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1845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 ;用幸福的脚印丈量生活, ;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人, ;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人,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要领悟。 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 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美好 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 你将少掉许多莫名的烦恼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注意各条横线的上下文,结合题中六句话的具体内容考虑。比如,第一道横线的上文的关键词是 “单纯 ”,与 “少

2、 ”意思相近,因而选填 ,而且可肯定排除填入 的可能性,于是将备选答案: A、 D排除。比较 B、C,与 “幸福 ”意思相近的只有 ,因而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5分) A觉慧与鸣凤约定在梅林相见,并向她表明了心迹,鸣凤感激地笑了,表示只想一辈子做他的丫头,觉慧听了非 常沮丧。(家) B吴荪甫得知公债上涨是赵伯韬暗中捣鬼,他劝杜竹斋凑出五十万,来压住公债行情,但杜竹斋认为和老赵斗法太危险了。(子夜) C克洛德抓住弗比斯的胳膊,追问他与爱斯美拉达约会的事,当弗比斯说他没

3、有钱去赴约时,克洛德还送给他一个大银币。(巴黎圣母院) D葛朗台太太病重后,葛朗台请来了索漠最有名的医生。医生告诉他,太太病得厉害,可他关心的却是要不要花很多钱。(欧也妮 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把土地按照不贵的价格租给农民,他自己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农民们对此非常感激,这让涅赫柳多夫颇感欣慰。(复活) 答案: A、 E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自己平时对名著内容的记忆,仔细审查各选项表述,题中, A项错误在于,并非 “觉慧与鸣凤约定 ”,而是二人在梅林相遇, “让觉慧非常沮丧 ”有误,应为 “非常感动 ”; E项错误在于, “非常感激 ”有误,农民们对此似乎还不满意,涅赫柳多夫有点愁闷,有点羞

4、愧。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 题。 痕 陶纯 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5、,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 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 “不好 ”,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

6、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 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

7、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 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

8、秘的念头。 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 ?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 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 指着左肺部

9、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 60 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 的两 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写街心公园平和宁静,暗示了主题:这样的环境是由老马等人浴血奋战换来的。

10、 B令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老马老年常常 “枯坐 ”在石凳上,体现了当今时代英雄晚景落寞。 C看到老马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 “开心极了 ”,这说明刘汉泰对老马依旧仇视。 D经常因枪口偏了半寸而未能成功击毙刘汉泰等犯罪分子,这让晚年的老马仍旧耿耿于怀。 E文章结尾段耐人寻味,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心有余悸,又写出此时他对老马的敬畏。 【小题 2】 “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分) 【小题 3】小说标题 “痕 ”意蕴丰富,试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小题 1】 B、 D 【小题 2】 刘汉泰极其狡猾,最终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衬托出老马的英勇执着、本

11、领高强;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刘汉泰犯罪屡次得逞的内容,引出下文被老马制服的内容。( 4分,各 2分) 【小题 3】 “痕 ”具有多重意蕴: 表面上是写刘汉泰等犯罪分子和老马身上的伤痕; 老马身上各种形状的伤痕,突显了老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刘汉泰腿上的伤痕既是对犯罪分子的警醒,也是老马宽厚仁慈的体现; 老马等人浴血奋斗的精神也将被人们所铭记,在人们的心 中留痕。(每点 2分,任 3点 6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 B项过度解读,英雄晚景落寞无依据; D项并非 “枪口偏了半寸 ”,而是老马故意抬高了半寸,体现了

12、老马对犯罪分子宽厚仁慈的一面。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从该句的内容和该句在文本中所处位置两方面分析其对表现主题和结构文章的作用。比如,在内容上,这句话衬托出了老马的英勇执着、本领高强;在文本结构上,这句话承接上文刘汉泰犯罪屡次得逞的内容,引出下文被老马制服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既要认真分析标题的字面意思和表层意思,更要注意根据文章主题分析其深层涵义。 “痕 ”的字面意思是 “痕迹 ”,在文本中表面上

13、是写刘汉泰等犯罪分子和老马身上 的伤痕。但是,往深层分析,老马身上的伤痕,突显了老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刘汉泰腿上的伤痕则既是对犯罪分子的警醒,也是老马宽厚仁慈的体现。再进一步想,老马等人浴血奋斗的精神也必将在人们的心中留痕。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 木心的范儿 高贵地离开。 ”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 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 “

