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1580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线的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 ) A 沁 ( xn)园春百 舸 ( g) 峥嵘 (zhngrng) B (chn)目厚 遗 (wi)秦王 C颓 圮 ( q)方 遒 (qi)岁月 稠 (cu) D青 荇 (xng)浪 遏 ()濡 ( r)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沁: qn; B项,遗: wi; C项,圮: p,稠: chu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朗读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均出自于教材,并且都是常见易的多音错字。如 “舸 ” “遗 ”“圮 ”等,学生容易混淆。本题

2、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关注课内词语,为高考打好基础。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怅廖廓苍茫大地峥嵘岁月书生义气 B浪遏飞舟五岭逶迤忤视凄婉迷茫 C河畔星辉班斓笙萧天伦之乐 D青苔披荆斩棘花辨阙秦利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廖 寥,义 意; C项,班 斑,萧 箫; D项,辨 瓣 考点:本题考查正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均出自教材,体现了以教材为本,拓展延伸的理念。本题的错别字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考生可以通过字义去区分,如 “义气 ”与 “意气 ”,“廖 ”与 “寥 ”, “纶 ”与 “伦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齐白石

3、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 别无长物 ,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真是一片 “神境 ”。 B大力提倡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 责无旁贷 。 C有人认为,文章写得不好就是文字功夫不好,只要掌握了文字,问题就 迎刃而解 了。这是一种误解。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 无可厚非 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既要积累,更要理解,尤其是易混

4、淆的成语。比如本题中的 “别无长物 ”很容易被误用为没有什么特点,没有什么长处。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在语境中去理解成语的含义,从而正确使用成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 “嫦娥一 号 ”的基础上, “嫦娥二号 ”改进了有效载荷性能,这大大提高了对月球和深空的科学探测。 B 2010年 10月 31日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世博旅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大约800亿元人民币左右。 C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奥运会跳水冠军何冲,在两位小孩的协助下,用点燃中国爆竹的传统方式,点燃了本届亚洲运动会的火炬。 D高考一轮复习有三忌:一忌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忽视打牢基础;二忌不可滥做题;三忌不可脱

5、离老师,另起炉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 “探测 ”后加 “的能力 ”。 B项,成分赘余,应去掉 “大约 ”或 “左右 ”。 D项,成分赘余,应去掉三个分句中的 “不可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质量不高,三个错误点都是成分的残缺或赘余,而且 B、 C项过于简单,这不符合高考的要求。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一个

6、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 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 “艺术知识 ”和 “艺术修养 ”, 提出问题, 承接 ,所以 居首, 中的 “艺术知识 ”承接 , 和 有因果关系,所以排除 B、 C、 D。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排序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关联,如词语(关联词、指代词)的照应、话题一致、结构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逻辑联系等。本题主要根据词语照应即 能得出答案:。 现代文阅读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 “经 ”。所谓

7、“经 ”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 ”,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 5月底,在 “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 ”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 “文学经典 ”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 “经典 ”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 “超时空性 ”和 “永恒性 ”。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 “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 “写出人类共通的

8、人性心理结构 和 共同美 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 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 ,艺术价值 ,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 “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 ”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

9、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 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 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

10、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 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

11、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 2010年第 6期,有删节)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文学经典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 “人性心理结构 ”。 【小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 “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 ”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

12、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D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 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

13、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应该是: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 “人性心理结构 ”和 “共同美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文阐述的中心话题即 “文学经典 ”,本题从文章最重要概念入手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时重要点关注文章的重要概念。 【小题 2】 试题分析: C项, “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错误,应为各

14、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只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就能很轻易地做出选择。这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做这类题时要细心、耐心,要坚持从文中找答案:。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 C项说 “唯一要素 ”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 D 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

15、 “无中生有 ”。 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涉及到了过于绝对、无中生有等。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 ,甚至 ,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 母亲那时没有工作 ,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 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16、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 “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是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 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

17、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 ,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 ”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 “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 ”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

18、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 ”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 “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 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 ”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 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 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 她觉得所

