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高钙奶 ”中 “钙 ”是指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 “高钙牛奶 ”是宏观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钙都是指元素, B正确, A、 C错误。这些元素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故 D错误。 考点: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推进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B左侧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C左侧玻璃管口产生气泡 D左侧玻璃管内液面低于试管内液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当缓缓推进活塞时,试管内的气
2、体数量增加,气压增大,试管内的水会在大气压力下进入玻璃管,引起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故本题选 B。如果是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则试管内空气被吸入注射器,引起试管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通过玻璃管进入试管,此时能看到左侧玻璃管口产生气泡。 考点: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 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甲、乙均为液体,且元素组成相同,丙为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 、 、 可通过分 解反应实现 B转化 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转化 、 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工业上利用化学变化大量制取丙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此题,需先找到 “突破口 ”。反谓 “突破口 ”是指根据题目条件最
3、容易推导出结果的地方。本题中 “丙是常见的气体 ”即是突破口。根据初中化学所教内容,常见的气体是氧气。即丙是氧气。再根据 “甲、乙都只含两种元素,且组成元素相同 ”,结合甲可以转化成乙,且甲、乙都能转化成氧气,不难得出为甲过氧化氢,而乙为水。 A、转化 、 可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实现、转化 可通过分解水实现, A正确。 B、转化 可通过氢气与氧气反应实现,此为化合反应, B 正确。 C、转化 、 中,氢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 正确。D、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靠的是分离液态空气法,此为物理变化。 D错误。 考点:物质的推断 航天科技测知金星大气层中的某种气体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且碳元素的
4、质量分数是 52.94%,则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A CO B CO2 C C3O2 D C2O3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别计算出四个选项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并与题目条件较对即可得出答案:。四个选项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A、 42.86% 、 B、 27.27% 、C、 52.94% 、 D、 33.33% 考点:化学式的计算 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 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与臭氧都属于氧化物 B氧气与臭氧化学性质相同 C氧气与臭氧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D相同质量的氧气比臭氧中含的原子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氧化物是指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氧气与臭氧都只
5、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与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相同。错误。 C、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氧气与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相同质量的氧气与臭氧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但含有的分子数目不同,氧气含的分子数比臭氧含的分子数多。故 D错误。 考点:氧化物、化学变化、分子等概念的理解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A B C D 答案: AB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只含有一种分子的物质。 A中只含一种分子(一个该分子是由两个不同原子构成的)。符合要求。 B中也
6、只含一种分子(一个该分子是由两个相同原子 构成的)。符合要求。 C中含有两种分子, D中含有三种分子,都属于混合物。 考点:从微观上认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 某同学观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氯化氢和氨气能发生化学反应 C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后有固体生成 D两瓶无色气体混合后瓶内压强变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任何分子都在不断运动,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因为运动而相遇,才能发生反应产生白烟。白烟是固体小颗粒,所以反应后有固体生成。 A、 B、 C都正确。反应后由于气体数量减少,瓶 内压强变小,故 D错误。 考点:分子的性质,实验结论
7、的推理 维生素 C( 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 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 C由 6个碳原子、 8个氢原子、 6个氧原子构成 B维生素 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9112 C维生素 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6 D维生素 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4.5% 答案: AD 试题分析: A、 6个碳原子、 8个氢原子、 6个氧原子构成的只是一个维生素 C分子,而不是维生素 C这种物质。故 A错误。 B、维生素 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 18: 166=9112, B正确。 C、维生素 C的相对分子
8、质量为 126+18+166=176,正确。 D、维生素 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176) 100%=4.55%, D错误。答案:选 AD 考点:化学式的计算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丁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没变,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丁是催化剂,因为催化剂除质量不变外,还需满足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这一要求,题中并没说明丁物质具备这一作用,所以丁不一定是催化剂。 B错误。
9、从题中能知道:丙物质的质量反应后增加了,甲、乙物质的质量反应后减少了。由此可分析得出,丙物质是反应的生成物,而甲、乙物质是反应物,该反应可表示为:甲 +乙 丙,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正确。由于丙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丙必是化合物,所以 A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 甲、乙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丙的质量。 D选项没有指出 “参加反应的 ”,所以 D不正确。 考点:催化剂,化学反应类型判断,质量守恒定律理解 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的核电荷数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指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
