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甘肃甘谷县甘谷一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倒塌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昆明湖畔 萍水相逢。 C声名不论大小,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 安之若素 ,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指从内部发生祸乱。本句是望文生义。 B 项,萍水相逢是指第一次见面。本句不合语境。 C
2、 项, “安之若素 ”,指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介意。本句是对象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命题形式应该大力推广,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就是强调语境的重要性的,这种命题形式对语境义的考查很有帮助。 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 “ _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 因素。 ” 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句是想象力的 作用 ,应连在一起; 句 并且 有递进之意
3、,自然不能放在最前面。 句表原因,其前必有一句表明基本观点,即 句。也可用排除法。 他说 之后,一般应先表明观点,用 句,排除 C, D两项;从其余三句来看, 句表原因,内容未讲完,不能用在语句的结尾处,可排除 A项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词语的照应,又考查了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一道较好的检测学生逻辑思维的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至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B好莱坞电影最长于营造视觉刺激的升级:如果孤胆英雄最初手无寸铁,那么他的武器会由拳到刀,由
4、刀而炮,最后到独自发动一场对抗群敌的 “战争 ”。 C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典籍的热情。 D从大量事实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搭配不当,删去 “的寿命 ”; C 语序不当,改为不仅让世界 ;D项主语缺失,应去掉 “从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既联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系了社会时事。并且句子中的语病设计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六
5、种类型,涉及了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等语病,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病句 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言语意识。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 3分) A孤独,荡涤 (d)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 (shn)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 (zh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 (ln)上口、百读不
6、厌的佳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项, “省察 ”的 “省 ”应读 “xn”。 C 项, “奋而辞职 ”的 “奋 ”应为 “愤 ”;D项, “披沙捡金 ”的 “捡 ”应为 “拣 ”, “琅琅上口 ”,一般多写作 “朗朗上口 ”, “琅 ”应读 “ln”。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正确朗读现代汉语字音、书写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点评:本题将字音、字形放入具体语境中考查,这符合在理解中识记的原则,不至于让学生枯燥的记忆。 现代文阅读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
7、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 ”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 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 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
8、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 最大的单一民族 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 ”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博望 ”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
9、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 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 392 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 “敬鬼神而远之 ”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 “仁爱 ”思想
10、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吖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 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小题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 ( 3分) A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B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先政治军事,后经
11、济文化 ”的脉络十分清楚。 C长安文化具 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小题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分)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D罗
12、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小题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 生文艺复兴运动。 C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答案: 【小题
13、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表述的是城市发展脉络。题干要求的是 “长安文化范畴 ”。原文将都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列,而不是包含。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分析能力,由于原文信息比较明确,所以只要学生阅读比较仔细,应该能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 “罗马帝国时代 ”应包括公元 392年到罗马帝国解体这一段,而此时基督教已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这一史实与 A项表述相违。 B项,强加因果,长安文化广泛吸取其他文化成分,是因其有 “包容和吸纳的一面 ”;并且 “内容少 ”也错误,文中说长安文
14、化有 “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 D项, “长安文化则没有 ”错误,它继承的是儒家文化。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推断能力的考查,但本题的难度太小,只有与原文比对一下就能区分二者的区别。所以本题区分度不大。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错在 “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 ”一句。前后无因果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
15、斌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 、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
16、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 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五四 ”以后, “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 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 “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
17、,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 “在 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 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 “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 “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
18、,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 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 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
19、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 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 ,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1927 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
