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1615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刀刃若新发于硎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戍卒叫,函谷举 A / / B / / C / / D / / 答案: D 试题分析: 是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要想掌握特殊句式,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古汉语特殊句式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本题涉及到了三种。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

2、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聂赫留朵夫没有立刻向科尔金小姐求婚,除了对婚姻的迟疑不决和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之外,还有他想到了当年诱奸并抛弃了卡秋莎,这使他羞愧。 B当玛丝洛娃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和她结婚时,她拒绝了,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今生拿我来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 走,你给我走! ” C “这是您的一片好心,不过在这方面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错。这种事儿大家都有,冷静些,这一切会渐渐淡漠,忘记,照样过日子。 ” 当聂赫留朵夫对阿格拉菲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弥补玛丝洛娃时,阿格拉菲说了上面的话。 D “我至今还没有把库兹明斯科耶的土地分给农民 ,

3、万一我死了 ,就由你那几个孩子继承好了。 ”聂赫留朵夫告诉姐姐 ,她的孩子会继承他的全部财产。但娜塔莉亚非常生气 ,不许他再说这样的话。 E.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的请求与玛丝洛娃结婚的那番话 ,使聂赫留朵夫解脱了他自愿承担的责任 ,而这种责任 ,在他意志 脆弱的时刻 ,总是使他感到沉重而古怪的。可是现在 ,他的心情非但有点不愉快 ,甚至痛苦。 答案: AD 试题分析: A项 : “对婚姻的迟疑不决 ”错误。 D项: “全部财产 ”错误,应该是剩下的田地和财产。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要牢牢抓住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包括读本)所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不要忽视在学习重点、自读提示

4、、课文祝捷、课后练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内容,尤其不要忘了读本中关于文学史的一系列文章和所涉及的名言名篇。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A技盖至此乎 B田父绐曰 “左 ” C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 D善刀而藏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盖 ”通 “盍 ”; C项:伏通 “服 ”,佩服; D项: “善 ”通 “缮 ”。修治。文中指拭擦。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本题考查的通假字,如果对课本不熟悉 C项不容易发现。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一般课文里都会给出明确的注释,考试卷上如果是关键部分的话,也会有注释的。当然,还

5、要有一定的积累。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A刀刃者无 厚 B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 C 夜 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D项王军 壁 垓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例句与 D 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A 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B 项:意动用法; C项: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与江山相 发挥 B 虽然 ,每至于族 C项王泣数

6、行下, 左右 皆泣 D我何 面目 见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相互辉映; B项:即使这样; C项:周围的侍从; D项:脸面,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阅读中,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阅读时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要注意区别。其中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文言文阅读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 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

7、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 郭隗先生对曰: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 昭王曰: “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8、?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 ,惟独莒,即墨 。 (选自战国策 燕策) 注: 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莒:齐邑,今山东省莒县一带。即墨:齐邑,今山东省度县东南。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

9、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卑身厚 币 币:礼物 B屈 指 而事之指:心意 C安事死马而 捐 五百金捐:捐献 D燕王 吊 死问生吊:慰问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卑身厚币, 以 招贤者 作师说 以 贻之 B 人趋己趋,则 若 己者至 若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C 死马 且 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不出,火 且 尽 D 于是昭王 为 隗筑宫而师之 吾令人望其气,皆 为 龙虎 【小题 3】下列句子表达的都是郭隗进谏艺术和进谏直接结果的一项是( )( 2分) A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B 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乐毅

10、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C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D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 【小题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 项是( )( 2分) A燕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他决心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复兴国家,向侵略者报仇。 B燕王复兴国家的大业是从尊重人才、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开始的。 C郭隗认为,要报仇雪恨,只有广招贤才。 D燕王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报仇雪恨的愿望,完全是他尊重人才的结果。 【小题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

11、之耻,孤之愿也。( 3分) 译文: (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D 【小题 5】( 1)然而得到贤能的人才和我共同管理国家,来洗雪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 ( 2)现在大王如果想要招致贤能的人,先从我开始;我尚且被任用,何况是比我贤能的人呢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捐:花费,花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高一时候起就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12、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小题 2】 试题分析:以:来,用来。若:像,如同:至于。且:尚且;将要。为:替;成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 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 “意义 ”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 “用法 ”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

13、虚词的意义是由 “用法 ”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 “用法 ”后 “意义 ”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是燕昭王的做法。 C“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是古之人君的话。 D“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 ”是燕国与秦、楚、三 晋合谋伐齐后,燕国的战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 “张冠李戴 ”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 “嫁接 ”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

