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成都市“六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1822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成都市“六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成都市“六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成都市“六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成都市“六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成都市“六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成都市 “六校联考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 造( ch) 盥 洗间( gun) 錾 银( zhn) 间 或一轮( jin) B宫 绦 ( to)美人 觚 ( g) 监 生( jin)少不 更 事( jng) C按 捺 ( n) 攥 住( zun) 讪 讪( shn) 啐 了一口( cu) D 炮 烙( po) 胳 肢( g) 折 罪( zh) 拗 他不过( ni)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峨嵋巅崔嵬扪参历井猿猱欲度愁攀援 B催刀尺萧森各行其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烦霜鬓憔悴漂

2、泊沦落别有幽愁暗恨生 D震长策惘然铩羽而归沧海月明珠有泪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决不能因为某一件事的成功就 沾沾自喜 ,就此满足,不求进取。 B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 抛砖引玉 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C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 文不加点 、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D齐白石的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们也 趋之若骛 。 答案: A 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 ”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

3、,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B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 “嫦娥 ”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 “励志 ”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语病的能力。表意不明属于高考病句考点的一种语病。此题所设语病都属于高考大纲所规定的类型。 A搭配不当,凝结着辛勤劳动

4、成果应为劳动汗水; B表意不明。由于结构的歧义,导致语句中无法认定究竟是王冰的观点值得商榷,还是赵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c句式杂糅,可以说 “靠的是 共同奋斗 ”,也可以说 “是 所取得的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 用 E。 现代文阅读 科技说明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 “丝绸之路 ”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 “丝绸之路 ”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 “丝绸之路 ”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

5、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 “玉石之路 ”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如果说 “丝绸之路 ”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 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 “玉石之路 ”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

6、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 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 “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 “玉亦仙药,但难得 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 于阗 (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 “和田玉 ”,那就相当今天服用 “脑黄金 ”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至此,可以认为 “丝绸之路 ”似乎叫做 “丝玉之路 ”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 “丝绸之路

7、”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 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 “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 ”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 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 “茶马古道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 “茶马古道 ”的解释是 “茶马互市 ”。 “茶马互市 ”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 “茶马古道 ”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 内涵。 “茶马古道 ”四个

8、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小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丝绸之路 ”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 ”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 “丝绸之路 ”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 “丝绸之路 ”上的重要货物。 D “玉石之路 ”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小题 2】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考 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 “丝绸之路 ”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 “丝绸之路 ”虽然举世

9、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 “丝绸之路 ”与 “玉石之路 ”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 “茶马古道 ”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出土文物和 “玉石之路 ”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 “茶马古道 ”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 “丝绸之路 ”与 “茶马古道 ”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 “命名

10、”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 “丝绸之路 ”这一概念的理解。 “丝绸之路 ”的名称由西方人提出,并非更名的原因;更名的原因是命名者只站在西方的角度,不能准确反映 “丝绸之路 ”的实际情况 。注:此题最早见于 2009届湖北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D项 “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 ”表意不明,原文说 “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所以,汉、藏学

11、者对 “茶马古道 ”解释的差异,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意做出正确推论的能力。 C项强加因果, “所运送的货物不同 ”与 “知名度不能相提并论 ”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A项历来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玉器,以及 “玉石古道 ”的运行,说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用玉、赏玉的习惯。 B 项 “茶马古道 ”的存在和运行,说明西藏人民需要茶叶。D项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就影响了各自的命名立场和角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2

12、5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 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

13、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 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 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父亲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 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 不要出声,其

14、实,我真想赶过去, 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 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

15、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 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 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 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

16、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 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 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 “沉船 ”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 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 “陆地上的船 ”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 “他

17、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 ”,是通过 “我 ”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 “我 ”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 “我 ”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 “我 ”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 ”, “周围的绿田 ”“像平静的海水 ”,这些环境描写,有展现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小题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18、【小题 3】小说中的 “我 ”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6分) 【小题 4】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应该从悲剧的意义上去认识,有人认为应该从 “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上去认识,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2】疯子船长是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 2分) 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 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 4 分) 【小题 3】 “我 ”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以 “我 ”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

19、,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 通过写 “我 ”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侧面表现船长的高大形象,突出船长对我的影响,并深化主旨。(一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应该从主人公悲剧意义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 海难虽然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疯子,但并没有摧毁他内心深处的船长情结,他在晒谷场演绎风暴中救船的情景,表现了一个船长的精神风貌 ,他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小说给人心灵的震撼,又让人扼腕叹息,我们在疯子船长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观点二:应该从 “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

