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3分)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 不再发生。 B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围绕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C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D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是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
2、的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造成的。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老张今年 65岁, 短小精悍 ,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徐志摩神思飘逸、富于变化的个性在再别康桥有令人 叹为观止 的表现。 C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 20年的狱中 峥嵘岁月 。 D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 磨 洋工 ,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答案: A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忏( chn)悔谄( xin)媚窒( zh)息变徵( zh)之声 B撰( zun)写干( gn)练作揖( y)叱咤( ch)风云 C攒( cu
3、n)射屠( t)杀浸( qn)渍博闻强识( sh) D目眦( z)着( zhu)陆拊( f)心长歌当( dng)哭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分) A 目精悍廖落绿草如阴 B箕踞峥嵘扼腕殒身不恤 C笙萧长蒿喋血星晖斑斓 D凄惋租赁忸怩沧茫大地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热 ”与文化自觉 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 “传统文化热 ”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 “汉服 ”的流行;从 “读经 ”的热情,到 “讲古 ”的电视时尚;从通过 “晋商 ”发掘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 “走出去 ”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 这种 “传统文化热 ”是中国人
4、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 “文化自信 ”的表征,也是告别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 “民族悲情 ”的表征。 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 “挨打 ”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 “落后 ”。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 “具体 ”的文化传统 “空洞化 ”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 “抽象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 “具体 ”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
5、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 “传统热 ”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 性,也是一种 “文化自信 ”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 “祭祖 ”、“读经 ”、 “汉服 ”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 “具体 ”的需求。当然, “文化自信 ”必须以一种 “文化自觉 ”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 “文化自觉 ”, “文化自信 ”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 “空洞化 ”其实并不是简单地 “复古 ”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有三个方
6、面值得我们关切: 首先,我们要将 “传统 ”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 ,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 “传统文化 ”,也需要 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 “改革开放 ”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 “自信 ”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以一种 “和而不同 ”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第三, “传统文化热 ”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
7、 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小题 1】下列对于 “传统文化热 ”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世纪以来的 “传统文化热 ”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 “文化自信 ”的表征。 B新的 “传统文化热 ”不但体现在 “祭祖 ”、 “读经 ”、 “汉服 ”等的历史具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 “抽象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 “具体 ”的文化传统 “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 “传统文化热 ”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 “传统文化热
8、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 “文化自信 ”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 “传统热 ”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 “传统 ”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 “文化自觉 ”是 “文化自信 ”的基础和前提,否则, “文化自 信 ”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 “传统文化热 ”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 “文化自信 ”为基础和前提的。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觉 ”要求我们打破以往
9、对 “传统 ”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 “传统 ”的范畴。 B在目前的 “传统文化热 ”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真正以一种 “和 而不同 ”的心态思考世界。 D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一定能推动对传动文化的继承,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指责。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人们 “只能 抽象
10、 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在具体方面却很空洞,这是新的 “传统文化热 ”的一个原因,而不是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 【小题 2】试题分析: A 项 “整体需求 ”错,应为 “我们对于传统的 “具体 ”的需求 ”;B项强加因果; D项与文章第三段 “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 具体 的需求 ”相违背 考点:本题考
11、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 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筛选能力。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本题 A选项就是一个词语的差异。 【小题 3】试题分析: “一定能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过于绝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章分析和概括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
12、充要都要搞清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2分) 传奇女子 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 1904年 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年代到 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
13、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 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 徽因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
14、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 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
15、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 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
16、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 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
17、没有鄙俗。 ” 【小题 1】对文 章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在文中,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小题 2】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分) 【小题 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结合文章
18、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 “成了树 ”的具体表现(请分条作答)。( 6分) 【小题 4】文章末尾,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C D 【小题 2】三个方面: 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她的巨大凝聚力: 从上世纪 20年代到 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
19、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小题 3】 “成了树 ”指她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 2分) 具体体现: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在抗战 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 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年。 【小题 4】这个评价主
20、要凸显了林徽因的三种精神,也正是这三种精神形成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坚毅乐观、孤高傲气、高雅脱俗。 【小题 1】试题分析: 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D“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文中并没有此意。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难。难点在于对文章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答 题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题支所在的语段,还要逐项排除,如内容无中生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当的或拔高,还要注意有些表达的绝对化。 C项其实是一种正面衬托,这里就考查学生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小题 2】试题分析:从题干内容看,本题的答题区域是全文的概括和分析。同学只要顺着文章的思路加以梳
