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1788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 8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领导干部,对小问题也要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否则, 滴水穿石 ,小问题也会变为大问题。 B三国时,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 没齿难忘 。 C近些年来,众多电视连续剧在题材方面 陈陈相因 ,导致剧情枯燥乏味,越来越满足不了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D河南省针对 “瘦肉精 ”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他们 各行其是 ,形成合力。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

2、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对于管理者来说,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尤其是负面问题, , , , 。 , ,使信息公开有据可循,对社会关切有所交代。 第一反应是掩饰、回避,其实并不奇怪。 必须以制度的名义予以确认 处于自身形象及利益的考虑 这样的心理举世皆然,没有什么国情的差异 差异在于有无明确并且可行的制度约束 重大事 件发生后,多长时间内对外公布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多久更新 如此种种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高铁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由于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原因,高铁在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3、 B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C现在,大学生进社区后的人员流失现象很严重,待遇低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做好相关的政策配套、落实。 D金陵十三钗随着上映票房的攀升,出品人张伟平在底气越来越足的同时,说话也越来越谨慎。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一直致力于以金融的力量回馈社会的长沙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牵手 “免费午餐 ”公益活动的金融机构,日前为千名贫困生提供免费午餐。 B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出 54名全国道德模范和 260名提名奖获得者,其中 90%以上是普通

4、工人、农民、社区居民、教师、医生和军人。 C因为报道 “亚洲杯 ”的任何内容都涉及转播版权问题,所以央视不得不狠下心来放弃任何形式的报道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D近日,澳大利亚一名矿业大亨及其公司高层所乘飞机在西非失事, 11名死难者家属向航空公司提出了索赔要求。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灾难会 如期而至 :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苏轼坦然接受了,他两次游览赤壁,创作了光照千古的 “两赋一词 ”。 B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C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使美国失业率大

5、幅提高,甚至导致美国经济的萧条,对这种 祸起萧墙 的现象,美国朝野众口一词,将解除困境的希望寄托在逼迫人民币升值上。 D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名家名作大量涌现。当时,贾平凹写了很多部畅销小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 扫眉才子 。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 “以悲为美 ”,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 “变风 ”、 “变雅 ”起,历经 “盖自怨生 ”的离骚、 “慷慨有余哀 ”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

6、,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出的诗人,又按照 “美 ”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 ”(饮水诗 填词)这就揭示了 “词 ”与 “忧患(心理) ”间的密切关系。而李后主的这两句词: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 “多愁善感 ”者。他们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 “吸收

7、”了本朝社会新 “释放 ”出来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 “苦闷 ”与 “伤感 ”的另一种内容特色 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 “太平盛世 ”的词人如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 不也轻吐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 “浮生常恨欢娱少 ”的喟叹?而那位号称 “豪放 ”词人的苏轼,一曲 “大江东去 ”的高歌刚刚唱到大半,其 “尾声 ”却又立时回旋起 “人间如梦 ”的哀音 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王国维说李后主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 “俨

8、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 “忧生 ”、“忧世 ”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 “本源 ”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 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学 “以悲为美 ”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 “中老年 ”迈开了缓慢前进的步子。 “成熟 ”本就孕育着 “老化 ”,而 “迟暮 ”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 “盛时 ”,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

9、社会,故而它那“内里 ”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士大夫文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 “多愁 ”、 “善感 ”和 “深思 ”的心理气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 “国之肝肾 ”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 “国之声息 ”的文学创作(以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因此,词在初期虽常诞生于享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会变得 “乐极生悲 ”起来。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

10、 “以悲为美 ”、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中所表现的忧患情绪 ,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B对于爱情、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是贯穿诗经、离骚、汉魏六朝诗歌、晚唐诗歌的感情脉络之一。 C诗经里的 “变风 ”、 “变雅 ”,汉魏六朝诗歌的 “慷慨有余哀 ”,晚唐诗歌的“忧思宛转 ”等,都是古代诗人忧患心理的表现。 D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优秀的诗人,总是按照 “美 ”的规律,表现常人难以言尽的忧患情绪。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 填词、李后主的子夜歌,意在表明诗词与忧患

11、心理的密切关系,唐宋词人是多愁善感者。 B作者认为唐宋词人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丰厚的忧患心理精神,又接受了本朝社会新的忧患意识的影响,于是便特别喜欢抒写 “苦闷 ”“伤感 ”。 C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D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国维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唐宋诗词忧患精神的 “本源 ”,如李后主以 “血 ”写词,晏殊、冯延巳则表现出 “忧生 ”、 “忧世 ”之意。 【小题 3】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等,

12、是唐宋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的三大主要原因。 B从主观上看,唐宋词的忧患精神,是由于士大夫文人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人士,他们具有 “多愁 ”、 “善感 ”和 “深思 ”的心理气质。 C唐宋社会产生或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宋诗词里的忧患精神的社会土壤,它们往往触发文人对社会生活的忧思。 D初期的词,因为诞生于歌宴酒席等享乐的环境之中,所以常常会 “乐极生悲 ”,经常是歌宴的 欢乐,引发词人心头的 “苦闷 ”与 “忧患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第一个分句的判断错误,原文是 “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 ”,

13、意思是 “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 ”是孕育和造就无数诗人的条件或基础,但并没有说是 “唯一 ”。 【小题 1】就连试图摆脱 ”的意思是无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说 “豪放 ”的苏轼唱过了 “大江东去 ”之后也有 “人生如梦 ”的叹息,并没有说苏轼 “试图摆脱 ”。 【小题 1】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文末的意思可知,初期的词的 “乐极生悲 ”,是因为词人自身 “逃脱不了 ”“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

