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卷.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1555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9月份月考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 9月份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 1分,共 6分) ( 1) ,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传)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 2) 令初下,群臣进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结庐在人境, 。 (陶渊明饮酒)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闻道有先后

2、,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答案:( 1)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2) 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人都知道,水银是毒品,一喝必死,即使炼成氧化汞,吃多了也必死,所以明朝

3、人用水银养生绝对不足为训。 B在电影的丛林中,冯小刚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他总是能够捕捉到社会变迁中的大事小情,无微不至,信手拈来就放入自己的电影。 C专家透露,生产锂电池的高精度仪器,许多厂家只能依靠进口, “国产仪器生产的产品和进口产品仍有相当差距 ”并不是骇人听闻。 D德国科隆古乐协奏团是当今世界炙手可热的古乐团之一,他们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音乐珍品,让乐迷大饱耳福。 答案: A 下面六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是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 把主体的精神无限压缩 然后来换得苟且偷生的空间 庄子的哲学和老子一样 其诀窍就是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 是在夹缝中求生的技术 A B

4、C D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甘肃舟曲灾情牵动着我们的心,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关注和参与救助行动,因为中国人是有互助精神的民族。 B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气象学家成功破解了南极海冰面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势的谜团。 C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 “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 ”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D 6月 19日,德城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接到受骗未遂群众举报,有人在城区帝景苑小区利用 “掉钱 ”和 “捡钱 ”的形式进行诈骗。 答案: B A搭配不当,主语宾语不 搭配; C词义赘

5、余,随便和苟同意思重复; D用词不当,受骗未遂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灾难新闻的积极作用 西方媒体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 “反常 ”和 “冲突 ”构成,因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另外,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纵观普利策新闻奖历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新闻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支持、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

6、记者抛弃。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至少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灾难新闻应持的态度,应如何通过灾难新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具体来说,灾难新闻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报道的灾难新闻,也是与真实世界有差异的。但它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是针锋相对的。 消除对灾难新闻的阻碍因素,能化解众多非常矛盾,而使灾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向常规新闻

7、转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活动并非毫无限制,但主要的方面是合作和服务,争取新闻舆论上的主动权,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如,瑞士航空公司 1998年 9月 9日凌 晨 4时 30分发生麦道 11 大型客机坠毁死难 229人的特大空难事故后,公司于清晨时 30分即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予以公布,而后连续两个星期,公司有关部门每天 24小时都有人回答记者的问题,协助记者了解情况。公司妥善处理了公司历史上这起最大的空难事故,这种明智的做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善意合作。后来的事实表明,瑞士航空公司仍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未因此事故而使公司发生信誉危机,这主要应得益于公司在灾难事件发生后,

8、与媒体的主动合作。 其次,灾难新闻对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影响力 的难得机遇。如在美国 “9 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切断其他节目乃至广告,连续长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和相关报道,使自己赢得了广泛声誉。内地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直接转播凤凰卫视的画面。在 “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迅速推出了题为 “国家受到挑战 ”的特刊,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照片、漫画等形式,对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进行了全景式的连续报道,并就此事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反响强烈。在 86届普利策新闻奖(美国传媒的最高荣誉奖)中,纽约时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夺得了公

9、众服务贡献奖、深度报道 奖、国际报道奖、新闻评论奖、独家报道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专题新闻摄影奖等个奖项,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传媒如果在这些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受众视为 “无用 ”,将失去公信力和威信,丧失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灾难新闻成为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的试金石。从根本上说,文明社会、公民社会的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公众利益的执行者。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不全面、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会造成该国在世界舆论上的被动。因此,要提升国家形象,改变传媒的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况且 在现代条件下,要封锁消息已显得困难而被动。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

10、播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美国 “9 11”事件的渠道依次为:电视 57.3、人际传播 21.1、广播13.3、报纸 6.3、网络 2.1。传播的多元化、国际化显而易见。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重在防范。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将它提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新闻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应在政治和民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发挥社会守望者的功能。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 编者加的) 【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 “灾难新闻 ”的态度所做的比较,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

11、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西方媒体则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 “反常 ”和 “冲突 ”构成, B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大众媒体的视野中; 在西方媒体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这已经由来已久。 C今天,我国记者都已经抛弃对灾难新闻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 D时至今日,国 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而西方媒体报道灾难新闻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小题 2】下列关于 “灾难新闻 ”的作用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

12、的传播机会,化解众多非常矛盾,从而使灾难新闻转化为常规新闻。 B其次,灾难新闻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因为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其自身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C第三,灾难新闻可以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进行的全面、充分而真实的 报道,定会使该国在世界舆论上占据主动。 D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灾难新闻所持的不同态度,看到灾难新闻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小题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瑞士航空公司在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们得

13、到了新闻界积极主动而充满善意的合作。 B在第 86届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中,纽约时报因深度报道 “9 11”恐怖袭击事件,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这说明他们的实力高于同样报道此事的香港凤凰卫视。 C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因为一旦媒体在灾难事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公众视为 “无用 ”,从而使国家在舆论上丧失主动权。 D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给予它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新闻媒体理应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充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

14、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 8月 25日消息: 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 过去的 3个多月里,累计已有 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 “滚滚车轮 ”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 ”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 “城市 ”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试验场 ”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 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

15、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 上海世博会 “城市最佳实践区 ”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 “钢铁之都 ”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 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 2公里,每天有 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 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 “老牌 ”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

16、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 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 “自我循环 ”,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 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 “乡村 ”小天地 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它

