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1743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 A 遏 止 恪 k尽职守 甄 zhn别 髻 /uchch B 屏 b ng除熠 熠 y生辉 濡 r染 舳舻 zhl C 顷 q ng刻安土 重 zhng迁江 干 gn区 铩 sh羽 D 欷 xx惊魂 甫 f 定泥 淖 no横 槊 s 答案: D 试题分析:横槊赋诗 shu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

2、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项中填入下文空缺处语意最流畅适当的是 ( ) 失去邮址对很多和我有关联的人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从这座城市的消失, 。人需要亲人的交流,需要被朋友记住,失去这些人的存在就会变得虚无。 虽然我还在其中漂流,但没有 人知道我的行踪 在那样的状态人很容易照见及无助脆弱孤寂的本性。我在体验自由带来的舒展、欢畅和突破限制的快乐同时,也承担孤寂、威胁、没有安全感 没有一个城市现代人所有的通信手段的结果就是我跟外界彻底地隔绝 我就像一颗融入沙漠的沙粒,遗失在人群中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3、: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 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是对上文 “失去邮址 消失 ”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应放在最前面,排除 C、 D两项,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是总结性的句子,因此应该放在最后,排除 B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表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赤壁赋中可读到儒、道、佛思想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混合人生观,作者以主客

4、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 B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的均写于被贬后。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C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 “京味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D晦、弦、望、朔是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弦:月中分谓之弦。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 初一,又指新月。 答案: C 试题分析:茶馆是话剧。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一个高

5、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卫生组织下设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刚刚宣布,诱发癌症的主要原因是室外空气污染引起的,其重要组成部分可吸入颗粒物可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 B一杯星巴克拿铁究竟值多少价,这由供求关系等决定,权威媒体不遗余力要为中 国的消费者讨个说法,倒像是一场消费,将媒体的公信力,消费在了情绪之中。 C每天,全球有 5 5亿用户操着 75种不同的语言在 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

6、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 7000亿分钟。 D东京申奥前夕,日本福岛核污水泄漏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申奥前景一度蒙上了阴影。日本代表团多次表示核污水问题处理已受到控制,不会对人的健康带来危险。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主要原因是 引起的 ”句式杂糅,去掉 “引起的 ”。 C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 ”-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 D “处理受到控制 ”搭配不当,改为 “核污水问题已受到控制 ”。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

7、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加点成语与括号内成语不能够互换且改变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民众已如惊弓之鸟。而相关决策部门与执法部门更应该对问题食品 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监管有个一剑封喉的措施。(顾此失彼) B 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专题刊载文学艺术历史等普及性文章,但 曾几何时 ,这些文史版都统统砍掉了。(弹指之间) C幻灭完成后,茅盾对自己这第三次工作也找出了 差强人意 的两点:第一是该会职员的生活费一律平等,第二是该会有事在办,并不是点缀品。(大失所望) D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 人才内阁 作为他的垫脚

8、石,而仁公成了他的 猫脚爪 , 火中取栗 后,就被抛弃了。(代人受过)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形容在遇到问题时由于事先没有准备 充分而使事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用一句成语叫作 “顾此失彼 ”。 B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可以换作 “弹指之间 ”。 C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互换后意思完全改变,不能互换。 D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 现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代人受过: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二者可以互换。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

9、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选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梵高说: “一间暮色中的书 店,宛若黑夜中发出的光芒! ”我不求书店常挤满读者,只希望这光芒不只一束,也不只在杭州。更希望能常在书店里邂逅朋友,共同享受一券在手而忘忧的乐趣 这就是我的 “乌托邦书店 ”! B方言的式微也会导致精神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我从何处来?我应传承什么?成为操不同方言者心中隐约的疑惑。 C谁在推高中国房价?是贪婪的开发商还是精明的丈母娘? “史上最严厉 ”的房地产调控为何吃力不讨好?回顾十年房价涨跌,答案:或许招然若揭。 D为孩子预备一切物质需要就是爱的表现吗?对孩子呵护辈至,过分的溺爱,

10、实际上对他们是 一种长期、无形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为父母制造一个永远挥不去的包袱。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一卷在手 C昭然若揭 D 呵护备至。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每小题 3分,共 9分) 在万众翘首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浪潮中,北京终于率先扔下了一只靴子: 2016年中高考英语分值均有相当幅度下调。 在中国大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

11、中,英语都是设置最普遍、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引起的争议,也广泛而热烈。争议无异会带有情绪,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涉及一项教育公共政策的革新时,我们就需要多方位的理性视角,得好好 “算计算计 ”。 首先是功能的视角。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仍属强势文明的今天,英语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许多科技、文化资料和信息都以英语为载体发表和传播,因此,无论是个人视野的开阔、就业的选择,还是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英语都是有益的工具。不仅接引国外新 知需要英语,将中国科技与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于我有益,为何不学?于国家发展有利,何不广泛推行? 但收益的另一面是成本。为了使用英语这个有益

