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1847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福建省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 , , , “桃花源 ”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字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桃花源中人 ”“不知秦汉,无论魏晋 ”,已成后人常用的词语 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 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做语句连贯题首先要整体理解句段的中心,例如本段谈的是 “桃花源 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比较 个句子,很显然只有第 最适合做起始句,因为

2、这一句与最后的结论句相呼应。据此可以排除 AD 两项,然后比较中 BC 的 句,就会发现第 句与第 句紧密相承, 句中的 “从中 ”指的就是 句中的 “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孙策怒斩于吉道人后,病情日 益加重。临死前,他取印绶授予孙权,并嘱咐说: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三国演义) B吴国太在甘露寺召见刘备,如不中意,任凭孙权等人处置刘备;如中意,将女儿嫁给刘备。吴国太见了刘备,对刘备虽不满意,但考虑到名声,同意

3、将女儿嫁给刘备。 C曹操亲自率军四十万来到汉中督战。黄忠采用法正的计策以逸待劳,打败了夏侯渊。黄忠和赵云兵进汉水,曹兵又连败数阵。在汉水岸边,赵云单枪匹马,击退了曹操的大军,重现长坂坡的风范。 D欧也妮把私房钱送给堂弟后,很担心被父亲知道。后来,她从母亲坚定的目光中汲取勇气,面对父亲的逼问,她反唇相讥。(欧也妮 葛朗台) E欧也妮三十三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万法郎偿清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体面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简朴的生活。(欧也妮 葛朗台) 答案: BD 试题分析: B“对刘备虽不满意,但考虑到名声 ”错,应为吴国太对刘备很满意。D“从母亲坚定的目光中汲取勇气 ”应为 “

4、在爱情中汲取勇气 ”; “反唇相讥 ”应为“一声不吭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 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 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 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

5、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 “国学大师 ”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 28颗。 近 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 4到 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 9月 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 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

6、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 “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

7、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代 ,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 4

8、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 (指李登辉 ),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 ”苏志诚答: “听懂了。 ”南说: “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 ”1990年 12月 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 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

9、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 105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 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 “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 “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

10、臭味 ”这句话可作为他 “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 ”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 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小题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 4 分) 【小题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 “手无金印 ”,而作者为什么说他 “权倾天下 ”?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 6分) 答案: 【小题 1】 BE(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小题 2】( 4分) 两次短信,交代了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人们对南怀瑾生命最后时刻的关注。 两次短信时间较为具体,增强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

11、。(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 6分)示例: 南怀瑾在思想文 化等方面具有引领地位。他作为学者,却有众多商界、政界、学界人物时常听他讲课,向他讨教各种各样的问题。 南怀瑾在政治上影响极大。他是海峡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为两岸搭建密使平台。 南怀瑾赢得政商学界的普遍尊重。他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因此能广结善缘。(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E “全方位 ”说法有误,而且 “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形象 ”在作者看

12、来 “似乎都不算准确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南怀瑾在政治上的贡献。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 “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与 “9 月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 ”,可知两次短信内容不同,一是病危,一是病逝,让读者了解到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体现出人们对他病情的关注,由 “9 月 29日下午 6时 ”这一时间词可知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

13、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抓住第 8段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第 10段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 ”这两句关键句再结合第 9段与第 11段的具体介绍来探究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

14、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 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

15、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 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

16、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常常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

17、要么拒绝,要么偶 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 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

18、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祥。 (选自小说月刊 2012年第 7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 “我 ”厌恶弟弟 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 “我 ”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

19、,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 “母亲解梦 ”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小题 2】小说开头写弟弟 “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 ”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3】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 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B C(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小题 2】(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

20、 “母亲解梦 ”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 “母亲解梦 ”情节发展的线索)。(答对一点给 2分。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示例: 儿子回家听母亲解梦、给母亲说梦,实际上是儿子理解、关爱母亲,对母亲尽一份孝顺之心的体现。 只有逢年过节才陪伴母亲,是上面 “我和弟弟都很忙 ”这一情节的自然发展,借此表 达了作者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这种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一方面它符合人们阅读小说以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需求特点,同时也符合我们传统的民族审美习惯。(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我 始终认为母亲

21、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说法有误,“我 ”只是无法理解; C母亲并没有认为父亲摔折了腿是弟弟的梦造成的。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想到一些常用术语 “引起全文、铺垫、伏笔、激发兴趣 ”,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作答,答题时要分条。因为题目是 “母亲解梦 ”,因此自然有为母亲解梦作铺垫这样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题目为个性化

22、理解型题目。作为小说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对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另外,既然题干让选两个角度,就要选择自己理解最有把握的进行探究。 考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 “烧 ”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 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 1月 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 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 “踢皮球 ”

23、之后,只得到一句 “领导不在 ”。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 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 “堵 ”、 “压 ”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 “一报两刊 ”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

24、、去权威化和参与 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 “人人都有喇叭 ”的时代,还以 “大喇叭年代 ”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 “忽悠 ”媒体,更不是对付和 “摆平 ”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

