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394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四川省泸州天立学校高二上学期第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默写填空 (20分 ) 桑之未落 日月忽其不淹兮 腰若流纨素 羁鸟念旧林 天姥连天向天横 银瓶乍破水浆迸 万里悲秋常作客 映阶碧草自春色 塞上长城空自许 多情自古伤离别 女娲炼石补天处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荷尽已无擎雨盖 时人莫小池中水 事不目见耳闻 ?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壮心未与年俱老 但愿人长久 答案: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期代序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 羁鸟念旧林 池鱼思故渊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万里悲秋常作客

2、百年多病独登台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更使我耳不忍闻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 有傲霜枝 时人莫小池中水 浅处不妨有卧龙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壮心未与年俱老 死去犹能作鬼雄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夙( s)兴夜寐 幽昧( mi)险隘葳蕤( ru)生光訇( h

3、ng)然中开 B羽扇纶( ln )巾豆蔻( ku)年华否( p)极泰来阡陌( m)纵横 C蹊跷( qio)尴尬深思慎( shn)取桴( h)止响腾余勇可贾( g) D羁( j)鸟念旧恬( tin)然自安 久假( ji)不归 家给( gi)户足 答案: A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苦心孤诣桀傲锋利高屋建瓴泽被后世 B舐犊情深焚膏继晷克守准则罄竹难书 C身体羸弱一筹莫展夜雪初霁瞠目结舌 D贪脏枉法青青子衿殒身不恤贻误战机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毕业 15年未见,今日萍水相逢,王芳和燕平互相端详着对方,感慨万千。 B时下什么都兴 “排行榜 ”,诸如

4、 “金曲排行榜 ”、 “小说排行榜 ” 五花八门、不绝如缕,让人应接不暇。 C这些慕名而来的客人们赞叹道: “九寨沟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是人间的又一仙境。 ” D许多年轻人对戏曲特别是京剧感到不可理喻。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了某些加油站擅自哄抬汽油价格 。 B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谎言究竟不能掩盖事实。 C通过十年含辛茹苦的调查研究,他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D赤潮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公害,很多地区和国家发生都很频繁。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 “七十二疑冢 ”之传说、史实及

5、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 “七十二疑冢 ”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 “七十二疑冢说 ”。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 此诗以 “铜雀台 ”“八九邱 ”和 “麒麟 ”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 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 “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 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 ”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

6、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 “七十二疑冢说 ”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 “七十二疑冢 ”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 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 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

7、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 “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驰、石犬各二。 ”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 “其天宫也,左临渌水 旧都 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 ”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

8、们的精确定位和 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 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 “七十二疑冢 ”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 “济世之才 ”到 “乱世之奸雄 ”,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 “七十二疑冢说 ”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 2010年 03月 02日,有删改) 【小题

9、1】下列关于曹操 “七十二疑冢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 “七十二疑冢 ”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 “七十二疑冢 ”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 “八九邱 ”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 “七十二疑冢说 ”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 “七 十二疑冢 ”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 “七十二疑冢说 ”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 的基础。 【小题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 “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的一项是(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

10、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 “七十二疑冢 ”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小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

11、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 “七十二疑冢 ”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更无存在的基础 ”错,文末说 “它 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 【小题 1】 D说的是 “七十二疑冢 ”传说形成原因。 【小题 1】 A诗句是范成大的,非 “罗大经 ”; C“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错;D原因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列各题。( 22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12、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 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 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

13、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 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转的卢飞快,弓如

14、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 ”、 “投鞭飞渡 ”、 “剑指三秦 ”、 “西风塞马 ”,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 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

15、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 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

16、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 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 40年,倒有近 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 多年间又有 37 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

17、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 2500人的 “飞虎军 ”,铁甲 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 20 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 “过则

18、成灾 ”,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 “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小题 1】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结合上下文 ,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答: 【小题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小题 3】文章题目是 “把栏杆拍遍 ”,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 ,请简述辛弃疾 “拍栏杆 ”的含意。

