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1504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 不正确 的两项是( 5分)( ) A凤姐要见秦可卿之弟秦钟。贾蓉说秦钟生的腼腆,没见过大世面,怕婶子见了生气。凤姐说 “凭他什么样儿的,我也要见一见 ”。 B宝玉见秦钟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他恨自己生在侯门公府之家,不能早与秦钟交结。秦钟见宝玉也自思道: “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 C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林如海便从科第出身。可惜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如海虽有几房姬妾,但未曾生有儿子,只有女儿林黛玉,因此爱之如珍宝。 D秦可卿是贾蓉之妻,贾珍的儿

2、媳妇。秦可卿死去,贾珍悲痛之极,哭得泪人一般,不仅为秦可卿置办了贵重的棺木,还为贾蓉捐了龙禁尉,以抬高秦可卿的身份。 E.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对一迟到者,她喝令拉出去打二十板子,并革了他一月的银米。如此一来,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 答案: BC 下列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 “称李白为 谪仙 ”。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

3、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 “仁政 ”的思想,被后人称为 “亚圣 ”,主张性善论;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2分) 在西域读李白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 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

4、。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 脚步。 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 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

5、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 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 诗人拒 绝根的存在。 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 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 “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 ”( 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李白自称 “十五好剑术

6、 ”,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 “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 “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 ,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

7、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 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 “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

8、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 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 【小题 1】文章第 自然段说 “诗人拒绝根的存在 ”,句中的 “根 ”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 2分) 【小题 2】作者从哪些方面 写出了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 ”?请联系文章第 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超过 5个字。( 3分) 【小题 3】作者在第 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3分) 【小题 4】文章结尾说 “他的双脚和诗笔生

9、动了大唐山水 ”, 文章第 自然段说“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 ”,结合全文,从李白与唐朝的关系上,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 4分) 答案: 【小题 1】 “根 ”指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小题 1】( 1)重侠轻儒( 2)轻财重义(或 “重友情 ”)( 3) 藐视权贵 【小题 1】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的诗歌中“ 剽悍与纯粹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小题 1】一方面,李白通过自己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运用手中的笔,将大唐山水都赋予了神奇的内涵,为唐朝增添许多光辉;另一方面,具有开朗雍容气势

10、的大唐才能安措饱含异质天才的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或:具有开朗雍容气势的大唐为饱含异质天才的李白提供了发挥的条件)。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小题。 (6分 )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 子罕) 子曰: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 子罕) 【小题 1】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分) 【小题 2】两个选段都运用了比喻来说理,请分别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小题 1】选段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来说明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

11、在自己而不在别人的道理;选段 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 程,说明人如果不能坚持始终,最终就不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 21分) (甲)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

12、闯兀 惚畈豢墒骋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 “望之 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13、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氯恍酥 印淙缡牵 肽苡 拷穹蛱煜轮四粒 从胁皇壬比苏咭病 u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小题 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数 罟不入 闯兀 埽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 (检查) C 卒 然问曰(同 “猝 ”,突然) D今夫天下之 人牧 (统治者) 【小题 2】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涂有饿莩 而 不知发顺风 而 呼,声非加疾

14、也 B河东凶亦 然 沛然下雨,则苗 u然兴之矣 C填然鼓 之 ,兵刃既接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 D则无望民之多 于 邻国也水为之,而寒 于 水 【小题 3】下列划横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 也 B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 一 之。 ” C七八月之间旱,则苗 槁 矣。 D假舟楫者,非能 水 也,而绝江河 【小题 4】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3分)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

15、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乙)文,孟子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和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 “嗜杀人者 ”之列。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 “禾苗 ”喻百姓,以 “雨露 ”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 “仁政 ”的好处。 【小

16、题 6】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 (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分) ( 2)如有不嗜 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1) ( 2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固定句式1分,句意 1分) (2)( 4分)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 (国君 ),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 “引领 ”“望 ”各 1分) 【小题 1】检:约束 【小题 1】 D都可译为:比; A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B这样 的样子; C衬字,无实意 代词,它

17、,指天下 【小题 1】 A数作形,专一; B数作动,统一; D名作动,游水 【小题 1】 ABC为介词结构后置; D为定语后置 【小题 1】孟子把当时所有的统治者都列入了 “嗜杀人者 ”之列 【小题 1】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 “(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 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 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

18、,那 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6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小题 1】这首诗第一、二联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是 _、_;这首诗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及身在异乡的孤独凄苦的心情外,还表达了 _的情感。 【小题 2】请就第三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选择一种来分析。( 3分)

19、 答案: 【小题 1】飞行的雁群(大雁)落叶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进身渺茫 ) 【小题 1】以动衬静,用细小的露滴的声音来衬托夜晚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寂。烘托,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小题 1】 飞行的雁群: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 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描写了雁群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落叶: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

