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1626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鸣沙山看见的月牙泉。 。忽地,惊起一池白鹤。 那水极蓝,不能见底 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 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扔一小块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横线上应填入的这几句话是在语段的中间,因此,需联系横线上下的具体语境来判断。从横线的上下句来看, 句应该分别排在句首和句尾,这样就可以排

2、除 CD两个选项。 句用一个比喻,写出了水池的幽深,与 “水极蓝,不能见底 ”相应,故应放在 句后。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 句应放在 句后。答案: B。 考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次 E级。 点评点评:句子的衔接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要特别把握句首与句尾的关键词,关注句中的语序词、代词等重要词语。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一致, 句序合理,衔接、呼应自然。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受不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他想到乡下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享受一下 夙兴夜寐 的恬淡生活。 B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演绎了多少 如

3、泣如诉 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气概。 C虽说已经到了二月,我们这里却还是 春寒料峭 ,刚刚暖和了没几天,又刮来了一阵冷风,一连下了好几天冷雨。 D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 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不符合语境。夙兴夜寐,形容勤奋辛劳。 B项,使用对象不对。如泣如诉,形容声音悲凉凄切。 C项,春寒料峭,指初春的寒冷。 D项,望文生义。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

4、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 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新华文摘在促进思想解放、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受到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和知识界的关注和信赖。 B不但这里的蔬菜新鲜并且价格低廉,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你也不妨和商贩们讨价还价一番,往往你就能用令你满意的价格买到你想要

5、的蔬菜。 C在阔别 1992年的辉煌后,中国女篮能够再次成为世界四强,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队员的年龄结构的合理及世界级中锋 陈楠的进步造成的。 D园中院吸取我国石窟艺术和广州雕塑技艺的精华,融现代建筑技术与园林艺术为一体,把室内层楼变成了花草烂漫,泉涧轻流的岭南田园胜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不合逻辑。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和知识界这几个概念不能并列。 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 “不但 ”和 “并且 ”连接的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蔬菜 ”,即主语相同,因而 “不但 ”就应放在 “蔬菜 ”的后面。 C项,句式杂糅。应把 “造成的 ”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6、。 点评:临场辨析语句是否有病,要掌握分析的方法,如:主干枝叶梳理法,就是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先紧缩出句子的主干,看主、谓、宾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有问题,再检查枝叶,看修饰成分是否语序得当,修饰是否得当。还可以用语感审读法,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语句的说法有些别扭,就要进一步的分析比较,从理性上明辨。 现代文阅读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 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

7、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 灌婴传也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又 “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 “自度不得脱 ”,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 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

8、、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巧借一 “欲 ”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 “身死东城 ”,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

9、犹在,定远县志载: “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 ,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小题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

10、羽东城突围的可 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 “身死东城 ”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小题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 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

11、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试题分析: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筛选并整合信息,除了对文本理解和把握外,还要对选项进行逻辑判断:对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对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上思考判断。 【小题 2】试题

12、分析: 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 C却没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瞄准目标语句, 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要点有二:一是从搜索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加工综合,使答案:简明扼要,准确到位;二是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的答题信息,要我们透过文意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 【小题 3】试题分析:项羽应该是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 点评:具体说来, “分析 ”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

13、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概括 ”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 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本文的主题就是探求项羽死于何地,因此,作者的观点态度很简单,就是明确项羽的死亡之地。因而,把握这点就可以了。 病 人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

14、。 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 “受不了 ”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 7 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 “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 “双层停 ”。说话间已经到了 8层

15、。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 “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 8 层走到 7 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 “这人真多事! ”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 “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 12层呢? ”她主动接过来说: “是的,往左拐。 ” 电梯到了 14 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 “请等我一下 ”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

16、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 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 “啪 ”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 “神经病! ”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 “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 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旁边一位中年男士点了点头: 嗯,难怪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 “真烦人,早就应该把她甩掉了。 ”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小题 1】下列对于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 “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等

17、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B “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一句意在讽剌部分素质低下的人民教师,绝非闲笔。 C “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 ”为后文埋下伏笔,暗含 “大家 ”对 “她 ”共同的 不屑与奚落。 D结尾处 “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一语饱含了作者无尽的揶揄与讽剌,暗示了主题。 E、 小说巧妙地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以小见大地表现出 “她 ”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小题 2】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 “她 ”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简要分析。(不少于三点 6分) 【小题 3】小说中写