19、( 6分) 答: 【小题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 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 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小题 1】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小题 1】 “拍栏杆 ”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小题 1】 从气势上看

20、,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 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 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 【小题 1】每点 2分。 【小题 1】每处 2分。 【小题 1】每方面 3分。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 六国论 (节选 )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克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

21、、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英国,可不悲哉 ! 六国论 (节选 )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 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 (

22、sn据有 )形便 (地理形势有利 )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 1】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 窃怪天下之诸侯。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小题 2】下列加横线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 B C D 【小题 3】下列

23、句子中的 “乃 ”同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的 “乃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没水而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 B C D 【小题 4】翻译下面两句话。( 4分 )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小题 5】苏辙、李桢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 6分) 苏辙: 李桢: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那秦国将什么作为呢 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小题 1】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

24、相屠杀。 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 1】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结合语境,答案:选 B。 【小题 1】本题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 “山西 ”,战国时称崤山以西为 “山西 ”;不同于现在的 “山西 ”省。 “出身 ”文中指 “挺身而出 ”;现在指家庭的阶级成分或个人早期的经历。 “无穷 ”文中指 “各种情形或势态 ”;现在指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 “至于 ”文中指 “到 的结局 ”;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小题 1】本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的辨析。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中 “乃 ”作“却 ”,表转折。 是; 于是,便; 乃至,甚至; 却,竟然

25、。 【小题 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彼 ”,那; “何为 ”即 “为何 ”。 “克 ”,能;第一 个 “为 ”,动词,做;第二个 “为 ”名词,做的事。 【小题 1】本题考查对观点的理解概括能力。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8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2分) 【小题 2】从诗中 和 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分) 【小题 3】作者为什么要说 “月是故乡明

26、” ( 4分) 答案: 【小题 1】诗圣,律 【 小题 1】 “寄书常未达 ”“况乃未休兵 ” 【小题 1】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它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 15个字) (3分 ) 新华网北京 11月 8日电 (记者崔清新、邹声文 )记者近日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形成基本住房保障法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 在 2010年 3月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 193名人大代表在 6个议案中提出,中国现行有关住房保障制度的规定大都属 于政策性规定

27、,存在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目前市场化商品房制度无法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建议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报告附件透露,针对这些议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住房保障法的起草已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 2010年立法计划,并已形成基本住房保障法征求意见稿。该稿规定了城镇基本住房保障标准、范围、方式,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 设与管理,住房租赁补贴,土地、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基本住房保障的组织落实,农村住房保障制度。目前,

28、意见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对此,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建议在法律起草过程中,认真研究吸收议案具体意见。 答案:我国将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 阅读下面文字,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 3分 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组成检查组,近日对河北、河南、辽宁、重庆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发现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状况有了很大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体育运动场地普遍紧张,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困难,学生食堂、宿舍等设施条件较差,亟需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予以解决;有的学校教学楼或学生宿舍疏散通道不畅,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校食堂尤其是农村学校食堂管理

29、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 答案:中小学 安全工作 存在问题 阅读下面一段描写十二生肖 “牛 ”的文字。请你从其他生肖中任选两种,加以仿写。要求:采用拟人手法,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前后必须相反,要有哲理的意味,每句不得超过 40字。( 4分) 示例: 牛 :丰硕的收获,来自辛勤的耕耘;只因逆来顺受,才被人们无情地役使。 答案: 马:千里的荣誉,来自一步步不间断地前进;摔下悬崖的,往往是没有戴笼头的。 鸡:冲破母爱的壳,迎来胜利的曙光;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作文 阅读下则材料 ,然后自拟题目 ,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作文 ,除诗歌外 ,体裁不限。 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过一次有名的实验。经过精心策划安排,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滚油锅,跳到地面安然逃生。 隔半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不时地来回游动。接着,实验人员偷偷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温的水中享受 “温暖 ”,等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为时太晚。它欲试乏力,全身瘫痪,呆呆地躺在水里,终致葬身在铁锅里面。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