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31739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 正确 的一项是 A迤 逦 ( l) 玷 辱( zhn)酒 馔 ( zhun) 搠 倒( shu) B连 累 ( li) 髭 须( z)洗 漱 ( sh) 剜 心( wn) C 提 防( d) 彤 云( tng) 庇 佑( p)仓 廒 ( o ) D 坍 缩( tn) 濒 临( bn) 遄 飞( chun) 潦 水( lio)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注意平时大家常见的读音错误的字。 A玷辱( din) C庇佑( b) D潦水( l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

2、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 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A窠臼岛屿提炼青天白日 B整饬蝉联吸吮委曲求全 C尺牍毗邻绵密苦口婆心 D刀俎帷幕筹划通货膨涨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货膨胀。胀:体积变大;涨:水位上升,或头部充血。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 最恰当 的一组是 纯粹的抒情诗的 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我和他小学同学六年,小学毕业后,他转回了南昌老家, 再无消息。 如果中国经济变成了如某些国家的零增长或极低增长,任何 “均富 ”的思想都会变成 ,和谐更无从谈起。 帮助受难的矿工子女走出矿难阴影,把目光投向未来,并解决他们

3、实际的生活困难,政府部门 ,不能随意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 A精髓尔后空中楼阁责无旁贷 B精神而后海市蜃楼义不容辞 C精髓而后空中楼阁义不容辞 D精神尔后海市蜃楼责无旁贷 答案: A 试题分析:精髓:比喻事物的精华。精神:也可以指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但这个意义现在不常用。而后:有以后、后来、然后的意思。尔后:除了有然后的意思外,还有从此 以后的意思。 “空中楼阁 ”是指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海市蜃楼 ”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责无旁代: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强调责任是不能推脱的贷,

4、推卸。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是自己感觉道义上不能不这样做。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B电信业内人士报料, “高额吸费电话 ”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参与了不法垃圾短信公司和声讯服务台的收益分成的结果。 C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近年来 ,随着中国移民的不断增加 ,中餐馆在美国遍地开花 ,现在在美国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

5、边远小镇 ,都能找到地地道道的中餐馆。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 “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 ”; B句式杂糅,去掉 “的结果 ”; C“切忌 ”和 “不要 ”,否定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列空缺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 最恰当 的一组是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 至高无上的美 正像雕刻的美 , , , , 。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 这些都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 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 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 能够达到严格

6、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 那种完美的境地 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总说, 都以 “这种美 ”开头,句式相同,角度也一致,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说明的, 则都是从正面来说明,且 句有 “它 ”作主语, 则承前省略主语。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 错误 的一项是 A祖父死后,陈姨太以 “血光之灾 ”为由,不许瑞珏在家生小孩。大家都不愿承担不孝的恶名,纷纷赞同,觉新抗议无果,瑞珏只是一直哭,而觉慧却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家 B刘备第三次去隆中,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烧房,被旁人劝阻。刘备等了一个

7、时辰,诸葛亮才悠悠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刘备敞开肺腑,向他请教天下大势。三国演义 C大卫 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大卫的保姆心地善良的佩葛蒂 ,还有佩葛蒂的哥哥 一位善良的渔民等。大卫 科波菲尔 D唐吉 诃德与 “白月骑士 ”加尔拉斯里决斗,败北后不得不服从命令从此停止了游侠活动。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回光返照,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唐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堂吉诃德 答案: A 试题分析:觉新没有反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前 方 曹文轩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

8、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 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

9、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 ,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 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

10、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 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

11、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

12、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卢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

13、断肠。 ”(韦庄 )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 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 “摄影散文 ”。文中 “一辆破旧的汽车 ”、 “坐在车上的人们 ”、 “手托下巴的男子 ”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小题 1】下列 对文章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 的

14、两项是( 4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充满了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构成这篇文章最大的艺术魅力,是作者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 B曹文轩先生在本篇散文中,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哲学的共同轨迹:离乡 思乡 返乡,充满了对形而上的思考。 C全文既继承了古代文学淡淡的忧愁的美学意蕴,又具有当代人生创新思维的哲理性思考,语言平实通俗,主旨深刻,耐人寻味。 D第 段大量引用古代诗歌中的思乡名句,表现了 “人在路上 ”的愁苦和伤感。 E结尾用问句,表达出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喟。 【小题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15、 5分) 【小题 3】结合全文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6分) ( 1)他们正在路上。 ( 2)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小题 4】概括本文的主旨。并结合本文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2】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由人类祖先的迁徙到分析人类迁徙的原因,再又回到摄影作品写人在路上的表现 ,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小题 3】( 1) A实指远行的人们正在实实在在的道路上走向前方。 B这“路 ”也是一条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之路,虽然有的人欣然逢着顺境,但是绝大多数人免不了坎坷逆境,只好在这条路上

16、苦苦地求索。 ( 2)这是作者用细节描写的乘车人的表情。通过这一表情的描述,印证了文章第二小节所说的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 【小题 4】作者针对一幅图片,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现实的 “家 ”“路 ”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离乡 思乡 返乡 离乡。 C语言优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所谓 “立意 ”,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本题在后

