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31616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九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 ( 5分)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献帝不甘心受曹操控制,在衣带中放入诏书,令国舅董丞设计除掉曹操,董丞被家奴告密,谋杀曹操之事败露。曹操就杀了董丞全家,怒气未消,还杀了董贵妃并宣布,从此以后,外戚不奉旨进宫者斩。 B诸葛亮 “隆中对 ”的内容:曹操挟天子以令广土众民,占着天时,孙权据有江洒,占着地利,而刘备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可占人和。应当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采取据蜀联吴搞曹的策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以图中原

2、。 C关羽死后阴魂不散。一个月白风清之夜,玉泉山普净长老忽见关羽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在空中大呼: “还我头来! ”关公之灵受普净点化皈依佛门。东吴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曹操打开装着关羽首级的木匣,见关公面如平日,笑问: “云长公别来无恙! ” D汉献帝被迫 “受禅台 ”,让位于曹丕。曹丕 即位后,改国号为大魏,追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令其即日离开京城,不宣召不得入朝。 E. 孟获被放回去以后,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孔明派马岱偷渡泸水,有董荼那做内应,一举擒住了孟获。孟获不服又被放回,这次他让弟弟孟优前往蜀军营中偷袭,不料被孔明识破,孟获第三次被擒。 【小题 2】简述题(二选一)(

3、5分) ( 1)关羽拒绝联姻后,东吴采取了什么行动?关羽又是怎么死的? ( 2)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 “临崩寄臣以大事 ”的相关情节。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2】( 1) 关羽拒绝和孙权联姻,孙权大怒,令吕蒙夺回荆州。 吕蒙把战士化装成白衣商人,渡江占领了荆州等要害。( 2) 关羽来抢夺荆州,却连连失败; 被困于麦城,在突围中被捉。 孙权劝降不成,便杀了关羽。 ( 2)刘备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召来诸葛亮,说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尽忠贞,继之

4、以死。刘备又嘱赵云 “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遗命刘禅与臣相从事,应 “事之如父 ”。 【小题 1】 试题分析: C“关公之灵受普净点化皈依佛 门 ”错误。 E “这次他让弟弟孟优前往蜀军营中偷袭 ”错误,是 “诈降 ”而不是 “偷袭 ”。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小题 2】 试题分析:( 1)关羽拒绝联姻后,先礼后兵,吕蒙装病,陆逊

5、故意向关羽贬低身份,致使关羽掉以轻心,攻打魏国,使吕蒙轻易骗取荆州,并与魏 国夹击关羽,使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抓斩首,并引发刘备与东吴的夷陵之战,最终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死后蜀汉一蹶不振。关羽之死:吕蒙进攻荆州,导致关羽死亡,此所谓关云长大意失荆州。 ( 2)刘备讨伐东吴,兵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临终他把诸葛亮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诸葛亮哭拜在地,表示一定会忠诚辅佐,直到死去。刘备还提醒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不可重用。他又嘱咐赵云要看好刘禅。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事诸葛亮如父。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本考点的重点是识记,识记 的对象有

6、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文学体裁。本考点虽然占分不多,但也是考卷中的一项内容,不可掉以轻心。本考点的内容应在阅读中外名著中强化识记,不能以题代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如今有一种重智商轻人格的偏见,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长,知识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么人格、品德已经过时。其实,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进行的,需要有善于同他人协作的品德和能力,需要人们遵守规则,讲究信誉。 一个知名的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 试中有一道题: “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 ”应聘者对此各陈所见,但

7、最后被录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说: 专家的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一项事业的开拓,一项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据 20%30% ,人格要素占 70%80% 。由此,人们对德才兼备又有深一层的认识,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应致力于情商的提高。所谓情商是一种稳定存在的情绪、品质和人格素质。它包括个人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个人了解自身感受、能够控制冲动和情绪波动、理智行事 的能力;面对各种艰难考验时能保持乐观自信心态的能力。如果说智商测量的是你适宜从事什么工作,情商测量的则是你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可见,青年人在走向成才的奋斗中,既要开发智力,更

