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1754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赴蚌埠二中交流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

2、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 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

3、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 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 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

4、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 “迟 迟 ” ,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 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

5、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 “绿 ”,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 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 “汤道耕印 ”的木头印章。 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

6、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 。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 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 “寒冷 ”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这样的 “寒冷 ”,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 【小题 1】第 段中用 “老 ”字修饰 “日子 ”的好处是 ( 2分) 【小题 2】第 段是文章中重要的过渡,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段过渡包含的两个层面。( 4分) ( 1) ( 2) 【小题 3】对作者的思想感

7、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第 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 段写到的 “狗 ”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 “公园长椅上睡觉 ”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 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 “不凋的绿 ”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小题 4】第 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 2分) 【小题 5】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 (3分 ) 【小题 6】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 “这样的 寒冷 ,又怎能不是一

8、种温暖呢! ”。( 4分) 答案: 【小题 1】( 2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 即可) 【小题 2】( 4分)( 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 2)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 【小题 3】( 6分) A D 【小题 4】( 2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小题 5】 (3分 )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文香港的 “苍凉、陈旧 ”作对比,表现 “寒冷 ”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

9、是为了表现北平 “接近自然 ”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答对一点 2分) 【小题 6】 (4分 ) 这句话强调: 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一种恒久、深厚的品质; 浮躁浅薄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 2分)。 “寒冷 ”与“温暖 ”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 2分) 或 :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 2分)。 或 :照应第 段、第 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 “又 ”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 2分)。 (句子的含义 2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各 1分,或语言形式及其效果各 1分,或结构形态及其作用各 1

10、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老 ”,是旧的,是有资质的 ,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用 “老 ”来修饰 “日子 ”,有一种怀旧的味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二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小题 2】试

11、题分析:两个层面,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分析内容时要结合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综合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 3】试题分析: B第 段写到的 “狗 ”是写母亲的温情。 C描写 “公园长椅上睡觉 ”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惬意生活。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是为了衬托 “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 到冷落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的能力。 点评:本题中的

12、一些句子都是断章取义的,只有认真地阅读了文章,仔细了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小题 4】试题分析:比喻的表达就是生动形象,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怎么个生动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

13、寓理三种。 【小题 5】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阐述,本文描写蔬菜 “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 ”是为了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与下文香港的 “苍凉、陈旧 ”作对比,表现 “寒冷 ”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则是为了表现北平 “接近自然 ”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想北平这篇文章。然后再将两篇文章中的关于蔬菜的描写加以分析即可。 【小题 6】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先分析句子含义,再指出句子使用了什

14、么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 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

15、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 “鉴赏 ”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3分)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 ,微之 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 之郡,与知退 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

16、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 ,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 ”予曰: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微之曰: “诚哉是言!矧 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 “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

17、峰下,两崖相Q 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 “予自 ”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 (四川忠县 )刺史。 “刺史 ”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 “司马 ”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 祗( zh)命:奉命。之:往。 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梯危缒( zhu)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矧( shn):况且。 Q:通 “嵌 ”。两崖相 Q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 题 1

18、】文章第二段,作者从 和 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2分 【小题 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 “斯境胜绝 ”的一组是( ) 2分 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寂寥委置,罕有到者 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

19、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 【小题 4】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小题 5】本文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 ”,作者借游 “三游洞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4分 答案: 【小题 1】( 2分)视觉、听觉 2分,各 1分,前后顺序不得颠倒;如果答 “形状、声音 ”得 1分。 ) 【小题 2】 2分 C 【小题 3】( 2分 ) D 【小题 4】 3分 第二段对石头和泉水的描写采用了比喻手法。比如描写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作者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描写怪石奇水,使各种景观生动逼真,充满趣味。 3分;手法 1分;作

20、用 1分;结合文章内容 1分。意对即可 【小题 5】 4分 三游洞胜境景色绮丽,世间罕有,但罕有游者、无人赏识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人才往往被埋没,寄托了自已的身世之感,感慨三人空有才华(或虽有报国之志,治国之才)却屡遭坎坷,不得重用,与此洞的遭际又有何区别呢? ( “此 ”三游洞的遭 遇 1分, “彼 ”自身遭遇 2分可参见注解 ,语言 1分。意对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从视觉角度描写。 “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 从听觉角度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