12、工具,我们需要投入多大的公共资源和个人资源?是否需要政府在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教育阶段都强制推行,是否需要在所有领域的就业、职称上都要强制考核?这中间不仅涉及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财政经费的投放,还涉及公民人生(时间、金钱)资源的分配。 成本和收益的中间则是方法与技术。当前英语考试太突出选拔功能,这种筛选,要将一部分人淘汰出去,导致了英语教育的异化。 如果一定需要在义 务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推行英语教育,如果中高考仍需要考英语,那么,怎么教育、怎么考才能使英语不仅是应付考试的 “死知识 ”,而且真正成为能熟练运用的 “活工具 ”?国民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英语?如何以对英语的真实需求为导向

13、?恐怕这些才是英语教育改革的真问题。 其次是对个体选择的尊重。现代义务教育是普惠性的、普遍性的,也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是强制性的。统一的选拔考试具有 “淘汰 ”功能,也存在强制。但教育的本义不是强制,而是通过赋予知识,给人生更多选择。 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学习英语的天分?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 习英语?是不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用到英语?仅仅为了适应选拔和筛选,孩子们是否一定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英语工具,而不仅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如果以上答案:都 “不是 ”或不一定是,岂非严重的浪费? 因此,对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或天分不在英语的人,对那些不需要用到英语的人,就不一定强制他们学英语。 国家应尊重个体

14、的选择:消极方面,对不需要使用外语的行业和领域,在大学里不要强求学英语,评职称时不要强求考英语;积极方面,对在中小学阶段实在不喜欢英语的孩子,可给他们提供别的语言选择。比如鼓励孩子学习其他外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可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学习本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第三个视角是文明的竞争。近世以来, “西学东渐 ”与西方文明的强势输出,成为世界现象。与之相适应,西方的强势,成为深受其影响的发展中世界一部分知识精英不自觉的思想底色,但对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一些民众来说,这损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由此触动了他们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强烈情绪,这是当前民众反感普遍性强制学习英语的一个背景。 但这种 “文明的焦

15、虑 ”不应导致封闭,恰恰应该更开放。一种看法认为英语 “危及 ”了中文,但问题的关键究竟是我们对英语太重视了,还是对中文太不重视了呢?实际 上,一切外语都不应是中文的敌人,过于功利的教育才是。恰恰相反,中国如果真正要成为文明的重镇甚至新的中心(之一),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全世界的语言与文明。 在可见的较长时期里,我们仍然需要英语,需要英语教育。英语教育与考试的改革,不应是 “关窗 ”,而应是 “开门 ”;不应该是政府粗放的强制推行,而是允许公民审慎选择的精明算计。如果对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考能够使我们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打开视野与心房,使我们对更多的外语(及本国少数民族语)学习持更开放的态度,

16、最终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选自南方周末 ) 【小 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人期盼的高考改革中,北京市成为先行者,顺应民意,从民众最为反感的英语教学入手,大手笔削减英语学科在考试中的分值。 B作者认为英语在中小学的学科设置中是最普遍、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这是引起争议和社会对教育不满的重要原因。 C沿用至今的中小学英语考试过于突出选拔功能,这种选拔必将使一部分人最终被淘汰无法进入下一轮的游戏中,导致了英语教育脱离了它原有的本质,沦为考试工具。 D推行英语教育改革应综合考虑让学习者能在学习工作中真正熟练运用,并满足社会对英语学习的真 实需求,而不应该在所谓的义务教育阶段推

17、行英语考试使之成为考试的 “死知识 ”。 【小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通过赋予知识,给人生更多选择。让每个人获得知识是教育的天职,人人都应该学习掌握英语,应对现在更为开放的世界。 B学习语言中,一定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多种语言选择,要鼓励孩子学习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甚至可以学习自己本国的少数民族语言。 C学习外语必然会导致本民族文化被弱化,损害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因此世界各地精英都有抵制英语学习的情绪。 D在英语文明仍属强势文明的今天学习英语是 必要的,但更应在英语教育改革中打开视野,对更多外语学习持开放心态,这样有助于中国成为真正的文明重镇。 【小题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

18、文字的内容。(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任何运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待英语改革都是不正确的。 【小题 1】 试题分析:仔细审题之后将所给选项归位,找到对应区间, A“民众最为反感 ”文中无此义,有误。 B“设置中是最普遍、学程最长 ”并不是引起争议不满的原因。D文中并没有完全否认在中学中推行英语考试。文中是 “如果一定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推行英语教育,如果中高考仍需要考英语,那么,怎么教育、怎么考才能使英语不仅是应付考试的 死知识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由文章第 10段 “国家应