20、大海 ”上去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 疯子二叔虽然是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但他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热爱事业的精神感召我,并引发了我想出去见世面的想法; 小说结尾 “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也说明了作者对 “我 ”这一类农村孩子所寄予的期望。(观点明确,给 1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文章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内容的能力。此题涉及的考查点比较全面,是对小说的综合解读。 B项理解错误。对疯子船长的这一动作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是真实地把这个和他的船 “差不多大 ”的晒谷场当作了自己的船。 D项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欠妥当。这里的景物描

21、写是作为晒谷场的陪衬而写的,主要不是 “展示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的作用 ”。 E项中对小说的情节分析有误,这篇小说仅描写 “船长 ”二叔在晒场上指挥遇险 “船只 ”的经过,没有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由小说人物活动、由故事情节展现出来的,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对小说情节进行挖掘,从具体情节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来。本文通过背景介绍, “船长 ”是因为他曾经指挥的船遇险触礁沉没,精神受到刺激而失常的,但从他的一场表现可以看出活在 “船长 ”当中的他

22、,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遇险不慌,沉着指挥,忘我献身的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人物作用的赏析能力。小说中的 “我 ”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他与 “爹 ”一样 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人物, “我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船长悲剧的见证者,是船长形象的崇拜者, “我 ”因船长而向往大海,船长因 “我 ”而更高大。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探究题,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一道多选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两种创作意图的理解即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

23、如果悲剧的角度看,船长因故精神失常,于是他一直活在船长身份当中,在常人看来这是一场悲剧,但小说却描写出船长忠于职守、沉着冷静、勇于牺牲的悲剧形象,可歌可泣 。如果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这一角度看,我因船长的崇高而仰慕,而向往大海,疯子船长对 “我 ”产生了激励作用,同时,作者以这句话结尾,也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孩子的期盼。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能力层级为图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

24、。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 ,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 “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 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 ”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浩等对曰: “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 ”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 州

25、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 “陛下不以刘裕 H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 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

26、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 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 简 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来秋无 年 ,愿更图也 年:收成 C出仓谷以 禀 之 禀:供给 D自宰司之被 戮 辱 戮:处死 【小题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宫省左右多 以 微过得罪。 越国 以 鄙远。 B 太史令王亮、苏垣 因 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 愿 因 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 今国家迁都 于 邺。 其制稍异 于 前。 D 浩怒,

27、取 而 焚之。 吾尝 而 望矣。 【小题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 ) (1)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 3分) (2)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3分) (3)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4分)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 题 2】 B 【小题 3】( 1)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 ( 2)如今百姓糊口已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 (3) 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

28、唁祭奠,慰问他那些孤儿寡女,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美德的事情啊。 ( 4)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此题难度较大, AB两项 “简 ”和“年 ”虽然都是一词多义,但联系上下文比较容易理解,而 CD两项 “禀 ”和 “戮 ”则不容易正确把握,比较而言,联系上下文能够推知戮、辱意义相近,因为这里并没有处死的意思,本题用排除法较为恰当。 D项 “戮 ”解释为 “羞辱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

29、词。 A项 “以 ”: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 “而 ”。 B项 “因 ”:均作介词,通过。 C项 “于 ”:介词,到;介词,和,跟。 D项 “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ABCD四项的比较句分别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刺客列传项脊轩志劝学,其中刺客列传 来自选修部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其中第小题出自课文。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及其他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各小题重点词语和句式: ( 1) “假令 ”,如果; “南 ”,从南向北; “桑梓 ”,家乡。( 2) “既 ”,已经;

30、“无以 ”,没有用来 的办法,无法; “如 何 ”,拿 怎么办。 (3) “宜 ”,应该; “存 ”,慰问; “恤 ”,同情; “令德之事也 ”,判断句式。( 4) “博学 ”“参省 ”“知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从小爱好文学,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太祖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太祖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崔浩就是这样,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太宗初年,被授

