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31809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欠缺,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足,加之要偿还基础教育的欠债,因此难免 左支右绌 。 B目前,中国排协正 紧锣密鼓 地选拔中国女排主教练,呼声最高的郎平,对是否参加女排主教练选拔一事讳莫如深。 C当中产阶级以暴力应对房产跌价、文人以暴力对待观点分歧时,要求小贩和城管 相敬如宾 ,就显得有点儿幼稚了。 D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 焚琴煮鹤 ,磨炼坚强的意志。 答案: A 试题分

2、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A “左支右绌 ”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 B使用范围错误, “紧锣密鼓 ”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 ”比喻夫妻相互尊敬。 D不合语境, “焚琴煮鹤 ”指糟蹋美好 事物。所以选 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也许是山边小餐馆的笑眯眯老板,或是恒河畔凝视落日的独眼老妇。 毕竟,再怎么风光明媚的自家山川,总会有看腻的时候。 旅行,是从固定的生活中抽身离开去异地寻觅另一个自己的活动吧! 另一个自己是

3、什么样呢? 旅行的迷人之处正在这里,扛着不轻不重的今生,到处浏览自己的前生与来世。 旅行,正好让人从自身的禁锢中放飞,歇够了,再飞回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阐释 “旅行 ”是什么 解释 “为什么 ” 进一步解释 “另一个自己 ” 阐释为什么 “旅行是觅自己 ”。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由于薄熙来涉嫌犯罪, 10月 26日最高人

4、民检察院经审查做出决定,依法对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案件侦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 B 10月 1日上午,京珠高速乳源段发生一宗特大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管理人员、 120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C由于各大视频网站需要靠聚合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版权内容来获取高流量,使得网络视频行业版权价格提高、运营成本大幅攀升。 D日前,金龙鱼、福临门两家国内主要食用油大企业相继增加小包装花生油、菜籽油价格,涨幅在 8%左右。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界关注。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

5、明、不 合逻辑等。 B并列不当,把 “和 ”改为 “等 ”; C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删除 “由于 ”或 “使得 ”; D搭配不当,把 “增加 ”改为 “提高 ”。所以选 A。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

6、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 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胸中之竹 ”之所以不同于 “眼中之竹 ”,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 “手中之竹 ”又不同于 “胸中之竹 ”,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

7、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 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 “胸中之竹 ”,也变不成 “手中之竹 ”。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 “画 ”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 “技 ”与 “道 ”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 “道 ”是指艺术创造过

8、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 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 “道 ”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 “庖丁解牛 ”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 “道 ”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 “道 ”并进而达到 “道 ”的。 “技 ”与 “道 ”是相通的, 在一定条件

9、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 ”可以通过 “技 ”体现出来,“技 ”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 “道 ”。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 “道 ”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 “心手相应 ”。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 “道 ”与 “技 ”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小题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 “技 ”与 “道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离不 开特定的“技 ”。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 “技 ”

10、,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 “技 ”是不同的。 C “道 ”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 “胸中之竹 ”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 “技 ”转化为 “道 ”,即 “技 ”“道 ”合一。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 “手中之竹 ”是艺术家把 “眼中之竹 ”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 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小题 3】根据原文内

11、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 “道 ”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 ,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 D “心手相应 ”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可从文中找到论述 “技 ”与 “道 ”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 C、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是 “消除了 道 与 技 的界限 ”; “胸中之竹 ”只是心中

12、的意象,它不属于 “道 ”。所以选 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可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B项,表述不正确, “眼中之竹 ”应为 “胸中之竹 ”。文中说 “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 ”, “心中孕育的意象 ”对应的是 “胸中之竹 ”。所以选 B。 考 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C项,缺少 “主体在技能之中 ”这个前提, “只要 就 ” 太绝对。所以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

13、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 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 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 11岁时去法国, 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

14、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 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 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

15、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 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 “最快乐的日子 ”是上世纪 40年代末 50年代初。 “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 老周(周恩来)的宠儿 ,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 “文化大革命 ”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 “叛国投敌分子 ”。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 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 “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 ”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

16、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 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 :“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 ”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 “ 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 ”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 5月 20日,马思聪辞世 。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

17、,题为 “思乡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 “文化大革命 ”)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他保 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

18、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 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 “最快乐的日子 ”。 D马思聪认为, “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 “为什么不回家 ”的根本原因。 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

19、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 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为什么说 “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C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B、 D不给分。 【小题 2】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小题 3】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热爱祖国,热爱音乐艺术,热爱平静的生活,对祖

20、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热情,钟爱民族音乐题材,追求自由和,单纯,热情,理性,勇敢,爱祖国,爱生活。 【小题 4】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 “催人泪下 ”与曲子三个部分所表达的内容 都有关系。 C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 B项 “给马思聪带来机会 ”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 “为新中国音乐艺术做贡献 ”属于信息嫁接错误。 D项 “马思聪认为, 而这就是自己 为什么不回家 的根本原因 ”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所以选 EC。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引用张学良听

21、思乡曲的故事,自然先要从表现张学良的思想情感分析作答;然后从创作意图的角度和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思乡曲让 “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自然表现的是 张学良的思想之情,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艺术的感染力;而从下文所写传主马思聪的内容来看,此处引用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还可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3】 试题分析:可从文本中马思聪的言行举止及评价性的语句中来概括。如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表现了他的非凡的音乐天赋; “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2、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 ”充分表现了马思聪的精神品格与奉献精神,对祖国的热爱。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马思聪的具体事迹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感悟和看法,来阐述自己的理由。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

