碱为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 4NaOH 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33、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是 Fe2O3、 Fe3O4、 FeO、 SiO2等)是工业生产硫酸的废渣,下图为 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氧化铁)等产品的部分流程: ( 1)写出流程中焦炭与 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2)酸浸、过滤后进入反应 中的溶质主要是 _;反应 的温度一般需控制在 35 以下,其目的是_; ( 3)将 FeCO3固体洗涤、干燥的目的是_; ( 4)产品 a的主要成分是 K2SO4,检验产品 a中是否含有氯化物( Cl-)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产品 a加适量的水溶解, _。 答案:( 1) 2C Fe3O4 3Fe 2CO2; ( 2) FeSO4(或 FeSO4和 H2S

34、O4) ,防止 NH4HCO3受热分解 ; ( 3)除去表面的可溶性杂质,以得到纯净干燥的 FeCO3,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 ( 4)加足量 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液中滴加 AgNO3溶液观察有无沉淀 试题分析:( 1)焦炭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 能与 Fe3O4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 Fe3O4 3Fe 2CO2; ( 2)因为 Fe2O3、 Fe3O4、 FeO 都与还原剂焦炭反应生成铁,而铁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滤液中的主要溶质是硫酸亚铁;由于反应 中加入了 NH4HCO3溶液,而 NH4HCO3受热易分解,故反应 的温度一般

35、需控制在35 以下,以防止 NH4HCO3受热分解; ( 3)根据题意,煅烧 FeCO3固体,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故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要将 FeCO3固体洗涤、干燥,以便能得到纯净干燥的FeCO3; ( 4)检验产品 a中是否含有氯化物( Cl-),需要先除去 SO42-,再来检验 Cl-,所以要先滴加过量的 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过滤后再向滤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有无沉淀生成。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实验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探究题 通过对化学的学

36、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图中编号仪 器的名称: 长颈漏;水槽 ( 2)选用 A或 B装置都能制备某种气体,用 A装置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若选用 G装置收集该气体,发生装置应与 _导管相连; (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若要制得干燥的氢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F、 C (填编号),若选用 C装置来制备该气体,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弹簧夹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含 CO和 CO2的废气,经过讨论认为废气中的CO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 CO2,并收集一

37、瓶 CO,准备进行后续探究。你认为最合理的装置是 _(瓶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浓溶液); 答案:( 1) 长颈漏斗 ; ( 2) 2KClO3 2KCl 3O2, b ; ( 3) Zn H2SO4 ZnSO4 H2, BHD或 CHD 或 BHG或 CHG , 试管内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 ( 4) 。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 2)由于 A装置属于 “固 体加热型 ”气体制取装置,故可适合制取的气体为氧气,又由于试管口没有放棉花,故使用的原料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氯

38、化钾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 2KCl+3O2;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装置 G进行 “排空气法 ”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较长的导管b进入,从下面向上将空气从较短的导管排出。 ( 3)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同时还生成硫酸锌,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 H2SO4 ZnSO4 H2,由于该反应属于固 液体常温下的反应,故选 B(或 C)作为发生装置;根据题意,要制得干燥的氢气,故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且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要用向下排空气法,且收集前要用干燥装置 H干燥气体,所以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BHD或 CHD 或 BHG或 CHG

39、。 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试管内由于气体增多,压强增大,会将部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使液面降至带孔塑料片以下,由于固体留在了塑料片上,故使固液体分离,从而导致反应停止。 ( 4)利用洗气瓶来除去二氧化碳并收集一氧化碳气体时,应从长管进气;同时由于需要收集 CO,所以此装置还是储气瓶,故液 体还应该是从长管压出,所以两个管都应该通到装置底部。故选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

40、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 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定性研究 ( 1)生成固体 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 ( 2)操作 指的是 _,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 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流程对所得的固体 C的组成提出了质疑:甲同学认为:可能是 NaOH、 Na2CO3;乙同学认为: 可能是 ;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

41、NaOH 【交流与评价】请你把乙同学的可能猜想结果写在横线上; 【活动与探究】甲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NaOH、 Na2CO3 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乙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 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 _观察到与甲同学不同的现象,得出了和甲同学相同的结论。 丙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溶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 经过分析找出了丙同学所用试剂与甲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经过上述三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溶液

42、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产品 C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如下: 请你利用方案 所得数据计算固体产品 C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列出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 另一组同学根据方案 所得数据计算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与方案 相比明显偏小,请你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 _。 答案: 定性研究: ( 1)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 2)过滤,漏斗; ( 3)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猜想与假设】 NaOH和 Ca(OH)2; 【活动与探究】适量 CaCl2溶液或 BaCl2溶液;

43、 【解释与结论】少量稀盐酸先和 NaOH反应无气泡。 定量探究: 94.7% 【实验反思】所得滤渣没有进行洗涤、干燥,使滤渣质量偏大,所求 NaOH含量偏小 试题分析: 定性研究: ( 1)根据图示,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生成氧化钙(固体 A)和二氧化碳, 其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固体 B)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Ca(OH)2CaCO3 2NaOH。 ( 2)由于操作 是将固体 B和溶液分离的措施,故为过滤,过滤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有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漏斗(作为过滤器使用)。 (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 C的过程

44、中,常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液滴飞溅。 【猜想与假设】根据( 1)的分析可知,氢氧化钙与碳酸钠 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固体 C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 NaOH;而由于不能确定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故可能有三种情况: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丙),碳酸钠有剩余(甲),氢氧化钙有剩余(乙),即可能是 NaOH和 Ca(OH)2。 【活动与探究】根据题意,甲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即该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 Na2CO3,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溶液中是一定含有 NaOH的,故乙同学只需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 Na2CO3即可,所以可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

45、CaCl2溶液或 BaCl2溶液,若可观 察到有沉淀生成,则可得出和甲同学相同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溶液中是一定含有 NaOH,故若加入的稀盐酸的量较少,稀盐酸会先和 NaOH反应,而没有和碳酸钠反应,故无气泡产生。 定量探究: 根据题意可知,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 Na2CO3=Na2SO4+H2O+CO2,结合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从而求出 NaOH质量分数。 解,设 20g固体 C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 x, H2SO4+ Na2CO3=Na2SO4+H2O+CO2 106 44 x 0

46、.44g 106: 44= x: 0.44g 解得, x=1.06g 则 NaOH质量分数 = 100%=94.7% 【实验反思】根据题意可知,方案 是通过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由沉淀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再进一步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由于通过所得数据计算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与方案 相比明显偏小,故说明碳酸钠质量偏大,则间接说明所得滤渣质量偏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所得滤渣没有进行洗涤、干燥。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点评:对于探究型实验探究,要熟悉实验探究的环节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将所学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技巧迁移至此,进行细心地探究实验和观察现象,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断、总结出该物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