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1608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峥 嵘 (zhng)赭 色 (zh)饿 殍 (pio)蓦 然 (m)慰 藉 (ji) B磕 绊 (bn)按 捺 (n)衽 席 (rn )怪 癖 (p )槎 桠 (ch) C 渐 染 (jin )酾 酒 (sh )摭 拾 (zh)泥 淖 (no)啮 噬 (sh) D 徜 徉 (chng)恣 意 (z)惴 栗 (zhu )绿 (l)林自 诩 (x)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蓦然 m C渐染 jin(和水有关时读,其余 jin) 酾酒 shi D恣意z

2、这些词语大部分出自于课本,因此平时对课文要熟悉,多读。 考点: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难度不大。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有个别生僻的字,如槎桠 (ch)摭拾 (zh)需要判断正确与否,此题也可用排除法来完成,先找出有错误的选项 ( A中蓦然 m常见的 C中的酾酒 shD恣意 z课文中的)这样就不难选出了。 对下面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推窗 袁枚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 ,推窗扑面来。 A这首诗抒写诗人傍晚雨霁风止后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 B诗人是那样急不可耐,雨止后立即 “推窗 ”,先一睹青山之风采,而青山亦似解人意,好像早在窗前等候,诗人窗才推开,它们

3、便扑面而来。 C “相思久 ”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令青山亦起相思之意,则山就更值得诗人眷念了。 D写山能 “扑面来 ”,又化静为动,更显得山具有灵性,富有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中应为清晨雨霁风止后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而不是傍晚。 “连宵 ”可以看出下了一整夜雨。 考点:这种题型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大体的意思,还要善于挖掘隐形的知识点,题支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推敲,认真思考,不要陷入了出题人的圈套。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4、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冯 ”通 “凭 ”乘 C“读 ”通 “逗 ”断句 D中 “趣 ”通 “趋 ”趋向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点评:考生应熟练掌握课 本中的通假字及解释,要举一反三,迁移到课外,难度不大。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苍然暮色,自 远 而至 /穷 山之高而止 B侣鲁虾而 友 麋鹿 /吾从而 师 之 C顺流而 东 也 /吾与子 渔樵 于江渚之上 D攀援而登, 箕 踞而遨 /上 食埃土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中分别是形容词做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的用法。

5、B中都是意动用法,分别是以 为伴侣,以 为朋友和以 为老师。 C中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是向东进军和打渔砍柴 D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像簸箕那样蹲着和向上 考点:这种题型考查的是词类活用现象,能力层次为 B(理解) 点评:这种题型相对容易一些,考查的重点在于词性的改变、使动被动意用法,考生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尤其像 B中的意动用法的辨别更应注意,这样的题型一般课本知识课外知识结合着考。 下列句式特点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余怀 (主谓倒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D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宾语前置句(三种

6、形式: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如沛公安在?二否定句形式的宾 语前置句,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以 “是 ”“之 ”做标志的,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等)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特殊文言句式。 点评:这种题型不难,主要是对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等句式的考查,平时应该结合课本多总结。 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的一项是( )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 髻讯 椋 约易晕浚 _ _”。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 “_ _”。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

7、“_ _”。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 “_ _”。 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段文字是写流浪的话题,第一个空前面是 “以家自慰 ”喜欢在家,所以用 ,第二个空留恋外面的春花秋月,不愿回家所以是 ,第三个空写的是远离名利场和 守寂寞掩园扉相照应,最后一个空就是归隐田园,和 一致。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中的连贯。 点评:此题难度一般,考生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

8、衔接和呼应自然。 下列各句中,对有关课文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 A江南的冬景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名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各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B西地平线上通过对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和阿勒泰草原三处观看到的 三次落日景象的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雄阔的境界和深刻的主题,在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时,又给人心灵以洗礼。 C前方一文的立意表面上是写思乡,实际上写的是离家。用思乡的苦反衬离家的痛。 D像山那样思考作者通过对山、狼、鹿、牛、草木之间关系的描写,分析,启示人的尊重

9、自然,从自然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自然的生态的平衡。 答案: C 试题分析:实际上写的是离家,是对家的追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做好此题要对课本知识熟悉掌握,重点是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情节、主题思想的把握,此种题型不难。 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水墨山水画。(夸张)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C它继续依恋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拟人) D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借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中是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