17、代表 9亿中国农民和 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 “融城之梦 ”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 “天籁之音 ”,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 ”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 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 “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

18、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在中国,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 2010年,将超过 48%。而在全球,到 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将占总人口的 60%。 进入 21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 “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 ”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 “城乡二元结构 ”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 ”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 “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 ”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与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

19、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 “把 GDP 当作政绩 ”的惯 性思维 在世博园,人们所看到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 “唯 GDP论 ”。为保持 “村在景中、景在城中 ”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 50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 【小题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20、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 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时,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拥有 “更高质量的生活 ”,而不是 GDP 的增长。 E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 “经 济转型与城乡互动 ”,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

21、,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小题 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小题 3】新闻主体部分有三个章节,请给一二节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在 20字以内。( 6分) 答: 【小题 4】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8分) 答: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内容上,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指出世界城市化的背景。结构上,引 出本篇新闻的要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3】 经济转型给危机城市带来 “新生 ”; 城市从来就与乡村密不可

22、分。 【小题 4】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陈旧)使经济发展停滞; “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 ”的经济发展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生活质量。 转变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增强城乡互动;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小题 1】对一项给 3分,两项给 5分。 【小题 2】第一问 2分,作用 2分,结构 2分。 【小题 3】 6分,每点 3分,能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准确即可。 【小题 4】 每一点答出 2点给 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共 8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

23、徒步谒见于寿春。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

24、、武州团练使。 端拱初,出为 持莘烙 埂 辏 男壑莘烙 辜姹局荼 聿渴稹壑莸乜乇呷 椭乇 u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 “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 ”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选自宋史 列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比:邻近 B为政简易,

25、人甚德之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市:购买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 “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 ”的一组是( )( 3分) 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 “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

26、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 持莘烙 沽侥旰螅 忠淮胃娜巍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5分) 译文: (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 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1)刘福到了属地,

27、巡视城池防御工事,抽调镇守兵卒来修缮加固工事,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充当宴享犒劳的经费,敌人虽然大规模来进攻,我方却依靠刘福的准备部署而无所畏惧。 ( 2)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丁点功劳来报答朝廷怎么可以建造房屋,做使自己安乐( “自安 ”可意译为 “自己贪图安乐 ”)的打算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小题 1】这首诗围绕 “晚步 ”,

28、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 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小题 2】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 “自怜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 “晚步 ”,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 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 【小题 2】第一问:眼前江山如画,使诗人联想到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深感自己人近暮年,闲居田园,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由感伤自怜。 第二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尾,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

29、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 【小题 1】第一问 2分,第二问 3分。 【小题 2】第一问 3分,第二问 2分,第三问 1分,意思答对即可。 语言表达 下面是文秘范文网( )为 2010年教师节写的一封慰问信,其中有一些不当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5分) 尊敬的各位老师: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在四处洋溢着丰收高兴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 25个教师节。值此 , 公司党委、 公司谨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恭喜! 在过来的一年里,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各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敬

30、业,倾心育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这些成绩的获得,是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教育的后果,更是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后果。在此, 公司党委、 公司向广大教师致以崇高敬意! 祝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节日愉快,家庭幸运,万事如意! 答: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答案: “高兴 ”改为 “喜悦 ” “恭喜 ”改为 “问候 ” “过来的 ”改为 “这 ” “后果 ”改为 “结果 ” “幸运 ”改为 “幸福 ”。 阅读下面新闻,完成文后题目。( 6分) (新华社电记者刘洁秋 黄兴伟)新西兰南岛 4 日凌晨发生里氏 7.1 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两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但迄今没有传

31、出人员死亡的消息。 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 卡特当天在首都惠灵顿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会面后对媒体说,没有人员死亡 “实在是太幸运了 ”!这种 “幸运 ”并非出于偶然。一来,新西兰人口仅有 437 万,居住分散,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不大。二来,新西兰应对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基于对地震的反思,新西兰在抗震减灾方面不断摸索,现已形成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是:隔震技术世界领先,建筑立法把质量关,重视防灾减灾教育。 同时,新西兰政府重视灾害防御工作,灾害防御机制行之有效。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

32、,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 ( 1)请你从新华社记者的角度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具有启示性的标题。( 15字以内,含标点)( 2分) 标题: ( 2)新西兰应对地震的做法,对我们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试简要概括。( 4分) 答: 答案:( 1)新西兰地震为何 “零 ”死亡? ( 2)隔震技术世界领先,建筑立法把质量关,重视防灾减灾教育,政府的防御机制完善。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次,当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托马斯库克率领船队航行到大西洋中央时,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鸟群。数以万计的海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

33、鸣叫。更奇怪的是,许多鸟在耗尽了全部体力后,义无返顾地投入茫茫大海,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 “安全岛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这个无名的小岛沉入大海,永远地消失了。所以,在茫茫的大海上,它们再也无法找到寄予生的希望的 那个小岛了。因此,在全身力气已经耗费殆尽时,它们只能将自已的身躯化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浪,营造出一个个瞬息即逝的 “小岛 ”。 同学们,你觉得在人生漫长的 “迁徙 ”之旅中,人真的需要这样一个 “小岛 ”吗?在你人生已有的十几年的 “迁徙 ”旅途中,你是否拥有一个可让自已喘上一口气,稍作休整的 “小岛 ”?而当有一天你发现这个 “小岛 ”突然消失的时候,你是否会像那些海鸟一样,为自己的生存或未来而进行最后一搏? 请以 “生命中的 小岛 ”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 作,不少于 800字。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