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 大音希声 。 B一代伟人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湖湘文化中 经世致用 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影响尤为深刻。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 不忍卒读。 D联通版 iPhone 4S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
2、却 乐此不疲 ,久久不愿离去。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A项,望文生义,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C项 望文生义,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D项成语用作对象。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 点评:成语多半是古汉语的遗留。有的分析其构成语素的意义及其结构关系即可确定其含义;有的则必须追查其来源,再分析其语法结构,找到其古义才行。不能用含义去理解,不能就
3、字面去望文生义。 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_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 “斜风细雨不须归 ”吧。 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 “润物 细无声 ”,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4、: “隐匿了行迹 ”后面有 “发觉不了它 ”,可见 接 ,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 放前面。后三句,由 “看看 ”到 “再看看 ”,可见 在最前;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 在 之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排列语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空间的变换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主次轻重为序。在解答选择题或做表述题时,都要注意这些方法,根据语段内部的联系作出选择,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安排语句的先后。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 10月 13
5、日,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小悦悦被两辆车相继碾压, 18名路人先后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发现后施以援手,但终因 伤势过重而去世。 B美国篮球巨星迈克尔 乔丹起诉中国运动服饰生产商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姓名权一案又有进展,此案日前已被中国法院正式受理。 C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法规,研究非法网站的特点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特点。 D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最美妈妈 ”吴菊萍受到超级明星般的社会关注,无疑证明了道德之真与人性之美天然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结构混乱,前后主语不一致,可在 “但 ”字后加 “小悦悦 ”
6、来充当最后一句的主语。 B句成分残缺,应在 “姓名权 ”前加上 “侵犯其 ”; C 句语序错误,应先 “研究 ”后 “制定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辨析并修改病句可采用语感审读法。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用这种方法做题,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敢于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二者需要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9分,每小题 3分) 今人说到笔,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钢笔、铅笔等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但
7、历史上,笔曾专指毛笔。按流传甚广的说法,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据太平御览引晋代张华博物志云: “蒙恬造笔。 ”但如此重要之贡献,史记 蒙恬列传中却无记载。博物志所云之 “造 ”笔,可释为创造,亦可释为制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秦谓之笔,楚谓之聿 ”。而 “聿 ”字在殷商时期便已现身。礼记 曲礼也有 “史载笔,士载言 ”之句。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 造笔不始蒙恬云: “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乃公允之论也 .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笔 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80年,考古工作者曾对陕西临潼的一座距今 5000 多年的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凹形石
8、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大量文物。而从彩陶的纹饰花纹表面,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因而可推断出早在此时,先人便已开始使用毛笔或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成熟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 “聿 ”字,属象形字,乃以手握住细杆进行书写之状。在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的两处战国楚墓中,曾各出土过竹管毛笔一支,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之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之笔,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区域推断,最迟在战国时,毛笔已被 广泛使用,但由于各诸侯国之间文化差异巨大,尚无统一名称。 秦定天下后,蒙恬因功 “拜为内史 ”,掌治京师。文案之事不能无笔,或许是其改进书写工具的动力与机缘。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
9、杆一头镂空,以成毛腔,再将笔头毛塞于腔内,外加保护性竹套,以便于取笔和保护笔尖,笔之形制初备。蒙恬至少在笔的改进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应无争议。另一方面,秦一统华夏,各国称谓被弃不用,而以秦称为准,从而实现了 “笔 ”的称谓之统一,亦功不可没。 回顾历史,笔之主流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时代,先为宣笔时代,后为湖笔时代。宣笔发轫于 两汉,兴起于魏晋。其时书法大兴,与制笔业相辅相成。东晋时,书圣王羲之曾撰笔经,极力推崇的 “中山兔毫 ”即宣州陈氏之笔,唐宋时期,名士白居易、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皆曾对宣笔有过极高评价。自元代始,制笔业进入湖笔时代。湖笔发轫于 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
10、州府,因而得名,善琏则被誉为 “笔都 ”。湖州府志载: “湖州出笔,工通海内,制笔者皆湖人。 ” 我国素来以文化立国,笔乃文之所出,化之利器,所以在传统社会地位突兀,内涵隽永。笔就是史官手中利器,历代史官直书所见所闻,以成信史,使后人了解历 史原貌。为维护史官的尊严和秉笔直书之权力,历代先哲前仆后继,不惜家身。中国史笔之神圣,可见一斑。 【小题 1】结合文意,下列各项中对 “笔 ”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今天,笔是一种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包括毛笔、钢笔、铅笔等,但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上,笔曾专指毛笔。 B “笔 ”本来是秦国的称谓,但是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全国以秦称为准,从