10、把景色(本体)比喻成水墨山水画(喻体)。 考点:此 题考查修辞的手法的运用。 点评:此题较简单,要掌握区分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借代、通感等)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尤其是比喻和拟人的区别,一般结合语境来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B虽然我会像其他父母一样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C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

11、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D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那么故园就是我们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秋天是 方式 ” 搭配不当,应为 “ 的季节 ”B语序不当,把“我 ”放到 “虽然 ”的前面,因为后面的都是 “我 ”发出的动作,所以 “我 ”要统领全句放前面, “虽然 ”放前面,后面的动作发出者应该不再是我,不再是同一个主语。C“无时无刻 ”是并列关系的词语,所以不应看做双重否定,而是一重否定,所以不合逻辑,应为 “无时无刻不惦念 ”。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的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属于应用知识范畴,能力层次为 E,

12、难度较高。 点评:这种题型是每年高考中必考的,难度较大,考生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如搭配不当( A中 “秋天 ”和 “方式 ”搭配就不当 )、语序不当( B中的 “虽然 ”和主语 “我 ”)不合逻辑( D中的无时无刻)等,所以考生要有针对性的去练习。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 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 无可厚非 、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B经过这一轮欧债危机的折腾,目前市场气氛低落,有的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未来欧美公司的裁员潮将 不绝如缕 。 C神圣的抗战 ,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幺多的血

13、,他都 无动于衷 。 D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寻的,要有一股韧劲。如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 功败垂成 ,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中 “无可厚非 ”是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文中是没有缺点的意思,显然不符合语 境。 B“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是连接不断的意思,不可望文生义。 D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选项中是说的人,不是事情,不合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查能力层级为 E 级。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可以从词语的来源、本义、引申义以及

14、适用对象、褒贬色彩的基础上来分析,切记不可望文生义。本题 A B 都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D使用的对象错。 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1)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 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_。 ( 2)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虽已圆满落幕,但留给人们的地是永不落幕的精神宝藏和重要 。 ( 3)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你的期望,我虽不致横蛮专制到 _你对“志愿 ”的选择,但我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 A领会启示干预 B领悟启事干涉 C领会启事干预 D领悟启示干涉 答案: D 试题分析: “领会 ”知道了事情的表面,程度轻; “领悟 ”理解的更透彻,主

15、要从内涵方面来讲,程度要重。 “启事 ”是一种文体,如招聘启事, “启示 ”是启发。“干预 ”过问, “干涉 ”不该管的硬管,贬义词。可以用排除法,确定了两个即可以选出答案:。 考点: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近义词的能力。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正确使用近义词,须在辨析和正确把握词语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可以从语义的轻重(如 “领悟 ”要比 “领会 ”重)、褒贬色彩( “干涉 ”是贬义词)、搭配上辨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最初几天的 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奈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 B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

16、只乌蓬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C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D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难耐(忍耐) B乌篷(竹子做的)小船 C震耳欲聋 浑浊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此题难度一般, A “难耐(忍耐) ”和 “难奈(奈何、如何) ” 根据语境 A较符合, B中乌篷船是南方一种特制的船,竹子做的, “振 ”一般用在物理学的术语上,所以错,

17、C中河水湖水一般用浑浊(有沉淀或沉积物)来搭配,平时多留心,多查工具书。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古村的雨 费振钟 ( 1)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 2)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

18、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 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 “桃花源 ”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 “洞在青溪何处边 ”,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 3)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 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

19、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 ”,却不能看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 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 “艺术 ”,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

20、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 4)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 “文化 ”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 “桃花源 ”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 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

21、,村庄正好以 “文化 ”的名义,命名为 “原始生态村 ”。外来者为了一种 “文化 ”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 5)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 动。 【小题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 “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 2分)第三段末提到的 “村庄的本质 ”指什么?( 1分) 【小题 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 “桃花源 ”,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4分) 【小题 3】纵观全

22、文,作者对古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文章结尾的 “古村微雨图 ”又蕴含了本文怎样的主旨?( 6分) 答案: 【小题 1】古老的村庄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意思对即可,也可选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 2分) ( 2)紧闭的生活理想(或 “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 ”“幽闭 ”)( 2分) 【小题 2】相同点:古木 环合,泉水夹着野花流去,只有一道小门与外面世界交通的封闭式环境。(或: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 2分) 不同点: (1)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空虚冷寂,不能看到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生活情景。 (2)郭洞村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