20、中也写道: “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 ”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 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 1927年开始之后的 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 “表彰我民族独
21、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 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 ”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 ,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 “续命河汾 ”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 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
22、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5分) A把 “碑铭 ”和 “挽联序 ”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B “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 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
23、间 ”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D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E. 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小题 2】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 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小题 3】文章结尾说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结合全文,具体阐
24、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小题 4】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有人说 : “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们学不来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小题 1】 C、 E 【小题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 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2分) 1927年, 王国维逝世 ,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 2分) 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要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
25、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小题 3】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 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精神。( 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小题 4】不赞同,理由如下: 正如本文作者烟:他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2分) 陈寅恪提倡的
26、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的独特、自由,其学术研究的博大深邃,其学术精神的特立独行的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特需的。我们需要学习陈寅恪。因而也是可以学习的。( 2分) 陈寅恪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他要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是可以学习的。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之中, “囿 ”并非 “局限和禁锢 ”之意。从前文 “五四 以后, 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 ” 等语句可见, “囿 ”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 C项错误。 E项
27、,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 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故题中 “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 ”理解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 2】 试题分析:归纳概括题的答题思路为:第一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语言要求和句式特
28、点。第二步,审读给出的语言材料,准确地提炼出主要信息。第三步,进一步提炼主干,缩减语句。本题可以按以上思路答题。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规范的归纳概括题,有明确的答题区间,文段中有明显的中心句,这样的题规范、严密,不会引起争议,更不会让考生无从下手。规范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先要理解 “文化 ”的含义。文化是人类存续发展中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断作用 及其引起的变化。其次要理解 “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一句,即陈寅恪先生对中国文化有何作用。然后从文中归纳相关的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
29、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到了答题区间,理解了 “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就能较容易地回答本题。从本题也可看出,文学作品阅读题并没有学生想像得那么难,只要认真阅读文本,研究题目,正确答题是完全有可能的。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从题目性质来分析,可赞成也可不赞成,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但本题只能从 “不赞同 ”的角度来答题。因为本文很明显是 歌颂陈寅恪先生的独特思想,以及他的独特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他的思想传承下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点评:这是个探究题,做探究题时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去找论述
30、的依据,并把这些依据组织到答案:里去。观点应明确,看法要积极正确,不可反动消极。要揣摩命题者意图,表达否定看法时要慎重,尽量站在作者的立场去理解作者。还要充分利用题干本身提供的信息,答案:符合题干要求。 文言文阅读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 陈 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 “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
31、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 “畏李校尉。 ”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 人谓膺曰: “可去矣 ”。对曰: “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 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
32、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 “此人当 作国士。 ”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 “正朝从小起。 ”膺谓曰: “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 ”翊曰: “求仁得仁,又谁恨也? ”膺乃叹曰: “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 亢:高傲。 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 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 。 【小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 谢 不受谢:表示歉意 ,道歉 B 考
33、 死,妻子徙边考:通 “拷 ”,拷打 C杜周甫知 季宝,不能定名,以 语 膺语:告诉 D膺 坐 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 坐:因犯 罪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李膺 “性简亢 ”的一组是( 3分)( ) 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 为师友 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一与言,即决曰: “此人当作国士。 ”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李膺结交往来的人很少,但他的声名很高,社会上仰慕他的人很多。当时很多人希望能成为
34、他的门徒,荀爽甚至以给他驾一次车为荣耀。 B李膺做官威猛严峻,不畏惧权势。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其弟张朔依仗其势为非作歹,李膺带将吏把他从张让家里搜出逮捕,并依法杀掉。 C李膺很有文才,他的文章被学生们争着阅读。他还善于识别人才,虽然聂季宝出身低微,但一谈话他就断定聂季宝是国家的栋梁,后果如其言。 D李膺为人高傲,他不仅敢于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甚至敢于冒犯皇帝。他把皇帝身边的太监吓得不敢出官门,把能得到 他接纳的人称为 “登龙门 ”,并因此获罪。 【小题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 “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35、。 ”其见慕如此。( 5分) ( 2)膺谓曰: “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 ”翊曰: “求仁得仁,又谁恨也? ”( 5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1)荀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给李膺驾了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 “今天才能够为李先生驾上车呀。 ”李膺就像这样被人仰慕。 (得分点: “谒 ”、 “因为 ”“乃 ”“御 ”“见 ”) ( 2)( 5分)李膺对他说: “死是谁也不愿意的事情,你现在为什么没有一点为难的表情呢? ”荀翊说: “追求仁义,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 (得分点: “死者 ”、 “人情 ”“吝色 ”“恨 ”及句