17、面还有一句话,可以帮助同学们做题: “说说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这句话也可理解为 “下文展开的中心句 ”,找到了这个意思,这个题目就不难做了。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对句意的理解,一定要结合 语境,即上下文。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在阐发句意的时候,对词语的运用尽量使用文章中现有的相关词语,以免因概括不准而失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对主旨的概括要从全文出发,既全面又简洁,不能太 拢 卤旧砑幢砻鞫灾髦嫉睦斫馐遣蝗范 摹缸约旱目捶 纫 岷衔恼轮髦迹 忠 岷

18、献陨淼纳 罹 椋 荒苷箍 锰 br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 、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缬毛织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蓝色缬绢和唐代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 130 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 的大量蜡缬残幡。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

19、、绑腿等都是蜡染制成,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苗族蜡染除蓝白二色外,有的 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随着苗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了冲击。过去由于居住在高山峡谷中,苗族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只能是祖辈所创造的文化。近年来,苗族地区的过剩劳动力大批加入全国劳动力迁移大军,当他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较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以前苗族妇女画蜡染没有功利目的,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完全一致,可以说那时的苗族蜡染是一种地道的生产者为本身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

20、 术。当我们翻看苗族妇女出售的蜡染时,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新的还是老的。她们的前辈在淡泊平静的心态之下点蜡,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构图也用心良苦,整个画面精致而饱满。现在尽管还有画得不错的妇女,但比起人人都是点蜡高手的时代来说,苗族蜡染无疑呈退步趋势。经济时代改变了她们的价值观,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但新的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使苗族服饰工艺得到了肯定,服饰工艺的传承不仅关系到苗族服饰文化的保存,也关系到了苗族人谋生技能的延续,因此可以说包括苗族蜡染文化在内的服饰工艺文化 比苗族其他文化因子的发展机会更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苗族蜡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

21、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 “人化自然 ”的心灵符号。这种 “人化 ”作用沟通了人们的心灵,架起了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接起来,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愉悦。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保持发扬,还是任其自生自灭。 【小题 1】下列有关蜡染的解说 错误 的一项是 A蜡染是将麻、丝、毛、

22、棉等织物用蜡进行点绘,并放入染料缸中浸染,然后除蜡的古老的防染工艺。 B苗族蜡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反映着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世代传承,吐故纳新,近年呈退步趋势。 C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发展到现代,除以蓝白 二色为主外,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风格。 D蜡染工艺在苗族居住区广泛流行,苗族以蜡染作为主要装饰,苗族妇女是苗族蜡染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小题 2】下列对苗族蜡染呈现退步趋势的原因,分析 正确 的一项是 A原来在苗族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头巾、绑腿等日常生活物品,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已经不需要手工制作,蜡染工艺品使用范围缩小。 B苗族不断融入现代社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

23、,蜡染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这将导致蜡染工艺走向消亡。 C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被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逐渐同化的境地,自生自灭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D经济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逐渐变得功利化,近年来画的蜡染大多追求制作速度,笔画粗糙。 【小题 3】下列推断, 不符合 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国发现的蜡染文物有的在新疆有的在敦煌,这说明在古代蜡染就有可能广泛流传。 B苗族蜡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关键是点蜡时构图技能和独特工艺的延续。 C苗族蜡染呈退步趋势,这体现了苗族人在审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时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 D人们购买苗族蜡染,只需要凭直觉就可以

24、判断是传统工艺还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出题点在第三段,原文没有 “发展到现代 ”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蜡染工艺品使用范围缩小并不必然导致蜡染的退步。 B “蜡染发展得不到应有的人才保障 ”属无中生有。 C “现代的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正渐渐同化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并非是苗族蜡染自生自灭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考点: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凭直觉就可明确地判断出这是

25、新的还是老的 ”,新的也并非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原文是 “近年来画的蜡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较快,笔画也显得粗糙。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 ”师曰: “取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 奇 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 “儿 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26、。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曰: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 从 之。 居 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 ,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

27、,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 之 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 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 “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

28、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 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 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 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师大 奇 之对 惊讶 B稍 从 之追随 C 居 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居住 D人有所 遗 ,一毫弗义,弗受也馈赠 【小题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项是 A身体 而 力践夫列子御风 而 行,泠然善也 B 以 疾请还怀而彭祖乃今 以 久特闻 C从送 之 临潼而归奚以 之 九万里而南为 D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 于 门幸

29、承恩 于 伟饯 【小题 3】下列四组断句 正确 的一项是 A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小题 4】将下列三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每小题 4分)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30、】 D 【小题 3】 B 【小题 4】 ( 1)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 ( 2)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 3)人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居:停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表递进;表修饰 B因为;凭借 C代词;动词 D在,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31、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断句的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的结构,即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谓或动宾,另外,相同的句式、句首句尾的发语词、语气词也可作为断句的辅助性依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尽量用直译,直译不通的情况下才考虑意译。第一句要注意“其 ”“居 ”“馆 ”的翻译,第二句要注意 “身体 ”“动 ”“揆 ”“发 ”的翻译,第三句要注意“宁 ”“移 ”“且 ”“青云之志 ”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