23、博得外界富有 “文化 ”的评价和青睐;而 “桃花源 ”没有。( 4分) 【小题 3】 (1)悲哀 向往 惋惜、失望。( 3分) (2)作者认为微雨中老农牵牛走向村外的场景没有修饰,没有 “文化 ”的装点,是真实自然的。( 1分)含蓄地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 批评,对古村原来风貌的喜爱赞美。(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1)首先要理解 “标本 ”的含义,只供观赏,死的没有活力的事物,联系课文(古老的村庄与周围的一切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如今只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古老的村庄如今功能日渐萎缩,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村庄蜕变成空壳和废墟 ”等)知道古老的村庄没有了活力,只是一

24、个空壳。 ( 2)第三段主要说明了古老的村庄像桃花源一样是一个封闭的地方,结合段末一句话 “ 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 ”可见村庄的本质是一种紧闭的生活理想。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 学作品中重点语句及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种题型不难,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话,结合问题寻找相应的答案:区,通过明显的语句来分析问题,可以结合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小题 2】 试题分析:相同点可以从课文中的 “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 ”来归纳;不同点可以从第 3、 4段中归纳总结,有 “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

25、然,却不能看到 ”“ 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 ” 这样的语句,可以根据这些归纳总结。 考点:此题考 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的信息的能力。 点评:此题难度系数不高,做好此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掌握,然后带着问题寻找文章相关段落相关语句,再根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 【小题 3】 试题分析:( 1)文章第一段说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 ”对村庄的消失感到悲哀,中间说村庄像桃花源, “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 ”作者向往,想去探寻,当真正见到古村的时候又说 “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 ”透露着惋惜失望之情。 (

26、2) “古村微雨图 ”的特点是什么,从 “真 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可以看出, 没有修饰,没有装饰,是作者所欣慰的,结尾才那么一点,说明这种喜爱的分量很少,委婉的批评了古村的变迁。 考点: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查的重点,考生读完文章,要能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要对作品的结构(线索:分明线和暗线)表达的情感有准确的把握,不可偏离方向,也不可拔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结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 :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

27、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 “此心安处即故乡。 ”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到处找 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与自己遭遇的一切,都非常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

28、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 “这一个 ”让自己 “安心 ”的故乡 。 安心难得 ,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 便要求一种所谓 “共同语言 ”。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

29、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

30、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 “实在 ”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 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小题 1】下列关于第二节末 “这一个 让自己 安心 的故乡 ”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31、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小题 2】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 “安心 ”,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小题 3】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

32、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1】试题分析: A “设想 ”如果与现实不符,则未必 “安心 ”“ 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 ”B不是人人都会被流放 D文中无此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此题不难,可以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注意内容涉及的对象、条件,不

33、可扩大,不可缩小,不可偷换概念,不可无中生有。 【小题 2】 试题分析: “安心 ”不是充分条件,还得 “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 ”,才能进入文学创作。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回到原文,锁定信息,推敲事情成立的条件,不要过于绝对化,一般出现 “只要 就,只有 才 ”这样的关联词的句子要注意是否成立。 【小题 3】 试题分析: A “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 ”错。还家后 “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亦错有家无家关键在于 “思想和精神 ”(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说法太绝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

34、此题难度一般,要结合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位置,注意内容涉及的对象,不可扩大,不可缩小,也不可偷换概念。 文言文阅读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选段,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 J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 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35、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 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 ,元和四年也。 【小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与其 徒 上高山同一类人 B望西山,始指 异 之感到 奇异 C外与天 际 交会 D攀援而登,箕踞而 遨 游览,指观赏 【小题 2】下列句中 “是 ”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自余为 J人,居是州,恒惴

36、栗。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自言本是京城女。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小题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觉 而 起,起 而 归漫漫 而 行 B 其 高下之势 其 曲中规 C故为 之 文以志句读 之 不知 ,惑之不解 D洋洋 乎 与造物者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 己 【小题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 (柳宗元 )物我两忘、出世超尘的句子是 ( ) A施施而行 , 漫漫而游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D 【小题 1】试题分析:徒:徒弟 “徒