11、而实现了 “笔 ”的称谓之统一。 C在我国的历史上,笔的发展大致先后经历了湖笔时代和宣笔时代这两个重要时代, “湖州出笔,工通海内。 ”这表明湖州的毛笔在当时非常有 名。 D “秦谓之笔,楚谓之聿 ”,而 “聿 ”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属象形字,乃以手握住细杆进行书写之状,可见毛笔在殷商时期已经在使用。 【小题 2】下列各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白居易、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皆曾对宣笔有过极高评价,可见,宣笔在唐宋时期达到兴盛时期。 B因为蒙恬担任内史,掌治京师,经常处理许多文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蒙氏改进书写工具。 C礼记 曲礼中的 “史载笔 ”是
12、说笔就是史官手中利器,历代史官直书所见所闻,以成信史,使后人了解历史原貌。 D因为笔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突出,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用笔来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博物志所云之 “造 ”笔,可释为创造,亦可释为制造,然而根据文意,应解释为 “制造 ”更为合适。 B “蒙恬造笔 ”的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蒙恬至少在笔的改进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应无争议。 C制笔业的发展与书法的兴起总是相辅相成的,制笔业的发展会推动书法的进步,反过来,书法的发展又会推动制笔业的发展 D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先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会使用毛
13、笔写字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颠倒顺序,应是 “应是宜笔时代和胡笔时代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首先要清楚,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 “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其次, “重要概念 ”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第三,对 “概念 ”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 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小题 2】试题分析: A项兴盛时期应在魏晋。 B项 “为了提高工作效益 ”于文无据,
14、原文说 “文案之事不能无笔 ”。 D项颠倒因果。 “中国的知识分子常常用笔来与邪恶的势力作斗争 ”是原因, “笔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突出 ”是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主,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客观题错误项往往从 “信息残缺、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概念、未然已然、答非所问、强加因果 ”等方面设置,考生明乎此,犹如找到了钥匙。另外,选项设置一般 都不是照抄原文语句,而是换了一种说法,正确项显得 “似非而是 ”,错误项显得 “似是而非 ”,不找准 “内核 ”实难识别。 【小题 3】试题分析:推断无据, “使用毛笔写字 ”推断
15、错误,应是在彩陶上画纹饰花纹,而不是写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 点评:解答这类题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根据和基础,而不是凭空推想。试题错误选项设置常常是: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 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此类试题一般有一定难度,做题时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及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中的要求及提供的选项仔细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刘文典 :世上已无真狂徒
16、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宁 吃 仙 桃 一口,不 吃 烂 杏 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 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 “蓼汀花溆 ”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
17、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 ,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 :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
18、 :“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 ”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 一面点头一面回答 :“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 “十二万分 ”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 :“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 刘文典多
19、 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 “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 :“大学不是衙门。 ”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
20、豪言 :“我刘叔雅( “叔雅 ”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见面时,刘称蒋为 “先生 ”而不称 “主席 ”,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 :“你就是军阀! ”蒋介石则以 “治学不严 ”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 谓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
21、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 “魏晋风度 ”。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 “先生 ”而不称 “主席 ”,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 “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
22、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小题 2】刘文典作为一位 “真狂徒 ”,他的 “狂 ”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6分) 【小题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 “活庄子 ”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 ”的原因。( 6分) 【小题 4】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后人赞 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联系全文,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 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 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
23、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 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 “仙桃一口 ”;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 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 “训话 ”;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 6分) 【小题 3】 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认为天下 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 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每点 2分) 【小题 4】赞同( 1分)狂来自真才实
