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1075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苏省如皋市东部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 B冰雪融化 C湿衣晾干 D酒精挥发 答案: A 试题分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来判断,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A、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正确; B、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 C、湿衣晾干只是水分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错; D、酒精挥发是指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

2、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下图中 “ ”和 “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H2+Cl2 2HCl B 2CO + O2 2CO2 C C +CO2 2CO D H2+O2 2H2O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及物质分子结构微观图可知,反应为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2。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故

3、A不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且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 1: 2,与微观图所表示的反应一致,故 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但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 2,与 微观图所表示的反应不一致,故 C不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故 D不正确。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化学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反应事实,还可以表示出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化

4、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下列对打火机主要燃料丁烷( C4H10)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 4个碳原子、 10个氢原子构成 C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D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丁烷的化学式 C4H10来分析判断。 A、由化学式可知,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 A说法正确; B、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以一个丁烷分子由 4个碳原子、 10个氢原子构成,故 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丁烷完

5、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C说法错误; D、由题意可知,打火机主要燃料是丁烷( C4H10),所以丁烷具有可燃性,故D说法正确。故选 C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知道燃烧产物的判断方法。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

6、子的总称。 A、从宏观角度分析,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正确;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 C-12原子和 C-14原子都有 6个质子,但它们的中子数分别为 6和 8,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可知,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正确。故选 B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元素的概念,以及物质的组成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 已知反应 X 3O2 2CO2 2H2O,则 X的化学式为 A C2H6 B C2H

7、4 C C2H2 D C2H6O 答案: B 试题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方程式左边共有 6个氧原子,而化学方程式右边共有 6个氧原子, 2个碳原子、 4个氢原子;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可知,在 X中含有 4个氢原子、 2个碳原子,即 X的化学式为 C2H4。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

8、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条燃烧实验中,镁条燃烧前的质量等于燃烧后的质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描述正确; B硫在 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描述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描述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燃烧的实验中,镁条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燃烧前参加反应的镁质量与氧气的质

9、量之和,描述错误。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记忆。 铈是一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 Ce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 140 1g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58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A、根据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铈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Ce,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 “金

10、”字旁,因此铈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 B说法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 “1”,因此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40.1,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则铈元素中子数 =140-58=82,故 D说法错误。故选 A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理解和熟记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倾倒液体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在实验台上,且试剂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所以图中操作错误; B、严禁用

11、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可能引发火灾,所以图中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 固体药品,要先横放试管,再把药品放入试管底部,最后慢慢竖起试管,故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无玻璃棒引流,所以图中操作错误。故选 C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 -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可用于霓虹灯 B氮气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水可以用来制氢气 D氧气可用作燃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用途分析判断。 A、稀

12、有气体可以做各种电光源,因此可以充制霓虹灯,正确;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可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正确; C、水通电可以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故可用来制氢气,正确; D、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所以不可用作燃料,错误。故选 D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水的电解 点评: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灰水 B酱油 C蒸馏水 D食用醋 答案: C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A、石灰水中含有氢氧

13、化钙、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酱油中含有氯化钠、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中只含有一种物质 水,属于纯净物; D、食用醋中含有水、醋酸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 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填空题 ( 13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可准确简洁地表达化学信息 ( 1)请用化学符号填写: 2个氮原子 m个氢氧根离子 2个水分子 碳酸钠 _ 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 2)右图为某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根据图中

14、信息回答 牌矿泉水成分 (mg/L) 偏硅酸 (H2SiO3)25 55 钾 K+1.0 3.0 钙 Ca2+ 35 55 氯化物 (以 Cl- 计 )13 25 偏硅酸由 种元素组成,偏硅酸分子中氢、硅、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偏硅酸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矿泉水中所含氯化钙的化学式为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在氧气中燃烧 有大量白烟生成的化合反应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木炭燃烧 答案:( 1) 2N mOH- 2H2O Na2CO3 ( 2) 三 2:1:3 +4 CaCl2 ( 3) 3Fe+2O2 Fe3O4 4P+5O2 2P2O5 2KClO3 2KCl+3 O2 C+O

15、2 CO2 试题分析:( 1)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时,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 2个氮原子表示为: 2N;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 m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mOH-;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 2个水分子表示为: 2H2O;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16、零,钠元素显 +1价,碳酸根显 -2价,则碳酸钠表示为: Na2CO3;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表示为: ( 2)根据偏硅酸的化学式 H2SiO3分析: 偏硅酸由 H、 Si、 O 三种元素组成;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以一个偏硅酸分子中氢、硅、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1:3;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偏硅酸的化学式,其中氢元素显 +1 价,氧元素显 -2 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x,则可得:( +1) 2+

