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31621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3分) A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 暴殄天物 的犯罪行为。 B苏凤麒以他惊人的天才和不懈的努力,在天文学方面, 崭露头角 。 C为了缩短时间,突击队躲开楼房林立的大院,潜入瓦房 鳞次栉比 的胡同,出其不意,取捷径,奔袭望海楼。 D一个成年人做出如此荒唐的事,真让人 不可理喻 。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是他们的社

2、会性。 _。 _。 _。 _。 _。可见,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社会为前提。 离开了社会,人们不仅无法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而且也无法取得赖于生存的生活资料。 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 1

3、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 “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 “上瘾 ”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

4、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 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 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 活十分艰苦

5、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 “人工幸福 ”,因此多少带有 “虚拟幸福 ”的性质,甚至与 “虚假的幸福 ”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 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

6、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 “技术成瘾 ”,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我们在多巴胺的控 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

7、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目的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 16期) 【小题 1】下列对 “多巴胺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

8、术依赖或 “技术成瘾 ”的化学物质。 【小题 2】下列表述不属于 “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的一项是( )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小题 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

9、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 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C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夸大了多巴胺的作用。原文说 “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 ”, “似乎 ”不等于 “就能 ”;此外,文章结尾 “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一句也表明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D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是从其 “负面作用 ”的角度来理解

10、的,当然也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 【小题 2】试题分析: A、 B和 C三项都是围绕 “多巴胺 ”与 “人的幸福感 ”之间的“关联 ”来论述的。 D项是说用技术手段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时的局限性,而不是论述 “多巴胺 ”与 “人的幸福感 ”之间的 “关联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 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11、 C级。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作者观点提炼的能力。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 【小题 3】试题分析:第 3节中说 “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 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表明了作者对采用技术产生幸福感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疑问,而非肯定或否定。所以 D项不正确。 A项和 B项是对原文主旨的不同 角度的概括, B项的对应语句是: “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

12、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C 项的对应语句是第 3节中 “二是 ” 后的相关句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章分析和概括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充要都要搞清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俄罗斯妈妈 【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 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 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混蛋!畜生! ”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

13、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 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 ” 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 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 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 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

14、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 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 好 好 谢谢 好 谢谢。 ”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 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 可以吗? ”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 ”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

15、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 ” 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 “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

16、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 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

17、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 ”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 ”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 “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

18、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 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小题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

19、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 ”是巴甫洛夫娜对汉斯好手艺的赞许和对汉斯的牵挂,显示出她的善良、宽厚和慈爱的性格特征。 费多尔的答话反映出他对汉斯的不同态度,其与巴甫洛夫娜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他不够宽容和偏激的性格特征。(每点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3】 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

20、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 塑造汉斯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为巴甫洛夫娜对他的关爱提供依据,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铺垫。 【小题 4】观点一: “小凳子 ”线索起的作用大。 “小凳子 ”在 文中先后出现过四次,而 “送吃的 ”出现三次, “小凳子 ”勾连的情节更具体。 “小凳子 ”几乎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如守卫欲没收小凳子,战俘们帮藏小凳子,汉斯送小凳子,俄罗斯妈妈用小凳子,使情节浑然一体。 表现形式方面, “小凳子 ”不仅起到结构情节的作用,还能发挥以物寓情的作用,寄托汉斯及战俘与俄罗斯妈妈之间的深厚情谊。 观点二: “送吃的 ”线索起的作用大。 “送吃的 ”是小说中的主线索,而 “小凳子 ”

21、则是副线索。 “小凳子 ”所贯穿的情节是由 “送吃的 ”这条主线派生出来,是对俄罗斯妈妈善举的回应。 表现形式方面, “送 吃的 ”是直接描写,直接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人性美。 观点三:两条线索起的作用都大。 两条线索是平行关系,各自勾连与其相关的情节,形成小说完整的情节。 两条线索相呼应,既表现俄罗斯妈妈的慈善的行为,又表现汉斯的感激与回报,从两条线索贯穿的情节中表达化仇恨为大爱的主题。 表现形式方面, “送吃的 ”贯穿的情节是直接表现主人公俄罗斯妈妈的美德,“小凳子 ”之情节则从侧面间接表现她的美德。 【小题 1】试题分析: A,还有看楼人安德烈的指路。 C“为那里的人修了一个小广场 ”错误,

22、小广场不是德国战俘修建的。 E两人间的 “敌对 ”关 系表述错误,是由敌对到朋友,再到亲人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关键点在于对文章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答题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题支所在的语段,还要逐项排除,如内容无中生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当的或拔高等等。 【小题 2】试题分析:首先界定两人的对话,并从对话的区域内提取出自己想要的有用信息。找到信息以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对话中反映的两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只有一句对话,但是文章的前面已经用了很长的篇幅在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仁爱和宽容,而最后丈夫的出现,无非是从侧 面再次衬托俄罗斯妈妈的善良和仁