23、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

24、,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 。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

25、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 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 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 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

26、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 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 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

27、,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采用 “误会 ”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 “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 ”这部分的描写

28、,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 “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 ”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 “没有人应 ”,按门铃 “依然没有人应 ”,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 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小题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 6分) 【小题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结局

29、既在 “意料之外 ”,又在 “意料之中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B给 3分,答 D给 2分,答 A给 1分 【小题 2】 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 -好奇; 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 -愕然、担心 ; 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传递着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 -好奇、猜疑; 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 -紧张,有顾虑; 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对面的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 -害怕、紧张、好奇; 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 -释然。 (每点 1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动作描写。例

30、如 “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 ”等。 神态描写,如 “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 ”。 效果:写出了老人逗孩子玩耍时的滑稽而可爱的情态。(手法,各 1 分,例举各 1 分,指出效果 2 分。) 也可以回答: 正面描写。如 “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 ”; 侧面描写。如最后一段通过小孩子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人曾做出怎样的动作。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老人可爱、童真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法各 1分,举例各1分,效果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 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 2分) 但这个结局在前

31、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暗示有: A、 “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 ”, “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 的 ”,反复提到楼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 B、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 “这边 ”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 C、 “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强调 “昏暗 ”,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 D、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 (上面四条,写出三条即可,每条 2分。如果学生找到了其他暗示,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共 8分,意思对即可

32、。) 【小题 1】 试题分析: A的 “题材偏又 怪 ”不准确,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 C项错在原因,女人之所以报警,是因为老人动作怪异,想让警察调查情况,并非因为担心老人倒立会出现意外。 E项错在两点,一、主要突出的不是老人的孤独寂寞,他可能有点孤独,但他在窗前逗乐,既有自寻开心的意思,也有喜欢孩子、愿让孩子快乐的意思。二、表现的不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女人对于老人是陌生人,本可以不管他。她之所以报警,是因为关心老人的情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应就老人怪 异动作这一事件梳理女人心理

33、变化过程,关注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其次,还要分析各阶段相应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语句。通过观照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所体现的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语言和行动是心理活动的外化,精妙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找出相应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作深入分析。研读小说情节发现,文中女人心理变化过程为好奇、惊愕、猜疑、紧张、害怕和释然。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能 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

34、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以及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内容和故事情节发展及手法等方面分析,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 ,不仅可以使叙事曲折有致 ,内容丰富多姿 ,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读到本题小说的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

35、已有多次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 “张雄飞真公辅器。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 拜 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 用事 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

36、问,忽辛历指宰执曰: “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 ”雄飞曰: “我曾 受汝家钱物否?曰: “惟公独否。 ”雄飞曰: “如是,则我当问汝矣。 ”忽辛遂伏 辜 。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 “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帝嘉纳之 ,语雄飞曰: “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 ”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 识 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

37、雄飞罢政,诣省 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 “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财务,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 “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 张雄飞传,有删节)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十六年, 拜 御

38、史中丞 拜:拜见 B阿合马 用事 日久,卖官鬻狱 用事:掌权 C忽辛遂伏 辜 辜:罪 D雄飞受赐,封 识 藏于家 识:作标记 【小题 2】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 )( 3分) 搜挟蠹弊,悉除之 张雄飞真公辅器 惟公独否 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决壅滞,黜奸贪 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

39、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他们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为自己辨白。 【小题 4】将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 5分) ( 2)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5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5分)因此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

40、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郝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 2)( 5分)皇帝常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可知,拜,授予。所以选 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 直接表现其才能; 为罗英的话。为间接说明其才能; 为忽辛的话,为间接表现其清廉; 直接表现其清廉; 直接表现其才能; 间

41、接表现其才能。所以选 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表述不正确,复查的人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所以选 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所以 ” “旌 ”“诈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42、 B。 参考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 “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 ”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十六年,授予张雄飞御史中丞的职务,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 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

43、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 “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 ”张雄飞说: “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 ”忽辛说: “只有你一个人没有。 ”张雄飞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 ”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 “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 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 ”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 “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

44、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 ”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曾经在中书省办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 “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今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 ”张雄飞拜谢,即将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酒器。张雄飞接 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 “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

45、骗。 ”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 “皇帝因为 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又何必自己去说呢? ” 二十一年,卢世荣因善于阿谀被重用,张雄飞和许多官员同时被罢免。 二十三年,起用担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判决疑案,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死在官任上。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

46、词,完成后面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 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 二 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小题 1】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2】两首诗中都写到了 “湘江 ”、 “斑竹 ”和 “鹧鸪 ”,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5分) 答案: 【小题 1】( 6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加分析)( 3分)李涉诗主要

47、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加分析)( 3分) 【小题 2】( 5分)起兴。( 1分)李益诗由 “斑竹 ”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怀念情郎的愁怀。( 2 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 “斑竹 ”典故想到 “二女。(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可先从诗歌中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可先由人物形象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二诗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李益诗是一位少女形象,表达的是其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李涉诗是一位游子形象,表达的是羁旅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起兴,又叫 “兴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48、咏之词也 ”。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 立在语句基础上的 “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传统诗歌一般都使用赋、比、兴,这两道诗都用湘江斑竹等事物引起所咏之情。答题时,要结合着 “湘江 ”、 “斑竹 ”和 “鹧鸪 ”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暑假期间,已毕业两年的 2011届( 2)班同学准备举行一次师生聚会,课代表刘军负责打电话邀请语文李老师。请补写出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