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四川眉山市华兴联谊校九年级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 A禅让制 B土地私有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科举制均无与商鞅变法无关,可以直接得出准确答案: B,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时代 商鞅变法 20世纪 90年代后, “一超多强 ”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处理和解决国际事
2、务中重要的主张和手段是: A强化国力,武力胁迫 B采取强权政治 C协商和谈判 D相互制约与相互利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一超多强 ”的世界格局,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一超多强 ”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据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超多强 ” “二战 ”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 A民族矛盾 B领土争端 C宗教冲突 D大国干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
3、要考查中东地区问题由来的外部原因,解题时注意 “外部原因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都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再次进行长期的角逐,正是由于大国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是导致诸如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的外部原因,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中东问题的外部原因 1941年,德、日法西斯在欧洲、亚洲连续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 德国闪击波兰 德国突袭苏联 日本偷袭珍珠港 诺曼底登陆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
4、次世界大战,题干中 “1941年,德、日法西斯在欧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 ”是解题的关键。 德国闪击波兰是发生在 1939年,不合题意; 1941年 6月 22日,德军突入苏联,苏联加入二战,扩大了战争的规模; 1941年 12月 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美国加入二战,扩大了战争的规模,苏联与美国的加入加速了法西斯的失败; 诺曼底登陆发生在 1944年,据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与美国的参战
5、 “一战 ”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旨在调整国际秩序,但它们都试图以牺牲中国主权利益来达成目 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B北大西洋公约和四国条约 C华沙条约和五国条约 D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的世界体系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都试图以牺牲中国主权利益来达成目的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凡尔赛和约中对中国的青岛问题没有合理解决,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九国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
6、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因此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凡尔赛和约和 九国公约 因宣称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而被马克思称为 “第一个人权宣言 ”的是 A拿破仑法典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独立宣言的准确评价与识记,材料中 “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提出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
7、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被马克思称为 “第一个人权宣言 ”。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美国的诞生 独立宣言 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 “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实现我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C坚持不运用武力的原则 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和平统一的相关内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BCD均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8、 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 “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C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的模范人物的相关史实,题干中 “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 ”等都是建国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么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 A 是改革开放以后,C是解放战争时期, D朝鲜战争时期,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 十九世纪
9、中国的一个王姓家族几辈人的生活经历,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王家子弟王福财的下述描述,与那个时代不符的是: A 1843年爷爷在海关工作,要与英国驻华官员协商关税 B爸爸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 “万园之园 ”被烧毁 C 1896年我曾在重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工作 D 1905年儿子王有为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材料中 “十九世纪 “是解题的关键,可以直接排除 D,是发生在 20世纪初,不合题意; A发生在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B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均符合史实,与题干中 “时代不符
10、 ”不合,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侵略与反抗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17、 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 “理性之光 ”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 “思想的牢笼 ”。 “思想的牢笼 ”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等内容,由 “17、 18世纪 ” “理性之光 ”指的是启蒙思想运动,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17、 18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使用八股取士选拔人才,大兴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
11、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君主集权的强化 八股取士与大兴文字狱 “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东南财赋 ”, “苏湖熟,天下足。 ”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文景之治局面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开元盛世局面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中 “实仰(依靠)东南财赋 ”反映江南经济的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 ”反映了苏糊地区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 经济重心的南移 小明以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为主题进
12、 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已普遍使用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 B唐太宗时出现 “贞观之治 ”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 “开元盛世 ”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历史发展状况,解题时注意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不符合史实 ”等关键信息,由已学知识可知 BCD均符合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而 A不合史实,因为北宋庆历间( 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 970年 1051 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灿烂的宋元文化 活字印刷术 某诏令曰: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颁布
13、这一诏令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准确识记,材料大意为: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由此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A秦 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开通了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据此可知欧洲人穿上丝绸制衣应该
14、是通过丝绸之路,也就是在汉朝时期,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 材料二 下列图片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道路上坚持不懈的探索历程 图 1 中共一大会址 图 2 遵义会议会址 图 3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l978 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对比简表 项 目 1978年 1990年 l997年 2002年 2009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
15、624.1 18547.9 74462.6 102398 3353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4 1510.2 5160.3 7703 17175 ( 1) 19世纪 60年代 “国人学习西方技术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突出贡献。( 4分) ( 2)图 1、图 2反映的史实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图 3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4 分) (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谈谈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分) ( 4)分别举出一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世
16、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2分) 答案:( 1)洋务运动。( 1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1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分) ( 2)图 1: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1分)图 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分)图 3:中共七大。( 1分)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分) ( 3)不 断提升。( 1分)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7、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分) ( 4)世界贸易组织(或 WTO)、亚太经合组织(或 APEC)。(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准确认识,由材料一中 “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 ”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没有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历史贡献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引进、近代企业的出现以及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等。 第( 2)问,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内容,由 “中共一大会址 ”可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由 “遵义会议会址 ”可知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是中共七大上的报
18、告,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确识记,由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可知国民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可以知道原因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 第( 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抓住 “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联 系已学知识可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 WTO)、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或 APE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遵
19、义会议;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常会面临许多危机。处置失当,则遗害深远;应对得当,则能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请回答下列问题:( 9分) ( 1) 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针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分) ( 2)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中国资产阶级发起了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 3分) ( 3)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有哪些?( 2 分) ( 4) 20世纪 50年代召开的万隆会议,因个别西方国家的挑拨和与会各国的相互猜疑而深陷危机,周恩来提出怎样的方针,化危机为
20、各国友好交往的契机?( 2分) 答案:( 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1分)通过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俄国 1861年改革)。( 1分) ( 2)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分) ( 3)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 危机;( 1 分)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 1 分) ( 4)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 ”俄国面临农奴制严重阻碍发展的局面,为此俄国采取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即农奴制改革。 第( 2)
21、问,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探索,解答本题需要关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中国资产阶级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有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第( 3)问,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危机,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有两种应对,)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 第( 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55年在万隆召开会议,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为争取会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起了积极
22、的作用。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从 18世纪 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世界历史面貌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2分 ( 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什么变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2分 (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项成果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请谈谈它的利与弊。 3分
23、( 4)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共同 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谈谈你对这一发展战略的认识。 4分 答案:( 1)瓦特改进蒸汽机。( 2分) (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1分)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分 ( 3)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1分 积极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极方面,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危害。(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 2分) (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分) “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 1分 认识
24、:符合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有利于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此题为开放试题,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共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是蒸汽机的改进,使人类迈入 “蒸汽时代 ”。 第( 2)问,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有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 3)问,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的成果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迈入了 “信息化时代 ”,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导。 第( 4)问,主要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分析与认识,由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可以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 “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促进了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蒸汽时代 ”的到来 工业革命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