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葡萄 B把葡萄捣碎 C葡萄发酵成酒 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答案: C 儿童体内缺少下列某种元素会导致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该元素是 A锌 B碘 C铁 D钙 答案: A 试题分析:碘与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关,过多或过少,会使人得大脖子病。铁是人体血红蛋白合成的原料,缺铁会使血红蛋白减少,引起贫血。钙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缺钙会使人骨质疏松,青少年缺钙易得佝偻病。 考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核电站中可用
2、硼酸 (H3BO3)吸收中子,阻断核辐射。则硼酸中硼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合价计算的原则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假设硼( B)的化合价为 X,则可列式:( +1) 3+X+( -2) 3=0 解得 X=+3 考点:化合价的计算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当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
3、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和甲相比,乙的体积减少,这确实可以减少药品的消耗。 A正确。甲的导管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空气,这些空气尽管不多,但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乙不需要使用导管,实验精度可以提高。 B正确。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而红磷着火点约为 240度,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要低得多,故 C 不正确。由于乙容器内径相等,我们只需根据可移动胶塞反应后缩进去的长度就可推算减少了多少氧气,这比甲装置测出的结果更精确。故 D 正确。综合起来,答案:选 C。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装置、实验原理的理解 “低碳生活 ”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
4、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 “低碳生活 ”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D增大城市绿化面积 答案: C 试题分析:将电脑转入休眠模式,可以减少电力消耗,符合 “低碳生活 ”的要求,A正确。减少使用私家车,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同样可以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符合 “低碳生活 ”的要求。 B正确。一次性餐具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与低碳生活理念相背 ,故 C不正确。增大城市绿化面积,可以大量吸收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样符合 “低碳生活 ”的要求, D正确。 考点:环境保护教育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
5、象,不正确的是 A端午时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 气体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 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 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 B 试题分析:粽飘香是香味分子在断运动,从粽叶运动到人鼻子中, A正确。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而不是因为分子变大。分子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 B错误。温度高,分子运动快了,湿衣服上的水分子更快地离开衣服进入空气,所以晴天湿衣服干得快。 C正确。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的间隔会变得更小,所以氧气可装入体积更小的钢瓶中。D正确。 考点:分
6、子的性质 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 C7H14O3N2)可以降低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等。下列有关茶氨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茶氨酸由 C、 H、 O、 N四种元素组成 B茶氨酸由 26个原子构成 C茶氨酸中碳元素 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61 D茶氨酸中含有 N2分子 答案: BD 试题分析: A、从化学式看出,该物质中含碳氢氧氮四种元素,故 A正确。 B、26个原子构成的是一个茶氨酸分子,而物质茶氨酸中含有无数个这样的分子,所以茶氨酸中含有的原子也远远不止 26个。 B错误。 C、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 114=84: 14=6: 1, C正确。 D、茶氨酸是纯净物,只由一种分
7、子构成,这种分子是 C7H14O3N2,所以茶氨酸中没有 N2分子。 D错误。综合起来,本题选 BD 考点: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的计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 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相同 C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D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一般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氢原子例外,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A错误。 B、正确,例如在硝酸铵( NH4NO3)中前一处氮元素化合价为 -3,后一处氮元素化合价为 +5。 C、根据单质定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8、知,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是单质,一是同种元素,二是纯净物。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因为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同种元素可能组成混合物。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与臭氧的混合物。 C错误。 D、不带电的粒子除分子、原子外,还有中子,故 D错误。 考点:原子的构成,单质定义,化合价知识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是催化剂 B丙不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答案: AD 试题分析:丁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没变,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丁是催化剂,因为