36、意) 【小题 1】 试题分析:谢:推辞,拒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到了考生灵活运用课内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如 “语 ”“坐 ”的意义。 【小题 2】 试题分析: 李膺不畏惧权势,严格执法, 李膺不逃避责任, 李膺善于识别人才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题干所选信息很巧妙,考生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先理解 “性简亢 ”。所以本题既考到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考到了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小题 3】 试题分析: “登龙门 ”是别人称他的行为,他获罪的
37、直接原因还是 “党事 ”。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 “浅易 ”的要求。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尝:曾经。谒:拜见。膺,因为:古今异义词,趁机给 。得:能够。御:为 驾车。见:表被动。( 2)者: 的事情。人情:古今异义词,人之常情。吝色:为难的表情。恨:遗憾。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尝、谒、得。有古今异词:因为、人情。还有判断句,疑问句等。两句话包含了
38、多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诗歌鉴赏 菩萨蛮 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 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 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 【注】 樵风:典出会稽记。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神人,向神人请求顺风运柴,后遂其愿。 “樵风 ”后指顺风。 (1)试赏析上阕 “无端更借樵风送 ”中 “无端 ”二字的妙处。 (4分 )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4分 ) 答案: (1)(4分 )(1)“无端 ”指无缘无故、没有来由,词人借 “无端 ”一词埋怨天公凭空吹来无情之风,使船速和离别加快,离愁加深; (2分 )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希望船行缓慢的想法,使依依
39、不舍的离别之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蕴藉、缠绵凄恻。(2分 ) (2)(4分 )下阕以设问 “良宵谁与共 ”起首,写出词人想到别后之夜的孤寂、落寞,顿生凄苦之感: (1分 )“赖有窗间梦 ”,梦中的相聚只能使自己稍感宽慰而已; (1分 )“可奈梦回时 ”表现了美梦终是短暂的,令人遗憾和无奈; (1 分 )“一番新别离 ”,将梦醒当作新的离别,使思念之苦倍增,更加令人不堪忍受。 (1分 ) 试题分析:( 1)上片写离愁。 “无端更借樵风送 ”紧承上句,船借着顺风飞快地远航而去,那伫立在岸边送行人的倩影,很快就不见了。词人五内俱伤,哀感无端,不由地对天公产生了奇特的怨责:为何偏在这个时候,没来由刮来一阵无
40、情的顺风,把有情 人最后相望的一丝安慰也吹得干干净净呢!这句中, “无端 ”即无缘无故之意。( 2)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这二句由上片的白日的离愁而转写别夜的落寞惆怅及其凄凉。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人只有在梦中与情人相见,但梦毕竟是虚幻的、短暂的。梦中的欢聚,只不过是词人苦思冥想而成的一种超现实的精神现象反映而已。梦中的欢会虽然是热烈的、缠绵温馨的,无奈梦毕竟是要醒的。待到梦醒之后,那番梦中相会的欢乐却又导致了 “一番别离 ”的痛苦!词人越是将梦中的欢会写得热烈缠绵,就越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悲凉、痛苦。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 诗歌语言、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点评:诗歌鉴赏
41、无非就是从四个方面命题:语言、意象与意境、表现手法、情感态度。本题在鉴赏诗歌语言方面有一点变通,要求鉴赏诗歌情感的变化,增加了一点难度,这有利于考查考生是否全面的理解了诗歌。 语言表达 下图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 , 横轴表示时间 (天数 ),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 请你概括图中揭示的遗忘规律 (不超过 20个字 ), 并指出对应措施 . (1)遗忘规律( 3分) : _ _ (2)应对措施( 3分) : _ _ 答案: (1)从记忆开始 , 遗忘就开始 , 而且先快后慢 . (或 : 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 , 后来逐渐缓
42、慢 . ) (2)及时复习 (学习要勤于复习 , 而且越早开始复习 , 记忆理解效果越好 , 遗忘的也越慢 . )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首先要弄清横轴和纵轴中数据的关系,其次要正确表达曲线的变化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话题是学生十分熟悉的遗忘规律,所以学生即使不能正确分析图表,只要对遗忘规律熟悉也能正确解答本题。作为语 言表达题难度可以稍大一点。 请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句子。( 6分) 一口井,望不到底,不一定是其深。如果井水混浊,浅井也望不到底。 一口井,一眼见底,不一定是其浅。 。 一个人,看上去复杂,不一定是深刻。如果内心是一片混浊的城府,浅薄的
43、人,看上去也复杂。 一个人,看上去简单,不一定是浅薄。 。 答案:如果井水清澈,深井也一眼见底。 如果内心是一片清澈的单纯,深刻的人,看上去也简单。 试题分析:本题中的例句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解答本题时只要把握了对比的手法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 评:本题借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的将语言表达得更加优美,更有深度,本题形式值得推广,但本题的难度太小。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 【小题 2】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
44、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诗经 氓) 【小题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小题 5】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答案: 【小题 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 3】无食桑葚 【小题 4】无边落木萧萧下 【小题 5】渺沧海之一粟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砺(易误写为 “厉 ”)、知(易误写为 “智 ”)、庠序、孝悌、桑葚、萧萧、沧海、粟。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内容与教学进度衔接很紧密,并且所选句子都有代表性。特别是易错字较多,比如 “知 ”很可能写成 “智 ”, “沧 ”很可能写成
45、“苍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积累时细心、耐心。 作文 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泄露了诸神之父宙 斯的秘密,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西西弗斯因之遭受了天谴,诸神命他日夜无休地推滚巨石上山。到了山顶之时,巨石会自动滚落下来。诸神认为,没有比这种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劳役更为可怕的刑罚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但西西弗斯每一天都还是那副不屈的姿态。 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 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的宏大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
46、难 之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 三百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他的学生们讲述这个故事时说: “西西弗斯的命运就是人类生活的隐喻。这不是一个哀叹命运的故事,而是一个赞美英雄的故事。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可以引发学生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关于命运,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生的苦与乐,关于不幸与幸福,关于人生的智慧和辩证法,关于拯救,关于正确的人生态度,关于过程与结果 因之能较有效地激发和检测出他们的思辨能力、思考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个性精神状态。我们
47、的作文不能总是停留在吟风弄月,也不能总滞留于基本首先信条的说教,而应促使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思考,教会他们思考,考查他们的思考。关于人生的苦与乐:快乐源于发现;快乐源于创造;快乐在心;快乐是自己赋予的。关于不幸与幸福:西西弗斯的幸福不是没有苦难 ,而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的幸福不是苦难给的,而是苦难中的自己给的。关于人生的智慧和辩证法:西西弗斯的石头,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因为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关于结果与过程:人生的结果是固定的,宿命的,我们无法改变;但人生的丰富,则全部来源于过程。有人说: “怎么过还不是一辈子 ”,但一个 “怎么过 ”却定义着人生的不同方式,不同追求,不同意义。西西弗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