10、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原子得失电子主要看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地说,如果最外层电子数比 4小,那反应中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相对稳定结构,如果最外层电子数比 4 大,那反应中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相对 稳定结构。所以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相当密切。故选 D。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化学方程式 S+O2 SO2能提供的信息是 A硫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 B硫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每 32份质量的硫与 16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48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的信息有: 1、反应物、反应条件及生成
11、物; 2、各物质的质量比; 3、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 4、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即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等。 A、错误,方程式中的 “+”应理解成 “和 ”的意思。 B、错误,方程式表示的是物质,并不是元素。 B若要正确,应表达成: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错误,氧气的质量应为 32 份,生成的二氧化硫应为 64份。 考点: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炭化最严重 B将燃着的木条插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 C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雾 D铁丝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
12、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正确,因为外焰部分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B、错误,因为呼出的气体成分为氮气与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都不能支持燃烧,木条不会燃烧更旺。 C、错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白烟。烟是指固体小颗粒,雾是指小液滴,由于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故就为白烟。 D、错误,铁丝在纯氧中才会燃烧,在空气中是不可能燃烧的。 考点: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粉末 B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加热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倾倒液体时,标签应该朝向手心,瓶塞应该要倒放, B 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量
13、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C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D错误。 考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 PM2.5 答案: C 试题分析: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种气体及可吸入颗粒物,现在将臭氧也作为大气污染物而列入空气质量预报范围。 D选项中的 PM2.5是指直径为 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属于可吸入颗粒物的范围。对照上述可知,本题选 C。 考点:大气污染物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酒和醋的酿造 B蜡烛的燃烧 C动植物的呼吸 D食物的腐烂 答案: B 试题
14、分析:缓慢氧化是指进行的很缓慢的氧化反应。蜡烛燃烧,反应很剧烈,发出光,放出大量热,所以 B不属于缓慢氧化。 考点: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判别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硅 B氧 C铁 D铝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其中氧、硅为非金属,铝、铁为金属。故本题选 D。 考点:地壳中元素含量 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大,可用作切割工具。在 C3N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4,则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 -4 B -1 C -3 D 3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列式计算出氮元素的化合价。 设氮元素的化合价 X (
15、 +4) 3+ 4X =0 求得 X=-3 考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计算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液态空气 B水 C二氧化碳 D四氧化三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每个氧分子中含有且只含有两个氧原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多种分子,除氧分子外,还含有氮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正确。 中除含氧原子外,分子中还含有氢原子,故错误。 中除含氧原子外,分子中还含有碳原子,故错误。 中除含氧原子外,分子中还含有铁原子,故错误。综合起来,答案:选 A。 考点:物质的构成 火山灰中含有高浓度的氟,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属于金属元素 B
16、氟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9 C氟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数为 19 D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9.00g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氟为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同时也是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正确。 C、根据 B中的分析知,核外电子数应为 9, C错误。 D、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但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不是克,而是 “1”,通常省略不写。错误。 考点:元素信息的识别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C空气中含有稀有
17、气体,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大约是:、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1% 答案: D 试题分析: D中氮气 78%、氧气 21% ,这些都是按体积来计算的,不是按质量。故选 D。 考点:空气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填空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图 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图 2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 3 氢气的检验 ( 1)图 1中,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集气瓶中未预先加少量水,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 2)图 2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
18、1/5,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 3)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方法如图 3所示,点燃氢气时, 表明气体不纯。 答案: ( 1) 3Fe+2O2 Fe3O4 集气瓶炸裂 ( 2) 4P+5O2 2P2O5 装置气密性不好(合理答案:均可) ( 3)发出尖锐爆鸣声 试题分析:( 1)铁丝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使得生成的四氧化三铁呈现熔融状态,如果没有水或细沙的吸热或隔 热,很容易将瓶底炸裂。 ( 2)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 1/5,说明瓶内气体减少没达到 1/5,要么氧气没有消耗掉,要么氧气消耗掉后又有外来气体进入。故答案:可以是气密性不好,也可以是红磷用量太