9、催化剂除质量不变外,还需满足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这一要求,题中并没说明丁物质具备这一作用,所以丁不一定是催化剂。 A错误。从题中能知道:丙物质的质量反应后增加了,甲、乙物质的质量反应后减少了。由此可分析得出,丙物质是反应的生成物,而甲、乙物质是反应物,该反应可表示为:甲 +乙 丙,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正确。由于丙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丙必是化合物,所以 B也正确。根 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丙的质量。 D选项没有指出 “参加反应的 ”,所以 D不正确。 考点:催化剂,化学反应类型判断,质量守恒定律理解 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密切的是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0、 B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C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D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指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原子得失电子主要看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地说,如果最外层电子数比 4小,那反应中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相对稳定结构,如果最外层电子数比 4 大,那反应中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相对稳定结构。所以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相当密切。故选 D。 B、 C两个共同决定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镁有 “国防金属 ”的美誉。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 12 B核外电子
11、数为 24 C元素符号为 Mg D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答案: B 试题分析:左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序数,故 A正确。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也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故 B错误,核 外电子数应为 12。右上角的符号表示的是元素符号,故 C正确。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故 D也正确。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元素周期表每个方块各数字或符号所表示的信息 生活中常接触到 “加碘食盐 ”、 “高钙牛奶 ”,其中的 “碘 ”和 “钙 ”应理解为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 “加碘食盐 ”、 “高钙牛奶 ”都是宏观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2、故碘、钙都是指元素, C正确, B、 D错误。这些元素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故 A错误。 考点: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A钻石( C) B水晶( SiO2) C食盐( NaCl) D石灰石( CaC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指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A、只含一种元素,错误。 B、含两种元素,且有一种为氧元素,正确。 C、含两种元素,但不含氧元素,错误。 D、含三种元素,错误。 考点:氧化物概念及判别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 C称量一定质量的食盐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 D
13、 试题分析: A、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以防沾污滴管。错误。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否则液体容易喷出伤人。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应将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右盘。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后两手紧贴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几天良好。 D正确。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增多现象,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 PM2.5) B CO2 C NO2 D SO2 答案: B 试题分析:大气污染物主要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种气体及可吸入颗粒物,近来将臭氧作为大气污染
14、物也列入空气质量预报范围。对照可知,答案:选 B。尽管二氧化碳对环境产生了影响,比如引起温室效应,但我们不把它列为大气污染物范围。 考点:空气污染、环境保护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空气中含量较多的两种物质是氮气(占空气体积的 78%)和氧气(占空气体积的 21%),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好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硫、碳、铁、磷等。 所以符合题意要求的只有氮气,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 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 C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
15、箭的助燃剂 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色态味、溶点沸点、硬度密度及溶解性。故错误。 B、氧气由通常情况下的气态变成液体,属于氧气的物理变化,不是化学性质。故错误。 C、液态氧作助燃剂,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物质燃烧这一化学性质,但本身叙述的是氧气的用途,不是叙述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故 C错误。 D、所谓氧化,是指物质与氧(氧气也是氧中的一种)发生的化学反应,该条叙述的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选 D。 考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判别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木炭
16、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色的火焰 D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白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色火焰。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才有的,固体物质燃烧只是发出光。硫在空气中燃烧之所以有火焰,是因为硫燃烧时先气化,变成硫蒸气后再燃烧。木炭不存在气化再燃烧这一情况。故 C错误。 考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C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碳酸类饮料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A正确。 B、二氧化碳没有气
17、味,尽管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度程度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但那并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而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缘故。所以 B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从而形成降雨。 C正确。 D、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从根部吸收的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该反应每天要消耗大量二氧化碳,产生大量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正确。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用 “ ”和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 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D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定义中
