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 69中学九年级下学期 2月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目前,哈尔滨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化学做出的贡献,下列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洗涤剂去除油污是利用其乳化作用,洗涤剂可以将油污乳化成小液滴并将其包裹起来使其更容易被除掉。 B 适量使用化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使用过量会对作物造成伤害而减产。 C 煤炭中混有硫单质,在燃烧的时候容易产生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经一系列变化形成酸雨,使用脱硫煤可以预防酸雨发生,使空气更加清新。 D 汽车的主要材料是钢铁,不是纯铁,纯铁较软,且在空气中容易生锈,所以平
2、时都是使用的铁的合金。 考点: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点评:考察生活中常见现象里的化学知识,较简单,但是确实中考中的必考题,平时注意积累总结。 取 l0g变质的氢氧化钠于烧杯中,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向烧杯中加入 l00g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足量 ),则反应结束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是 ( ) A 107.8g B 7.8g C 110g D 102.2g 答案: A 试题分析:反应前后烧杯只是减少了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求出氢气的质量即可,变质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其含碳的质量分数为 12/106100%,和氢氧化钠混在一起所以质量分数减少到 6%。 l0g变质的氢氧化钠中含有 0.6g碳元
3、素,0.6g/(12/106100%)=5.3g,根据化学方程的计算 5.3g碳酸钠和足量盐酸反应放出2.2g二氧化碳,综上所述,反应结束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是 10g+100g-2.2=107.8g。 考点:关于化学反应的计算 点评:这道题目 较难,技巧性较强,难点主要在于先算出碳酸钠质量,平时应注意多总结。 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有不正确的是 ( ) 编号 物质 (主要成分 ) 杂质 (少量 ) 选择的试剂及操作 A 氯化镁溶液 氯化铜溶液 过量的镁,过滤 B 铜 铁 过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 C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过量的稀盐酸,过滤 D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过量的灼热的木炭 答
4、案: C 试题分析: A 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单质,剩余的镁单质可以过滤除去; B 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单质和氯化亚铁,将铜单质过滤出,洗涤烘干; C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完后剩余的盐酸会混在氯化钠溶液里形成新的杂质; D 灼热的木炭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 考点:除杂 点评:除杂类型的试题注意不要引入新的杂质,种类题目经常会考到。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60 的 A、 B、 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 A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最多 B 60 时 A、 B、 C三种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 40 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 C 40 时
5、 A物质 60g放入 50g水溶解后升温至 60 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 D 物质 C中混有少量 A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物质 C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个坐标图是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A 中没有交代溶液质量, C 40 时 A物质 60g放入 50g水溶解后升温至 60 时,溶质的质量应该不变,因为溶质溶剂均没改变, D 应改为 “物质 A中混有少量 C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物质 A”。 考点: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点评:这类题型是中考的必考题型,数形结合,将坐标曲线看懂才能作对题。 下列关于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海洋中含有
6、80多种元素,其中最多的元素是钠元素 B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金属矿物,铝土矿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的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C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其中氮气和氙气都可以用于医疗麻醉 D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中都含有碳元素 答案: A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灼烧硫酸钾:不熔化,跳动有爆裂声 B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一根铜丝:铜丝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物质,溶液变成蓝色 C向无色的酚酞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镁粉末:溶液变成红色 D在空气中点燃红磷: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冒白烟 答案: A 试题分 析: B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色的银单质,生成硝酸铜溶液变成蓝色; C
7、氢氧化镁为沉淀,电离出的氢氧根较少,溶液不会变成红色; D 红磷燃烧时冒出白烟,但不会有耀眼的白光,镁条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考点: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 点评:要掌握对常见化学现象和实验的掌握,并能区分解释,近几年中考也属于常考题型。 下列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浓盐酸敞口放置浓度会变稀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金属铁的热胀冷缩 温度高时原子变大,降温时变小 C 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 物质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 D 稀硫酸能导电 溶液中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浓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气体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导致溶液中溶质浓度变稀,