21、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以下几种:(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 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小题 2】试题分析: 不是写景。 这是感叹,不是直接写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 “斯境胜绝 ”

22、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 3】试题分析: D项 “直抒胸臆 ”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选择题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可以将选项中的内容和原文中相关的内容一一比对,找出不相符的。 【小题 4】试题分析:有了手法,才有表达效果。所以第一步先找出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根据表现手法来具体说表达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

23、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 、对比、拟人、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 5】试题分析: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意思是 “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 ”,所以,才有了另外的感慨。由三洞的遭遇,想到作者自己的遭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

24、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 “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附译文: 仅供参考 平定淮西节度使叛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忠州刺史的官职,微之从通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虢州长史的官职。第二年春天,我们各自遵命前往任职的地方,和白行简一同前去。 三月十日,我们三人在夷陵相会。第二天,微之调转船头送我,到了牢

25、关。 第二天,我们将要离别但是不忍心分别,彼此牵引着船在江上来回航行了很久。酒兴正浓,听到石缝间有泉水的声音,于是下船上岸,徒步走入崖岸缺口。开始见到的是石头,有的好像多层重叠在一起,有的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那些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接着看到了泉水,奔泻喷涌而出,那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于是我们彼此都赞成把船拴在岩石下面,带着仆人、船夫割倒杂草,清除障碍,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休息一会再向上攀登 一共四五次。上下察看,不见有人的踪迹,只有水和石头相互碰击,水流清澈,石头鲜明,像珍珠一样的水珠洒在像玉石一样的石头上,水花四溅,赏心悦目,悦耳动听

26、。从未时到戌时,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景色不愿离开。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透明精巧,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即使有敏捷(或出色)的口才,也不能描绘(或说出)这美丽的景色(或情形)。 然后,一夜没有睡觉,等到早晨即将离开,喜爱这奇异的景色(我们)依依惜别,一边感叹一边交谈。知退说: “这样的景色美妙极了,世间 还能有几个呢?为什么此洞下面和渡口相通,多年来却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 ”我说: “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 ”微之说: “这句话确实对啊。况且,人和人之间相逢是很难的,这样

27、美丽的景色也不容易得到。现在我们游人相逢和奇美的景色在这里都遇到了,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让我们各自写二十韵古体诗,在石壁上书写下来。 ”于是让我作序记叙这件事。又因为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游览这里,所以题目为 “三游洞 ”。三游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处的北峰下面,在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想要让将来喜 欢游玩的人知道,所以详细地记载这件事。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小题。( 11分)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北宋】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 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 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释】 青蛾:指南朝陈后主宫廷里的年轻

28、歌妓。 结绮临春:指陈后主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 【小题 1】诗中的 “凤凰台 ”位于今日的 (古称金陵)。标题中 “次 韵 ”是古人作应和诗歌的一种格式,请仔细观察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并调动你的阅读积累,理解 “次韵 ”特点。 ( 4分) 【小题 2】选出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 3分) A首联以 “浩浩 ”“入海 ”的眼前景来突出长江的气势和不朽,与下联衰败的人事形成鲜明对照。 B颔联写当年宫中歌妓随陈后主一起被掳离故国,而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依旧埋在江边古墓中。 C尾联写陈后主华美坚固的楼阁已无迹可寻,人们只能年年在楼阁故址向荒草诉说不尽的愁意。 D从韵脚和 “现实 怀古 现

29、实 ”的思路看,作品既符合 “次韵 ”的要求,又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 【小题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 “潮卷新沙换故洲 ”一句。( 4分) _ 答案: 【小题 1】南京( 1分) “次韵 ”是古人应和他人诗歌的一种格式,(又叫 “步韵 ”),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3分) 【小题 2】( 3分) C 【小题 3】( 4 分)参考答案:要点:指出景情关系( 1 分),具体分析( 2 分)语言 ( 1分) 这句诗景中融情、吊古伤今,写了湖水不断卷来新沙,天长日久,改换了故洲的模样,抒发了沧海桑田(时移世易、新旧更替、朝代兴衰)的深沉感慨。 【小题 1】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各句之间的韵