19、少,没把氧气耗尽等。 ( 3)混有氧气的氢气点燃时,同一时间内会有大量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同时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从试管口冲出时会激荡管口的空气而发出尖锐的声音,所以,如果听到尖锐爆鸣声,我们可作出判断,氢气不纯,其中混有较多量的氧气。 考点: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1)写出装 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 , b 。 ( 2)若选用 A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 3)若选用 B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化学方程式是 。 ( 4)可选用 D装置或 E装置收集氢气,原因分别是 、 。 答案: ( 1) a酒精灯 b水槽 ( 2)
20、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3) 2H2O2 2H2O+O2 ( 4)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试题分析:( 2) A装置适用于固体和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符合条件的有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但图中的试管口放了棉花,则答案:只有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3) B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的,符合条件的是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 4)气体收集装置选择要依据气体的密度及水溶性。如果密度比空气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C),如果密度比空气小,选择向下排空气法( D),如果不溶于水,选择排水法( E)。答案:为
21、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考点:实验仪器名称,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 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 1)图 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端玻璃管与负极端玻璃管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 ( 2)若用图 2所示装置来净化天然水,其所起的作用是 (选填序号)。 A能杀菌消毒 B能得到纯水 C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D能使天然水变澄清 ( 3)图 3中,自来水厂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选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若要检验本地区的自来水是否为硬水,常选用的物质是
22、。 答案: ( 1) 2H2O 2H2+O2 氢元素和氧元素 12 ( 2) D ( 3) ABE 肥皂水 试题分析: ( 1)图 1为电解水实验装置,所以方程式为: 2H2O 2H2+O2,电解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两者的体积比为 12。 ( 2)图 2为简易净水装置,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过滤和吸附。通过该装置后,除去的主要是不溶性固体杂质及少部分可溶性杂质,如色素、臭味等。最终得到的水中仍有可溶性杂质,如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还有病菌等微生物。答案:选 D。 ( 3)从图中容易看出,自来水厂净水主要用了过滤、吸附、 沉淀等方法。肥皂水是检验
23、硬水和软水的药品。加入肥皂水后搅拌,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否则为硬水。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的鉴别 核电荷数为 1 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选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 2)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 3)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 4)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 答案: ( 1) A
24、 ( 2)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 3)金属 非金属 ( 4) Na O2- (合理答案:均可) 试题分析: (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定义知,只要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同,这一类原子就属于同种元素。所以不难理解,元素与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 ( 2)观察第三周期原子结构示意图,不难得出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 3)第三周期中,开头的一些元素为金属元素,如锂、铍等,非金属元素居中,如硼、碳等,最后为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 4)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面为第一层
25、2个,第二层 8个。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那该原子应该有 3个电子层,且第 3层上的电子数小于 4,所以符合答案:的有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等。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那该原子应该有 2 个电子层,且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大于 4,满足要求的有氧离子、氟离子等。 考点: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及化学式的书写等 。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 1)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如下图)。现有氯化钠、氮气、镁三种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图中对应的位置。 ( 2)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氢原子 ; 氩气 ; 氧化铝中铝元
26、素的化合价 。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 1) N2 Mg NaCl ( 2) 2H Ar ( 3) C+O2 CO2 2KClO3 2KCl+3O2 H2O+C CO+H2 试题分析: ( 1)常见的气体(除稀有气体外)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此题中氮气由分子构成。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此题中镁由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 2) 氢原子用氢的元素符号表示,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粒子个数,所以为2H。 氩气为稀有气体,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的
27、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所以为 Ar。 化合价标元素符号正上方,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答案:为 。 ( 3)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 平,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气体后要加 “”。 考点:物质的构成,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化学用语的书写 在实验室易燃品橱柜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 1)甲同学取少量该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经检验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选填序号)。 A该物质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中只含有碳、氧元素 C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2)乙