18、到 “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 温 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 6分) 【小题 4】小说以 “病人 ”为题,写 了两种人 作为病人的 “她 ”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 ”。作者这样写,意图是什么?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她虽然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 1) “郁金香 ”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 ( 2)一双平静而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 ( 3)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 ( 4)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 表现

19、她举止优雅。 ( 5)坐电梯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现她举止优雅,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 【小题 3】( 1)对前文情节内容的补充,语意更进一层表明她处处替人考虑周全与电梯里的其他人的言行形成对比。 ( 2)暗示读者对心灵的抚慰远胜过对身体的治疗,升华了主题。 【小题 4】创作意图: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 “正常人 ”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治疗。 看法示例:心灵精神上的疾病更可怕。生理上的疾病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发现并治愈。而思想上,道德上心灵的疾病难以

20、发现,而且很难治 。所以我们不能只追求身体上的健康,更要重视思想道德健康。社会是一个集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帮助。方能营造和谐的芬围。而这一切都是从我做起。 【小题 1】试题分析: B 推测之句只是从侧面表现她典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E 小说并非突出她带病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而是通过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小题 2】试题分析:做本题时, 要认真地梳理文本,在文中找出 “她 ”相关的典型的细节描写

21、,并结合此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比如 “郁金香 ”的环境烘托,突出她对生活满怀热情。一双平静而清澈的大眼睛,折射她纯洁善良在医院门口看书,表现了她优雅的修养气质风起时,轻合书本,叠好报纸, 表现她举止优雅。坐电梯的一系列行动,无不表现她举止优雅,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最后,可对 “她 ”作一个总括式的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小说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读者再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 、语言、心理活动等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的性格特点,把理清其背景,知道其前因后果,揣摩其这样做的用意。如果是就某处来分析,不要忘记上

22、下文这样的具体语境。 【小题 3】试题分析:情节的安排主要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小说中写到 “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作者安插这一情节,目的是为了更一步地表现 “她 ”处处替他人考虑周全的高尚品德,并与 “她 ”周围的人的言行形成对比,从而又反衬 “她 ”的崇高。进而暗示读者对心灵的抚慰远胜过对身体的治疗,升华了主题。在结构上,它既是对前文情节的有力补充,同时 也与其他人的言行形成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本题属于分析小说的作品结构,考查的是情节的安排。考查情节,重点在分析其作用上。分析其作用,有单从情节本身进

23、行的,也有把情节考虑进去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 【小题 4】试题分析:小说以 “病人 ”为题,写了两种人 作为病人的 “她 ”与作为健康人的 “大家 ”。这两种人,一个是身体有病但思想健康,心地善良,对生活满怀热情,举止优雅,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病人;一种是身体健康但 却思想上、心灵上、道德上有病的人。作者写这两种人,显然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治疗。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 “正常人 ”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冷酷和自私,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因而,心灵精神

24、上的疾病更可怕。可以此为观点,谈认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级。 点评: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

25、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文言文阅读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

26、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 夷 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 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 之 相:帮

27、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 者 名:说明白。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予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孰能讥之乎? B余 于 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 险远 C古人 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 之 不存 D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 以 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 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 “其孰能讥之乎 ”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 “尽吾志

28、 ”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 “志 ”,有 “力 ”,有 “物 ”的帮助,做到 “尽志无悔 ”。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小题 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1)( 4)各 2分( 2)( 3)各 3分) (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

29、题 4】()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本来知道把先生和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和短命看作一回事,纯属无稽之谈。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 4)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取的缘故 【小题 1】试题分析:极,尽,尽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我们要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

30、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 ,也十分有用。 【小题 2】试题分析: C项,都是结构助 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代词,指自己 /语气词; B项,介词,对于 /介词,在; D项,连词,相当于 “而 ”/连词,因为,表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文言虚词。识记时,可分级识记,先把握词性,再理解意义。做题时,应看其在句子中所处位置来判断词性,再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它的意思。 【小

