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云南省玉溪一中分校高二秋季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他先是反复思考,认真研究材料,然后执笔成文,行文如 高山流水 自然流畅,受到人们一致好评。 B十年同学聚会上,大家都说王兰花越发 珠圆玉润 了,她说这些年烦心的事少,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C我们初次见到王老师便喜欢上了她,那甜美的微笑,那轻柔的动作,一看便知是个 一团和气 的人。 D现在长江地区的养殖散户不想负担处理死猪的成本,便 以邻为壑 ,把流到别的地界的河当作死猪的掩埋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用错对象。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 B使用正确。珠圆玉润:像珍珠那样浑圆;像美玉那样润泽。形容皮肤、歌喉、文笔等圆润而富有光彩。润 :润滑,光滑。 C褒贬误用。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D不合语境。以邻为壑:原指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成语误用的类型主要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语境、谦敬错位、搭配不当、自相矛盾和重复累赘等。 考点:正确使用 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 。 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 这
3、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 “青州白丸药 ”。 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 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 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来人怀念范公的依托。 治民痼疾,颇有奇效。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找准首句。 中的 “这 ”指代横线前的“范公祠 ”,所以首句应是 ,这就排除掉了 B D两项; 句是写的祠内的井, 句是写的范公祠, 两句联系紧密,所以应选 C 项。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
4、,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 “抓 ”: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朝鲜卫星发射,国际社会认为它作为联合国会员国,有义务遵守安理会有关决议,目前通过对话协商找到实现半岛和平稳定是当务之急。 B据了解,每年全球范围内发生最多 3次月食,大多数是月偏食和半影月食,月全食较为少有罕见,本次月偏食是 2013年唯一的一次月偏食。 C高三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的深层原因,恐怕是学生课外阅读少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
5、这一现状,还要在忙碌的学习间隙多读点书。 D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与国际基本接轨,但是由于多 数食品企业规模小,素质差,所以添加剂的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屡有发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残缺成分,应该在 “和平稳定 ”后面加上 “找到 ”的宾语 “的途径。 B语序不当, “最多 ”放在 “发生 ”前。成分赘余, “少有 ”“罕见 ”重复,只保留一个。C句式杂糅,删除 “造成的 ”。 辨析病句的十个看点:一、看两面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往往就在两面词上,句子中如果出现 “能否 ”“是否 ”“有没有 ”“能不能 ”“成败 ”“好坏 ”“优劣 ”这类词;我们就要仔细分析该句是否有 “一面对两面 ”或 “两
6、面对一面 ”的语病。二、看代词,病句试题中,如出现代词,我们要特别注意。要看清代词指代的对象。三、看介词,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 方位词格式,易造成主语残缺或主客体颠倒等语病。因此我们要看清介词和介词短语的使用。四、看否定词,很多句子的语病出现在否定词上,常见错误有多重否定中由于多用了否定词,而表意相反了,或者多重否定句 与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不符。五、看并列词语,有些句子的语病出现在并列词语上,有时并列短语中的某一个词语与相应的词语搭配不当;有时并列词语出现交叉关系和种属关系;有时并列词语间有一种前后对应关系,因不恰当的排列造成对应关系混乱。六、看多义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就出现在词语的多义性上,有些
7、词语因其意义和用法具有多义性,出现在句子中,往往会造成误解。七、看关联词语,有些病句的病因,往往出现在关联词语上:有的搭配不当,有的位置不当,有的强加关联词语,有的不合语境等。八、看数量短语,有些病句的病因出现在数量短语上 ,如降低 ,减少不能用倍数 ,却用了倍数 ;约数后不能有重复表述的文字却有 ;修饰不当 ,或前后矛盾等。 九、看多层定语或状语,当句字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往往造成语序不当或产生歧义。十、看副词,有副词修饰强调的句子,应该审查是否有不合逻辑和语意重复的毛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8、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 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
9、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 “急急如律令 ”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10、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 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华夷一家 ”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 ”,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 “可汗 ”,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
11、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 力,不仅在战略上使 “西北边患,荡然一清 ”,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 1】下列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
12、对西藏的正确治理,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 人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 “华夷一家 ”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 ”,
13、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 “可汗 ”。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道教术语 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 “多元一体 ”格局,有助于我们多民族
14、文化的同存共生。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A张冠李戴。原文说: “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 C与原文不符。儒家文化深深根植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D时间顺序错误。原文说的是: “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C张冠李戴。根据第四段 “华夷一家 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15、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颠倒因果。原文说的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的佳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落 价 冰 心 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 “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