8、反应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分子距离随温度升高和降低发生变化引起的,并不是原子本身体积的变化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于分子结构不同造成性质不同; D 稀硫酸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 考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点评:考察常见化学现象的解释,这提醒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总结。 下列应用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Na2C03+2HCl=NaCl+H20+C02 复分解反应 B闻气味鉴别碳铵: NH4HC03 =NH3+H20+C02分解反应 C用稀硫酸除去锌粉中混
9、有铁粉: Fe+H2S04=FeS04+H2置换反应 D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Ca(OH)2+C02=CaC03+H20复分解反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 C 除去锌粉中混有铁粉不能使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都能和这两者反应; D Ca(OH)2+C02=CaC03+H20 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现象及原理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反应及原理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考察较为直接,应注意回归课本。 在实验室里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肥皂水,搅拌取样,分别加明矾,搅
10、拌 B 食盐和纯碱 取样,分别加入食醋 取样,分别尝味道 C 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取样,分别点燃,闻气味 看价钱,比价格 D 黄铜和黄金 取样品,分别灼烧 取样,分别加过量的稀盐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方法二不正确,明矾是净水剂; B 实验室不能用品尝的方法区分物质; C羊毛纤维点燃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价格不稳定不能用来作为标准; D分别灼烧黄铜和黄金黄铜会变黑,黄金不发生变化,分别加过量的稀盐酸黄铜有气泡冒出,黄金不发生变化。 考点:常见物质的区分方法 点评:这种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中考出现频率较高,但是难度较低,注意平时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总结。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答案: D 试
11、题分析: A 蒸发食盐水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使热量均匀扩散,蒸发皿中还剩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其蒸干; B 在滴加液体药品时应,滴管应垂直于试管口上方; C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热的手捂住试管,如果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手拿开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气密性良好; D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换换注入水中且同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考点: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 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聚乙 烯通常条件下为透明的薄膜状,用来做常见的塑料袋等,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电线外皮材
12、料种类较多,一般家用的主要为聚氯乙烯;氮气用于超导实验车主要是利用其沸点低的性质,超导温度一般较低,而氮气气化可以使周围温度很快下降,且氮气廉价无污染。 考点:常见化学物质的用途 点评: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其实考的是性质,要注意的是物理性质也要掌握,容易漏掉。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只有 答案: D 试题分析: 气球内气体压力过大将超过气球的承受极限发生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叶子一般就是由叶脉和叶肉组成,在制作叶脉书签的时候,加热煮沸碱溶液将叶肉溶解,只剩下由粗纤维素组成的叶脉,这属于化学变化; 酿酒的过程就是粮食中的淀粉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了酒
13、精,属于化学变化; 灯丝处电阻较大,灯泡通电时发热较高使灯丝红热而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判断生活中常见现象是否为化学变化。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现象的积累和总结,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人体进食摄入的六大营养物质中,一些做为细胞再生的原料 ,一些为人体提供活动的能量,另一些则肩负调节新陈代谢、维持身体健康的重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进食时应注意避免摄入过量脂肪; B 动物性食物和食物性食物都含有维生素; C人体需要各种微量元素,偏食挑食容易造成某种微量元素的缺失而影响健康; D 蛋白质在人体内转化成氨基酸,
14、这些氨基酸有的合成新的蛋白质,有的被代谢掉。 考点: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 点评:涉及人体健康和营养物质方面的化学知识在中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较为简单,注意积累。 蛋白质是构成 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的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的化合物。 一丙氨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右图是 一丙氨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对 一丙氨酸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 7 B氮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 2 C含有四种元素 D是由四种原子构成的有机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一丙氨酸分子的化学式为 。 A 碳、氢原子的质量比为36:7,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比为
