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1817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 ,谁也无法预料。 B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 萍飘蓬转 的窘迫生活。 C这些 “环保老人 ”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 信手拈来 ,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如果 胸无城府 ,缺乏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有调查得来的大量素材,也会茫然不知所措,更别说彻底地解决问题了。 答案: A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

2、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A白云苍狗: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此处合乎语境; B萍飘蓬转:比喻远离家乡,在外飘泊,此句没有 “远离家乡 ”的意思,似是而非; C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此处对象错配 ; D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此处褒贬误用。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_,

3、 _, _, _, _。 _,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 “中国货 ” 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我国还不是稀 土强国 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 “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 ”可以知道,排列在最后的一句应该是能够与 “甚至 ” 组成递进关系,且都是说一些国家行为的,

4、就只有 才能衔接,故排除 A、 D项, B项中 和 不能构成轻微转折关系,就必须在 之前加一个转折词语意才畅通,但原文没有转折词语。故排除 B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成为花架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仓促间 “跟风上网 ”,而网络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跟上。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而且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 C我国多地出现蔬菜、 水果销售缓慢,价格走低的现象,有些农产品价格甚

5、至跌破成本价,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流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合逻辑, “少数 ”和 “普遍 ”矛盾; B不合逻辑,语序不当, “不仅 ” “而且 ”后面内容对调才构成递进关系; D搭配不当,可在 “竞争 ”和 “增大 ”,在“竞争 ”后加 “的激烈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

6、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 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

7、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生生之谓易 ”“乐天知命而不忧 ”,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 ”,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 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

8、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 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 “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 “六艺之教 ”,道家重视 “行不言之教 ”(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

9、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 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

10、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 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关于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 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

11、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生生之谓易 ”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 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12、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 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D渗透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融情感与认

13、知于一体,具有丰厚的审美蕴涵。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D对应的原文“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只是 “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并不是选项那样 “中国文化不需

14、要宗教 ”。选项以偏概全,混淆逻辑范围。 考点:理解文中 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B对应的原文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生生之谓易 乐天知命而不忧 ,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 ,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选项 “生生之谓易 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把 “生生之谓易 ”和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 ”混淆,张冠李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现象 C对 应的

15、原文 “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选项把原文中的一些换为 “所有 ”,混淆逻辑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 郭沫若的 “崛起 ”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 “催产婆 ”,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 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

16、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 “学艺性副刊 ”,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 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 1919年 8月 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 “沫若 ”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 9月 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

17、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 “夏社 ”,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当他在 8月 29日新 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 “无名小辈 ”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 9月下旬至

18、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 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 1920年 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 “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 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 ”,对于凤凰涅檗和天

19、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 “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他。 ”“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 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

20、,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 “我的钟子期! ”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宗白华可以算作是女神的 “催产婆 ”,女神 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学灯之所以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

21、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宗白华用新诗栏取代新文艺栏,大量发表当时并无名气的郭沫若的诗作,打破学灯编辑的惯例,激发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 E本文通过宗白华发现并鼓励郭 沫若创作诗歌的经历,表现了一位编辑工作者认真细致并敢于打破常规的非凡勇气和惊人魄力。 【小题 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 “崛起 ”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小题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 “崛起 ”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2、8分) 答案: 【小题 1】答 E 3分,答 D2 分,答 C1分。 【小题 2】 提供机会。宗白华看重新诗,在学灯上开辟新文艺专栏刊载新诗,后来又取消了 新文艺栏而代之以新诗栏,为郭的 “崛起 ”提供了舞台;并以惊人的气魄接二连三大量发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向世人展示才华的机会。 慧眼识珠。宗白华不在意郭沫若是 “无名小辈 ”而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欣赏指点。宗白华欣赏郭沫若诗作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也帮助了郭提高创作水平。 【小题 3】 风格方面,有一种自然的清芬。 内容方面,富于哲理,意味深浓。 形式方面,嫌简单固定,欠流动曲

23、折(曲折优美)。 意境方面,偏于雄放直率,宜作雄浑大诗。(每点 2分,答出 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 4】示例: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才华。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宗白华不重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使郭沫若得以被发现。宗给了郭以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施展的舞台。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他开辟专栏刊载新诗,大量编发郭沫若的诗作,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罕见的现象。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得到帮助,提升自我。宗白 华不仅给

24、郭沫若提供舞台,还品评鉴赏郭诗,赞扬其特点长处,也指出其缺点不足,为郭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其中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每个方面的探究 4分)( 8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 C项,是郭沫若在学灯上读到康白清的,唤起了自己的 “胆量 ”; A项 “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错,根据文意,是女神奠定了郭的地位; B项, 文中无 “同等重要 ”的信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5、。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 “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 ”“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 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6、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第五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 “有一种自然的清芬 ”“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 ”“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 ”“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 ”“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郭沫若的 “崛起 ”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如此吗,谈自己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 “宗白华和郭沫若 ”的经历,不

27、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因为文中能够找到依据,答题时列举文中的相关的语句整理答案:。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

28、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 “嘎吱 ”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 ”男孩儿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 ”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儿, “能不能给我一碗水? ”他目送着男孩儿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洌,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无。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儿: “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 “她下地了。 ”男孩儿说, “她扛了锄头,那锄头比她还高;她说阳光很毒,正好可以晒死刚刚锄下来的杂草;她得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地头,她带了满满一壶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她回来后还

29、得做饭,她坐在很高的凳子上往锅里贴玉米饼,她说她太累了,站不住;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 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 我想帮她做饭,可是我不会,我只能帮她烧火 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 “你生病了吗? ”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 ”男孩儿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 ”男 人问他, “七岁? ”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 ”男孩儿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模摸男孩儿青色的脑壳。男孩儿机警地跳开,说: “我不认识你。 ”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 ”男人尴尬地笑,收回手。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后来我爹跑了,我们就搬到山上来 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