31、官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喜欢天文地理及八卦,听说崔浩讲解易经以及洪范五行学说,就对他很好,于是命崔浩观察星相,考查推定疑难异象。 神瑞二年,秋天的作物没有成熟,太史令王亮、苏垣通过华阴公主等上言谶书说国家应当定都于邺地,劝太宗迁都。崔浩和特进周澹对太宗说: “如今国家迁都到邺,可以救今年的饥荒,但这不是长久的计策。现在我们处在北方,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到了春天草木复苏,饮用的乳酪就将要产出,再加上有蔬菜水果,足以接到来年的秋天。如果能够有一半成熟,事情就可以成功了。 ”太宗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又派中贵人问崔浩和周澹:

32、 “如今百姓糊口都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 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 ”崔浩等人回答说: “可以挑选贫穷的人家,到各州去接受官府救助获得谷物。如果来年秋天没有收成,希望另作打算。只是不可以迁都。 ”太宗听从了崔浩等人的意见,于是分派百姓到山东三州求食,各州发放粮仓里的谷物来供给他们粮食。来年谷物成长顺利获得了大丰收。 刘裕死后,太宗想夺取洛阳。崔浩说: “陛下不因为刘裕突然发迹,接受他的使臣带来的贡品,刘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现在刘裕不幸去世,我们趁人家遭遇丧事而攻打他们,即使得手了也是不好的。春秋上说:晋国的士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就 班师回国了。君子重视的是,不

33、乘敌国丧乱的机会去进攻,认为恩德足以使孝子心服,道义足以使诸侯感动。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的那些可怜的儿女,对他们遭遇这样的不幸表示同情,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的美德的事情啊。 ”太宗没有听从。 世祖即位以后,世祖身边的人都嫉妒崔浩正直,一起排挤诋毁他。真君十一年六月终于诛杀了崔浩。 当初,崔浩才二十岁的时候,太原郭逸把女儿嫁给了她。崔浩大器晚成,没有显示出他的才华和风采,所以当时的人并不了解他。可是郭逸的妻子王氏,常常对崔浩的才能感到惊奇,自以为找到了乘龙快婿。不久她的女 儿不幸过世了,王氏深深地引为伤痛遗憾,又把她的小女儿嫁给他续弦。崔浩诋毁佛法,而他的妻子郭氏敬信喜好佛典,时不时

34、在家诵读。有一次,崔浩听到后大怒,夺过来烧了,把灰倒在厕所里。等到崔浩被拘禁,把他关在木囚笼里,送到城南,让数十个卫士在他头上撒尿,叫喊声一片,路人都能听到。自古以来,宰相一级的官员被羞辱的情形,没有比得上崔浩的,世人都认为这是报应的证明啊。 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4分)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答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对两处得 1 分,对 8处得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属于翻译理解知识点。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

35、授的为官之道。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此题并未要求用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只要能用 “/”断开就满足答案:要求了。 【注释】 “见 ”:音 ,同 “现 ”。 “守死 ”:坚持到死而不改变, “善道 ”:使道完美。指不因为自己言行的不善而玷污损害道。 【译文】孔子说: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

36、耻辱。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 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 1】这首诗题目是 “听筝 ”,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4分) 【小题 2】有人说颈联中 “独 ”与 “空 ”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小题 1】主要采用想象联想的方式,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对 “柳态 ”和 “啼鸟 ”进行描摹,写出

37、了诗人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 分 )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分) 【小题 2】 “独 ”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 “空 ”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 景;( 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此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诗句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要看诗歌的主要技巧倾向,这就要求熟悉表现手法分类并具有答题方向的识别能力,否则会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得分较低。诗句中, “似 ”与 “如 ”就是喻词。另外,颔联借助视

38、觉形象描写筝声,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关于炼字的赏析能力。上下联 “独 ”与 “空 ”都点出了诗人听出弹筝者的孤独寂寞,了无所依的凄凉,增加了抒情主人公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 ”、 “思月明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 “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 “思 ”?这两处倘若写作 “愁灯下 ”、 “思离人 ”,就索然无味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39、请用一组整句,概括桑地亚哥的 “硬汉子精神 ”。要求:( 1)紧扣中心;( 2)运用比喻和排比。( 4分) 答案:他是一个年迈衰弱 ,却热爱大海 ,迷恋捕鱼的渔夫;他是一个孤独战斗却英勇无畏,积极乐观的勇士;他是一个面对失败,却毫无惧色,顽强不屈的硬汉,他唱出了一曲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可以打败的 ,你尽可能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 ”的精神赞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此题包含三种修辞手法,整句也是一种修辞。题干包括两个要求:一是要用准确语言和整句形式,四是在概括语言中包含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手法。那么答题就要求一是要熟悉课文,二是要明确桑地亚哥的形象特征。 考点:正确运

