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荀 白璨懿偌臃饩盼 懿傩闹胁豢欤 腿盟 陨绷恕懿傩吮 氖 蛘魈炙锶 啾谥 稹骄 喑侄嗳眨 懿傥薰 怠 懿俦 耍 锶窒朐偃【荨 哪笔砍隽艘桓黾撇撸 怕承匆环庑牛 盟 荩辉俑 蹊靶匆环庑牛 盗醣赶攵崛 鞔 B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刘备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C
2、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D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 。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心生水淹七军之计。就在这天夜里,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被生擒。 答案: B 试题分析: B刘备不知此事,是赵云自己前去拦截。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本考点的重点是识记,识记的对象有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文学体裁。本考点虽然占分不多,但也是考卷中的一项内容,不可掉以轻心。本考点的内容应在阅读中外名著中强化识记
3、,不能以题代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张飞挺矛立马于长坂桥接应。曹军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 敢近前。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B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 “药方 ”,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4、。 C刘备引兵再攻雒城。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马超引 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韦康不听,投降后被杀。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为参军。杨阜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D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间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马超利用援军这种特殊身份,骗刘璋打开城门,随及迫使刘璋投降。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刘备占领了西川。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马超告知自己投刘备,劝刘璋投降。并无骗刘璋打开城门,刘璋看到没了依靠,只好听从,也投降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要牢牢抓住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包括
5、读本)所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不要忽视在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课文祝捷、课后练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内容,尤其不要忘了读本中关于文学史的一系列文章和所涉及的名言名篇。 现代文阅读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 ,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 1926年 6月
6、,他只有 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 “清华三巨头 ”。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 取西方的 “历史演进法 ”,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
7、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 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 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 “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这一时期,
8、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1962 年,胡乔木造访看 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 “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 “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1969年 10月 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3分)( )
9、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 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 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D由于中央领导人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 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小题 2】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 6分) 答: 【小题 3】陈寅恪为
10、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 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 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每点 2分,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小题 3】 待人谦和真诚; 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的人。 (每点 2分,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超过 ”的说法文中无据,且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是吴宓个人的评价。 “转向 ”与原文中 “仍 ”矛盾。文集的出版与胡乔木的关心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阅 读题的解题核心是 “提取信息
11、”,这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此外,题干中除了一些显性的信息外,还有一些隐性信息,只有挖掘题干中的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前三个自然段。第一段: “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第二段:留学期间,勤奋学习十几种语言,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
12、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第三段: “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 “历史演进法 ”,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 ”: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 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
13、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小题 3】 试题分析: “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待人谦和真诚。“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御用文人发起石献九鼎的活动时,有人劝他参加,他不但 不参加,而且还写了 “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思想的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
14、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 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 “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
15、已。 ”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从四春之“元 ”“迎 ”“探 ”“惜 ”及 “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 ”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
16、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 “不期这一哭,那 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 “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 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
17、、不平,有几 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忧世乐天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着普通人, “忧世乐天 ”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 “乐天 ”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 “
