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1542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 2)惟草木之零落兮, _。(屈原离骚) (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 4)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 5)工欲善其事, _。(论语)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从不呵斥挖苦。 B在于丹、易中天、钱文忠等 “百家讲坛 ”的名家推波助澜下,国学逐渐走进了普

2、通人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C银河人才网高级职业顾问李汶娟指出:大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瞻前顾后,要从个人兴趣、个人特质及专业特点出发,并不是证书多了就业之路就宽了。 D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半大不小的电器有的商场不给送货,许多顾客表示,谁送货就买谁的;看来,送货上门的 做法,已成为潜在的商机。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以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的。这种方式就是民俗。 , , , , ,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是固定的、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删改与添加。 虽然

3、民俗在传衍中也会发生变异 否则,很难成为民俗的内容 是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与仪式 民俗不是政令法律 但这种变异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而最终被共同认可 但它是经过一代代认同、接受和传承下来的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清明上河园成为开封旅游的新名片,它的门票上古香古色地印着汴京市井风俗 画,让人们一拿到手中,就喜欢上了它。 B仅仅立足于 “三农 ”问题的解决,还无法让农村真正富裕起来,农村的真正富裕,最终离不开城市的帮助,这是中央特别重视城乡统筹的重要原因。 C近年来,关于励志成功学方面的书籍十分畅销,这是因为人们对成功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

4、活现状越来越不满所致。 D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已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 “底色 ”。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 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

5、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 “夕月 ”、“团圆 ”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 “洋节 ”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 “申遗 ”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

6、和改造已经被 “异化 ”,甚至失去 “节操 ”的中国传统节日的 “格调 ”。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 “和文化 ”。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 “和 ”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 “和 ”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思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

7、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要将传统中秋佳节 “升格 ”,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 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

8、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 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 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 “人类文化 ”,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

9、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 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小题 1】下列对 “中秋的中国含义 ”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 “洋节 ”区分开来, 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

10、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 “申遗 ”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小题 2】对于 “中秋 ”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 “异化 ”,甚至失去 “节操 ”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 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小题 3】

11、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 “申遗 ”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 “申遗 ”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 “和 ”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 A、 C、 D 在文中均可找到相关依据, B 项 “剔除 ”错误,应为 “改变 ”。 【小题 2】 D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被异化的必

12、然原因,文中未提及。 【小题 3】文中并无 “开放 ”这一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高贵的灵魂 贝多芬 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 1810年 5月 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

13、:“噢 ,人生多美 ,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 。 ”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 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罗曼 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 了他的

14、人生,并成为一切勇 敢的心灵的箴言: “用苦痛换来欢乐。 ”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 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 ”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 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

15、。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 我觉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 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 “尊贵 ”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

16、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 “ 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 只有一个。 ” 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 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

17、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的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 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

18、,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 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小题 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 “高贵的灵魂 ”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6分) 【小题 4】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8分) 答案: 【小题 1】 AB 【小

19、题 2】 用苦难换来欢乐;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不背叛真理; 为人正直,不谄媚权贵,不给侵略者演奏。 【小题 3】 第一处引用贝多芬对权贵们只能造就头衔和勋章却不能造就伟大人物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己的伟大的认识; 第二处引用贝多芬叙述他与歌德面对贵族的不同表现的事实,通过对比更形象的表现了贝多芬面对权贵不卑恭的品质; 这两处引用都为突出贝多芬 “爱自由高于一切,面对御座也不背叛真理 ”的高贵灵魂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作者对他的评价更客观、真实。 【小题 4】 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 贝多芬出身于平民,但他凭借对音乐的喜爱

20、与执着,克服命运的不公与生的不幸,创作出感动、震撼世人的交响乐曲,用苦痛换来了欢乐,而且他心向自由,蔑视权贵,热爱祖国; 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生活中的我们出身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要计较出身的高低,更应注意在意志、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也使自己的灵魂高贵起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题 1】 A项错在 “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原文第三段是说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不能达到那样。 B项错在 “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 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原文第四段说 “君王和亲王

21、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 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 ”可知肯定了歌德的伟大。)( 5分,答对 l项得 3分,答对 2项得 5分。 【小题 2】每一点 2分。 【小题 3】每一点 2分。 【小题 4】每一点 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 “爸爸,让我来吧! ” 爸爸看了看

22、他 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 “让你来就让你来。 ”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 “慢着! ”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 “怎么啦? ” 爸爸说: “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 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 “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 ”听见爸爸这么说,儿

23、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 “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 了。 爸爸说: “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 “听着啊,我喊 一二三 ,喊到 三 的

24、时候,你就 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 “一 二 三! ”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 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 “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 “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

25、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

26、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 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小题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 6分) 【小题 4】文中的爸爸先说: “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 ”后来又说: “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爱

27、儿子 ;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 【小题 3】墙头上的野花:在交代事情的起因;笑声像牵牛花吹出来的:生动地描绘出儿子笑声的欢快和开心;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的脸上:形象地描绘出儿子的灿烂笑容,表现其内心由惊惧转为欣喜的变化和对爸爸的感激之情(只答开心不给分)。 【小题 4】略 【小题 1】 5分,对一项给 2分。 B人物、立意、情节是构成一篇小小说必不可少的 “三要素 ”; C“这一情节不真实 ”评价错误,违背了小说创作原则; D“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 ”错误。 【小题 2】 6分。 【小题 3】 6分。写 出 “花 ”的语句给 1分,分析作用 1分。 【

