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1605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峥嵘( zhng rng)忸怩( nu n)逶迤( wi y)长篙( chng go) B叱骂( ch m)寂寥( jlio)揣摩( chui m)碾米( nin m) C冰屑 ( bng xio)洋溢( yng y)浸渍( jn z)桀骜( ji o) D赁屋( ln w)屠戮( t l)噩耗( ho)洗涤( x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冰屑 bng xi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字词均出自于教材,对引导学生注重教材内容有指导性

2、。 语言形式不一致,也是造成不连贯的原因。下列句子中语言形式一致的是( )( 2分)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B谈吐学问,风趣渊博 C谈吐风趣,学问渊博 D谈吐风趣,渊博的学问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句式结构保持一致的角度考虑,前两句的结构形式是主谓结构,所以,应该选择结构形式与之相同的 C。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明显的优点在于从语段中挖出语句,注重了语境义的理解。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的能力。但相对来说要选到合适的材料比较难,题目的难度也很难把握,本题的难度就过小,没

3、有区分度。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1918年鲁迅第一次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阿 Q 正传,成功塑造了阿 Q 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B词是我国古代的文学体裁,它可以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 “沁园春 ”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 ”是词的标题,它提示了词的内容。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D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的基本特征。消息的结构为:标题、导语、主体、

4、背景,结语。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同的一项是( ) A唯君图 之 项伯乃夜驰 之 沛公军 B夜缒 而 出今人有大功 而 击之 C使工 以 药淬之而乃 以 手共搏之 D良曰:长 于 臣使人言 于 项羽 答案: 试题分析: A 取独;动词,到; B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 介词,用;D介词,比;介词,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都是重要而且易混淆的词

5、语。例如 “而 ”表修饰的与表承接是最难区分的,例如 “夜缒而出 ”理解为表承接也说得通,但最好是表修饰,所以要从题目中其它选项来区分。本题可以让学生得到启示:文言虚词题要综合所有选项来选取最佳的选项。 下列加线词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郑 既 (既然)知亡矣 是 (这)寡人之过也 B何 厌 (满足)之有荆轲 顾 (回头看)笑武阳 C进兵北 略 (夺取)地今行而无 信 (信任) D故 幸 (幸亏)来告良乃令张良留 谢 (道歉告辞)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既:已经; C项,信:信物; D项,谢:告辞。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

6、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列各句加线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 事之 项伯杀人,臣 活 之 范增数 目 项王 常以身 翼蔽沛公 晋 军 函陵 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发尽 上 指冠 顷之未发,太子 迟 之 A / / / B / / / C / / / / D / / / 答案: D 试题分析: 名作状 / 使动用法 / 名作动 / 意动用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

7、,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 B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C大行不顾 细谨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妻子 /那个人; B、处境窘迫 /贫穷; C、细枝末节; D、儿女亲家/男女结 婚。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B

8、卒起不意距关,毋内诸侯 C失其所与,不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 D 试题分析: “振 ”通 “震 ”( A“蚤 ”通 “早 ”, “倍 ”通 “背 ”; B“卒 ”通 “猝 ”, “内 ”通 “纳 ” C“知 ”通 “智 ” “反 ”通 “返 ”)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通假字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不够严密,题干应改为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如果按本题的题干要求,则没有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关专家认为,过度劳累会引起健康透支,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工作压力巨大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B国家

9、将在 “十二五 ”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 30张养老床位。 C “新生代农民工 ”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以娱乐性阅读为主要目的的穿越小说往往并不叙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名字,讲述历史版本的现代爱情故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导致 所致 ”属句式杂糅; B“实现 ”缺宾语; C属结构混乱,转换主语,应改为 “自从 新生代农民工 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