16、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 ”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 “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 ”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 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 “家 ”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两年过去了
17、,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 “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 点学费不行 ” 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 “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 小方真的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 “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 钙 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
18、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 ”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 “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 ,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 ”我们也只好由她。 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 新闻和报纸摘要 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 ”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 “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 小方打断了我,说: “您不知
19、道, 破烂 才不值 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 破烂 ,一样是知识 ” 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方出场时,只见她 “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这一句话,就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和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B “我们家的老阿姨 ”出场时,人物语言特点是句式短,语言逻辑带着鲜明的口头表述方式;于是,一个形象生动、语言准确的农妇角色跃然纸上。 C小真是中学教师,她把自己的衣服 “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 ”,还教
20、“小方 ”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这只是为给 “小方 ”之后的拜金做铺垫。 D小说对 “我 ”的描写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轻描淡写,而到了文章最后一段,“我 ”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丰满和独特起米,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E两年后, “小方 ”去了一家面铺当售货员, “我 ”和小真表示 “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这里可以看出, “常来走走 ”表示的则是引出下文。 【小题 2】根据小说内容,你认为小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分) 【小题 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做 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以 “落价 ”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
21、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小方是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形象( 2分),小说开始写她想上学,攒学费说明她是一个渴求知识的青年( 2分)。后来发生变化,小方成为一个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 2分)。 【小题 3】 小说是以 “我 ”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2分) 先是 “我 ”接待小方来我家,接着在 “我 ”家生活两年( 2分);然后 “我 ”见证小方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和描写了 “我 ”和小方的对话; 最后以 “我 ”的感慨结束全文。( 2分)(可以说小方的变化为线索,言之成理也行。线索 2分,理由每点 2分,写对两点 4分,共 6分) 【小题 4】观点一:
22、这样安排非常合理。( 2分)从情节上看,小方先想学习知识、再到给我们买东西、最后说知识不值钱,体现了知识 “落价 ”了;( 2分)从主旨上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方的言谈举止的变化体现了对轻视知识重视金钱的思想,突出知识 “落价 ”了;( 2分)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方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形象恰好阐释了题目 “落价 ”的现实问题。(每条 2分,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这样安排不合理。言 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这一句话不能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等描写出来了; C项 “这只是 ”表意绝对。 E项 “常来走走 ”还有对小方关怀之意。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
23、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形象的能力。可从她的打扮及语言中分析。从开始的穿着和打扮,以及别人的介绍中我们看到她是一个十足的农村女孩。后来她跟随小真学文化,可见她渴求知道的精神,最后,她送收音机时的一番话,显示了她已随波逐流,轻视知识。答题思路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 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找出线索人物及事件,逐层分
24、析即可。本文是以第一人称 “我 ”来叙述的,所见所闻,和小方的变化,都是借由 “我 ”的眼镜看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全文的线索是 “我 ”。但是整篇文章也是在围绕小方的变化写的,先是由刚来我家的一个瘦弱羞涩的小姑娘,到后来变得爱学习,渴求知识,再到后来金钱 至上轻贱知识。所以可以从这方面去入手。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标题,也就是探究文章的主旨。文章写小方的事情,最终是为了引出文末的 “落价 ”,所以说情节安排上是比较合理的。在解答这道题时
25、,还可以从文章主旨及人物形象分析两方面去考虑。通过小方到我家来时的生涩,到后来的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后来对知识的贬低,都体现了小说以小见大的主旨。而小方这个人物是追求金钱,轻重知 识的一个人群代表,是社会一角的缩影。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
26、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 “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 “能冒难来,唯王修耳! ”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 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
27、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 “无君焉归? ”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 修复曰: “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 “士不妄有名。 ”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 (选自三