21、理和概括即可。文章开头写林徽因的几个方面:文章前两节写她的成就,接着写她的传奇人生,最后写她的人格魅力和超拔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路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难度较大,但是只要学生顺着文章的思路慢慢梳理,答出正确 答案:也不难。 【小题 3】试题分析:搞清楚答题区域是文章的第四节,学生只要根据句子梳理出要点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点评:本题主要是答题的思路要清除,答题格式要准确,吃准这两点,难度不大。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
22、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根据这些判断进一步作出不同的处理,对 于比喻句,只要把喻体换成本体,再进行整理就行。本题是一个内容解说题,难度更低。 【小题 4】试题分析:用穷学生有很高的领悟能力和概括能力,这三个点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概括出来。 考点: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点评:难度较大,主要是要对文本和传主的精神都要吃透。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共 19分) 项王亡将钟离 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 ,闻其在楚,诏楚捕 。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
23、,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 “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 会陈,吾将游云梦。 ”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 “斩 谒上,上必喜,无患。 ”信见 计事。 曰: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 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骂信曰:“公非长者! ”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 。信曰: “果若人言,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上曰: “人告公反。 ”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
24、常怏怏,羞与 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 “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 【小题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信知汉王 畏恶 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B高帝 以 陈平计以:用 C居常 怏怏 怏怏:怀疑 D素与信 善 善:友善、交好 【小题 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信初 之 国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B项王死后, 亡 归信沛公今事有急, 亡 去不义 C欲谒上,恐见 禽 体有不快,起作一 禽 之戏 D高祖 且 至楚臣死 且 不避 【小题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5、错误的一项是( )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 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小题 4】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共 10分)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分) (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分) (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晋国)向东使郑国作为疆界之后,又要扩张西边
26、的疆界。 (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荆轲。 ( 3)(我)派遣将领守卫关卡的原因是防备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小题 1】试题分析: “怏怏 ”不高兴的样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 确选项不难。同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一般这道题目都是课内知识课外考。大部分实词都是一词多义,同学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哪些义项是经常用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频,这些词语要注意积累。 【小题 2】试题分析: B亡:逃
27、。 A之:到,动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通 “擒 ”;鸟兽总称。 D且:将;尚且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点评:文言一词多义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具体语境;其次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如 D选项中,两个 “且 ”的用法,就是平时我们学习时应该整理的。 【小题 3】试题分析: “亨 ”通 “烹 ”,意为 “我这样的功臣当然就应该被烹杀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翻译的变式题,难度不大,设置的错项也很明显。 【小题 4】试题分析:关键点( 1) “东 ”:名词作状语; “封 ”:使 作为疆
28、界;“肆 ”:扩张、扩大。( 2)定语后置, “白衣冠 ”名词动用, “以 ”:目的连词 “来 ”。( 3)所以: 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判断句,注意句子的通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如第三句,最后的 “也 ”字其实恰恰是句子语气的体现,应该翻译为 “啊 ” 【参考译文】 项羽的亡命将领钟离 家在伊庐,一
29、向跟韩信友善。项王死后他就逃命来归附韩信。汉王怨恨钟离 ,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国逮捕钟离 。韩信刚到封国,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部 队。汉 6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造反。高祖用陈平的计策, “天子要出巡,会合各封国诸侯。南方有云梦泽,派使者告诉诸侯到陈会合,我要到云梦泽去巡游。 ”实际上要袭击韩信,韩信不知道。高祖将要到楚国,韩信要起兵造反,又想自己没有罪,要晋见皇上,又担心被捉拿。有人劝说他: “斩了钟离 晋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忧虑了。 ”韩信就去跟钟离 商量这事。钟离 说: “汉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国,就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要抓了我去向汉王讨好,我今天死了,你跟着也就要灭亡
30、了。 ”就大骂韩信说: “你不是忠厚的人! ”最终就自杀了。韩信拿了他的 头,到陈晋见高祖。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载在随行的副车上。韩信说: “真的象人们所说的, 狡兔死了,用来猎兔的走狗就被烹杀;高空的鸟捕完了,良弓就收藏起来;敌国消灭了,出谋划策的臣子就要灭亡。 天下已经统一安定,我当然就应该被烹杀! ”皇上说: “有人控告你要造反。 ”于是用刑具锁绑了韩信。到了雒阳,赦免了韩信的罪,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害怕和嫉妒他的才能,经常借口有病不参加朝会和侍行。韩信因此日日夜夜怨恨不平,平常总是怏怏不乐,对跟周勃、灌婴地位相同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会过樊哙将军,樊哙跪拜着迎送,称自己 “臣
31、 ”,说: “您大王怎么竟然肯光临臣! ”韩信出了门,笑着说: “我这一辈子竟然跟樊哙这般人为伍! ”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8分) 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小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前两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分 ) 【小题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 答案: 【小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雨、鸡、竹、溪、桥、栀子花等意象;( 2分)一、二两句描绘了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 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
32、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 2分) 【小题 2】本诗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2分)通过描绘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出农人淳朴、忙碌又欢乐的乡村生活情趣。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设置很明确,意象和景象都很明显。前两句的景象学生在还原的时候注意描写的顺序,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样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形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意象的辨析能力 点评:本题设题单纯,指向明确,难度较低。注意景象的还原要有描写的顺序 。 【小题 2】试题分析:从整首诗看,画面恬淡而宁静,充满了山村自然幽静、纯朴欢乐的生活情调。表现的自然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心情。注意抓住 “闲 ”
33、这个关键字。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没有什么附加信息,因而词作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整体上难度一般。 语言表达 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4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内容 : 红雨 树边 小苑西回 佳丽一庭 莺唤起 看 绿树 池边 此间有 舜日 尧天 调整后的下联: 答案:小苑西回 莺唤起一庭佳丽 看池边绿树 树边红雨 此间有舜日尧天 吉林省实验中学花蹊报举办 “感动心灵 我最崇敬
34、的课文人物 ”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孔子、司马迁、刘邦、项羽、荆轲、梁启超、徐志摩、巴金八位人物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先将所选人物的姓名写在答题卡上;所写的颁奖词要符合人物特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 30-50之间。( 5分) 的颁奖词 。 答案:示例一:司马迁 废寝忘食,他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 含垢忍辱,他同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 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 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 一部史记,记载的并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 示例二:巴金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60分) 请以 “秋天里的思念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写人要凸显个性。 2、叙事要有波澜。 3、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字迹工整。 4、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