25、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舆情并非 “敌情 ”,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好在, 1月 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 “有关负责人 ”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中国青年报 2013年 1月 10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 段中 “舆论的不满 ”指的是公众对民政

26、部在兰考火灾后迟迟没有回应舆论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的态度表示不满。 B执政者要学会适应当今媒体环境改变的全新时代,正确认识、对待媒体,这理应成为执政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 C执政者面对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刻意推诿回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造成的。 D文章最后一段回到兰考火灾事件上,交代了事态的最新状况,这样写既呼应了开头,又扣紧 “互动 ”这一文章的关键词。 【小题 2】作者为什么说 “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 ”?( 3分) 【小题 3】在作者看来,执政者怎样才能做到 “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7、媒体从业者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沟通者; 新闻媒体是公众与执政者之间的交流平台; 执政者处理与媒体关系的方式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执政者的看法和认识。(共 3分,每小点 1分。) 【小题】 勇于面对社会问题; 在对待媒 体曝光社会问题上应有正确的态度; 转变观念,适应新闻自由和开放的媒体时代; 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借助媒体与公众进行良性沟通。(一点 1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的说法有误,应是 “政府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 ”。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28、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时抓住前句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 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 ”与 “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分析概括即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分析、概括重要信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抓住第 段 “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第 段中 “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

29、第 段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 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这些关键句子来分析概括即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分析、概括重要信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 茸 ,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 其疏

30、。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 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 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 弥 担 仆蚴 侔玻 牧 裕骸拔幕 逖簦 穹醇 茫 堑狈 鸵病 萌槌粜 樱 我匀未筱廷谥 模客蚴 碌模 晕 我阅苤 请皆罢之。 ”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 米钕榷荩 怨柿谐谴又 远荩 蓟诓挥梦牧 浴 br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 “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 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

31、议。 ”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 “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 ”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 文龙指其腹曰: “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 逼邪 ”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 “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 ”亦死。众叹曰: “有斯母,宜有是儿。 ”

32、为收葬之。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二百一十 忠义六) 注 茸:无能。 大阃:大城,大郡。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礼 重 之重:器重 B似道怒, 寝 其疏寝:搁置 C又除赵 u知建康 知:知府 D 旋 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旋:随即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似道主 其 说 文龙斩之而纵 其 副以还 B似道庇 之 使其姻家持书招降 之 C文龙上疏 以为 不可 以为 京尹 D是当罚 而 赏也 而 为安步徐行之仪也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

33、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 萌槌粑锤桑 仆蚴 植磺谟谡 拢饧父黾炙频捞岚蔚娜瞬荒艿贝笕危 加 妹庵啊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小题 4】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 3分) 文龙指其腹曰: “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 ”( 3分) 答案: 【

34、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1)( 3分)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 “阳 ”“阴 ”各 1 分,大意 1 分)( 2)( 3分)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 “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 ”(判断句式 1分, “相 ”1 分,大意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知:主持、主管。知的类似意义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比如知府、知县都是主管、主持的意思。理解实词可以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与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考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

35、分析:与 “为 ”组成动词,认为;介词,让。 A均为代词,他的。 B均为代词,他。 D均为连词,表转折,却。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贾似道后悔的是没听陈文龙不用赵 玫慕椤獯鸫死嗵馐保 亩烈欢 钢拢 氐皆 闹兄鹁浔冉希 亩烈欢 恋米 br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 “阳 ”解释为表面, “阴 ”解释为暗中;第二句时注意 “相 ”此处为动作偏指一方

36、,理解为对我怎么样,同时注意 “此皆节义文章也 ”是判断句式,翻译时要体现。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 “信、达、雅 ”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 ”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陈文龙,字君贲,是福州兴化人。文章写得很好,具有志气和节操。丞相贾似道喜爱他的文章,一直以礼相待,十分器重 他。他能担任监察御史,就是出于贾似道的举荐。十几年来,贾似道所设置的御史台谏官都(表现)无能,所有向上呈交的奏折,都要先呈交贾似道,(经他同意之后)才能上呈。到了陈文龙任这个职

37、务时,只有他不这么做,就冒犯了贾似道。 临安知府洪起畏请求实行类田,贾似道支持他的建议,陈文龙上疏认为不行,贾似道发怒,扣留了他的奏章。襄阳长久被围困,贾似道每天恣情淫乐,根本不放在心上。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里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陈文龙上疏竭力陈述他的过失。 范文虎统帅部队没有建树,贾似道庇护他,让他做安庆知府,又任命赵 梦 暇 仆蚴 龊贾葜 挛牧 担骸胺段幕 逖簦 衷诜炊 惶嵘 斡茫 獗臼怯 背头氖陆峁 炊 鄙土恕 檬且桓鋈槌粑锤傻暮 樱 臼裁吹敝匾 闹拔唬炕仆蚴 哉 滦傅氖瑁 盟 鼍 堑男姓 伲 趺茨芄恢卫砗茫壳肴 堪彰馑 恰!奔炙频来笈 狩沓挛