14、位。 【小题 4】 试题分析:除了尊重人才之外,燕王还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知人善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 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 “共国 ”共同管理国家; “雪 ”血洗; “孤之愿也 ”判断句式。( 2) “诚 ”表假设,如果; “见 ”表被动; “况贤于隗者乎 ”介词结构后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

15、,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对于疑难字词要借助积累 (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 ),巧解难词难句,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砉然响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

16、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 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文惠君曰: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小题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乃 中 经首之会中:合乎 B庖丁 释 刀对曰释:放下 C为之 踌躇 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D 进 乎技矣进:进步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臣 以 神遇而

17、不以目视 以 故汉追及之 B而刀刃若新发 于 硎合 于 桑林之舞 C今臣 之 刀十九年矣始臣 之 解牛之时 D庖丁 为 文惠君解牛愿 为 诸君快战 【小题 3】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 2分)(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B东坡先生所谓 “舟人指点岸如 ”者也。 C谁得而族灭也。 D是何楚人之多也。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进:超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

18、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项:介词,用 /连词,因为; B 项:介词,在 /介词,用来引出对象;C项: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D项:介词,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做这种题型的前提是知道考查的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所以这个题和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密切相关。然后 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考查意义还是意义和用法。 【小题 3】 试题分析:例句和 B 项均为判断句; A 项:介词结构后置; C 项 :被动句; D 项:定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19、法。 点评:高考中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现象,而是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文言句式。无论怎样考,都是着眼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 4分) (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 ,吾为若德。( 2分) 译: (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分) 译: 答案:(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 ,吾为若德。( 2分)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万户封邑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或我送你个人情吧)。(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2分) 译:后世的人如果只是为它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万户邑,定语后置要译出来;购,悬赏;若,你;德,好处,恩惠。( 2)哀之,为动用法;鉴之,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 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诗歌鉴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 1】本诗如何运用

21、对比手法表达 “愤 ”的?( 4分) 【小题 2】如何理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句诗?( 4分) 答案: 【小题 1】诗中的 愤 ,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 愤 焉得不涌上笔端? 【小题 2】用典明志。 1、诸葛坚持北伐,虽 “出师未捷身先死 ”,但终归名满天宇,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

22、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 恢复中原之志亦将 “名世 ”。 2、这也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小题 1】 试题分析:诗中的 愤 ,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对比,对比出多少郁愤?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

23、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 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写出了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与两次抗金胜仗时的豪迈形成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 2】 试题分析:用典明志。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 “出师一表真名世 ”,但终归名满天宇,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追慕

24、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 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潭面:指湖面。 镜:古

25、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小题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从表现手法和意境角度具体分析两诗的差异。( 6分) 【小题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2分) 答案: 【小题 1】 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 1分);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1 分) 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结合,上句是实景,点出洞庭划分了吴楚,下句是想象,天地日月星辰日夜漂浮在茫茫洞庭湖上,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 ; ( 2分)而刘诗设喻巧妙波平如镜,遥望洞庭山水像白银盘里的一青螺,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2分)(

26、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 【小题 2】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 1分,计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表现手法来看,刘诗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杜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 “昔闻

27、”为 “今上 ”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从意境角度来看,杜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刘诗描绘了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点评:鉴赏诗歌 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因此应该先各自分析每首诗的特点,然后在根据题干把答案:写出来。 【小题 2】 试题分析:刘诗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杜诗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考点:分析概

28、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 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 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小题 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 “鸟飞犹是半年程 ”一句的妙处。( 4分) 【小题 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

29、,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小题 2】诗人运用拟人手法( 1分)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 1分) 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借景抒情,( 1分)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鸟飞犹是半年程 ”,极言去京遥远。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吧,也要半年才能飞到。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 “哀故都之日远 ”,同一用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 现手法。 点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

30、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 ;谋篇布局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小题 2】 试题分析: “青山似欲留人住 ”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出不了山,却说山要留住人,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感。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 “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 “百匝千遭 ”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 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

31、往反而会平静下来,借景抒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因此,在做题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从哪个角度考虑,才能有的放矢。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复活选段 ,根据原著故事情节 ,回答问题 . “您去过医院 ,那里的大人大概对您说过 ”“ 那没什么 ,那是您的事 .”聂赫留朵夫皱起眉头 ,冷冰冰地。 这是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 ,回到莫斯科 ,见到了玛丝洛娃时候的表现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现 请简述。 答案:聂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到医院去准备把上诉参议院驳回的消息告诉玛丝洛