23、爱。作为一般市民的丈夫,他是普通俄罗斯人的代表,他还没能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了,他还不能超越民族,超越世俗情感,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俄罗斯妈妈的 “大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力等级 D 点评:本题看似容易,但有一个陷阱:对丈夫的分析可能会失之偏颇。俄罗斯妈妈的性格是很好推断的,前面有那么多的描写;丈夫只出现一次,且只有一句话,学生怎么入手呢?还是要从作者设置这一笔的作用上来考虑。 【小题 3】试题分析:对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的设置,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考虑五个维度:( 1)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2)对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3)对环境的作用;( 4)

24、对主旨的作用;( 5)对情节的作用。其次,要考虑两种手法:( 1)正衬;( 2)反衬。第三,要考虑人物形象的三个维度:( 1)外形;( 2)性格;( 3)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形象设置作用的分析能力,等级 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解题思路就可以解决。 【小题 4】试题分析:小说线索方面的题目的解题要点: 1、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 2、 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 3、小说思路问题,注意审清题目; 4、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 5、内容情感结构,人物环境情节;6、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7、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 8、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 9、创

25、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 10、层层推动情节,暗示故事发展。本题问的是作用,可以从人物刻画,内容情感,故事情节推进,深化主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线索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等级 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考虑不周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 古文 阅读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 “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 “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 ”太子曰: “然则何由? ”太傅曰: “请入,图之。 ”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

26、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 “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是以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 ”太子丹曰: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 溉唬 植荒苄媵 曳嵌烙诖艘玻 蚍 钣谔煜拢 樯碛诘 詹黄扔谇壳兀 恢弥 倥 堑 套渲 币病柑 蹈 侵 !摈段湓唬骸把嘤刑锕庀壬 撸 渲巧睿 溆鲁粒 捎胫 币病!碧 釉唬骸霸敢蛱 到挥谔锵壬 珊酰俊摈段湓唬骸熬磁怠! br出见田光曰: “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 “敬奉教。 ”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

27、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也,驽 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诺。 ”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燕太子丹质于秦, 亡 归 亡:逃亡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 灭口 灭口:杀死 C太子 避 席而请曰 避:离开 D 却 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后退 【小题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 3分)( ) 终不迫于强秦,

28、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避席而请 心 溉唬 植荒苄媵 br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

29、子推荐了荆轲。 【小题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是以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3)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1)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 (2)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 (3)(可 )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 1】这首诗第

30、二句中的 “敌 ”可否换成 “对 ”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5分 ) 【小题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答案: 【小题 1】不能。 “敌 ”有抵抗、承受之意,用 “敌 ”字不仅突出 “空床 ”与 “素秋 ”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 ”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 怆之情。 【小题 2】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 1)诗人借助对 “青苔 ”“红树 ”以及 “雨 ”景 “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步骤2)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 3) (步骤一,步

31、骤三各 1分,步骤二 2分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小题 1】试题分析:步骤 回答,步骤 ),用 “对 ”或其它词难以起到这种表达效果,答出效果;步骤 答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炼字题的三个步骤:析字 +代入原句释句意,析效果 +营造了什么意境(或者包含作者何种情感) 考点:本题考查炼字、炼句。 点评:炼字题一般有两种,直接点出诗句中的某个字,更多的是,要同学自己根据能力,去找出这个字。我们在解题时关注以下几种词( 1)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 “多重含义 ”的动词,多用拟人的手法 ( 2)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 3)关注生动形象

32、的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 4)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炼句题要用鉴赏的形式分析其妙处及表达的思想。 【小题 2】试题分析: 分析艺术手法三步骤:明确手法 +所在诗句分析 +表达情感(表现主旨)如果是描写,还要分析描写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点评:本题是一道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李商隐又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借景抒情,借以营造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抒发复杂而又深挚的情感。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33、语言表达 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文化取向 ”,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5分)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 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这与 “新文化的精神 ”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 “科学万能 ”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

34、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答案:以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句,表达的内容与对 “生命 ”的假设有关联。 (6分 ) 假如生命是梅,不要惧怕寒冷,要坚毅地怒放在冰天雪地中,向世界展示傲然的风骨。 答案: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自由地翱翔在碧海蓝天上,向世界宣告勇者的誓言。 假如生命是草,不要自惭形秽,要坚定地挺立在狂风暴雨中,向世界诠释弱者的坚强。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小题 1】大漠孤烟直, 。 【小题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 3】 ,城春草木深。 【小题 4】 ,自将磨洗认前朝。 【小题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小题 6】 ,千里共婵娟。 答案: 【小题 1】长河落日圆 【小题 2】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 3】国破山河在 【小题 4】折戟沉沙铁未销 【小题 5】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 6】但愿人长久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 “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 ”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些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请以 “愧疚 ”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 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