40、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 15字以内。( 4分)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 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答案:车上不便通话, 9点后联系。(符合要求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简明而准确的表达运用语言。此题就是只保留主要信息:现在的状况,什么时候再联系。语言要简明同时要准确无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4分)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 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

41、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大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 “没得穿 ”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 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答案:许多时尚的创造都来自于偶然,且往往来自于那些不

42、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续写作文的能力。此题形式上是续写,实际上也是为前面两则偶然创造时尚的故事作一个概括总结,两则故事的共同点就是偶然创造时尚。因此语言要求既要简明连贯,又要准确得体。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句。(限选 6题)( 6分) ( 1)地崩山摧壮士死, _.李白蜀道难 ( 2) 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 3) 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 4) _,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 5)身无彩凤双飞翼,

43、_。李商隐无题二 ( 6)谨庠序之教, 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7)故木受绳则直, _。荀子劝学 ( 8)闻道有先后, _。韩愈师说 答案: (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东船西舫悄无言( 4)半亩方塘一鉴开 ( 5)心有灵犀一点通( 6)申之以孝悌之义( 7)金就砺 则利( 8)术业有专攻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家名句默写。考查材料除 (4)(5)两句来自初中教材外,均来自必修三,这也提示我们除了全面掌握当册背诵篇目外,还要加强初中背诵及必修三以前高中部分背诵默写篇目的背诵和默写。此题难写一点的字有 “栈、萧、犀、悌 ”等,总体难度小。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

44、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个中国女孩,今年 18岁,是四川某所中学高二的学生。她在 1岁的时候,医生查出她得了 “脆骨病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致使她终身残疾,且生活 不能自理。然而,在她母亲的陪伴下,她度过了整整 18年的人生风雨。当问到她的人生理想时,她面带微笑,声音洪亮地说:我的理想是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专业,我要让那些像我一样身体有缺憾的人,内心真正的强大起来,成为生活的强者。 结合上面的材料,请以 “幸与不幸 ”为话题,写一篇 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参

45、考作文 是悲剧,还是喜剧 历史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把一部部剧本搬上人类生活的银幕,把一个个主人公带进人类的生活。你是否还记得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强敌淫威屈服 不了,高官厚禄引诱不了的文天祥 不必到历史研究所,也不必审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只要知道一些历史名人的简介,便会发现这些名人往往扮演牺牲品的角色。但,不屈的人类依然点燃了火把,试图从这些牺牲品的背后寻找一丝安慰。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江边,一位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的诗人昂首吟唱: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位心比天高的三闾大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给后人留

46、下无限遗憾。他是楚国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但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千古流传之 离骚不正是对这出悲剧的反面诠释吗 我们无法忘记腰挎酒壶、身背长剑,行走于蜀中的豪放诗仙李白,也许在 “奉旨进京 ”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个 “蓬蒿人 ”的无比灿烂的前程;也许在 “赐金放还 ”的那一刻,注定要同诗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注定要在山川水月中徜徉一生。 “赐金放还 ”断送了李白的仕途,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一颗永恒的巨星。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悲喜交织的、但当书本翻过新的一页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注解。嵇康弹广陵散的悲怆的琴声似乎还在黑暗的空中回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 阿 ”

47、,陶潜的声音依旧伴着清泉在山间缓缓流淌。 无论是托看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的流星,还是瞬间闪烁于天际的绚丽爆竹,都释放出了它们的激情与生命。也许上天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美好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而当这种美以生命作为代价时,就格外能打动人心 因为它不仅创造了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悲剧。 点评 本文紧扣话题 “幸与不幸 ”,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概况。对这些历史名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是不辜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辜,使得他们名垂千古。这是悲剧。还呈喜剧?由此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文章自始至终 ,都游弋在历史名人中间,如屈原、李白、嵇康等。时而是他们的诗句,时而是他们的人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关系命题的话题作文,也是近几年高考非常流行的一种形式。从内容上看,应该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既可以写自己,又可以写别人;既可以写古代,又可以写现代;既可以写经历,又可以写认识;既可以写几个片断,又可以写一个整体。从文体上看,这个话题既可以写成记文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既可以写寓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