15、3: 7; B 一丙氨酸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 2; C、 D “含有四种元素 ”, “ 由四种原子构成的有机物 ”是从宏观方面描述的 一丙氨酸这种物质,并不是说的 一丙氨酸分子。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化学式的意义分为宏观和微观,考试时经常以此为考察点,要熟悉其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发现家中燃气泄漏,应及时打开门窗,但不要触动电器开关 B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C沾在衣服上的油污可以先用适量的汽油洗涤,再用大量的清水洗 D实验中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碳 酸氢钠溶液 答案: D 试题
16、分析: A 电器开关打开时容易产生火花,从而引燃燃气发生爆炸; B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C 衣服上的油污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汽油; D应涂上 3-5%的硼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应该用弱酸性溶液中和,碳酸氢钠溶液显弱碱性。 考点:常见的现象中的化学知识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填空题 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 3个圆形表示 C(氢氧化钡溶液 )、 D(碳酸钠溶液 )、 E(氯化钡溶液 )三种物质,将 C、 D、 E三个圆画到图中 A、 B周围适当的位置,并标
17、出物质 (用化学式表示 ); (2)写出生成水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 A与 B反应的现象: 。 答案:( 1)如图所示 ( 2) Ba(OH)2+H2SO4=BaSO4+2H2O ( 3)红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试题分析:这题考察的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判断,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关键看反应是否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 1.水 2.沉淀 3.气体。满足其一即可发生,否则便不能发生。其中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是先生辰 氯化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复分解反应的书写 点评:复分解反应的书写和对其反应现象的识别、判断在中考中占得比重是比较重要的,
18、每年的分值都很大,这道题目还是较为简单的,考察较为直接。 如图所示,用分液漏斗向盛有碳酸钙粉末的锥形瓶内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图中位置,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整个实验过程中你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请你解释原因: 。 答案:( 1)锥形瓶内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到消失,产生气泡,锥形瓶中的液体沿导管 进入右侧烧杯内;烧杯内的液体中先产生气泡,后产生白色沉淀。 ( 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使锥形瓶内气体量增 加,气压增大,大于外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瓶内液体进入烧杯中; 碳酸钠先与剩余的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试题分
19、析:稀盐酸先和碳酸钙粉末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按照题目所示的装置,二氧化碳是无法排出的,只能留在锥形瓶内,当瓶内压力增大时会将液体压出,进入烧杯中,进入烧杯的液体中有盐酸也有氯化钙,盐酸会和碳酸钠反应放出气体,氯化钙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其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先发生。 考点:实验 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点评:这道题目所用的装置比较巧妙,要深入理解每一步的作用和发生了什么反应,对于装置较为巧妙的反应近几年考察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在我们学校的洗手间、水房内都粘贴了右图所示的标志。 学校粘贴这个标志的目的是 (1) ; 请写出符合这一主题的另一种做法 (2) 。 答案:( 1)号召大家节约用水,爱护
20、水资源 ( 2)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这个图片是节约用水的标志;( 2)节约用水方式很多,除了从自身做起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外,一水多用也是好办法,另外开发新技术尽量减少工业用水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结约用水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节约用水,往往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平时生活中的标识图片要注意会识记。 右图是检验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实验装置图的一部分,请回答: (1)在图中标出仪器 A的名称,并补充完整装置图; (2)若含有碳酸根离子,你能观察到右侧装置内的现象是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如图所示 ( 2)导管中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白色
21、 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试题分析:检验碳酸根离子是利用其和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其中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为二氧化碳。 考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检验 点评: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试验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出现较多, 化学的学习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等,初中化学我们做过许多的实验,观察过许多的实验现象,例如: 若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图中 C可以归为 组,理由是: 。 答案: ( 1) A组 ( 2)都是燃烧,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试题分析: A组是可燃物和氧气发生的
22、剧烈的氧化反应, B组是金属在空气中缓慢生锈的过程,属于缓慢氧化。 考点:燃烧和缓慢氧化 点评:燃烧和缓慢氧化的题目较为简单,经常和其他知识点结合,中考中也经常出现,应该引起注意。 下图为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发生化合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 B到 C变化的实质是 ; (2)画出氮原子结构示意图 。 答案:( 1)每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氨气分子 ( 2)试题分析:(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而 B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 B过程是每一个氮原子