18、有两个关键词:不同种元素、纯净物。 A中虽有两种元素,但其为混合物。故 A错误。 B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故 B错误。 C完全满足定义,故 C正确。 D与 A一样,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 D错误。 考点:化合物、混合物的微观识别 填空题 探究实验展示了化学的无穷魅力。以下是某兴趣小组的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小亮想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假设猜想: 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查阅资料: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玻璃管
19、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实验现象: 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解释与结论:( 1)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填 “大于 ”、 “等于 ”或 “小于 ”)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由此可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速率越 (填“快 ”或 “慢 ”)。 (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探究: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静还想研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他将等量的品红分别滴入到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其实验现象如下所示 实验过程 冷水 热水 开始 红色扩散较慢 红色扩散较快 长久放置 最终均成为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依据此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 1)小于; 慢; ( 2) NH
20、3+HCl=NH4Cl;温度越高(低),分子运动越快(慢) 试题分析:( 1)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13=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35.5=36.5,所以填写 “小于 ”。因为白烟产生主要在 C 处,距浓盐酸近,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内,氯化氢分子运动的距离短,由此可知,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关系,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速率越慢。 ( 2)写化学方程式,必须知道反应物、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然后再配平。由题可知,反应物为氨气、氯化氢,生成物为氯化铵,反应条件没有明确指出,意味着该反应是在通常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反应方程式为: NH3+HCl=NH4Cl。由表格知,热水
21、中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答案:为:温度越高(低),分子运动越快(慢)。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结合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 。 (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 装置(填序号)。实验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试管中的棉花没有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主要原因是 。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应选用的装置为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需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在装置上可以怎样改进? 。 能用 C装置收集二
22、氧化碳的原因是 。 ( 4) F装置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若将 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 (填 “a”或 “b”)进入 F中。 ( 5)若用 F装置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可先在 F装置中加入 ,气体应从 (填 “a”或 “b”)进入 F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 1)酒精灯; 集气瓶 ( 2) A; 2KMnO4 K2MnO4+MnO2+O2 ; D ;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 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 3) B; CaCO3+2HCl=CaCl2+H2O+CO2;用分液漏斗(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 二
23、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4) b ; ( 5) 澄清石灰水; a; CO2+Ca(OH)2=CaCO3+H2O 试题分析:( 1)加热用酒精灯,收集气体用集气瓶。 ( 2)气体发生装置分两种:固固加热型( A)和固液不加热型( B)。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为固体,且反应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 A。气体收集装置选择要依据气体的密度及水溶性。如果密度比空气大,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C),如果密度比空气小,选择向下排空气法( E),如果不溶于水,选择 排水法( D)。另外,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优点还有:收集到的气体干燥;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优点是: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管口放棉花主是为防止高锰
24、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如果大量进入导管,要么把导管堵塞引起装置爆炸,要么高锰酸钾粉末再随气流进入水中(如果用排水法收集),使水槽中的水变红色。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棉花本身是可燃物,该反应会产生大量氧气,唯一不满足的条件只能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备的,根据第( 2) 题发生装置选择依据的分析,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回液不加热型(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由于稀盐酸与大理石一接触便发生反应,要想控制反应速率,只能控制稀盐酸加入的速度
