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1770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堙 塞 (yn)辟 谣 (p)掾 吏 (yun)强 词夺理 (qing) B 偈 子 (j)通 缉 (j)朝 暾 (dn)宁缺 毋 滥 (w) C 应 允 (yng)穴 位 (xu)商 埠 (b)韦 编三绝 (wi) D 佣 人 (yng)腌 ()钞 票 (co)解 甲归田 (ji) 答案: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徇情钉梢明信片礼义之邦 B装订翔实水蒸气平心而论 C文身嬉笑哈蜜瓜金碧辉煌 D噩梦青睐舶来品暗渡陈仓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括

2、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艾青说: “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五里雾中。 ” A朴素集中单纯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 石破天惊 的话: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B在全球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却实现

3、了业绩上的突破,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 居高不下 ,首超千亿。 C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 另起炉灶 ,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D “山寨 ”行为容易带来损害正规厂商利益等问题,而其产品质量的 良莠不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损失,所以,有人高举反 “山寨 ”的大旗,有其合理性。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运行回归到了正常的增长轨道;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热钱炒作等风险和挑战, B公安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呼声,深入开展整治酒后驾驶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酒后驾驶的高压态势

4、,对酒后驾驶行为坚持零容忍,严格执行 “四个一律 ”。 C临近岁末,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以 “谢谢,中国! ”为题发表文章,坦言德国的经济成就是 “北京制造 ”。 D网络毕 竟是个虚拟的空间、平台,难免会有这样的质疑,相比于社会现实,网络民意是一种 “虚拟民意 ”,还是更为真实?对网络上的公众情绪,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多年来,南昌市百货大楼圣诞夜场都持续到 24时,客流屡屡爆满,当日销售量均创下本年度的最高记录。 B昨天衡水、冀州一带出现的罕见的冻雨天气,致使路面形成一层薄冰,道路湿滑,这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皎洁

5、的明月照耀下漫步于二中美丽的校园。 D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 12名无辜平民丧生。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 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

6、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 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

7、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 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

8、,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 天保和傩送都拥有 “外面的世界 ”,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们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 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

9、的几句: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美丽的翠翠 ,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 “明天 ”,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 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10、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 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

11、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 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 1】本文描述的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

12、括。( 6分) 【小题 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分)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3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2分) 【小题 3】文章的结尾说: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小题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 “湘西故土的眷恋 ,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充分展示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

13、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C作者说: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 5个 “碰巧 ”,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 “想起翠翠 ”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 “寻找翠翠 ”。 E文中写到 “过路的女学生 ”,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 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女学生乃至现代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答案: 【小题 1】( 5分)边城外的翠翠,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1分)他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

14、看法。( 2分) 边城里的翠翠,美丽,单纯,执著,忠贞。( 2分) 【小题 1】 形象地说明翠翠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而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3分) “远 ”是指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近 ”是指作者心里装着翠翠,翠翠一 直陪着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3分) 【小题 1】点题( 1分),卒章显志(含蓄点旨)( 1分)表达作者对一份自然的青山绿水,人性的静谧安详,爱情的执着忠贞,生命的纯净美好的追求。( 2分) 表达出作者对功利的时代的担忧和伤感,( 1分)呼唤一种在艰难孤寂的生活环境中乐观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生信仰。( 1

15、分) 【小题 1】 C E 【小题 1】结合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以及对翠翠的描写 “简要概括 ” 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 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抓住关键词 “断臂的女神 ” “远 ” “近 ”理解句意。 【小题 1】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结构上卒章显志,内容上表达出作者对功利的时代的担忧和伤感。 【小题 1】 A项 “湘西 ”不是本文作者的故土, “翠翠的等待 ”也不是作者与沈从文的等待;

16、B“生动形象地描绘 ”“地方色彩 ”不对; D“碰巧 ”不是 “寻找翠翠 ”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每小题 3分) “道不远人 ”: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 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 “道 ”和 “人 ”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17、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 的 “道 ”,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 “不远人 ”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 “日用即道 ”。所谓 “日用道 ”,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

18、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他的学生 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 “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 “道不远人 ”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 “万物并育而不相

19、害 ”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 “并育而不相害 ”,便要求以 “中庸之道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 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 “道 ”,新华文摘 2010年底 7 期) 【小题 1】下列关于 “

20、道 ”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 “道 ”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 B “道 ”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 C “道 ”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 D “道 ”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 【小题 2】文中不能作为 “道不远人 ”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 B孔子认为 “事人 ”“知生 ”比 “事鬼 ”“知死 ”更重要。 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 “日用即道 ”的观点。 D历史演化中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道在矢溺 ”即说 “道 ”之

21、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 “道 ”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 B “中庸之道 ”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 “为道 ”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 C道家 “四大 ”道、天、地、人, “道 ”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 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 “道 ”的实践追求过程。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 ” “抽象思辨的对象 ”不能说不存在。 【小题 1】 “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

22、。 ”我们去协调使之共存,才是 “为道 ”,才表明 “道 ”的实践意义。 【小题 1】儒、道都认为两者呈现内在联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2分,每小题 3分)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 。其体 、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 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或暂黾 M 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

23、长留 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 。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 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 !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 !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

24、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 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 呜呼 !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 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 。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 2,4,6 A尝观虞人有生致者致:抓获、捉到 B其穿巾孔箱之患孔:打洞,使动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暴:突然 D予以是益宝狸

25、矣宝:珍视,意动用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颇患之,若抱痒疾其若是,孰能御之 B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虽乏,人智其奈之何路漫漫其修远兮 D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 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或暂黾M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 B C D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在新

26、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经是富庶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严重,到处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 B作者为了彻底杜绝鼠患,曾经花了二三十天时间掘地找鼠洞,但终究没有成功,以致烦心不已,而患了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凭借人力,就是再劳累也没有抵御老鼠的办法。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2)微狸,鼠不独耗吾物

27、,亦将咬啮吾身矣。 (3)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 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 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即使敲打拍击呵斥吓唬,它们简直一点也不畏惧。 假如没有狸猫,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心啊。 如果时代不容行为端正之人,那么青天白日之下,阴谋和私欲就得以放任。 【小题1】暴:猛烈,严重 (亦可译为“残害”“糟蹋”) 【小题1】C 表反诘,哪里。 音节助词。A若:像,如同。B以:因为。D则:表因果关系。 【小题1】为狸之状;是想象中的情景 【小题1】只是“意欲”而已,实际上没有这样做;“若抱痒疾”是“如同患了痒病”的意思。

28、 【小题1】(1)“常”“虽”“略”(2)“微”“耗”“咬啮”(3)“若”“端人”“阴私”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小题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 【小题1】(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 【小题1】(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29、(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注意题干中“诗人情感变化”,由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

30、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艺术手法为借景抒情,再结合诗句最后两联分析蕴含的人生哲理 ,即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语言表达 充分展开想象,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绘成一幅秋景图。 要求: (1)结合诗句意境,运用比喻、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2)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连贯、得体。 (3)不少于200字 答案:略 默写 名句名篇填空(8分) 【小题1】一去紫台连朔漠, 。 【小题2】无边落木萧萧下, 。 【小题3】其险也如此, ! 【小题4】 ,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题5】寒衣处处催刀尺, 。 【小题6】

3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小题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 【小题8】申之以孝悌之义, 。 答案:略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一只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它已经和鸡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