18、忧世 ”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 “喜聚 ”,又是独自领会 “悲凉之雾 ”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 “忧世乐天 ”的诗人性情。 D “忧世乐天 ”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小题 2】下列各项,对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 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以、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
19、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恨天 ”“灌愁海 ”等名目、 “无 ”“迎 ”“探 ”“惜 ”的谐音、 “绛珠 ”“紫鹃 ”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贡悲歌。 B林黛玉的 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 “惊天地,泣鬼神 ”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 自序,读来让人觉得 “心绪苍凉,话语沉痛 ”,是因为两位作
20、家人生经历相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宝玉 喜聚 ”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鲁迅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 2】 试题分析:错在 “没有才能 ”, “虚度流年 ”。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 考点: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点评: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
21、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小题 3】 试题分析: B.“惊天地,泣鬼神 ”的表述属夸大其词, “哀怨不平之气 ”的结论属无中生有。见第 3段。 C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 “痛悼红颜 ”,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见第 4段。 D.错在 “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的分析。文中只说 “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 ”,并未推究原因。另据第 4段对张岱经历的介绍,以及作者对曹雪芹身世的了解,也可以判断此项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
22、原文所存在的 “变 ”与 “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 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文言文阅读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土石 邻 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 荡而柔,其声汹
23、以 。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 停 断付 醭 肫娑 a伲 烊鞫 鍪瑁 L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 ;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
24、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小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皆不得其 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 黩 ,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 之,声如暗泉飒飒 走 石濑走:淌过 D无外物以 汩 其心汩:扰乱 【小题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 “适意 ”的一组是( )( 3分) 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谷
25、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稍大,则如奏雅乐 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 4、 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小题 4】把文言文阅
26、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黩:污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
27、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 写风发出声音的 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 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 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点评:题干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小题 3】 试题分析: “开门见山地提出 ”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
28、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 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 “悉 ”全,都; “焉 ”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 2)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 ”主谓倒装; “乐 ”意动用法,以 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对于疑难字词要借助积累 (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 ),巧解难词难句,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雨、风、露、
29、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 ,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
30、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
31、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 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 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
32、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诗歌鉴赏 清平乐 赵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 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 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 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小题 1】首句 “春风依旧 ”在 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3分) 答: 【小题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
33、出并分析其效果。( 3分) 答: 答案: 【小题 1】 “春风 ”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 “依旧 ”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 “去年 ”“今宵 ”的对比作铺垫。 【小题 2】 “去年 ”“今宵 ”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 “一生憔悴 ”“几个黄昏 ”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小题 1】 试题分析: “春风 ”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骀荡中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 “依旧 ”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时境物是人非的变化,为下片 “去年 ”、 “今朝 ”之顿跌做一铺垫。 考点:分析诗句的作用。 点评:分析诗句作用时,应该从内容和结构
34、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且本题的题干部分也给了这方面的提示。首先要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整首诗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 【小题 2】 试题分析: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以 “去年 ”、 “今朝 ”的辞意宕跌,追怀 “去年紫陌朱门 ”,即在京都朱门府邸的欢爱相聚,两情依恋 如春风搓柳。而今朝呢?已然 “雨魄云魂 ”,雨散云消化为缥缈魂魄啦! “断送 ”二句写生者之悲痛:今朝依旧是春风搓柳之美景,自今后再不堪目睹,见之断肠伤神,一生都将相思憔悴矣。最难堪黄昏凄寂,不知此生将消受多少寂寞黄昏?真是沉痛哀绝,再无欢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
35、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 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从民俗文化到自然风光,从经济开发到转型升级, “擎海西、拓福地、勇开先、谋超越 ”,福州,这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形成了开放博大、 的城市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落脚,繁 后代。作为后代的我们, “要进一步 抓好项目、 抢抓机遇、 解放思想、 加速提升 ”,发挥福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