8、要养成健康人格。智商如同飞鸟的双翅,情商有如翅上的羽毛, 。但丁说过: “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智商的人却没有获得成功,究其自身原因,多发生在人格的残缺和扭曲上。 【小题 1】应聘者对某题交白卷却被录用,这件事重在说明什么?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聪明的 不做胜过愚蠢的做。 B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C只要保守秘密就能获得成功。 D人格品德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小题 2】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果失去了双翅,羽毛也就无所依存,一无所用了 B如果失去了羽毛,鸟儿也就空有双翅而毫无

9、作为了 C正是有了羽毛,飞鸟才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 D双翅与羽毛相辅相成,将飞鸟托上那蔚蓝的天空 【小题 3】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 A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B一个人可以没有智慧,但绝不可以没有道德。 C道德的缺陷常可带来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D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而道德的缺陷不可填补。 【小题 4】根据文章进行推断,下面全属于 “情商 ”较高的一项是 ( ) A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B宽容大度,善解人意;遇事果决,遇变不惊。 C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求闻达,知足常乐。 D知识渊博,学富五年;行事果决,遇变不惊。 答案: 【小题

10、1】 D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根据上文 “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信息时代知识的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进行的,需要有善于同他人协作的品德和能力,需要人们遵守规则,讲究信誉。 ”,这里举这样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上述观点:当今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但要有高智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 “观点态度 ”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

11、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小题 2】 试题分析:联系前文 “如果说智商测量的是你适宜从事什么工作,情商测量的则是你在这个工作中能否成功。可见,青年人在走向成才的奋斗中,既要开发智力,更要养成健康人格 ”,这里在肯定智商的同时,更加强调的情商的重要性。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语言的连贯,是指在一个语段内,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容和形式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贯通,文笔流畅,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语言表达的连贯讲求话题要统一 :即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一致。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文段是以它为中心展开叙述的

12、。解题时,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项: “一个人可以没有智慧 ”错误。一个人没有智慧就是白痴,什么也干不成。 C项 : “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错误。智慧上的缺陷可以弥补。 D项 : “道德的缺陷不可填补 ”错误。道德上的缺陷同样可以弥补。 考点: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点评: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 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小题 4】 试题分析:原文是 “情商是一种稳定存在的情绪、品质和人格素质。它包

13、括个人驾驭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个人了解自身感受、能够控制冲动和情绪波动、理智行事的能力;面对各种艰难考验时能保持乐观自信心态的能力。 ”A 项: “多愁善感 ”不属于高情商。 C 项: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属于高智商。 D项: “知识渊博,学富五年 ”属于高智商。 考点: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 点评:根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 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谁是谁的痛 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

14、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 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 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 “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 ”父亲连连说: “我大老远

15、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 ”“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 ”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 “爸,你别乱跑。 ”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 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 “请新郎父亲讲话! ” “来了! ”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 “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

16、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 ” 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 “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 ” 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 “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 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 “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 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 ”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 “请新郎的父亲讲话! ”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

17、自己的贺词。 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小题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 “能否去参加 ”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 段中, “皱着眉头小声说 ”这一语言

18、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小题 2】第 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3】你认为小说标题 “谁是谁的痛 ”有什么含义?( 4分)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 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 照应第 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 “来了

19、”,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 “僵立在那里 ”的尴尬。 为小说最后父亲 “泪流满面 “做铺垫。 【 小题 3】 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 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 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 ”概括不准,父亲主观上是愿意而且渴望去的。 C项 “皱着眉头小声说 ”不是语言描写是神态描写, “懊恼和愤怒 ”也不符合人物心理。 E项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主题归纳也偏离了文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点 1、把握全文

20、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 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段插叙内容主要是交代了之前父亲怕给儿子丢脸而找村里最有名的教师写的、自己让别人一个字一个字教会后每天背诵一遍的发言稿的情节,丰富了父亲的形象,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从结构上来说,照应第 两段,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 “僵立在那里 ”的尴尬。还给文章最后 “泪流满面 “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本题考