25、,使稀盐酸慢慢加入,为达到这一目的,应把长颈漏斗改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分液漏斗下端有活塞,可以开大开小,以便控制加入液体的速度。根据第( 2)题关于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结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容易得出答案: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4)用 F装置配合量筒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基本做法是将气体 通入盛满水的F装置中, F中的水就会被排出进入量筒,一般地说,进入多少体积的气体,就会排出多少体积的水,我们只需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能知道产生气体的体积是多少了。当然,这种气体必须是不溶于水的,否则部分气体溶于水中,使通入的气体与排出的水体积不等,这种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将失效。如果一定要用这套装置来测
26、量能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一般我们只需略作改进便可,具体做法是 F 装置中的水上层放一些植物油,这样使得水与能溶于水的气体隔离。 ( 5)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是二氧化碳气 体。根据这一检验方法, F装置中应放澄清石灰水,气体应该从 a端通入石灰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考点:实验仪器名称,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装置用途的扩展等。 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 1)知道了水的微观结构。构成水的粒子可表示为 (填序号)。
27、( 2)水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但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甲管中气 体的体积与乙管中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此实验说明 。 ( 3)在天然水净化过程中,人们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 。此外还需加入二氧化氯 (C102)进行杀菌和消毒,在二氧化氯 (C10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 4)为了检验天然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向水样中加入 _,搅拌。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 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5)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应该提倡以下方式中的 (填字母序号)。 A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冲厕所 B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 C用水时将水
28、龙头开至最大 D用喷灌、滴管的方法浇灌农田和园林 答案: (1) A (2 )2H2O 2H2+O2 ; 1: 2 ;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 3)吸附水中悬浮杂质并使之沉降; +4 ( 4)肥皂水; 煮沸 ( 5) AD 试题分析:( 1)根据水的化学式 H2O,每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选 A。 (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方程式为 2H2O2H2+O2。由图知,甲管与电源正极相联,乙管与电源负极相联,所以甲、乙两管产生气体体积比为 1: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 种类不变的规律,氢气中的氢元素和氧气中的氧元素都应该在反应物水中出现,所以该实验的结论
29、是: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 3)明矾溶于水能生成胶状物,该胶状物能将水中小颗粒的不易沉降的杂质吸附在一起,形成大颗粒杂质沉降下来。求算氯元素的化合价应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的原则进行。设氯元素化合价为 X,则可列式 X+( -2)2=0 求得 X=+4 ( 4)肥皂水是检验硬水和软水的药品。加入肥皂水后搅拌,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否则为硬水。降低水硬度就是要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有一个化学性质, 就是受热会分解变成难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 5)明显 BC两种操作会浪费较多的水资源。故答案:为 AD。 考点:水的化学
30、式,电解水实验,化合价计算,明矾净水原理,硬水和软水的检验及降低水硬度的方法,节约有水的措施。 多彩的 “碳 ”,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 “碳 ”的世界。 (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特性。 物质用途 一氧化碳做燃料 石墨作电极 活性炭净水 对应特征 (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字母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3)在 440 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金刚石( C)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1、为 。 ( 4) “碳海绵 ”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 油泄漏 答案: ( 1) 可燃性 导电性 吸附性 440 高压 ( 2) AB( 3) 4Na+3CO2=C+2Na2CO3 ( 4) ABC 试题分析:( 1)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一氧化碳作燃烧,是因为一氧化碳本身能够燃烧,且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答案:为可燃性。 石墨作电极是因为石墨能够导电,利用此性质,石墨也曾被制作成
32、炸弹专门用于轰炸高压输电设备。 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将水中的部分可溶性杂质、色素等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从而除掉水中的部分可溶性杂质及色素等,使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 2)二氧化碳为气体,喷出后不会在档案资料上留下任何痕迹,不会对档案资料造成任何破坏, A正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起到灭火作用, B正确。二氧化碳气化时确实需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但并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错误。 ( 3)此为信息方程式的书写。书写时首先要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然后再对其配平即成化学方程式。根据题目不难得出反应物为 Na
33、和 CO2,生成物为 C和 Na2CO3,反应条件为 440 和高压。配平时根据 “氧 ”的最小公倍数即可。 ( 4)根据题目 “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 “将吸入的石油仍可恢复原状 ”,可知 ABC三个选项全部正确。 考点:含碳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信息的收 集与处理能力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 1)钠在氯气中燃烧: ,属于基本反应中的 反应。 ( 2)碳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 ,该反应属于 (选填 “放热 ”或 “吸热 ”)反应。 答案: ( 1) 2Na+Cl2 2NaCl 化合 ( 2) 2C+O2 2CO 吸热 试题分析:( 1)在点燃的条件下钠在