19、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 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 “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 女人笑了: “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 ”“母亲? ”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 【小题 1】小说主人公 “她 ”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6分) 【小题 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 “母亲的锁麟囊 ”为题?( 3分) 【小题 3】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0、6分 ) 【小题 4】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小题 1】 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 楼下女人凄惨经历的对她的影响。 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每点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2】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即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每点 1分,共 3分) 【小题 3】语言描写: “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 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 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 环境渲染: “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 ”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

21、绝望等; 心理描写: “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 ”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综合解答亦可:作者用语言描写(如 “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 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环境渲染(如 “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 ” )、心理描写(如“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 ”)这些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抑郁、痛苦、失落、绝望的心情。( 3分) 【小题 4】小说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她文化不高, 坚强无私,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但对女儿体贴入微,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

22、,她请人天天唱,还用唱戏女儿的经历开导女儿,她用爱救了女儿。 (共 6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先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 “情绪变化 ”指什么,结合全文来看是由坏变好,然后从情节变化分析,女人唱的京剧词打动了她,母亲陈述的女人的经历打动了她。这两点应该可以轻易地总结出来。从母亲马上关掉单田芳的说书等细节,可得出第三点。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点评:本题 是从情节的角度命题,此处情节是全文的一个拐点,女主人公的生活由此而发生了改变,这一情节也是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地方。命题者以此处命题是最适合的。考生也可从此题得到启发,命题者往往在文章的最精彩处命题。 【小题 2】

23、 试题分析:从后文的情节可知,是母亲为了解除女儿的烦恼特意请女人来唱的,由此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要点。 考点:本题是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形式很好,不直接要求考生概括主旨,而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主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文意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先要 分清画线句子描写的对象,是女儿而不是母亲。然后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进行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言行举止),侧面描写(环境、对比、衬托等)。本题二者都有。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写作技巧的能力。 点评: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一个重点,本题把握住了这一重点,由于本文

24、刻画人物的方法比较明显,所以本题难度不大。 【小题 4】 试题分析:只要掌握了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不难。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有:记事写人,本文母亲供女儿上学的事,关掉单田芳评书的事,请女人唱京剧的事 等。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刻画。如母亲看到女儿时的不同神态、语言等。另外,分析人物形象应尽可能与主旨联系起来。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分析人物形像,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也要分析其现实意义。本文中的母亲即是我们生活中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一个。考生平时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注重小说人物的社会意义。 文言文阅读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

25、 “父家安在? ”对曰: “臣大父赵人,父徙代。 ”上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搏髀曰: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上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 阃 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臣大 父言: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

26、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 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 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 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

27、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 阃:外城之门; 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 上功:呈报功劳; 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辇 过 郎署过:拜访 B 鄙 人不知忌讳鄙:见识少 C皆自用 飨 士飨:犒赏 D 用 郭开谗,卒诛李牧用:听从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尚食监高祛数 为 我言赵将李齐之贤余不忍 为 此态也 B故李牧 乃 得尽其智能阿母谓府吏,何 乃 太区区 C复以为云中守, 而 拜唐为车骑都尉同心 而 离居,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 之 用也项伯杀人,臣活 之 【小题 3】下列

28、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莫知我哀 B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父家安在大王来何操 D复以为云中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B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C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的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

29、原因。 D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 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小题 5】翻译下面句子( 10分)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5分)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5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B 【小题 5】 李牧做赵国大将时,驻守在边境,军中市场的租税全部用来犒赏士卒。 因此作战失败士兵溃逃,被秦国擒拿消灭。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过:经过。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不规范, D项, “用 ”严格来说应

30、解释为 “因为 ”,如 “用心一也 ”(劝学);而 “用 ”解释为 “听从 ”纯粹是意译。 【小题 2】 试题分析: A、介词,向 /动词,作出; B项,副词,于是 /副词,竟然; C项,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D项,代词,他。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副词、连词、介词、代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 3】 试题分析: A 项,宾语前置句; B 项,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C 项,宾语前置句;D项,省略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句式特点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 错误, A项