17、x+( -2)3=0,则 x=+4;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钙元素显 +2价,氯元素显 -1价,则氯化钙的化学式为 CaCl2; ( 3)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有大量白烟 生成的化合反应,是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需要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生成氯化钾,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KClO3 2KCl+3O2 ; 木炭

1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学生应熟练应用化学用语并理解其意义来解答;这就要 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5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更有助于了解物质。 ( 1)上述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有 (填序号,下同);在化学反应中最易失去电子的是 ;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的是 。 ( 2) 所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 3)上述粒子所属元素可以组成

19、多种化合物,请写出由上述某些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答案:( 1) ; ; 。( 2) 3 ( 3)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离子符号的意义找出属于阳离子的符号,其中 带正电,属于阳离子;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4个时,一般易失去电子,在 中最外层电子数是 1,少于 4个,在化学反应中最易失去电子;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则属于同种元素, 的质子数都是 11,都属于钠元素。 ( 2)根据元素周期律: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而 的原子核外共有 3 个电子层,所以 位于周期表第 3周期。 ( 3)上述粒子所属元素

20、可以组成多种化合物,如 和 通过相互作用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化 学式是: Na2S; 和 通过相互作用可形成共价化合物,化学式是: H2S,等等。 考点:原子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辨别元素的种类的方法,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并能将知识灵活应用。 ( 8分)水是生命的源泉,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 (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沉淀、 、吸附、消毒等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水标准。在实验室里,若要得到净化程度最高的水,可用 的方法 ( 2)饮用硬度过大

21、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 。 ( 3)如右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实验 ;实验 B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试管 2中得到的气体是 ( 4)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应该提倡以下方式中的 (填字母序号) A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 B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C不间断地放水刷牙 D用喷灌、滴管的方法浇灌农田和园林 答案:( 1)过滤 蒸馏( 2)肥皂水,加热煮沸 ( 3) A;氢原子和氧原子,氧气( O2) ( 4) A、 D (填字母序号) 试题分析:( 1)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沉降将大的颗粒除去,再过滤将不溶性

22、固体除去,再杀菌将水中的微生物除掉;由于蒸馏后得到的是蒸馏水,蒸馏水是纯净物,所以蒸馏的方法得到的水净化程度最高。 ( 2)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与硬水起渣,与软水起泡;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 3)水沸腾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电解 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 1,所以体积小的是氧气。 ( 4) B 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C 不间断地放水刷牙都是在浪费水; A 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 D冲厕所,用喷灌、滴管的方法

23、浇灌农田和园林都能节约用水。 考点:水的净化方法,电解水实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了解电解水的现象,知道生活中常见节约用水的方法。 (1)( 3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用漏斗过滤时,注意液面始终要 。 点燃氢气前应先 。 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 ,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 2)( 5 分)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选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写出仪器 B的名称: _ _。 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 Mn02和 _

24、_(填化学式 ), Mn0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 _ _作用。 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 _ _法收集氧气。 加入药品前,甲同学先向仪器 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 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_ _。 答案: (1) 低于滤纸边缘 检验纯度 。 用水沾湿 ( 2) 集气瓶 H2O2, 催化。 向上排空气法。 检查装置气密性。 试题分析:( 1) 用漏斗过滤时,注意 “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待滤液会从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流下,影响过滤效果;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时,要先验纯,否则有可能发生爆炸; 玻璃管插入带

25、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这样可以减小摩擦。 ( 2) 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图中 B是集气瓶; 该装置适合固液不加热反应,我们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固体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变化,所以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考虑收集方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所以除用排水法收集外,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种做法可以使装置内外形成压力差,看装置是否漏气。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

26、点与催化作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要理解和掌握制取氧气的相关内容,以及装置的选取等内容,包括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实验中注意观察和识记。 计算题 ( 6分) (1)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按下列要求进行计算: 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甲烷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10g氢气在多少克氯气中完全燃烧,同时生成多少克氯化氢气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十 C12 2HCl) 答案: (1) 16 3: l (2)解:设消耗氯气的质量为 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 y H2 + Cl2 2HCl 2 71 73 10g x y = = x=3

27、5.5g y=36.5g 答:消耗氯气的质量为 355g;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 365g。 试题分析:( 1)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来解答,即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41=16; 依据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比来解答,甲烷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41=3: 1; ( 2)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要求解答。根据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确定反应中消耗氢气与氯气,以及生成的氯化氢的质量关系,利用这一质量关系,可由参加反应氢气的质量,计算同时消耗的氯气的质量和生成氯化氢的质量。 解:设消耗氯气的质量为 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 y H2 + Cl2 2HCl 2 71 73 10g x y = = x=35.5g y=36.5g 答:消耗氯气的质量为 355g;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 365g。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根据化 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有关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掌握,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由反应中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出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