28、小题 4】言之成理即可, 8分。观点, 2分;分析论证过程严密 6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或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或年少时,南阳何 异之,日: “王佐才也。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日: “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或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或以上宾之礼,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或去绍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

29、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或,或曰: “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 唬骸敖窠 植灰澹 坏校 稳 ” 唬骸 u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这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 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 !”太祖悦。 太祖将伐刘表,问或策安出, 唬骸敖窕 囊哑剑 贤林 印?上猿鐾稹 抖湫星峤 蜒谄洳灰狻!碧 嫠煨小 br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 ;蛞晕 姹拘艘灞

30、钥锍 艺曛 希 赝巳弥 担痪 影 艘缘拢 灰巳绱恕 嬗墒切牟荒芷健 u会征孙权,表请或劳军于谯,或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十 荀或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除亢父令除:授予官 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冲:冲击。 C其辞悖慢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 荆焊 础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苟或有 “王佐之才 ”的一组是( 3分)( ) 举孝廉,拜守宫令 公能断大事,应变元方 待或以上宾之礼 可显出宛、叶而闻行轻进,已掩其不意 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以彰殊勋,密以咨或 A B C D 【小题

31、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荀 晟俚氖焙颍 涎艉慰啪腿衔 煌 俺 芡浦厮 恐 掖枪俚搅思街荩 罄锤 嫣 妗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太祖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苟或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 苡屑 逗湍甭浴 治鎏 嬖谄 群湍甭巧隙际 埽 词乖 苣壳笆盗 酆瘢 材延兴 魑 嫣 撕芨咝恕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苟或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分)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

32、其人,虽强易弱;( 5分) 会征孙权,表请 途 谮郏 蚣擦羰俅海 杂寝啊 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古代成功和失败的人,果真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 适逢征伐孙权,太祖上表奏请派苟或到谯地慰劳军队,萄臻因病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 【小题 1】冲:要道 【小题 2】 被推举为孝廉 袁绍礼待苟或 董昭询问荀或。 【小题 3】到冀州有误。 【小题 4】 大意 2分,诚、苟、易各 1、分。 大意 2分,会、表、薨各 1分。 参考译文 荀或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苟或年少时,南阳人何颗非常看重他,说

33、: “是一个辅帝王的人才 !”永汉元年,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守宫县令。董卓之乱时,他请求到外地补任官职,后补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于是弃官回家。他对乡亲们说: “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成为军事要道,应该赶快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 ”家乡父老很多、都等恋故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或带领身已的宗族迁到冀州。然而袁绍已经夺取了韩馥的宫位,以接待上宾的礼节对待荀或。初平二年,苟或离开袁绍跟随太祖。 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衷绍内心不服。袁绍吞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东面忧虑吕布,南面抵御张绣,而张绣在宛县 打败太祖的军队。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

34、慢。太祖大怒,行为举止不同于平常,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够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苟或,苟或说: “曹公聪明,肯定不套追究责怪往事,恐拍有其他忧虑。 ”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苟或看,说: 我想要讨伐不义的人,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 ”荀或说: “古代成功和失败的人,果真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袁面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而又棘疑英是享、 忠心,您现白豁达,不拘小节,合理任用人才,在气度方面胜过衷绍。袁绍遇事不果断,常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在谋咯上也胜过他:衷绍

35、强大,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太祖很高兴。太祖打算讨伐列表,问荀或采用什么计策,荀或说: “如今中原地区已平定,南面的剃袁已看出自己所处的困境,可以表面上在宛、叶出兵,而暗中抄小路轻装前进,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 “太祖于是率军进发。 建安卞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霉征询荀或的意见。苟或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豪,怀抱忠贞 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用仁德之心爱人,不应该这样。太祖因此心中很不舒服。适逢征尊孙权,太祖上表奏请派荀或到谯地劳军,荀或因病雷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他五十岁。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问题。( 1

36、1分) 昭君怨 南宋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小题 1】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5分) 【小题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6分) 答案: 【小题 1】梅。两个 “道是 ”句写 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 【小题 2】用了对比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 “一般开 ”,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 语言表达 腾讯网投放了一则森马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休闲服装的宣传广告: “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

37、至少我好看! ”这则广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强烈批评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森马方面大呼冤枉,认为广告词是有积极内涵的。请分别用一句话为双方辩护。( 6分) ( 1)森马集团: ( 2)网 民: 答案:( 1)森马集团: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 2)网民:缺少公益心,缺乏社会责任感。 依照下面文句中画线句,另写两个与画线句句式一致,内容一致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5分) 面对有缺憾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包容,而不是求全责备。你如果欣赏塞北的美丽雪景,就必须包容它那难耐的严寒; , ; 。 答案: 你如果欣赏江南的秀丽景色,就必须包容它那潮湿的天气; 你如果领略泰山的壮丽日出,就必须包容它那陡峭

38、的山路。 作文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 惜时如金的歌德 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瑰丽绚料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机。 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的美好、温暖。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 800字。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