34、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配平即可。由于反应物两种物质,生成物只有一种,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2)碳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不完全,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配平即可。该反应会吸收大量的热。向燃烧很旺的煤炉中添加新煤后,煤炉温度会迅速下降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1)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2个氮气分子 ; 水银 ; 3个硫酸根离子 ;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显 +5价 ; 硝酸铵 。 ( 2)请从 “
35、 水、 氧气 、 氮气、 干冰 、 碳酸 ”中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能供给呼吸的是 ; 可用作保护气的是 ; 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是 ; 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答案: +5 试题分析:( 1)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氮分子为双原子分子,故 2 个氮气分子表示成 2N2。 水银是汞的俗称,故用元素符号 Hg 表示。 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又因每个硫酸根离子带 2个单位负电荷,故 3个硫酸根离子用符号 3SO42-表示。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组成人体骨骼的钙元素,用符号 Ca表示。 元素的化合价标元素的正上方,且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显 +5价表示为P2O5。
36、 根据化学式书写规则,先写铵根的符号 NH4,再写硝酸根的符号NO3,然后再标化合价、约分、交换,即得答案: NH4NO3。 ( 2) 能供给呼吸的是氧气,故选 。 能作保护气的气体化学性质必须不活泼,如氮气、稀有气体等,故选 。 汽水中含有碳酸,它是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制成,故选 。 人工降雨是干冰的作用。利用干冰升华时需吸收大量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降落下来,故选 。 考点:化学用语的书写,物质的 性质及用途。 计算题 (本题包括 1小题,共 12分) 27.( 11分)四硫化钠( 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2 Na2S4 + O2 + 2H
37、2O = 8S+ 4 NaOH。 【实验资料】 四硫化钠( Na2S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 0.1%)。 四硫化钠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 NaOH溶液呈碱性,可吸收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硫代硫酸钠( 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 NaOH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取碳酸钠、 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 1 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 Na2S4,反应为 4Na2CO3 + 12S + X 2 Na2S4+ 2 Na2S2O3 + 4CO2, X 的化学式为 ,蘸有浓 NaOH 溶液的棉花的作
38、用是 。 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 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h1(如图 2所示) 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 3所求),取下橡胶塞,观察到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h2,理论上 h1:h2 按照 再重复实验 2次 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h1/cm 11.2 11.4 11.6 h2/cm 8.9 9.1 9.2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 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 0.1%)。 【反思与评价】 (1)若实验过程 中,取
39、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 2分) ( 2)若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至少需要生成四硫化钠( Na2S4) 0.174g ,则理论上实验时至少取碳酸钠粉末 克?写出计算过程( 2分) 答案: 【实验资料】 174; 73.6% 【实验过程】 O2 ;吸收二氧化碳和 Na2S4受热产生的有毒气体硫化氢 MnO2 有淡黄色固体产生,试管内液面上升; 5 : 4【解释与结论】 20.5% 【反思与评价】 ( 1)若未放置一段时间,结果将偏小;因为第一步反应消耗了试管空气中的氧气,若不静置第二步反应中氧气含量偏低,测量结果偏小。 ( 2) 0.
40、212g 试题分析: 【实验资料】相对分子质量指分子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四硫化钠( Na2S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32+324=174。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指化合物中硫元素质量占整个化合物质量的百分数。列式为: (324/174)100%=73.56%,题目要求精确到 0.1%,结果为 73.6%。 【实验过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 X的化学式为 O2。根据 4Na2CO3 + 12S + X 2 Na2S4+ 2 Na2S2O3 + 4CO2,碳酸钠、 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会产生 CO2,根据【 实验资料】 四硫化钠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
41、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 NaOH溶液呈碱性,可吸收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综合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应该是吸收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 冷却后,试管中固体为 Na2S4和 Na2S2O3,再加入水,根据 2 Na2S4 + O2 + 2H2O = 8S+ 4 NaOH可知,生成淡黄色物质硫,试管中的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再倒插入水中,试管中的水面会上升。所以本题答案:为:有淡黄色固体产生,试管内液面上升。 h1实质是空气的体积 , h2是把氧气消耗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实际上主要是氮气的体积,所以 h1 : h2=5: 4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 1次实验数据,氧气体积为 11
42、.2-8.9=2.3,空气体积为11.2,所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3/11.2100%=20.5% 【反思与评价】 ( 1)若未放置一段时间,结果将偏小;因为第一步反应(碳酸钠、 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消耗了试管空气中的氧气,若不静置第二步反应中氧气含量偏低,测量结果偏小。 ( 2)此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时依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表示各物质的质量比进行计算。具体解 题过程为: 解:设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 x 4Na2CO3 + 12S + X 2 Na2S4+ 2 Na2S2O3 + 4CO2 424 348 x 0.174g x=0.212g 考点: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设计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