31、题 3】试题分析:古人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无中生有。 考点:本道试题考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等级为 C 级。 点评 :解答本题可将本题的四个选项在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和原文对比,很容易就能发现错误的选项。需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微,且会夹杂在正确的表述中,这就要求考生比对原文时要细致。 【小题 4】试题分析:这几个要翻译的句子,均来自于课文。虽来自于课文,但并不好翻译,文言现象体现得比较多:这里有通假字, “见 ”通 “现 ”,此处可译为 “露出 ”;有词类活用, “一 ”和 “齐 ”都可以看作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有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32、之间 ”为状语后置句,可译为 “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有判断 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是判断句,而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则前句式对称;有固定词组, “所以 ”,此处是 的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落实时应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翻译时要首先看有无文言句式,有句式必须按文言句式的特点去翻译。本题中的第 2 句、第 3、 4都应先判断是什么句式。文言句式往往是赋分点。然后要看有无词类活用,这也是赋分点,必须落实好。 诗歌鉴赏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

33、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此时, “安史之乱 ”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小题 1】诗歌前三联和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小题 2】诗歌题目是 “倦夜 ”,全诗不直言 “倦 ”,但处处可见倦意。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 “倦 ”意的?( 5分) 答案: 【小题 1】前三联是借景抒情。尾联是直抒胸臆。 尾联表述了诗人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小题 2】()诗歌前 三联把从月升 到月落的秋夜景象描写得历历在目,表面上看全写景,但仔细看景中还

34、有目击人 诗人,他孤栖 “卧内 ”,辗转反侧,不曾合眼,写景意为写身倦 ()当想到北方又一次蒙遭战祸,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他深切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渴求祥和,尾联直写心倦 【小题 1】试题分析: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象,因此,从抒情方式上来看,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的最后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是直抒胸臆。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其中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而抒情方式是诗歌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

35、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小题 2】试题分析:本诗写于 “安史之乱 ”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诗的前三联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 ”,没有一字写 “倦 ”;但仔细一看,读者从这幅 “秋夜图 ”中, 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 诗人自己。读者仿佛看到他孤栖 “卧内 ”,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

36、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此是心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 “倦 ”意的解读,相对来说较为定式和容易:首先确定全诗以某字统领全篇,然后以某字为中心,具体分析全诗的内容体现出某字。 语言表达 “山寨 ”是目前引

37、起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以下是一个搜索此擎中对于 “山寨 ”一词的解释,请你将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4分) “山寨 ”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案:( 1)山寨是一种产业现象 ( 2)山寨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 ( 3)山寨具有仿造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回报高的特点。 试题分析:这个长句主要是定语部分复杂,且定语都是一个动宾类的短语。因此,做本题,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山寨是种产业现象。然后,使做定语的两个动

38、宾短语分别组成句子:它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具有仿造 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回报高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这类题其实是给几个材料要求下定义的翻板。做这类题,要掌握其基本方法,这样做题就不再是难事。这类句子一般都是句子定语部分复杂,对此复杂部分,如果是主谓短语或动宾短语,可提取句子主干,直接让主谓短语或动宾短语分别成句;如果说复杂的部分是并列关系,就可以使其组成几个并列关系的短句。 仿照下面的句子,分别以 “快乐 ”、 “悲伤 ”作上下句的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4分) 示例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支红玫瑰,挫

39、折正 是那遍及枝干的针剌。 仿写句: 答案:快乐是你心中温暖明媚的太阳,悲伤则是偶尔 遮住阳光的乌云。 快乐是你梦魂牵绕的一交响曲,悲伤则是偶尔夹杂的不和谐音符。 试题分析:题目所给的词语 “快乐 ”和 “悲伤 ”是一对相反的词,因此以此为开头的两个句子也应该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再从所给的例句来看,上下两句的喻体应该是同类事物中相对的事物,最好具有包含关系。例如,乐曲与音符、大海与浪花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仿写句子,一定要审好题,搞清楚题目的外在和内在的要求。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句式、结构相同,要准确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要仔细分析内容之间的逻辑联