37、 ”还有其他意项 “同一类的人 ”如郯子之徒;空,白白的,如成语徒有其名;只,仅仅,如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考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力层次为 B(理解)。 点评:此时必考题型,做好此题应该结合上下文推敲,找出最符合的义项,实际上考查的实词大都在我们中学课文里出现 ,所以要掌握好课本还要会知识迁移。 【小题 2】 试题分析: C中的 “是 ”是判断词,翻译为 “是 ”, A、 B、 D均为指示代词 “这 ”。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文言词语的运用能力。 点评:此题不难, “是 ”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文言实词,在古代汉语中大多作代词来讲,不表示判断,要具体到某句话上来

38、分析,只要记住了,也就不难了。 【小题 3】 试题分析: A中分别为表顺承和修饰 B代词 C分别是指示代词这和宾语前置的标志 D 分别是 的样子和相当于 “于 ”,介词 对于 考点:此题考查课本中的常见的文言虚词,能力层次为 B(理解)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有的地方区别很小,所以要谨慎的分析,讲求方法,例如 “而 ”的用法,表示承接(动词而动词)、递进(而的前后意思上有梯度)、修饰(副词 而动词)、并列(名词、形容词而名词、形容词)关系较难区分,要自己找规律,要深思归纳总结。 【小题 4】 试题分析: A说的是作者游山的情景。 B是看到暮色不愿回去,没体现出物我两忘。 C

39、 说心想和做梦的关系。 D意为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符合题干的意思。 考点: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此题较难,因为要先会翻译并且还要明白深意,还要和几个其他的题支对比,应该仔细审题干,然后根据题干的内容逐一对照题支,前提是要正确理解题支的意思,看看是否相符。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小题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分) 【小题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分) 【小题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3分) 答案:【小题 1】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宽阔的江面。 【小题 2】

40、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 【小题 3】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 试题分析:( 1)注意 “纵(任凭) ”“如(到) ”“凌(越过) ”“茫然(宽阔的) ”的翻译( 2) “向(以前) ”( 3) “是 ”(这) “山水有异态者 ”定 语后置句的翻译。 考点:此种题型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的翻译。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以直译为主,关键的地方(实词、固定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意译为辅,本题中的( 1)小题是课文中的诗一样的句子,所以要意译。( 3)小题要注意两个特殊句式(判断句、定语后置句),考生平时要多有针对性的练习。 语言表达 给下面一段以

41、“大自然的作用 ”为中心的文字补写结尾。( 3分) 1928 年,英国人弗莱明正埋头于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方法,他曾用了几年时间,仍然无计可施。一天,他忽然发现碟子里的葡萄球菌几乎全死亡了,同时附近又长出了一团团青绿色的 霉花,他想,也许是这些霉菌杀死了葡萄球菌吧!正是他这一重要观察和设想导致了青霉素的发现,换句话说,_。 (1分 )进而毫不夸张地说,_。 (2分 ) 答案:大自然告诉了人们灭菌的方法。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大自然教给我们的。 试题分析:题干是 “大自然的作用 ”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陈述对象,通过事例知道是大自然教会了弗莱明的灭菌的方法,第二个空前面有一个 “进而毫不夸张地说

42、”说明要说的内容应该是一般有规律性的语言,即自然科学知识是大自然教会的。 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衔接连贯的能力。 点评:这种题型难度一般,主要是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所填的内容,注意前后意思的递进连贯等关系,有的题型要求注意字数的限制。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暑假不补课,我们却怀念校园中结伴玩乐的情景;平时上学时,我们又期盼早点放假。我们在矛盾中成长着。矛盾是我们人生绕不过的弯,有的人在矛盾面前迷惘了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在矛盾中学会了选择,有的人在解决矛盾中长大,而在有的人看来,这所谓的矛盾并不是矛盾。 请以 “矛盾,成长的音符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话题作文,题目已给定,从题目上看,应该围绕 “矛盾 ”来写,“成长的音符 ”还要和成长有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待矛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要在矛盾中学会选择,学会成长,不能迷失了方向。 文体一般议论文好写一些,注意论据的选择要有说服力,也就是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可以拿来运用。 考点:此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点评:考生要善于审题并且多角度的审题,选择一个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来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