30、所有人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 他跑了 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 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娘了,不要我了 ” 男孩儿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 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儿: “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 男孩儿仰起脑袋: “娘说,在这里等爹 ”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 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 “不知道。 ”男孩儿说, “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胆战心惊 ” “

31、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 ”男孩儿认真地说, “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 男人叹一口 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 “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 ”男孩说, “娘说 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 !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 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儿:

32、“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 这一次,他随男孩儿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 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 ”男孩儿说, “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 “一朵? ”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儿,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 ”男孩儿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 “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儿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儿,为男孩儿的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他说: “从此以后,你

33、和你娘,再 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儿。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儿,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小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被亲情感动而幡然醒悟的男子形象。 B “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思念,也传递了一种信念, “娘 ”相信丈夫终有 一天会堂堂正正地回家。 C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清新朴

34、实又富有诗情画意,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深沉蕴藉,结局具有 “含泪的微笑 ”式的艺术魅力。 D小说中的 “三碗水 ”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清洌、甘甜的井水象征着亲情的滋润,一次次带给男子身心的舒适,消除他心内的烦躁、恐惧与孤独。 E小说的人物对话非常重要,男人与男孩的对话将一个女人的辛苦人生和美好心灵展现出来,而环境描写的前后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 2】小说题目 “一朵一朵的阳光 ”有什么含义?( 6分) 【小题 3】小说在结尾才暗示男人就是 男孩儿的父亲,请找出前文相关伏笔。( 6分) 【小题 4】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未曾露面的 “娘 ”?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答案: 【小题 1】

35、 E( 3分)、 B( 2分)、 D( 1分) 【小题 2】 “一朵一朵的阳光 ”表面上是指在男孩和他娘眼中阳光是一朵一朵的,( 2分) 实际上 “一朵阳光 ”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 2分)只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因亲情而聚集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 2分) 【小题 3】 对于初见的男孩儿,男人 “专注 ”地看着; 询问男孩儿是否一人在家时,直接问 “你娘呢 ”; 一听男孩儿说自己生病了,就 “关切 ”询问 ; 问男孩儿年龄时,脱口而出 “七岁了吗 ”; 知道他们原来住村里,所以自然问出“你们怎么不住村子了 ”。(答出其中一条给 2分,答出三条即可给 6分) 【小题 4】参考一:小说的主人

36、公是男人。( 2分) 小说的情节围绕男人的三次喝水而展开,刻画了男人由寻亲到知亲再到认亲这一心路历程,在男子的幡然醒悟中结局。( 2分) 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为塑造男子的形象而服务,文中多次描写阳光,前几次是以炙热阳光的烘烤来衬托逃跑在外的男子不见天日的艰难生活,结尾处则是为了表现男子领悟亲情、决定自首后心灵的坦荡。( 2分) 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 情的温暖、爱的力量,而男子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主题。( 2分) 参考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未曾露面的 “娘 ”。( 2分) 小说中 “娘 ”虽然一直没有出现,人物形象却在男孩儿和男人的对话中表现得十分鲜明,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独立坚强、善良宽容、重

37、视亲情、心中有爱的美好女子。( 2分) 小说的标题 “一朵一朵的阳光 ”就是娘对亲情最朴实而美好的解释,表现了 “娘 ”如阳光、如花儿的美好心灵。( 2 分) 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温暖和爱的力量,正是 “娘 ”对丈夫错误行为的原谅,对亲情永不放弃的执著,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才唤醒了一颗 怯懦的心,慰藉了一个流浪的灵魂, “娘 ”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小说的阅读要注意 “五位一体 ”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

38、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 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

39、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

40、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 些问题。 E “小说的人物对话 ”是表现全文内容的主要形式,与人物塑造相关; “环境描写 ”与主题相关,故 3分。 B项人物语言有深刻含义,照应标题,牵涉主题,故 2 分。 D 项 “三碗水 ”有线索性的作用,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谈不上深刻

41、。全文最深刻的象征意义在 “阳光 ”,故 1 分 。A项无外貌和心理描写。 C项 “小说情节曲折动人 ”不当,本文情节很简单; “语言清新朴实又富有诗情画意 ”也不当, “诗情画意 ”谈不上。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解释标题含义 的题目,先答出表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人物,主旨来思考。表面上是指在男孩和他娘眼中阳光是一朵一朵的,实际上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暗示只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因亲情而聚集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2、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结构的题目,考核的是伏笔和照应,答题时注意前后内容的关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对象是小说的主人公,考核的是人物,注意从小说 的标题、情节、人物本身、环境、主旨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如: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 小说的情节围绕男人的三次喝水而展开,刻画了男人由寻亲到知亲再到认亲这一心路历程,在男子的幡然醒悟中结局。(情节) 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为塑造男子的形象而服务,文中多次描写阳光,前几次是以炙热阳光的烘烤来衬托逃跑在外的男子不见天日的艰难生活,结尾处则是

43、为了表现男子领悟亲情、决定自首后心灵的坦荡。(环境和人物) 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而男子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主题。(主旨) 考点:对 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

44、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 ,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 “孔子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何谓也? ”对曰: “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 蒙以养正 , 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 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

45、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 “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 “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 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 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小

46、题 1】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属文,通 步 历。步:推算 B 阴 遣客刺之阴:暗中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 资 其多资:资助 D非 特 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 “博学 ”和 “忠直 ”的一组是( 3分)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7、 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 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分) ()乳夫人曰: “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 “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 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句意 2分。 “造 ”1 分, “不之礼 ”1分, “质 ” 1分。 )(2) 乳夫人说: “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