23、和三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氨气分子;( 2)氮原子是 7号元素。 考点:化学反应实质和原子结构 点评:这类题目要先看懂微观图,微观图中蕴含了化学反应的表示内容,属于中考热点题型。 现代交通已经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全世界范围内都提倡绿色 出行,少开车多骑自行车,既健身又环保。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行车的 材质多采用铝合金,主要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是 ; (2)自行车链条涂抹润滑油,既减小阻力,又可防止生锈,其防锈原理是 ; (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便携式灌装充气罐,只需稍稍振荡就可快速的为车胎充气,同时还能修补被扎坏的车胎。其充气的原理可认为是罐中的硝酸铵分解生成空气中两种主要的成分
2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 答案:( 1)密度小、硬度大 ( 2)使链条与氧气和水隔绝( 3)2NH4NO3=2N2+O2+4H2O -3价、 +5价、 0价 试题分析:( 1)铝合金比传统金属材料优秀主 要是由于其密度小、硬度大、廉价、在空气中不易生锈,物理性质就是密度小、硬度大;( 2)生锈主要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接触发生了缓慢氧化的过程,掐断其一个条件既可防止生锈;( 3) NH4NO3 分解生成气体从而充满周围空间,其中铵根离子的氮元素为 -3 价,硝酸根离子中氮元素为 +5价,氮气中氮元素为零价。 考点:常见现象中的化学原理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范
25、围较广,但考察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应注意细心。 天然彩色蔬菜面条由蔬菜和面粉制成,把榨好的各种颜色的蔬菜汁放在面粉里和面,就变成蔬菜面条了,具有口味独特和营养丰富的特点。 天然彩色蔬菜面条提供了 (1) 营养素;小麦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施用某种氮肥,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这种氮肥的化学式是 (2) ;这种氮肥也不能与熟石灰一起施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3) 。 答案:( 1)维生素和糖类 ( 2) (NH4)2SO4 ( 3) (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 试题分析:( 1)面条中含有淀粉,属于糖类,蔬菜中含有维生素;( 2)长期施用铵态氮肥,导致土壤酸化和
26、板结;( 3) (NH4)2SO4和 Ca(OH)2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考点:常见现象中的化学原理 点评: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近几年考察比重越来越大,注意结合其他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背诵。 计算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欲用纯碱制取烧碱,做了如下实验: 现取 20g纯碱样品 (假设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向其中加入34.1g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 100g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l7.1%的氢氧化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一种不饱和溶液。请回答问题: (1)上述实验步骤中,请指出操作中的错误 ; (2)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列出参加反应固体物质质量 (x)的
27、比例式为 ; (4)求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 (5)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过滤时没用玻璃棒引流 ( 2) Na2CO3+ Ba(OH)2=BaCO3+2NaOH ( 3) ( 4) 53% ( 5) 6.4% 试题分析: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例式为 ;( 4)根据( 2)问求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20g纯碱样品中纯净的碳酸钠的质量;( 5)根据溶液质量分数的定义,得用溶质质量除以溶液总质量然后乘以百分之百,溶质质量即为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根据( 2)中化学方程式可以算出,溶液质量即为 20g纯碱样品中纯净的碳酸
28、钠的质量加上 34.1g水,再加上 100g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l7.1%的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最后减去生成的碳酸钡的质量(根据( 2)中化学方程式可以算出)。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这类题目要有层次的做,不要浮躁,属于中考必考题型,注意计算细心。 推断题 一次探究实验课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杯溶液,分别是镁盐、铁盐、银盐的溶液中的一种,将三杯溶液标记为 l、 2、 3号,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三种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什么 【探究实验 1】 【表达与交流】甲同学认为 l号溶液中的溶质不是硫酸铁,一定是硝酸铵,你认为他 的结论 (1) (填 “正确 ”或 “不正确 ”)。 【探究
29、实验 2】 【反思与评价】乙同学认为 2号溶液中的溶质一定 是硫酸镁,请你对乙同学的结论给与评价 (2) 。 【探究实验 3】根据上述实验,丙同学取少量 2号溶液少量分别与 l号和 3号溶液混合,均立即出现有 (3) 生成的现象,由此小组同学确定了三种溶液中分别含有的溶质。 (实验中不涉及微溶性物质 ) 【解释与结论】探究实验 3中 2号与 3号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请帮助他们将三种溶 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写在烧杯的标签上。 答案:( 1)不正确 ( 2)不正确。 2号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镁,因为硫酸镁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也可能含
30、有硝酸银,因为硝酸银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因此乙同学认为 2号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硫酸镁是错误的。( 3)白色沉淀 ( 4)MgCl2+2AgNO3=Mg(NO3)2+2AgCl 试题分析:钡离子容易和硫酸根离子产生硫酸钡沉淀,但其中的氯离子也可能和银离子产生氯化银沉淀;阳离子都确定,阴离子不确定,阴离子只能是氢氧根、氯离子的时候才可能有沉淀,如果阴离子有氢氧根则会产生红色的氢氧化铁沉淀,与题目不符合,因此产生沉淀的阴离子只能是氯离子,一号瓶内是氯化镁,二号瓶内是硝酸银,三号瓶内是氯化铁。 考点:离子的检验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这类推断性的题目需要联系题干仔细分析,另外基础知识要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