10、够进行语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 巧舌如簧 ,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B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 头角峥嵘 ,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赞赏。 C与 4月份比, 5月份二手车市场 差强人意 ,总体成交量下降显著,库存明显的增长,价格大幅度下降。 D李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振奋人心。在人们 弹冠相庆 的时候,娱乐圈的明星们也纷纷带来祝福。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巧舌如簧,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含贬义。此处褒贬失当。B头角峥嵘,头角,比

11、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峥嵘,卓越,非凡。形容年轻有为,气概不凡。 C差强人意,勉强还能让人满意。此处望文生义。 D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此处褒贬失当。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本题有两项考到了褒贬失当,这不太符合高考要求。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 字的一组是( ) A碟血菲薄黯然踌躇徘徊 B方遒百舸菲红漫江斑斓 C颓圮青荇巷道彳亍笙箫 D铿锵木樨

12、青颗懈怠逮捕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喋血; B、 绯红; D、 青稞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字均出自课内文章,课内知识是向课外延伸的基础,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现代文阅读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 一种神秘的感觉 ,往往

13、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段, 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浑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

14、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 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 “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

15、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 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 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

16、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 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 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

17、,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身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小题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6分 )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 “魔障 ”是 “抑 ”,明白了木鱼 “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是 “扬 ”。 C “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

18、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 “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小题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 “一种神秘的感觉 ”?老人为什么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 (5分 ) 答: 【小题 3】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 (6分 ) 答: 【小题 4】林清玄曾说过 “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

19、的石心 ”。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8分 ) 答: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分) 他的生意在深夜,木鱼可以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 睡者的美梦,不失自己的尊严。( 2 分) 【小题 3】老人是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的一个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 2分)他开朗风趣,勤劳淳朴,有着高贵的人格,处处为他人着想。( 4分) 【小题 4】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 4分) 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

20、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但却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唤,于是选择了木鱼,以便 “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呼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透过现实生活 ,作者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 4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B.本文使用的是对比手法。 E.前面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后面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 【小题 2】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

21、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由此可以归 纳出答案:。 【小题 3】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 ”“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从以上内容可以概括出其形象。 【小题 4】 “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

22、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 ”一句中 “最坚实、纯净、浑圆的 石心 ”在文中指老头的美好心灵, “杂质都已流去 ”指去除了心灵上、精神上的不良因素。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点评:一、文章描写凡人凡事,但从平凡人的身上体现了崇高的品质。二、文学作品阅读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教化,本文在这一点上体现较好。三、命题规范化,第四小题最为突出,既考查了理解能力,也考查了探究能力。 文言文阅读 齐攻鲁,至其郊,望见野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 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 。儿随而啼,妇人疾行不顾。齐将问儿曰: “走者尔母耶? ”曰: “是也 。 ”

23、“母所抱者谁也? ”曰: “不知也。 ” 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 “止!不止,吾将射尔。 ”妇人乃还。齐将问之曰: “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 ”妇人对曰: “所抱者,妾兄之子也;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将及于追,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 ”齐将曰: “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 ”妇人曰: “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免,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 不能无义而视鲁国。 ” 于是齐将案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 “鲁未

24、可伐。乃至于境, 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 请还。 ”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束帛百端,号曰 “义姑姊 ”。 【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妇人疾行不 顾 顾:考虑 B军且 及 之及:赶上 C今 释 之而反抱兄之子释:丢弃 D不能无义而 视 鲁国视:面对 【小题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使人言于齐君 B赐束帛百端 C庶民国人不吾与也 D己之子,私爱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妇人弃私爱而向公义,当然是因其具有良好的道德

25、自觉,同时也与强大有力的社会道德舆论环境有关。 B妇人对两小儿的态度,看似违背常情,实则符合社会大义,并因此震动了侵略者。 C齐国军队在入侵鲁国时,连在山野行走的妇孺也不放过,足见其残暴无行。后在妇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和感召下,放弃了对鲁国的侵略。 D一个山野妇人的无心之举解救了鲁国的危难,从中可以看出深藏民心的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巨大力量,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 “软实力 ”。 【小题 4】翻译文言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8分) ( 1)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 4分) 译文: ( 2)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 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A 【小