38、牧 葑鲋 婕从秩糜 诽 墓僭崩羁傻 腊彰饬怂 痪茫 牢幕酪 荚 拢 段幕 谝桓鲇 型督担 吐牢幕酪黄鹣蚨 炙频涝诼掣壅桨埽 米钕忍优埽 虼烁鞒鞘亟 婧蠖继优芰耍 炙频勒 獠藕蠡诿惶 挛牧 幕啊 br这个时候边境地区形势非常危急,陈文龙上疏说: “尚书讲到, 大家同心协力,致力于治世之道 。蒙古兵今天攻取某城,明天修筑某堡,而我们却用文书表示退让,只对他们的踪迹表示怀疑,就好像在拯救落水的人或救火的时候,却还讲究缓步慢走的礼仪。请诏令大臣们同心图治,不要只发空洞的议论。 ” 降将王世强引导元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守军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人们投降,陈文龙把使者杀了而把副使放

39、还,让他带信去谴责王世强、王刚中背叛国家。跟着就发动百姓和士兵守卫,城中兵士不满 一千,元军大军却没能攻下。(元军统帅)让他的亲家拿着书信来招降他,陈文龙烧掉书信杀了他的使者。有人劝他投降,陈文龙说: “你们只是怕死罢了,却不明白谁能一生不死呢? ”于是派他的大将林华在边境侦察。林华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导元军来到城下。通判曹澄孙打开城门投降,把文龙和他的家人抓到元军军营,想让他投降,(文龙)不屈服,元军对他动刑,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 “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 ”元军再三强迫他,最终他也没有屈服。于是元军将他戴着刑具押送到杭州。陈文龙从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就饿死了。

40、他 的母亲被关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厉害,没有医药,身边的人看着都哭了。陈文龙的母亲说: “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 ”也死了。众人叹息: “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有这样的儿子。 ”把她收殓埋葬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登快阁 宋 黄庭坚 痴儿 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 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注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 痴儿:作者自称。 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白鸥盟:出自列子 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小题 1】请从景和

41、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 答: 【小题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 3分) 答: 答案: 【小题 1】 (3分 ) 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 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轻松 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2】( 3分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 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 2分;答出两点, 3

4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解释诗句的内容,因为是从景与情的角度,因此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类似的术语,同时要注意概括景物的特点。概括特点抓住 “天远大,澄江明 ”来体会。另外写景角度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抓住诗中 “痴儿了却公家事 ”与 “万里归船弄长笛 ”来揣摩,同时可考虑黄庭坚的个性特点与时代背景。 “痴儿了却公家事 ”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 “万里归船弄长笛 ” 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

43、灵世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7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近日发表两篇博文,讨论有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在中学课本的存 废问题,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侯教授在博文中认为,因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三篇文章血腥内容较多,加之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这三篇文章不宜编入中学课本。 对于侯教授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50字左右) 答案:( 7分)示例一:侯教授的观点值得肯定。首先,入编中学课本的文章应当体现一种健康积极的导向;其次,

44、提供给当代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文字材料有过多的血腥内容,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误导;最后,在选编课文时应当充分考虑 到当代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入编中学课本的文章应慎重选择,教材中不适宜的篇目理应删去。示例二:侯教授的观点有失偏颇。首先,入编中学的课本的文章不必过分拘泥内容方面的因素,入编中学课本的文章多数是水浒传这样的名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次,入编文章是当代中学生了解,欣赏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部分文章可能带有血腥内容,但要相信当代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是非观和辨别能力,不致于轻易误导。因此不宜对入选名篇作简单否定。(观点明确 2分,阐述合理 2分,表达简明连贯 3分。) 试题分

45、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 反对还是赞同,首先应都要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 7 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语言表达要规范,要理清理由内在的逻辑性。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依据要求回答问题。( 3分) 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并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 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 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 , 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 , 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 【小题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一个恰当的成语是(

46、1分) A移花接木 B移风易俗 C破旧立新 D承前启后 【小题 2】文中几处划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2分) 有语病的是 处(填序号),该处改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改为: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指出错误 1分,修改正确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使用成语。根据前句 “他们在改变传统 ”就可以确定应填移风易俗。对于成语的使用一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体会。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 用。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句子为典型的杂糅句。复习中可整理一部分句式杂糅的句子,以便此

47、种类型的句子在试题中出现时一眼就能看出病因。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著导读 简答题。(选做一题) (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程昱曰: “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 “此难 ”指什么?曹操怎样 “脱此难 ”?请简述这个情节。 (2)葛朗台在临 死前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简述之。 答案:( 1)曹操在华容道被关羽的伏兵堵截。( 1分)曹操上前求情,关羽想起曹操以前对他的许多恩义,便把马头勒回。曹操等一齐冲将过去。( 2分)关羽想起军令状,大喝一声。曹军皆下马哭拜;( 1分)后看到张辽又动故旧之情,于是就放了他们。( 1分) (2)临死几天,葛朗台便死死盯住密室的门,生怕金子被偷。( 1分)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让他感到温暖。( 1分)做临终法事时,当金银法器一出现,他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 “立刻复活 ”。( 1分)他还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结果耗尽了他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