19、尊重个体的选择 ” 可知, A项人人都应该学习掌握英语,不正确。 B“一定要给每个学生提供 ”原文无此意,原文是 “对在中小学阶段实在不喜欢英语的孩子,可给他们提供别的语言选择。比如鼓励孩子学习其他外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 可鼓励感兴趣的孩子学习本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 C“必然导致 ”太绝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类题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章,明确共几段话,每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可分为几层意思,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内容。本文由新一轮高考改革北京扔下的 “第一只靴子 ”( 2016年中高考英

20、语分值均有相当幅度下调)写起,接着分析了我国现有英语教育的收益与成本,进而探讨了对英语教育改革的办法,指出 “在可见的较长时期里,我们仍然需要英语 ”“英语教 育与考试的改革 不应该是政府粗放的强制推行,而是允许公民审慎选择的精明算计 ”“我们对更多的外语(及本国少数民族语)学习持更开放的态度,最终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表明对待英语的改革是绝对不能一刀切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

21、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 ,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 “揣着明白装糊涂 ”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 “北京声音 ”这一项,

22、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 “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 ”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 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

23、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 “找上门来 ”,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 “提纯 ”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 “生命 ”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 该有一个 “音库 ”,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 “音库 ”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有一些声音

24、,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 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小题 1】北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2分) 【小题 2】请从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欣赏下面的语言。( 4分)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 “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 ”又

25、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小题 3】首博这位女士为什么要搜集北京的声音,请联系文章作出适当分析。( 2分) 【小题 4】文章 的主体部分是写 “北京的声音 ”,为什么作者开头用四段文字来写 “北京的静 ”,你认为恰当吗?请从结构、内容、主题这三者中任选其中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3分) 答案: 【小题 1】( 2分)普通卑微 具有代表性 (逐渐消逝) 【小题 2】 作者运用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手艺人吆喝声的丰富精彩且富有古意和感染力,同时也突出了手艺人的自豪感。 “归还 ”“滋养

26、 ”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抒发了对北京声音的消失的理解和释然的情感。 【小题 3】 “北京声音 ”是北京文化存在的历史证据( 1分); “北京声音 ”正面临着不断 消失的局面( 1分),搜集声音,就是记录历史文化,否则,记忆会失去依靠,北京文化历史中的相应部分也会没有了证明( 2分)。 【小题 4】恰当。 结构上为下文写 “北京声音 ”作铺垫;并与结尾写声音的消失而复归于静相互呼应。 内容上题为 “声音 ”而起笔写 “静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以写 “静 ”来衬托北京气势的恢宏和积淀的深厚。 主题上突出了北京静的亘古远大,突出北京历史的深厚,更需要为此立志。 【小题 1】 试

27、题分析:从文章中, “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可以看出“具有代表性 ”; “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 微 ”,可以看出 “普通卑微 ”;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可以分析出 “逐渐消逝 ”。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指出分析的角度是手法和表达效果。 句中 “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 ”细节描写,前后对比,写出吆喝丰富有古意, “勾魂 ”,有感染力; “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 ”语言描写,告知听者他会的吆喝声不止一种,写出手艺人的自豪感。 句中的拟人手法很容

28、易看出来, “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似 乎给消逝的声音找到了去处,内心里仿佛也获得了安慰和释怀,写出了作者的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文章倒数第三段 “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表明 “北京声音 ”是北京文化存在的历史证据,而且 “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北京声音正面临着不断消失的局面。倒数第二段 “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说明搜集声音,就是记录历史文化,否则,记忆会失去依靠,北京文化历史中的相应部分也会没有了证 明。

29、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 A、点题; 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 C、设置悬念; D、增强艺术吸引力; 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F、与下文形成呼应; H、为下文作铺垫; 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题考生可以根据上述作用,结合原文从内容主题结构三个方面中任选两方面整理答案: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

30、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 16分,选择题每题 3分)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 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

31、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 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 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小题 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亟 求余作沧浪亭记(急忙) B 治 园于子城之西南(修建) C 迨 淮南纳土(到、等到) D乘时奢

32、 僭 (超越本分)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即苏子美沧浪亭 之 地也锲而舍 之 B亦治园 于 其偏徘徊 于 斗牛之间 C 而 子美之亭则施施 而 行 D乃 为 释子所钦重如此故 为 之文以志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 的花园,五代末被广陵王的外甥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建成别墅,北宋时为诗人苏子美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来僧人住在这里,沧浪亭就成了大云庵。 B本文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并于议论中见出深意,这也是此文很重要的特点。 C文章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