14、晚晴小筑 ”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 “新作者 ”已经 79岁了。 事实上,早在 1984 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 “散文展览 ”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 29 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 ”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 80年代是木 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15、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 “钙 ”,可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 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 “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 “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 ”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 “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

16、。 ”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 五四 文化的 “遗腹子 ”, “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 五四 传统的文学作者 ”。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 “文学的个体户 ”。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 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 ”爆发后,从 14岁起创作的 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 66张白纸

17、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 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 。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 ”曹立伟说, “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

18、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 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 2012年第 3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两项是( 5分) A木心先生特立独行,受到体制的排挤,因此一直到晚年他的作品才被引入大陆。 B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现先生蜚声海外的文学创作成就。 C木心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自称 “文学的个体户 ”,体现他对汉语书写现状的失望。 D “他太干净了 ”,这句话既是对木心考究服

19、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文章对木心先 生的缅怀,流露在对其趣事喜好的琐记中,让丰富而生动的木心跃然纸上。 【小题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有何作用? (4分 ) 【小题 3】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 木心的范儿 高贵地离开 ”,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 “木心的范儿 ”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案: 【小题 1】 A、 C 【小题 2】 更有力的突显了木心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表现了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引用二者的话,更真实地再现了木心的风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分,各 2分) 【小题 3】 “木心范儿 ”是一种不落俗套的贵族精

20、神,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在形象方面,他穿着考究,一丝不苟; 艺术修养方面,他一生挚爱艺术,不辜负自己的艺术教养; 精神情怀方面,他在困境中仍保持浪漫高贵的情趣; 个性风采方面,他特立独行,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自称 “文学个体户 ”。(每点 2分,任 3点 6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 A项错误是强加因果, “他特立独行,受到体制排挤 ”文中无依据; C项错误在于 “体现他对汉语书写现状的失望 ”有误,应是个性使然。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 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21、要分析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的作用,可根据 “引用 ”在文章对表现文章主旨和结构文章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情况分析。在文本中,引用他们的话,可以更有力的突显木心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表现了对先生的缅怀之情;同时更真实地再现了木心的风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 “范儿 ”一词的意思,在文本中仔细筛选能表现 “木心的范儿 ”的内容。根据 文本看, “木心范儿 ”是一种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可以从形象方面、艺术修养方面、精神情怀方面和个性风采方面等去具体分析。

22、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 “无争议陷阱 ”。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 “无争议 ”的成果,一有 “争议 ”,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

23、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 “无争议的陷阱 ”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 新者成为一个 “争议人物

24、 ”。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 “无争议陷阱 ”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 “有争议 ”是一个褒义词, “无争议 ”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

25、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 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 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

26、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 “争议 ”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 ”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 “争议 ”。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 待着一切被他们 “争议 ”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

27、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小题 1】下列对于 “无争议陷阱 ”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 “无争议陷阱 ”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民众接受。 B “无争议陷阱 ”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 ,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障碍。 C “无争议陷阱 ”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者的人品。 D “无争议陷阱 ”以 “争议 ”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和防范。 【小题 2】作者为什么说 “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请简要阐述

28、你的理解。( 3 分) 【小题 3】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 “无争议陷阱 ”?请简要概述。( 3分) 答案: 【小题 1】( 3分) D 【小题 2】因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1分)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从脾气到外型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1分)如果社会不能给予理解和容忍,那么就会扼杀了创造者。( 1分) 【小题 3】 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要避免对创新者的人品争议; 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 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 3分,各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

29、定正误。题中, D项错误在于, “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重视和防范 ”在文本中无依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和这句话所处的语境结合分析。这句话的上文有 “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的论述,还有 “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 ”一语,文本认为, “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根据这些文字即可归纳出答案:。

30、 考点: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文本中筛选正确信息。比如,文本第 6段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 ”文本第 7段说: “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 ”意思就是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 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 为政) 孟子见

31、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 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梁惠王) 注 错:通 “措 ”,放置 ; 枉:不正直、邪恶。 世臣:即 “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 ”(朱熹)。 (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 (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 ) 答案:( 1)两个选段都主张要选贤任能。( 2分)( 2)孔子认为