31、 “弗之用也 ”“莫知我哀 ”是典型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作为考试题出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的。 【小题 4】 试题分析: B项, “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 ”文中并无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 “浅易 ”的要求。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计分点: 为:做,担任;居边:驻守边境;军市之租:军中市场的租税;飨:犒劳。 是以:因此;兵破士北:战败溃 逃;为 所 :表被动;禽:同 “擒 ”。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

32、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为、居。有词类活用:北。有固定词组:是以、为 所 。通假字:禽。两句话包含了多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10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 鳎 沽 桓删 辗纭 br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小题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6分) 【小题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4分) 答案: 【小题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

33、图景( 4 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总写)( 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1分)。 【小题 2】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时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象、有何特点的图景。分析景物的特点要扣主要意象前的修饰 词,和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如 “残红 ”“鳌薄吧 保 坝稳巳薄翱铡钡雀 擞木哺小盐樟嗣 庹叩囊馔即鹛饩筒荒蚜恕 br考点:本题是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意象的能力。 点评:考生对写景的角度通常把握不好,适时地考一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考查意

34、象、意境的题。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诗中有很多直抒胸臆的词,这就是分析诗歌情感的第一手材料。如 “残红 ” “散尽 ”, “游人去 ”“空 ”。另外鉴赏诗歌一定要 “知人论世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致仕后隐居时所作,所以就要往闲适等方面想,这是古代文人、仕人的普遍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其中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是很得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 4分) 瑞典皇家学科学院 10月 7日宣布, 2010

3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 1963年)绿房子( 1965年)和酒吧长谈( 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使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市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 “小说需要介入政治 ”,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

36、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的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 “拉美结 构主义文学大师 ”,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 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利奥 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王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答案:理由: 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 2分); 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2分) 试题分析:这则新闻的第二、三段分别了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作品的主旨特点,艺术特点。作为新闻的重点被介绍,那么这也就

37、是他 获诺贝尔奖的理由。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一道很常规的归纳概括题被命题者以陈述理由的形式提出来,使命题不至于古板、陈旧。 默写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9分) 【小题 1】 _,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小题 2】寻梦?撑一只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小题 3】又前而歌之曰: “ , ”。(荆轲刺秦王) 【小题 4】 _,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答案: 【小题 1】鹰击长空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题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小题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38、不复还 【小题 4】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竞、溯、斑斓、萧、鸦、涯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不严谨, “又前而歌之曰 ”原文应为 “又前而为歌曰 ”。作为默写题本来就是要严格遵照原文,但命题出现这类错误实为不应该。 作文 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 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时候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 请以 “一路有你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记叙文。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审题时要把握住关键词

39、“你 ”“一路 ”。 从作文提供的材料看, “你 ”可以是实指,如亲人、师友,也可以是虚指,如知识、憧憬,不管是实指还是虚指都不应该局限于所给材料,学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加以拓宽。 因为是 “有你 ”,所以写作中就必须考虑采用第二人称。一定要防止写成第三人称,变成 “一路有她 ”,不能在有意无意中偷换概念;或用 “妈妈 ”、 “知识 ”等特定的称谓来代替 ,通篇都没有与题目相照应,那只能算是走题了。 另外,一篇文章中, “你 ”的内涵的指向性最好要单一,不要过于分散,如一会儿指母亲,一会儿指父亲,一会儿指老师,由 “你 ”变成了 “你们 ”。 “一路 ”,突出了时间的跨度,写作中要突出 “你 ”在 “我 ”的生命历程中所产生的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从题目看,要求写记叙文或散文。据此,文章要出彩,必须要有精彩的描写,动作的,语言的,心理的,环境的,细节的。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很符合高一学生的写作实际。首先从情感上看,高一学生到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自立 性又强了一些,脱离父母掌控的欲望又更强烈了。这时我们该以文章的形式来提醒他们。其次从写作上,高一新生应该以记叙文为主要训练点,所以本题规定写记叙文是很符合学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