21、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有:扩大文章容量、丰富文章内容;引发情节悬念,制造文章波澜;塑造人物形象,增加形象厚度;照应上文,铺垫下文等,解答本题可以从后两种情况考虑。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个题目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儿子角度来说,儿子认为父亲是自己的痛,因为父亲是文盲,而且来自于农村,怕给自己丢脸。从父亲角度来说,父亲认为儿子是自己的痛,因为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总之,当我们读完这个故事后,每个人都会心痛。 考点:理解标题的含义。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除了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培养 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标题暗示主题,

22、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如本小说就是用 “谁是谁的痛 ”引导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无论标题和主题是那种关系,只要掌握了标题和主题的关系,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抓住标题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23、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 1】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暴秦之

24、欲无 厌 学而不 厌 不 爱 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 爱 其地 始 速 祸焉 不 速 之客 革灭 殆 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 殆 或 曰:六国互丧 或 未易量 却 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 却 之 A B C D 【小题 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 3】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较秦之所 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此言 得 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 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 得 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 下咽也

25、 【小题 4】选出划线字 “而 ”不表转折的一项。 ( ) A有如此之势, 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 而 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 而 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 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均为 “满足 ”; 吝惜 /惜; 均为 “招致 ”; 将要 /怠; 有的 /许; 均为 “击退 ” 考点:理解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了同一道题中来考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

26、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 “小 ”“大 ”:形容词或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B项: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项: “日 ”“月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性的词类活用,作此类题型,要熟悉各类词的各种活用类型,其次还要不断总结活用规律。 【小题 3】 试题分析:例句和 B项均为动词 “得到 ”的意思。 A项

27、:得:适宜 ,得当。 C项:能够。 D项:能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 “意义 ”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 “用法 ”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 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 “用法 ”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 “用法 ”后 “意义 ”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 4】 试题分析: B项:表顺承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做这种题型

28、的前提是知道考查的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所以这个题和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密切相关。然后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考查意义还是意义和用法。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 、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

29、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 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

30、,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 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小题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 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 才 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 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 货殖 货殖:财物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 “吏道 ”的批评的一组是( ) 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禁制不得不详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随起 随仆,不至甚焉者 A B C

31、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 “由夺其食 ”“由竭其力 ”,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

32、赐 。 译文: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4】 ( l)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2)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 ( 3)灾祸常常是由小事情积累出来的 ,有勇有谋的人多为沉溺享乐所困 ,哪里只有宦官是这样的?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才 ”,有才能,有本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

33、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 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 2】 试题分析: 发生在作者所设想的美好的上古时代; 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 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 “张冠李戴 ”的方法,即把乙人物

34、所做 之事 “嫁接 ”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 “才且贤者 ”并非 “高隐大山深谷 ”的 “上世之士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 :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 1) “阴 ”:暗中; “赐 ”:福泽;句意通顺各一分。( 2) “由 ”:由于; “夺 ”:夺取; “竭

35、”:耗尽。( 3) “忽微 ”细小的事情; “于 ”表被动; “岂 ”表反问,哪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 ,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参考译文: 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 (虽然 )地位尊卑不同, (但 )都属于官吏。 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 (曾经 )设置官职,这 (是 )可以考查的, (是 )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

36、故。选拔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 (做官 ),然而贤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 ,诚恳相待唯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 (而做官 ),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 (之所以 )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 (是 )因为害怕 (百姓 )作乱,防范不得不严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到即使没有采邑的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

37、人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带领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 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 (这样一来 )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 (如果官吏 )强夺(百姓 )的食物, (那么百姓 )不得不愤怒; (如果官吏 )使 (百姓的 )气力耗尽, (那么百姓 )不能不仇恨 (官吏 )。百姓的作乱,是由于 (官吏 )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 (却 )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 (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 )治理天下

38、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 (虽然过去 )从事的职业不同, (但 )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 (因为百姓的反抗而 )败灭, (因此盗贼的祸患 )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 (盗贼 )有所回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 (却 )没有回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既然这样,那么怎么 办呢? (有人 )说:找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 (一时 )