20、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 ”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怀才不遇: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 “寄 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 “霸上 ”,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小题 1】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21、。这句 “空园白露滴 ”用的是以 “动 ”烘托 “静 ”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 “孤壁野僧 邻 ”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

22、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4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 1】从内容上看,这首七言律诗的前两联重在 _,后两联重在_。( 1分) 【小题 2】颈联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有人说这里有八苦,请你写出其中四苦。( 3分) 答案: 【小题 1】写景 抒情 【小题 1】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 ”,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 ”,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悲秋

23、”,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 “秋 ”字 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 ”,犹言一生; “百年多病 ”,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 “独 ”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 “登台 ”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写出两种 1分,三种 2分,四种 3分) 【小题 1】 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每一句各有偏重,在写法上又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 前的具体景物,好

24、比画家的工笔技法,形、声、色、态:逐一得到表现。颌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技法,传神会意,含蓄深刻,让人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第四联又从白发日添、抑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 【小题 1】 诗到颈联,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使诗意更见深沉。这一联,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且对仗极其精确。八层意思,无不含 “悲 ”:他乡作客,一可悲;长年 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寒秋作客,四可悲;暮齿无为,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独登高,

25、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小王某日遇到到父亲生前的战友刘伯伯。 小王说: “刘伯伯好,有小半年没见到你了。 ” 刘伯伯说: “前些日子回乡下住了一段时间,回来听说你家父死了,唉,真让人伤心。据说先是脚跛了,接着耳聋了,再接着就 回乡下前看他还好好的。改天我一定光临你家看看。 ” 小王说: “谢谢刘伯伯。刘伯伯在乡下住了一段,身上都有一 股乡土气息了。 ” 【小题 1】( 3分)上面文字,刘伯伯的话有多处不符合语言交际中的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请选择其中三处进行修改。 【小题 2】小王说的第二句话的言外之

26、意是:_ 答案: 【小题 1】 “你家父 ”改为:你父亲(令尊); “ 死 ” 改为:去世(或:老);“ 脚跛 ” 改为:腿脚不大方便; “ 耳聋 ” 改为:耳背(耳朵失聪); “ 光临 ” 改为:到。 【小题 1】刘伯伯说话太直接,有点粗俗,让人听了不舒服。(或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1分) 简答题(任选做一题, 100字左右)。( 5分) ( 1)请简述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过程。 ( 2)请简述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的故事。 答案:( 1)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荣国府帮助,刚好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

27、林如海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 2)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伫立山亭远 眺 ,但见石峰石柱星罗旗布,千姿百态,有的像老僧漫步,有的如母子偕游,有的若鸣啭于杜诗里的 “黄鹂 ”,有的似普希金笔下的 “渔夫与金鱼 ” 无不栩栩如生。面对这大自然的杰作,让游客流连忘返,高山仰止

28、。 【小题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眺 ( 1分) 【小题 2】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修改: “ ” 应改为 “ 。( 1分) 【小题 3】使用错误的成语 是 “ ”应改为 “ ”。( 1分) 【小题 4】段中有句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1分) 答案: 【小题 1】 tio 【小题 1】旗 -棋 【小题 1】高山仰止 -叹为观止 【小题 1】删去 “面对 ”(或删去 “让 ”) 默写 名句默写( 10分) 【小题 1】飞湍瀑流争喧 , 。 【小题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小题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小题 4】千载琵琶作胡语, 。 【小题 5】千呼万唤始出来, 。 【小题

29、6】 ?杜鹃啼血猿哀鸣。 【小题 7】此情可待成追忆, 。 【小题 8】如何四纪为天子, 。 【小题 9】 ,善假于物也。 【小题 10】故不积跬步, 。 答案: 【小题 1】 崖转石万壑雷 【小题 1】剑阁峥嵘而崔嵬 【小题 1】丛菊两开他日泪 【小题 1】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题 1】犹抱琵琶半遮面 【小题 1】其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 1】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题 1】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 1】君子生非异也 【小题 1】无以至千里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林书豪是谁?如果如果在上个月初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 身高 191厘米且

30、体型并不壮硕的林书豪,本来在 “高手如林 ”的美国职业篮球界并不被 看好。不到两个赛季里,他辗转于三个球队,这期间还有屡次被下放发展联盟的经历。在 2月 7日同新泽西网队的比赛中,两大当家球员斯塔德迈尔和安东尼同时缺阵,主力后卫人选也捉襟见肘。因战绩差、面临下课危机的主教练丹东尼叫起了替补席上的林书豪,不料却成为神来之笔,开启了他的神奇之旅。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豪取 7连胜,并打破多项联盟记录,成为东区 “单周最佳球员 ”,入选全明星新秀赛,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终于打出 NBA的一片天。 人前的风光,源自背后的汗水。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 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丁俊晖说:“林书豪的事迹非常励志,实际上,他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过去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训练和比赛积累,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了我们厚积薄发的道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