30、脚,看看有什么规律,然后总结出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程度和判断程度,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很好的判断并得出结论。 【小题 2】试题分析:与那寻欢作乐的陈后主一样,都无处寻觅了。楼阁的故址处,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不是人们诉说愁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 3】试题分析:第三联先宕开一笔,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阳西下时,

31、刮起了风,滔滔长江中正行着几条船,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渐渐下沉的红日也不时随着云朵晃动着,仿佛要被那风摇落下来似的。这种景象,使诗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 岂不是唯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情景关系 ”的能力。 点评: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 “景 ”,可以用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作文 阅读下面的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32、风可以吹走 一张 无助的纸片 却吹不走 一只 会飞的蝴蝶 答案: 试题分析:这个材料主要信息是:风吹走纸片,因为纸片 “无助 ”。 “无助 ”,注意一下。风不走蝴蝶,因为蝴蝶 “会飞 ”。由这两个主要信息:纸片的 “无助 ”被吹走,蝴蝶的 “会飞 ”吹不走,得出这样一个材料的主要方向,就是:我们要做一只 “会飞 ”的蝴蝶,不要被风给吹走。那么 “关键词 ”在于 “会飞 ”。蝴蝶的 “会飞 ”在于它有翅膀,能御风而翔。那么一个人要 “会飞 ”也要有翅膀,人 “会飞 ”的翅膀是什么?能御风的翅膀是什么?是思想,能辨识。有思想,能辨识;有定力,能坚守;有信念,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有勇气,能

33、抗拒,这是人的翅膀。那 么在这样的一些 “翅膀 ”驾驭之下,很多 “风 ”就为我所用,很多 “风 ”就不再存在。所以,我们大体有这么三个层次来审视这个 “会飞 ”: 第一层:借力,就是人要借助 “风 ”来为自己服务,这是借力。就像红楼梦里的 薛宝钗,她给自己的一个定位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像庄子逍遥 游 里面写到 “鹏 ”,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扶摇 ”、“羊角 ”是那种龙卷风、旋风。 “抟 ”是盘旋。那个 “鹏 ”它借助扶 摇、羊角风,它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就是借力。劝学里面也有 “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这都属于是

34、 “君子善假于物也 ”。 第二层: “自主 ”。这个 “八风吹不动 ”,或者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 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 “八风吹不动 ”,那是一种强大的定力。 有一个故事:一天苏轼坐禅,出定以后,他觉得得道了,写了一首偈子,其中有 两句: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高兴了,让童子送给佛印,渡江而去。佛 印一看,给他批了两个字 “放屁 ”。苏轼一看,很生气,自己过江找佛印去了。 佛印说, “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我说你 放屁 ,你就过江来了,你还差远 了。 ”于是苏轼再去修炼。苏轼后来能成为一个豁达的、大度的、化被动为主动 的、 著手成春的大家, 关键在于他最后

35、有一种定力, 有一种自主, 这样一种精神。 第三, “无风 ”,就是说这些“风 ”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比如说前一段 时间 “抢盐 ”风波,很多人参与 “抢盐 ”风波,助长了这次风波。那对很多人来 说这个风波不存在,无风。实际上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人,他们因为有自己的 一方天地,什么风都不存在,所以我们讲 “心中无风且无风。 ”这是最高层次, 这叫 “会飞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写作点: “做一只会飞的蝴蝶 ”, “锻造会飞的翅膀 ”, “人生该应当御风而翔 ”, “八风吹不动者, 乃真人也 ”, “定力使人生从容淡定 ”, “人生要有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 “让灵 魂自由地飞翔

36、 ”,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材料作文中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 “析材料 ”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设想法。主 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 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