26、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1)(那妇女)放下怀里抱着的孩子,抱起手里牵着的小孩逃到山里。( 2)连山野妇人都懂得守节操行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利,而况他们的朝臣和士大夫呢? 试题分析: 【小题 1】顾:回头,回头看 【小题 2】例句为宾语前置, A、状语后置; B、省略句; D、一般陈述句。 【小题 3】 “齐国军队在入侵鲁国时,连在山野行走的妇孺也不放过,足见其残暴无行 ”错。 【小题 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所抱:所字结构。走:奔跑,意译为“逃跑 ”。( 2)连山野妇人都懂得守节操行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利,而况他们的朝臣和士大夫呢?(犹:尚且。持节:坚守节操。以

27、:因为。况 乎:更何况 呢?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妇人之义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 美德的具体表现。二、文章内容与教材衔接紧密。三、题目设置较好,与课内知识结合得好,如 “顾 ”的解释。 语言表达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续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修辞与示例相同。( 3分) 示例:一棵棵傲然挺立的椰子树,是守卫海岛的哨兵,守卫着海岛的孤寂与荒凉。 _ 答案:示例:一枝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是报送春天的使者,报送着春天的温馨与蓬勃。 一只只尽情翱翔的雄鹰,是挑战蓝天的斗士, 挑战着蓝天的阔大与高深。 试题分析:写作时要做到句式一致,修辞合理,符合逻辑。 考点

2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仿写题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启发考生的思维,有时又会限制考生的思维。本题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考生平时写人生的作文也应较多,所以本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有话可说。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3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答案:示例:秋色人似画中游。 秋日人如画中行。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内容要与上联对应起来;二、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三、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平仄可适当放宽,但最基本的仄起平收还是要做到。 考点:本题考查考

29、生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两大特色:一、给定材料让选择,降低了难度。二、将仿写的形式规定为对联,对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引领作用。 默写 默写填空: 【小题 1】那榆阴下的一潭, , ,揉碎在浮藻间, 。 【小题 2】携来百侣曾游, 。 【小题 3】在雨的哀曲里, ,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小题 4】复 为慷慨羽声, , 。 【小题 5】以时间的流驶, , 。 答案: 【小题 1】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小题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小题 3】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小题 4】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 【小题 5】来洗涤旧迹,仅使留

30、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虹、淀、峥嵘、稠(易误写为 “愁 ”)、消、 、涤。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默写题是基础题,要求考生平时多诵读,背诵时不能模棱两可。要注意音近字、形近字的区别。 作文 作文( 60分) 题目:寻找 要求: 1.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事件的波澜,展现美好的人性。 答案:略 试题分析:你可以 “寻找 ”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 “寻找 ”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 “寻找 ”,它注重的是 “寻找 ”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

31、“寻找 ”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 它更多的是注重 “寻找 ”的过程。 1、追寻不曾拥有的。 寻找成了一种向往、追求、进取, 为了渴望而探索 。 人的一生是个找寻的过程 ,郑和乘风破浪 ,找到了异域的 文明 ;哥伦布不畏险阻 ,开阔了既有的视野 ;布鲁诺用生命寻找到了真理 ,杨利伟用忠诚和勇气找到中国的地位和尊严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2、找回曾经拥有的。 寻根,寻找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追寻是获得的前提,踏破铁鞋才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最美好的就在身边。熟悉的地方就有风景。生活

32、不一定在别处。 4、每天寻找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 追求成熟,却失去了童真;追求知识的富有,却失去了过去的单纯 “ 寻找 ”的结果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寻找 ”的过程,是我们 “寻找 ”的本身就带着的思考,体现的人生的境界。寻找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好的作文题对学生来说应是 “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求具有普遍性,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 “言之有物 ”,来自生活又立意新颖。高考作文命题讲究“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言下之意是力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本题在这一点上应该还是做得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