28、国志,有删改 ) 【小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游学南阳, 止 张奉舍 止:住宿 B修独将数骑 径 入其门径:一直 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 少 止少:同 “稍 ”,稍微 D因解其缚,使 诣 太祖诣:拜见 【小题 2】下列 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 “为人仗义 ”的一项是( )( 3分) 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 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
29、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 C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小题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 修复曰:
30、“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1)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来探视他们的人,王修同情他们,亲自留下来照顾,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2)王修又说: “我曾接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够让我收殓袁谭尸体,然后 (让我 )接受斩刑,我没有什么遗憾。 【小题 1】 试题分析:少:同 “稍 ”,逐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例如:“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一句中, “少 ”应为 “轻视,看不起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第 句
31、是说王修不畏强暴,执法严明;第 句说的是太祖曹操查抄没收审配等人数以万计的家财,根本与王修无关。可采用排除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错在 “请求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的表述,根据文意,应该是邻里被王修所感动,主动停止了社日活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下列关键词: “举家 ”,全家, “相 ” 他们, “隐恤 ” 哀怜(同情)抚恤, “去 ”离开。( 2) “受 ”接受,
32、 “若得 ” 如果能够, “就戮 ”接受斩刑(走向刑场或被杀), “恨 ”遗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参考译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母亲去世。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去世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王修思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知道后, 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王修二十岁时,外出到南阳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来探望他们的人,王修亲自留下来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的病好了才离去。初平年间,北海的孔融召王修为主簿,任王修为高密县令。高密人孙氏向来强横任侠,他的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有百姓被抢劫,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
33、役和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孙氏拒险坚守,差役和百姓感到畏惧不敢靠近。王修命令他们: “敢有不向前进攻的人,与孙氏一同治罪。 ”孙氏害怕,于是交出了贼人。从此,豪强们都因恐惧而屈服。荐举孝廉时,王修把机会推让给邴 原,孔融没有听从他。适逢天下大乱,这件事没有实行。不久,郡中有人叛乱。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贼人开始造反时,孔融对身边的人说: “能冒着危难来的,只有王修而已! ”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后来王修又任功曹。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孔融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他自己在房屋周围建立了防护沟,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着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
34、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十分惊愕,没有敢妄动的。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危难之时,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 归养,也没有不来的。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任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的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袁谭与袁尚有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的军队战败,向太祖求救。太祖攻破了冀州后,袁谭又叛乱了。于是太祖带领军队在南皮县攻打袁谭。王修当时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处境危急,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从事一共几十人,向袁谭那里赶。到了高密县时,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
35、,说: “没有了您,我能回到哪里去啊? ”于 是到太祖那里,请求太祖让自己收回袁谭的尸体,并把他葬了。太祖想看看王修的诚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又说: “我曾蒙受袁氏厚重的恩德,如果能够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然后再接受斩刑,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祖称赞他讲道义,听从了他。太祖让王修担任督军粮,返回乐安。袁谭被击败后,全州的各个城池都顺从了太祖,唯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顺从。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的首级,王修因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于是解开捆绑他的绳子,让他去见太祖。太祖很高兴,赦免了管统。袁氏统治之时政令宽松,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了一些财物。太祖攻破邺城 后,查抄没收审配等的家财物产数以万计
36、。等到太祖攻破南皮县后,察看王修的家,家里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太祖感叹道: “王修作为士人真是名副其实。 ”于是以礼征召王修为司空掾,司金中郎将,后来升他为魏郡太守。王修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王修病死在官位上。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 )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 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 雨脚:即雨线之意 。 【小题 1】请赏析颔联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 5分) 【小题 2】诗中写到 “谁似田家知此乐
37、”,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 6分) 答案: 【小题 1】此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写了天忽然晴了,四山原被雾幔遮住了,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上没有散去的云像人披了件衣服似的,诗人把 “山 ”和 “云 ”用人的动作和形态来写,形象生动,这样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写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小题 2】 早春时节,一场及时雨,雨过天晴,景色美好。 村子周围 黄鹂鸣叫,麦垅上紫燕飞舞,生机勃勃。 吹笛骑牛,田家早耕归来,无比快乐。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应从使用的手法、表达效果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