32、娃,( 1 分)赶到监狱医院时,被告知玛丝洛娃因与医务助理员勾搭,从监狱医院被赶回了狱中。( 2分)聂赫留朵夫不知玛丝洛娃受了冤枉,以为真有其事,因而很生气。( 2分) 试题分析:要想把本题答对,首要的前提是对复活的情节比较熟悉。然后根据题干选定情节的范围,以此作为自己答题的出发点,同时还要注意复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语言高度概括,只需要把情节的大概 内容复述清楚即可,不需要把细节问题也写出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本考点的重点是识记,识记的对象有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文学体裁。本考点虽然占分不多,但也是考卷中的一项内容,不可掉以轻心。本考点的内容应在阅读中外名著中强化识记,不能以题代读。 默

33、写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0分) 【小题 1】荒忽兮远望, 。(屈原湘夫人) 【小题 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小题 3】我欲因之梦吴越,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 5】 ,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小题 6】 ,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小题 7】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 9】 ,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 10】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答案: 【小题 1】观流水兮潺 br【小题

34、2】三顾频烦天下计 【小题 3】一夜飞度镜湖月 【小题 4】栗深林兮惊层巅 【小题 5】鹿门月照开烟树 【小题 6】垆边人似月 【小题 7】梳晓鬟也 【小题 8】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小题 9】渭流涨腻 【小题 10】吞声踯躅不敢言 试题分析: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潺 薄胺场薄搬邸薄佰洹薄镑摺薄澳濉薄磅荃睢薄 br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点评:复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理解与记忆结合,二是反复记忆, 三是背诵与记忆结合。这样才能从容应考。答题时容易出现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提笔忘句,回忆不起来了;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冷静,自信认真。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35、( 6分) 【小题 1】 纵 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纵: 【小题 2】 信 造化之尤物也 信 : 【小题 3】然今 卒 困于此 卒: 【小题 4】纵彼不言,籍 独 不愧于心乎 独: 【小题 5】 族 庖月更刀,折也 族: 【小题 6】 将 进酒 将: 答案: 【小题 1】即使 【小题 2】诚然 【小题 3】终于 【小题 4】难道 【小题 5】众,一般 【小题 6】请 试题分析:对于课内文言文而言,应该把重要实词在学习过程中牢牢记住,因为课内文言文是学好课外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对于经常用到的义项应该作重点记忆。如 “纵 ”“信 ”“族 ”“请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紧扣课本

36、的基础知识,对于实词的掌握,主要从平时入手,注意积累一词多义,特殊的义项做重点记忆。 文学常识填空( 4分) 【小题 1】汉朝诗歌成就集中体现在( )和汉末文人诗( )。 【小题 2】东晋诗人( )独创田园诗,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之祖,而( )开山水诗派,被称为山水诗之祖。 【小题 3】词起源于隋朝,晚唐五代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以温庭筠和( )为代表的( )。 【小题 4】晚唐诗坛被称为 “小李杜 ”的诗人是( )和( )。 答案: 【小题 1】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小题 2】陶渊明 谢灵运 【小题 3】韦庄 花间词或花间派 【小题 4】李商隐 杜牧 试题分析:本题没有任何诀窍,必须得实实在在的掌

37、握住,同时做题时一定要认真,比如古诗十九首一定不要忘了加上书名号,否则一分也拿不到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 一个月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38、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 “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 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 3)立意自定;( 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卷面分: 4分 答案

39、: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写道,扁鹊兄弟三人都医术高明,但却只有扁鹊一人名扬全国,这个问题发人深思,考生需联系生活实际,研明材料的寓意。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但遗憾的是,正如材料中扁鹊两位兄长的医术并未得到更多人 认可一样,我们大多数人都未能体会到这一点,往往疏忽了事前防范,最后酿成悲剧。考生可以此为切入点,确定如下立意: 防患于未然; 亡羊补牢,不如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助成功 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从事物的表象与本质、偏见源于无知、安全管理中的预防性投入等角度构思。注意酝酿积极阳光的主题或中心,以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表达效果。选材切入点要小,从一件小事或几件小事中去挖掘主题更好。也就是说一定要将 “材料 ”的内涵写实,写具体。同时,还应注意表达的顺畅和修辞的文采。要想文章获得阅卷人的青睐,逻辑思路要清楚,必要的修饰也 是不可少的。 考点:写作。 点评: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材料作文一直是全国卷高考语文比较宠爱的作文命题形式,本题继承了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近几年采用材料作文的特点,着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这道题材料的内涵容易把握,审题难度不大,可以说既平中见奇,又平中见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