24、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狂来自于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 4分)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家趋炎附势,拜金,人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傲骨。(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B项涉及的原文为 “他平素藐 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 ”,这并不代表 “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本项属于无中生有; E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5、的客观题,其错误项往往从 “信息残缺、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概念、未然已然、答非所问、强加因果 ”等方面设置,考生明乎此,犹如找到了钥匙。另外,选项设置一般都不是照抄原文语句,而是换了一种说法,正确项显得 “似非而是 ”,错误项显得“似是而非 ”,不找准 “内核 ”实难识别。 【小题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筛选出描写刘教授真狂徒的相关语句,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整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 “筛选信息 ”,一是 “整合信息 ”。 所谓 “筛选信息 ”,就
26、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 “整合信息 ”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形成准确的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出题目所覆盖的范围,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语句,提取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分析文章的中心,应关注题目所覆盖的范围,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重点段,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
27、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小题 4】试题分析:首先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或不赞成。然后 要联系文本的相关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要联系社会现实来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分析文章内容入手,注重整体把握。结合文体特点,抓住关键部位:文体不同,结构特点、表现手法、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方式、位置等也不相同。就位置而言,议论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表现得相对鲜明集中;记叙文、抒情性文章一般在叙事状物中 (后 ),表现得相对曲折含蓄。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显性信息。如 “
28、认为、以为、感到 ”之类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议论文中的中心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的句 子,记叙描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 侯德云 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 “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
29、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 ”,瓦工指着窗外, “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 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 “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
30、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 “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 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
31、前借的,现在还给你。 ” 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 “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 ”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 “队 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 “谁借给他的? ” “没借。没借。 ”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 “你是不是弄错了? ” “我 ” “扛走吧,扛走吧,
32、别在这添乱。 ”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 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 “傻冒,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 ”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冬
33、之卷)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要 “我 ”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 知道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才提出这个让 “我 ”颇感为难的要求。 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 “我 ”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 D “我 ”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 “我 ”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
34、方式,意在表明 “我 ”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 家的时机。 【小题 2】文章不以 “我 ”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 “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 “我 ”最后 “总算明白了 什么呢 为什么 “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 (8分 ) 答案: 【小题 1】选 B给 3分,选 A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D、 E不给分。 【小题 2】这样写避免了作品的平直,呆板,无趣。 “我 ”住在新居的矛盾心情,使作品产生了悬念,很吸引人,让人生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
35、更强化了这块木板所反映出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引人深思。( 6分) 【小题 3】 “我 ”是一个正直、善良,办事有原则,讲信誉的人。 “我 ”思想纯真,一点也不世故;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知之甚少,完全没有油滑之气。( 6分) 【小题 4】 “我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最后明白了隐藏在这件事之后的,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自私自利的表现。对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 ,没有正义感,没有公德心,这是可悲的。广泛存在的这种态度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任其发展下去,很可怕。但 “我 ”对此似乎又无可奈何,所以明白这个问题后,只能是 “叹一口气 ”。( 8分) 【小题 1
36、】试题分析: C本文内涵相当丰富,不只是在批评那老头。 D从上下文看,队长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认定老胡说了假话,而是因为有人还木板生出了事端。 E文中找不到 “我 ”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这一信息。( 5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这类多选题,供选肢的正项和误项混杂在一起 ,所谓解题就是 “指正识误 ”。一般说来 ,“指正 ”(指认正确选项 )较容易 ,“识误 ”(识别错误选项 )颇困难。因为供选肢中所谓的 “误 ”,决不可能 “一望而知 ”,必然会以 “似是而非 ”的面目出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命题的 “设误 ”必是干扰的设置。因此 ,如果