38、“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使用了对偶、拟人(云犹含态)、比喻(石披衣)的修辞手法,这样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写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全诗的分析概括。 “谁似田家知此乐 ”,诗人 “乐 ”包含以下内容:首联写早春时节下了一场及时雨;颔联写雨过天 晴,山石之景美好;颈联写黄鹂鸣叫,紫燕飞舞,生机勃勃;尾联写田家早耕归来,呼儿吹笛骑牛。全诗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的春景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将下面这句话改写成以 “传统的看法 ”开头的语
39、段。 ( 4分) 语言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传统的看法 答案:传统的看法使得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语 言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组句子。重组句子需要注意的是:( 1)不改变原意。( 2)句子无语病。重组句子的解题思路:( 1)弄清原句的句间关系。( 2)分析开头的词语在原句中的地位和作用。( 3)明了原句结构的调整方向。( 4)增删字词,衔接语意。 “传
40、统的看法 ”是因, “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是果,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是什么?就是 “语言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 考点:选用 、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 4分) 例句: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答案:大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百川(江河);大地有慷慨的心肠 ,才能 哺育万物。 试题分析:注意拟人修辞,前后句包含条件和结果关系;事物取自自然,所选事物
41、要具有高扬、高尚、丰厚、博大等意蕴。仿写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仿写句与被仿写句内容贯通,感情一致,风格类似。 要先分析被仿写句的结构。注意是单句还是复句?关联词语也要相同或类同。 主要被仿写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仿写句和被仿写句在字数上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 【小题 1】舟遥遥以轻 , 。问征夫以前路, 。 【小题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小题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小题 4】天长地久有时尽, 。 【小题 5】三顾频烦天下计, 。 【
42、小题 6】出师一表真名世, 。 答案: 【小题 1】风飘飘而吹衣 恨晨光之熹微 【小题 2】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小题 3】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茕茕孑立 【小题 4】此恨绵绵无绝期 【小题 5】两朝开济老臣心 【小题 6】千载谁堪伯仲间 试题分析:注意下列字形的书写: “飘飘 ”“熹微 ”“彭蠡 ”“衡 ”“浦 ”“僮 ”“茕茕 ”“济 ”“堪 ”“伯仲 ”。每句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
43、!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 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 ”他思忖: “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 ”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 ”这个人充满了喜悦, “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 ”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保持生命本色(例文一) 不禁为那张弓感到惋惜,弓受它的主人任意摆弄,无法保持自己的本色才造成了折断的悲剧。而人,可以不受别人摆布,能够保持生命的本色。 保持本色是
44、涓涓的小溪从容流淌而不像大海一样翻滚咆哮,保持本色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游戏花间而不学蜜蜂忙碌的采蜜,保持本色是欢快的鸟儿嬉戏林间而不像苍鹰搏击长空。保持生命本色,塑造一个自自然然真真正正的自己。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生命本色,才给历史增添了千斤重的分量。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精忠园两侧的大字熠熠发光,讲述着一个 “忠 ”的故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是岳飞在长吟。 “金兵未灭,何以家为? ”是岳飞在长叹。面对着皇帝软弱无能,秦桧等人的陷害,他对心中“忠 ”字本色的坚守。明月夜,小重山,风波亭,见证了岳飞的忠诚。他本可以与秦桧等人同
45、流合污,偏安江南一隅;他本可以向金军屈辱求和来换得一时的安宁。然而他没有,他始终保持着忠于大宋江山的本色。几百年的风雨淡 褪了风波亭上的点点血迹,而岳武穆忠心的本色依然展现在历史的天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零丁洋上传来了文天祥的豪言壮语,面对元兵的软硬兼施,文天祥不为名利所诱更不为死亡所惧。他本可以投降元军而后捞个一官半职,他本可以暂时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以求生还。然而他没有,他始终保持着无惧无畏的本色。几百年的波浪淹没了零丁洋上的声声叹息,而文天祥豪无畏惧的本色永照尘寰。 漫漫历史长河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它们似珍珠胜宝石,捡拾起这一粒粒珍珠宝石,像古人一样保持生命的本色
46、,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保持生命本色,让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 保持生命本色,让你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装饰有时是一种破坏力(例文二) 有些东西本身就不过于完美,才彰显了他无尽的价值,而越是被装饰得物尽其华,往往遗留的,不是一股满心的欢愉,而是一息长长的惋惜与悔恨。 一些东西一直沿用着他本身最古老、最智慧的方式来显示它的价值,它们可能不尽完美,可它们的价值往往在这里体现的,而一旦被装饰,它们就会散失所有的价值,成为一件废物。 所以,装饰有时也是一种破坏力。 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华豫之门是一个全民性、文化性的 全新艺术节目。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一位农民从陕西赴郑
47、州带来了一个宋朝钧瓷的釉罐,其影响力与征服力是任一期节目中寥寥出现的,其文学价值可见一般。可是,当评委专家接过宝物品赏时,却意外发现这宝物外表釉色清新,光彩异常,竟不像是存于泥土中几千年的稀世之物,而罐子的落款却正是宋代徽宗年间之印。后来这位农民解释说他看到罐子已经风华不再,蚀迹斑驳,遂亲自在其表面涂了一种酷似白釉的漆渍,一时间观众唏嘘不已,专家们咋舌称愕。这个宝贵的传世之宝就这样被装饰得一文不值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板桥一生 最喜爱竹子,其诗词诵赋以及名画也往往就材于竹。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偶然得到了一幅郑板桥的真作,画上昂然屹立着几株竹子,峻拔而有生机,徐悲
48、鸿看过自是喜欢,可他认为这幅画的空缺处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他就想把这幅画装点的更完美一些,他提笔蘸墨,大笔几挥,在画的空白处添了两枝竹子,可他定眼一看,画已然无有了原来的传神与生机,反倒像是一幅败笔之作。他连连忏悔,遂在画一旁题下自己的歉词。这个事例也告诉我们,装饰有时也是一种破坏力。 安徽省的一位贫穷的农民,偶然得到了齐白石的一幅真作,画面生动富有灵气,有人劝他把画装裱 一番,可他坚决拒绝,他说: “画自有其本意,我们所谓装点,其实对它也不见得有好处,还是原作好啊! ”站在哲学角度考虑,他的话也不无道理。 那个为了装饰自己的弓而把它弄断的人,应该深深提醒我们每个人:装饰有时是一种破坏力。 试题分析:材料归纳:( 1)弓:出色的、又远又准 猎人:珍惜、 喜爱。( 2)弓的外观:毫不出色、稍微笨重 猎人:可惜、 补救 别让爱变成伤害。( 3)爱的初衷 弓断的结果 立意角度: 1、正确立意角度: 猎人角度:苛求与失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