40、系;要注意语意连贯,前后衔接照应。具体解答时可按这三步走:分析示例性语句的具体要求;明确题干中的附带性要求;整理语句,以求表述完美。 给下面的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 18个字。( 4分)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 3尊被盗玉佛由福建省福州市警方全程护送,安全运抵海拔近千米的千年古寺 闽侯雪峰寺。 10 月 15 日凌晨,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素有 “南方第一刹 ”美誉的千年古寺 闽 侯雪峰寺崇圣禅寺大雄室殿内 3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玉佛像被盗。这 3尊玉佛系明末该寺达本法师主持兴建寺院时,由缅甸国王所赠,属于稀世珍宝。专案组民警地福建省宁德市公安局的协助下,在宁德高速公路截获被盗卧玉佛,抓获犯罪嫌疑人

41、 5人,缴获买家支付的定金9000多元。随后参战民警乘胜追击,在宁德市霞浦县追回另外 2尊被盗的坐玉佛,并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答案:三尊稀世玉佛回归千年古寺 试题分析: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是:近日, 3尊被盗玉佛由福建省福州市警方全程护送,安全运抵海拔近千米的千年古寺 闽侯雪峰寺。由此看,新闻的主体是三尊被盗玉佛。事件是玉佛被盗后被追回运抵千年古寺。这样就可确立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三尊稀世玉佛回归千年古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新闻标题的拟写,考查的是学生对新闻的压缩概括能力。对此,要把握新闻的导语部分,明确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新闻的主体;主要事件;事件结

42、果。同时还要注意,新闻标题其形式通常是一句话。 默写 默写(任选六句作答,多选多做者按其所答前六句评分,满分 6分) 【小题 1】 悠悠我心。(短歌行) 【小题 2】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小题 3】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小题 4】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小题 5】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小题 6】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小题 7】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剌秦王) 【小题 8】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 答案: 【小题 1】青青子衿 【小题 2】暖暖远人村 【小题 3】俯察品类之盛 【小题 4】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 5】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 6

43、】虽九死其犹未悔 【小题 7】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题 8】化任何春泥更护花 试题分析:本题这几句默写,均来自于课内的名篇名句,但除了后面几句外,前面几句的默写,稍不注意就会写错。 “衿 ”“嫠 ”这两个字在默写时,容易增减笔画,写错字; “暧暧 ”“沧 ”“粟 ”这几个字,则因为形近而易写成别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平时多读多背。在识记中要抓住记忆重点,就是那些容易写错的难写字、易错字、易混字、通假字、古今音同却形异字等,对这些字要手脑并用,边记边写。平时也应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避免应出现书写不够规范而 造成的失分现象。 作文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

44、中有这么一段话: “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谁又没曾 “衔过青橄榄 ”呢?在你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者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 你不也有过艰辛、有过苦涩吗?不也尝到过丝丝甘甜吗? 联系实际,以 “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 提示:叙事要有一定起伏变化,要有波澜,要善于抓住细节, 可巧妙运用景物进行渲染和烘托。 答案:略。 试题分析:关于题目的理解。 “青橄榄 ”是理解的重点,也是文章立意的重点。结

45、合提示语 “在你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者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 你不也有过艰辛、有过苦涩吗?不也尝到过丝丝甘甜吗? ”可以看出,“青橄榄 ”就是各种种样的艰辛与苦涩,坎坷与酸楚。因此,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写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艰辛与苦涩,也可以写完成任务挑战性任务过程中的坎坷与酸楚,也可以写消除误解赢得信任过 程中的艰辛与苦涩,也可以写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的艰辛与苦涩等。但是要注意, “青橄榄 ”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艰辛与苦涩,还应写出这艰辛与苦涩下的收获。 “一

46、枚 ”,不是两枚或多枚。因此,写文章,只要写出一件事,通过一件事来表达涩后甜的道理就可以了。不能多。 “我 ”,限定了写作的对象,要写自己亲历的一件事,而不是别人的,更不是听来的一件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 “两个不忘 ”是写好这类命 题作文的前提:一是不忘揣摩 “提示语 ”。提示语是引出文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 “提示语 ”对考生思维既有启发作用,又有限制作用。作文思维应始于 “提示语 ”。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切不可滥用甚至扩写提示语。揣摩提示语,旨在寻找与作文题目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领悟题旨,然后筛选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二是不忘紧扣题目的题眼。 “题眼 ”是作文的核心,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紧扣文题,首先要围绕 “题眼 ”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