39、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7分)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吴地方言 调皮 【小题 1】 “溪头卧剥莲蓬 ”中 “卧 ”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 (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 3分) 【小题 2】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技巧?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卧 ”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旁剥莲

40、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3分) 【小题 2】白描,分别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大儿锄豆,二儿编鸡笼,小儿剥莲蓬的劳作画面( 2分),表现了农民的生活之安定和美,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卧 ”字的使用最妙, “卧 ”即 “躺 ”,非常安然闲适的在溪头躺着剥莲蓬,表现了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特点,知 任意地调皮玩耍,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跃然纸上,形象鲜明。更体现了优美、宁静、幸福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

41、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小题 2】 试题分析:下片采用用白描手法,把画面拉开,描绘了农家劳动的情景: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 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描写了一幅田园生活画,优美、宁静、幸福,让人心弛神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

42、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4分) 11日晚上 7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被疯抢, 许多实体书店挂出 ( shu qng)的牌子。在国内知名网上书城,如当当网、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莫言作品已纷纷脱销,与莫言作品相关的电子书、影视剧改编作品和演讲视频也受到热捧。多家出版商表示将推出莫言作品系列。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 语文出版社率先表示,目前该社已确定或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 “莫言热 ”还波及到文化

43、领域之外,如 “高调慈善 ”的陈光标公开表示要送别墅给莫言;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 6.7亿元打造旅游带,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斥资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 【小 题 1】在 处,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 1分) 【小题 2】找出划线句子中的语病,并加以改正。( 1分) 【小题 3】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现象( 2分) 答案: 【小题 1】售罄( 1分) 【小题 2】将 “或 ”字去掉, “确定 ”和 “或 ”自相矛盾( 1分) 【小题 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 “莫言热 ”波及各领域 (2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根据前文 “其作品被疯抢 ”,再根据注音,可判断出答案:售罄。注意 “罄 ”

44、不要误写为 “磐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对于汉字的识记和书写不能凭感觉,应该根据词语的意思去理解,字离不开词。同时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还要注意积累。 【小题 2】 试题分析: “确定 ”是肯定的语气, “或 ”是 “或许 ”的意思,语气中存在两种可能性,所以与前文 “确定 ”语意矛盾。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平时应多朗读以培养语感。借助语感,对句子的正误、繁简、 优劣做出判断。还要熟知六种病句类型及它们的子类型,寻找各种类型病句的规律。 【小题 3】 试题分析:文中的种种现象都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而出现的,而且出现的是莫言红极一时的 现

45、象,涉及的各种领域。因此可以概括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 “莫言热 ”波及各领域。 考点: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点评:压缩语段要注意:( 1)概括用语应能涵盖所读材料的整体,是能体现本质特性的词语。( 2)概括用语要得体。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概括用语往往不同。议论文常用 “论述 ”、 “批驳 ”等动词;说明文常用 “说明 ”、 “介绍 ”等动词;记叙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常用 “记叙 ”、 “描写 ”、 “歌颂 ”、 “揭露 ”等动词,而且常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字面意思的概括,一部分是深层意思的概括。( 3)用语应当简明。概括的过程是化繁为简、由 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用言语来表达概括的

46、结果,必然要求简洁、明确。 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5分)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 “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 (失职 ),则去之否乎? ”曰: “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 “此非距心 (大夫的名字 )之所得为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 “此则距心之罪也。 ” 他日,见于王曰: “王之为都者 (治理都 邑的人 ),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 “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 公孙

47、丑下 ) 【小题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小题 2】文章最后说孟子 “为王诵之 ”, “诵 ”在这里的意思是 “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 3分 ) 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 陈述目的:让齐王

48、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意思相近即可 ) 【小题 1】 试题分析:其他各项均不合孟子的意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本文属于政论文,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政论文通常不直接讲道理,而是用比喻类比等方法,因此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学生适合人物传记类文章。 【小题 2】 试题分析:原文是: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 “此非距心 (大夫的名字 )之所得为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