32、能否任用正直的人才帮助治理国家关乎民心向背,侧重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孟子则侧重如何选拔人才,认为选拔人才应谨慎、尊卑有序,应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且经仔细考察。( 4分,各 2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见参考译文),然后不难知道两个选段的共同观点;回答第二问也应根据文段的大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1)哀公问孔子说: “如何做 老百姓才会拥护我? ”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 2)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

33、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朱碧潭诗序 明 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 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 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

34、人诮之曰: “何物可憎,徒sup 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 ”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 ,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 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 饮 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

35、,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 中 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 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 业 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 ,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 病 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 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 : 匡庐:即山西

36、庐山; 穑何郏 啵虎劢蹋航塘睿 闹兄父媸荆虎芄拢汗磐 肮肌保 几骸 br【小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煮茗以 饮 守饮:饮茶 B必有深 中 其欲中:合乎 C而变其所 业 哉业:从事 D不 病 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 为人所讥原因 的一项是( 3分) 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贫不自谋 徒 鹎交 豢墒 br 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 “区区之名 ”。

37、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小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3分) ( 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1)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易,以 为意,句子通顺。各 1分。)( 2)朱君曾经来拜会我,怀揣着数十首诗作为见面礼!(谒,贽,句子通顺。各 1分。) 【小题 1】 试题

38、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以确定正误。题中, A项解释有误, “饮 ”应是使动用法, “给 喝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 “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 ”的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不难发现, 是说他有志于学诗; 是朱君对家 人非议的态度; 是作者的慨叹:都不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 D项表述有误,主要原因是知府的父

39、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 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 1)句中的 “易 ”是 “轻视 ”之意; “以 为意 ”的意思是 “把 放在心上 ”或 “把 当回事 ”。第( 2)句中的 “谒 ”是 “拜会,见 ”之意; “贽 ”即 “见面礼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诗人朱碧潭君

40、,名汶,出身名门,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认为是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遁世吟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触发,于是学习做诗,嗜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 呼叫欢笑,便做以自娱自乐,还说他人不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能在当时流传,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 “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 ”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有所作为。他也不生气,照旧做诗

41、。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在集市中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 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了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只身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煮茶,给知府喝。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凭借一个布衣的身份同知府相

42、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所以如此降低身 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罢了。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不得志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非常合乎他的心愿,并且让他的心情很愉快。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用生命也不能交换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 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

43、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作为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所以我特地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被后世看重。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 6分) 虞美人 清 蒋春霖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 何日

44、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 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 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 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 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小题 1】 “病来 ”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 3分) 【小题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小题 1】( 6分) “病来 ”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 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 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 1分) 【小题 2】 战乱平息的渴望; 山河破碎的悲愤

45、; 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情; 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 1分,任 3点即可满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 “生动哀婉 ”的提示,联系该句所用的比喻修辞手法,结合全诗所表达思想感情以及注释进行分析。此句中,诗人以梧桐自比,把自己病后憔悴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注释对作者诗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关于 “银潢 ”的解释进行分析。诗的下半阙中, “银潢何日销兵气 ”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平息的渴望; “剑指寒星碎 ”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

46、碎的悲愤; “遥凭南斗望京华 ”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和对朝廷的忠情; “忘却满盛清露在天涯 ”一句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7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高考标语多是 “梅花香自苦寒来 ”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 “努力拼搏 ”、 “高考必胜 ”、 “永不言败 ”等。 “吾日三省吾身 ,高否 富否 帅否 否 ,滚去学习 ”、 “没有高考 ,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 (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分) ( 2)对上

47、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20字左右)( 5分) 答案:( 1)高考砺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指出变化 1分,变化特点 1分,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一:高考励志标语的变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首先 ,砺志标语的日趋白热化,反映的是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其次,教育资源不公平,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标语的变化背后蕴藏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再次,这些标语折射了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是日趋直白赤裸的功利追求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因此,标语的变化应触动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思。示例二:励志标语的变化是进步的表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老套的标语早已不符合青年人的口味,他们更愿意以轻松戏谑的方式来调侃庄严的高考;这样的标语体现的是年青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正向着更为自由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 因此,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应给予包容和尊重。(观点 1分,理由一点 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各个时期高考励志标语变化的特点,这就是第一问的答案:。然后将这种变化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得出第二问的答案:。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