37、把着力点放在辨误上 ,则事半功倍。 【小题 2】试题分析:这是篇小说,当考虑情节的安排。可从情节的叙述方式去考虑问题。这是倒叙,能使作品产生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本题属于分析小说的作品结构,考查的是情 节的安排。考查情节,重点在分析其作用上。分析其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 【小题 3】试题分析:从 “我 ”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来分析。先在文中找出这些相关的地方,然后概括归纳,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
38、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人物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不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说来,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为: *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另一种是 “简要分析 ”或 “具体说明 ”,答题的模式: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 +阐述(在原文中找)。答人物形象作用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角度: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其他人物的烘托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 【小题 4】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语境义,即
39、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 “言外之意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在考查中,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和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词语、句子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来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便饰巾 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 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
40、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 曰: “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 “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言毕奔。咨追以物与之,不及 。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 保 芍 市 玻 汾撕颍 刹晃 簟 彼椭镣危 静患埃 街鞑驹唬骸罢跃 兀 窆 绮患 匚煜滦 奔雌 罚 分炼 !俗杀希 枪榧摇 u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 ,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
41、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乃遗书敕子胤曰: “ 但欲制坎,令容棺椁,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勿卜时日,葬无设奠,勿留墓侧,无起封树 ”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家,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注 饰巾出入:以幅巾戴头上,不加冠冕,出入朝廷。 【小题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所犯无状, 干暴 贤者干暴:凌犯,侵扰 B朝夕无储,乞少 置 衣粮置:添置,置办 C之官, 道 经荥阳道:取道 D 彼椭镣 u次,望尘不及次:旁边 【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赵咨 “有孝行 ”的一组是( )( 3分) 大司农陈奇举咨至
42、孝有道,仍迁博士 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 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来源 :学 科 网 告其故更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赵咨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孝行,因而州郡都推举他为孝廉。尽管他不愿接受召举,但后来又经陈奇举荐,还是出来做官了,并且不断升迁。 B赵咨在强盗打劫时,怕母亲受到惊吓,先到门口迎盗,表现了他的 “孝 ”;他做过官,可家里非常清贫,又表现了他的 “廉 ”。 C赵咨上任东海相经过荥阳时,不因为曹 痹 约盒 簟 备械胶懿牙
43、谷欢 鹿儆。 返蕉 菁 宰珊蟠枪倩丶摇 D赵咨因病免职,回家率子孙种田,用自己的德行让强盗惭愧,几次推让官府授职,所以越发被朝廷推重。 【小题 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3分) 言毕奔。咨追以物与之,不及( 4分) 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1)赵咨因病被免职还乡,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田来养家糊口。( “以 ”, “病 ”各 1分,句意 1分)( 3分) ( 2)强盗们说完就跑了。赵咨追出门,把东西送给他们,没有赶上。( “以 ”,“与 ”, “及 ”各 1分,句
44、意 1分)( 4分) ( 3)赵咨被当时的人尊重到了如此地步。(句式 1分,句意 2分)( 3分) 【小题 1】试 题分析: “置 ”应为 “留下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但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 【小题 2】试题分析 是表现赵咨的清廉俭朴, 表现赵咨受人尊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45、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考生要按照 “题 文对应,由文及题 ”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筛选标准,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明确陈述对象,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把握整体含义,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 【小题 3】试题分析: “曹 痹 约盒 簟崩斫獯砦蟆!白芍 市 病辈皇撬挡 毙 宰尚 撬挡 笔钦宰晒 味鼗 吞 厥蓖萍龅男 br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6、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做这类题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小题 4】试题分析: 句 “以 ”“躬 ”和 “养 ”为翻译的重点,以,因为;躬,亲自;养,养家糊口。 句 “以物与之 ”和 “及 ”为翻译的难点,以物与之,把 东西送给他;及,赶得上。 句为被动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级。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
47、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是东郡燕地人。父亲赵畅,曾为博士学官。赵咨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讲孝道。州郡征召推举他做孝廉,(他)并不去就职。延熹元年,大司 马陈奇认为赵咨特别孝顺讲道义而推举他,(因而)他也升迁为博士学官。灵帝初年,太溥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诛杀,赵咨于是告病辞职离去。太尉杨赐特别征召他,让他头戴幅巾,不加冠冕,出入朝廷,让他参与议论(朝政),把他推举到很高的地位。(赵咨)多次升迁至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还乡,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田来养家糊口。有强盗曾经晚上去他家抢劫,赵咨害怕母亲受惊,于是先一步到门口迎接强盗,同时为他们准备饭食,谢罪说: “老母亲年已八十,有病需要护养,家里很穷,天天无过夜之粮,希望你们稍微留点衣物粮食。 ”对于妻子儿女及其他东西, 一样也没有请求(强盗)留下。强盗们都觉惭愧,深深感叹,跪着告辞说: “我们做事不太像样,侵扰了贤德之人。 ”说完就跑了。赵咨追出门,把东西送给他们,没有赶上。(赵咨)因此更加出名。(后)被征召为议郎,以身体有病而推辞到任,皇上下诏恳切责备,州郡长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