33、存,钱 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来衬托苏子美的沧浪亭长留天地间,由此感叹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D本文从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中,得出一个结论: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品德文章。 【小题 4】用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2分)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小题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 以为亭者。( 2分)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3分) 答案: 【小题 1】 A

34、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小题 5】 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亟 ”有两个读音,一个是 “j”急迫的、迫切的意思;一个是 “q”屡次的意思,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结合上文应翻译为 “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 ”,所以此处应为 “屡次、多次 ”的意思。文言文

35、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之:的,结构助词 代词,代镌刻之物 B于:在,介词 C 而:然而,表转折连词 表示承接 D 为:被,介词 为了,介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36、: A 原文中说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不是外甥。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 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

37、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 “是以 ”、 “以故 ”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 “姑苏之台 ”“五湖 ”“群山 ”都是名词, “太伯 ” “虞仲 ” “阖闾 ” “夫差 ”“子胥 ” “种 ”“蠡 ”都是人名, “太伯虞仲之所建 ”“阖闾夫差之所争 ”对称句式,根据这些信息这个句子的断句就容易完成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

38、“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第一个 “记 ”名词,指文章,第二个 “记 ”动词,译为 “记载 ”; “胜 ”名词,译为 “美景 ”; “所以 ”表原因,可译为 “ 原因 ”“ 缘由 ”; “为 ”动词,译为 “建造 ”。 句中 “遗事 ”古今异义词,译为 “遗迹 ”或 “遗址 ”; “复 ”动词 “修复 ”;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状语后置句,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

39、说: “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 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 ,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时代变化了,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和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曾经在这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这里争雄,子胥、文种和范

40、蠡曾经在这里经营他们的事 业,如今都不存在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 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下传了四代。他的子孙和姻戚乘机奢侈享乐,超越名位,修造的宫殿和园圃盛极一时。这些都无人纪念,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才被一个僧人钦佩重视到这般地步。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 ” 文瑛爱读书,喜欢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4分)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 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41、。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 雨岩:在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地方。这里的景色奇丽。作者在这里写了不少的词。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一生力主抗金,但由于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小题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 【小题 2】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分) 答案: 【小题 1】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我在溪边行走,影子照在溪里。青天落在水底下,天上的行云,也落在溪里,我却像在云里行走。( 2分) 【小题 2】 沉醉自然,上片中词人已经完全融身于自然之景中,和山、水深度交融了。 孤独

42、。下片中写自己 “高歌 ”而问 “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 “空谷 ”中响起 “清音 ”,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 (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然后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3、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辛弃疾的诗词,了解辛弃疾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由于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但虽然退隐,仍不失报国之志,所以虽写美景也往往会有报国无门的愤懑,考生在分析时这些信息都要考虑在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并针对这一新闻 给予 50字左右的点评。(

44、5分) 杭外学生一天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读课外书?从杭外校办,我拿到一张学生每日作息时间表,初一到高三学生全部住校,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在校的每一天都安排得密密实实,满满当当。经过了解,杭外学生在校读课外书的时间主要来自三大块:中午、下午放学后和晚自习 这也是他们最充裕的三大块时间。吃饭和运动占去一部分,剩下就几乎只有两个内容,做作业,或者读课外书。多数学生一天下来,作业花一个小时左右,看书也是一个小时左右。读课外书的时间一天不到半小时或者超过 1个半小时的,都蛮少。 答案:主要内容:杭 外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基本能保证在一小时左右。( 2分) 点评:现今中学生知识面狭窄一些师生及家长的理由是没有阅

45、读时间,然而杭外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却能保证在一小时左右令人深思。 试题分析:本题分两部分,一是概括主要内容,一是写出新闻点评。 “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就要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注,重点词语可参照: “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 ”或 “什么怎么样 ”的模式来寻找。)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本题所给文段的重点句在 倒数第二句 “多数学生一天下来,作业花一个小时左右,看书也是一个小时左右 ”,根据这个句子,答案:不难得出。写新闻点评就是要针对新闻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意见,是非分明,切

46、中要害。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内容。( 7分) 【小题 1】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 【小题 2】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小题 3】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小 题 4】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小题 5】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小题 6】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小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答案: 【小题 1】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 2】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

47、 3】百舸争流 【小题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 6】挟飞仙以遨游 【小题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嫠 ”“顷 ”“舸 ”“庸 ”“鳝 ”“挟 ”“遨 ”“知 ”等。每空 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 “公车欣赏,快乐上路 ”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贴在公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 “家 ”的小诗 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出外帮人写字赚钱。 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 爸爸是

48、 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 妈妈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要吃笔芯。 我呢? 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 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子眼 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装着温暖的生活和情感。 那么,在你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 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请根据你的经历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字数不少于 800字。 不得抄袭。 答案: 家是什么 家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船舶所能停靠的岸,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家,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