14、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 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1938年 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 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 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

15、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 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 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

16、的节 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 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

17、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 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

18、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 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19、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 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

20、憾之情。 【小题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 ”,其 “魅力 ”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 “就是一首诗 ”。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C(答 C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D、 E不给分) 【小题 1】 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 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 他

21、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 2分) 【小题 1】 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 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 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 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对一点给 2分) 【小题 1】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 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 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

22、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 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 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 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考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 (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小题 1】 A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 D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 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

23、 E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小题 1】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 ”“并且 ”“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 ”,就可以轻松作了回答。 【小题 1】既然题干问的是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 ”中的 “魅力 ”何在,那就要抓住 “魅力 ”在 “诗歌 ”“学术 ”“人格 ”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就可以正确作答。 【小题 1】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 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

24、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 “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 !”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 “王佐才也 !” 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首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诏书劳 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 武德八

25、年,突厥寇太原,时诸将多败,独靖以完军归。太宗践阼,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靖率劲骑三千由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 “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 ”于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碛口。帝曰: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曰: “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 ” 顷之,吐谷浑寇边。帝谓侍臣曰: “靖能复起为帅乎 ”

26、靖往见房玄龄,曰: “吾虽老,尚堪一行。 ”帝喜,以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诸将议,春草未芽,马弱不可战。靖决策深入,遂逾积石山。大战数十,多所杀获,残其国,国人多降,吐谷浑伏允愁蹙自经死。靖更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 帝将伐辽,召靖入 ,谓曰: “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 ”对曰: “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 ”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薨,年七十九,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7、 ( ) A突厥部种离 畔 畔:通 “叛 ”,反叛 B足 澡 吾渭水之耻矣澡:雪洗 C犹 力 于进力:尽力 D军 次 伏俟城次:行列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靖是 “王佐才 ”的一组是( ) 要当以功名取富贵 分道招慰 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 独靖以完军归 蹀血虏庭,遂取定襄 以沈厚称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通晓书史,治军有方。平定萧铣后,大军入城,秋毫无犯。岭南平定,他率兵南巡,宣扬天子的恩德,远近百姓欢悦诚服。 B李靖长于谋略,骁勇善战。独率三千劲骑奇袭突厥,使颉利可汗以为举国来犯。李靖施反间计,破定襄,颉利可汗

28、逃入碛口。 C李靖敏行讷言,颇知进退。皇帝派他巡察风俗,他因脚 生病恳求退休。皇帝赞誉他识大体,为了成就一代美谈,没有答应他。 D李靖心系国家,壮心不已。吐谷浑侵扰边境,他老年复出,率军西征,力排众议,深入敌国。经过数十场大战,击溃了吐谷浑。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 2)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1)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越过大漠,然而最终投降了匈奴,他的功劳尚且能够载入史册。( 5分) ( 2)

29、过去我仰仗皇上的天威,能够报效微薄的功劳。现在虽然有病而且身体衰弱,(但假使)陛下实在不嫌弃(我愿意带兵征讨),我的病马上就痊愈了。( 5分) 【小题 1】次:驻扎。 【小题 1】 是指李静未做官前说的话。 是指其不善言谈,性情沉稳。 【小题 1】答应了他。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 1)以译为凭借,但可意译为率领。卒最终,尚译为尚且,竹帛代指史册。( 2)往指过去。尺寸借指功劳小。诚译为如果,瘳译为痊愈。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归朝欢 宋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

30、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小题 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5分) 【小题 2】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 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小题 1】 “转觉归心生

31、羽翼 ”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 “新春残腊相催逼 ”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 “岁华都瞬息 ”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 “浪萍风梗诚何益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 “浪萍风梗 ”,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 爱人的思念。 【小题 1】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 “只轮 ”“双桨 ”,借指车船。水陆往来尽是 “利名客 ”,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

32、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史上有开拓意义。答题时要抓住词中的意象,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其中总说 3分,答出一点给 1分;赏析 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 1】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 ,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一望 ”实即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根本无法望见;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其中答题目的关键词为;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

33、,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字。( 5分)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 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 ”在日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 “诗经研究 学术 生活 展望 ”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 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

34、路。 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小题 1】 ,受上赏; ,受中赏。 【小题 2】 , 病树前头万木春。 【小题 3】亲小人,远贤臣, 。 【小题 4】 ,自将磨洗认前朝。 答案:略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个国家没有鸟类生活过,人们也不知道鸟是什么样的。一天,有人带来一只乌鸦。当地人惊讶极了:大嘴巴,长翅膀,羽毛黑亮,竟然能在天上飞,太神奇了! 虽然它叫起来很难听,大家还是把它视为珍宝,好吃好喝伺候它。 听到伙伴在这儿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乌鸦都飞来了。没过几天,树上房上到处都是乌鸦,它们沙哑地喊叫,发疯地打斗,鸟粪洒满各处,但人们对神鸟还是不敢有丝毫怠慢,尽着最大的心力供养它们。 几年后,有人从另一个国家带回三只孔雀。当地人看到五彩斑斓的孔雀,不禁目瞪口呆:孔雀走起路,雍容华贵;孔雀跳起舞,美似仙女。人们纷纷跑来欣赏、供养孔雀,再没人搭理那些讨厌的乌鸦。 乌鸦没吃没喝的,只好四散飞走了。 请揣摩故事内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