28、同学取 3.6g该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经测定生成 5.4g水和11g二氧化碳。 5.4g水中含氢元素 g, 11g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 g,则该物质中 氧元素(选填 “含有 ”或 “不含 ”)。 ( 3)丙同学根据乙同学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进一步计算出该物质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 ( 1) C ( 2) 0.6 3 不含 ( 3) 512 试题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出现了碳元素和氢元素及氧元素,反应物中也应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物中的氧气中已有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中就不一定有氧元素了,所以该物质中一定会有碳元素和
29、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 2) 5.4g水中含氢元素 5.4g2/18=0.6g, 11g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11g12/44=3g,由于该物质总质量为 3.6 g,而必定有的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总和为 0.6g+3g=3.6 g,则该物质中不含有氧元素。 ( 3)该物质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3/12)(0.6/1) =512 考点:定性与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 简答题 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有关信息如下: 银白色的金属; 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 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开; 常温下,钠与氧气、水等均能快速反应; 钠在高温高压时可以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钠( NaH)。 ( 1)上述信息中,属于钠的
30、物理性质的是 (选填序号)。 ( 2)信息 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物质的性质可以决定其保存方法。在实验室里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决定该保存方法的性质是 。 答案: ( 1) ( 2) 2Na+H2 2NaH ( 3)常 温下钠与氧气、水反应,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 试题分析:( 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色态味、溶点沸点、硬度密度及溶解性。本题中 为物理性质。 ( 2)此为信息方程式的书写。书写时首先要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然后再对其配平即成化学方程式。根据题目不难得出反应物为 Na和 H2,生成物为 NaH,反应条件为高温和高压。 ( 3)由于
31、钠密度比煤油大,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离氧气与水,避免被反应掉。 考点:物理性质,信息方程式书写,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 一项基本规律。 ( 1) 1774年,拉瓦锡将 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 41.5份质量的汞和 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的原因: 。 ( 2)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甲同学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 m g,木炭充分灼烧后的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 n g, m和 n的关系为 m n (
32、选填 “”、 “”、 “”、“”或 “=”)。 上述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选填 “甲 ”、 “乙 ”、“丙 ”)。 答案: ( 1) 2HgO 2Hg+O2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 2) 甲、乙、丙 试题分析: (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发和改变,故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 ( 2)甲同学的实验没有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及参与反应的氧气计算在内,故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不管反应物、生成物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将所有的反应物、生成物
33、的质量全部计算在内,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才会相等。可见,表面看质量不相等,但实质质量仍然是守恒的。乙同学与甲同学原因相似,质量也是守恒的。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深入理解 探究题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能 作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 D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提出问题】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除了二氧化锰,是否有其他物质也能作催化剂? 【查阅资料】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氧化铜也能作催化剂。 【进行实验】用天平称量 0.2g氧化铜,取 5mL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
34、行如下实验: ( 1)填写下表: 步骤 现象 步骤 结果 步骤 操作 结论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氧化铜也能作催化剂 ( 2)步骤 的目的是 。 ( 3)步骤 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拓展探究】设计如下四组实验,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作用,其中观察效果最差的是 (选填序号)。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
35、D 【进行实验】 ( 1)有大量气泡产生 固体质量仍为 0.2g 将固体加入盛有 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 2)与步骤 对比,检验加入氧化铜前后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有无变化 ( 3)过滤 烧杯、玻璃棒、漏斗 【拓展探究】 C 试题分析: 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的物质。对照该定义,答案:选 D。 【进行实验】 ( 1)根据实验结论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氧化铜也能作催化剂 ”,结合催化剂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步骤 实验现象为:有大量气泡产生。此步是验证了氧化铜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这一点。步骤 结果固体质量仍为 0.2g,此步是验证了氧化铜 “质量不变 ”这一点。步骤 操作是为了验证氧化铜 “化学性质不变 ”,所以采取的操作为:将固体加入盛有 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 2)与步骤 对比,检验加入氧化铜前后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有无变化。 ( 3)步骤 后固体与液体发生了分离, 固体被分离出来了,此操作为过滤。过滤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拓展探究】第三组中,由于氧化铜与二氧化锰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故带火星的木条都能复燃,两者现象对比并不明显,故答案:选 C。 考点:催化剂的理解,过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