32、,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 “读书是为了干什么? ”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 ”许衡说: “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 “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 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

33、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 “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 “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 “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 ”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

34、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 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诗歌鉴

35、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 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小题 1】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小题 2】诗歌围绕诗眼 “有情 ”描绘了 “风 ”的形象,结合全诗试作赏析。( 5 分) 答案: 【小题 1】托物言志,诗人以风喻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此诗人借风咏怀,寄托他的 “青云之志 ”。 【小题 2】 a上面从 “有情 ”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 “有情 ”赞其 “为君起松声

36、 ”。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首句写风的生起,以 “肃肃 ”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 “加 ”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 C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 “驱烟 ”、 “卷雾 ”、 “起松声 ”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小题 1】 试题分析:分析表现手法一定要从全篇着眼,不能只看到一两句就下结论。题目问的是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则只能答最主要的一种,一般的修辞手法最好不要作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小题 2】 试

37、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抓住 “诗眼 ”,对诗中每一联的内容都要和“诗眼 ”联系上,和 “风 ”联系上,否则很容遗漏要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语言综合运用。( 15分) 描写一个场景,表现出亲人、朋友、教师等对你的关爱。 要求: 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要有真情实感; 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 200字。 答案: 一、爸爸把我送到考级的地方,在外边等,我担心的看了看爸爸,爸爸也向我点点头,示意我放心大胆的去考。 我们在里面排队,大人们在外面等,脸上都有一种焦虑的神情。 终于轮到我了,我坐在那里。只听 “轰隆 ” 一声,我知道打

38、雷了,接着听到“哗啦啦 ” 的下雨的声音,我想:该死 !什么烂天气啊!我考试他下雨,这难道是不祥的预兆?什么呀?我赶紧停住了我的思维。开始认真看最后一次琴谱,因为我要开始第一次的钢琴考级了。我突然放下了琴谱,想:爸爸还在外面呢!外面雨那么大,不行,我这次一定要考过去,不能辜负爸爸对我的信心。 过了很长时间,我出来了,好像雨下得不是那么大了,我在人群中找着了爸爸,爸爸撑着一把伞,急切地问我考得怎么样 了,我对他说还可以,基本上都弹出来了。 二、在一个晚上,妈妈上夜班,爸爸带我去刚修建的体育场玩,那时候广场上的灯还没有安装完毕,可来健身的人们却非常多,我一到体育场边上就如同离弦的箭冲进了人海,爸爸

39、在后面喊着我,我装作没有听见,怕他限制我的自由。当我尽情地玩了一会,才发现爸爸不在我身边,顿时我才感到有点害怕,知道祸闯大了,还担心有坏人,我也不敢喊爸爸,就强忍着恐惧摸索着跑回了家,到了家,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也知道爸爸肯定在四处找我,我便坐在楼洞的一个黑暗的角落。不知道过了多少了时候,才看见爸爸提着鞋子一跛一跛 地走来,满脸的焦虑,我想:这次脾气暴躁的爸爸肯定会狠狠地揍我。爸爸看到我后,却轻轻地把我抱了起来,用嘶哑的声音对我说: “以后再出去玩,不要跑那么快,大人喊你,要马上答应,知道了吗? ”我点点头,爸爸把我放下来时,我才发现爸爸脚上流了好多血,我知道为了找我,爸爸拖着一条受过伤的腿不知

40、道走了多少路,还磨破了脚。 试题分析:场景描写,又有细节描写,应该用上点面结合的手法。不是场景描写扣 6分,没有细节描写扣 3分,少一种修辞扣 3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 4题 )( 8分) 【小题 1】 ,亦崎岖而经丘。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小题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3】愿陛下矜悯愚诚, ,庶刘侥幸,。 (李密陈情表) 【小题 4】 ,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小题 5】 ,或植杖而耘籽。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

41、: 【小题 1】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 2】潦水尽而寒潭清 俨骖 于上路 【小题 3】听臣微志 保卒余年 【小题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 门五尺之童 【小题 5】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 试题分析:注意默写的句子中不能出现任何的错误。注意难写字 “窈窕、壑、潦、骖 、皋 ”等字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 10年前杨利伟飞天那一刻。 那时, 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刚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睁大眼睛看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

42、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 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 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 “太空教师 ”。 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她经历了千百次训练和两年多的等待。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 议论文 。 要求:(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少于 7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试题分析:题目明确规定是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就不对了。 从材料的重点来看,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 心若在,梦就在; 榜样的力量; 成功背后的付出。 但这只是角度,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一个判断性质的句子,即要有所断定,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材料作文的写法,建议同学们尽量用上所给材料,不宜在材料上另起炉灶。所给材料是我们构思一篇文章的思路起点,所以材料最好用在文章的开头,并由此引出自己的思路。但材料也不宜照抄,应该适当地概括和分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