36、的龙头作用,切实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永不满足,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让福州更有 “福 ”。 【小题 1】请在横线 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 语: 【小题 2】请在横线 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小题 3】将划线句子正确排序 : 答案: 【小题 1】兼容并蓄 /兼收并蓄 /海纳百川 【小题 2】衍 【小题 3】 【小题 1】 试题分析:联系前文 “从民俗文化到自然风光,从经济开发到转型升级, “擎海西、拓福地、勇开先、谋超越 ”,福州,这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 ”说明了这各城市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
37、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日积月累。而我们做成语试题,既要正确理解意义,更要全面把握语言环境。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前后文,可以知道,作者的意思是我们的祖先在这里扎根,繁衍后代,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对于汉字的识记和书写不能凭感觉,应该根据词语的意思去理解,字离不开词。同时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还要注意积累。 【小题 3】 试题分析:根据逻辑关系,可知:凡事要想做好,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然后还 要结合一定的外界环境,抓住机遇,确定目标,最后才能加快速度。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正确解答语句的连贯和衔接题
38、,首先要弄清楚语段说的什么。叙事时,要搞清当事人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景物时,要抓住它的特点。论述一个观点的,要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其次,要分析表达形式与方法,弄清怎么说。要舍得费精神去揣摩,比较上下文各句之间的关系和词语含义,特别是关键词语、句子所蕴涵的消息,注意语意条件,根据说话的目的、对象、场合、范围、情景等因素去选择接句,选出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 题。( 3分) 以下是某校记者团为本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撰写的新闻稿,其中存在语病与不得体的现象,请找出并改正。 2011年 12月 4日,为关爱与保护熊猫, 该校高二学生 30多人自发组成大熊猫保护志愿者
39、队伍, 前往福州熊猫世界参与保护大熊猫活动。 本次志愿者活动中,熊猫世界陈玉村主任荣膺我们的活动指导, 在他的分配下,我们三到四人分为一小组,为熊猫世界清理粪池、修剪树木、拔草、捡垃圾、清洁地板。 我们深刻认识到,把关爱动物落到实处,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持续改善。 我们会继续用我们的爱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 ( 1)将第 句改为 。 ( 2)将第 句改为 。 ( 3)将第 句改为 。 答案:( 1) “该 ”改为 “本 ”( 2) “荣膺 ”改为 “担任 ”( 3) 去掉 “能否 ” 试题分析: “该校 ”应该是局外人的叙述,而本文记者是本校记者,因此应改为“本校 ”。 “荣膺
40、”与 “活动指导 ”搭配不当,应改为 “担任 ”。 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 考点: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点评:本题不仅要考虑到语法结构的错误,还要注意用语是否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 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名著导读 简答题。( 5分)(两题选做其中一题) ( 1) “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 ”请
41、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5分 ) 答: ( 2)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 “妙计 ”是什么?又 为何 “陪了夫人又折兵 ”?请简要叙述。( 5分) 答: 答案:( 1)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 1分)。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 2 分)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2分) ( 2) 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 1分)都督
42、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2分) 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 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 2分) 试题分析:要想把本题答对,首要的前提是对三国演义的情节比较熟悉。然后根据题干选定情节的范围,以此作为自己答题的出发点,同时还要注意复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语言高度概括,只需要把情节的大概内容复述清楚即可,不需要把细节问题也写出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
43、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 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 梁惠王上)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
44、。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 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 离娄下) 【注】 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小题 1】下列有关上面两个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认为,舜事尧是为臣的行为准则,尧治民是为君的行为准则。 B孟子认为,历史榜样是人们效法和遵循的准则,不依榜样行事,就会失去规范。 C孟子用对比的手法一正一反地告诉齐宣王如何才能让臣子在他死后为他服孝。 D孟子用 “寇雠何服之有 ”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小题 2】上面两个选段内容所体现
45、的孟子思想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第一段文字对君臣双方各自提出了要求:无论为君为臣,都要取法尧舜,自我完善。第二段文字强调君王要视臣如手足。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的思想。 【小题 1】 试题分析:孟子用 “寇雠何服之有 ”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 “筛选与整合 ”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因此一定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 【小题 2】 试题分析:第一段文字: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
46、矣 ”意 思是: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第二段文字: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 ”说的是君王要善待臣子。两段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的思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 “观点态度 ”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参考译文】 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 已。不以舜事奉尧的做法来事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治理民
47、众的做法来治理民众,就是虐害自己的民众。 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 ;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像对待仇敌一样对待臣下。君臣之间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2 分) 【小题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屈原离骚) 【小题 2】暮暮之初, ,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 3】耳得之而为声, ,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小题 4】层峦耸翠 ; ,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5】过蒙拔擢, , ,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小题 6】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答案: 【小题 1】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小题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小题 3】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小题 4】上出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