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5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31849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5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5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5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5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届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语言文字运用 5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列句子中,成语 “首当其冲 ”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在那样的社会,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被迫害的对象。 B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是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C金融危机以来,很多行业都陷入了困境,金融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D军阀入城了,高家是北门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答案: B 试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B项将此成语误用为 “首先应当做某事 ”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 老 树

2、 金 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 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注】 金宣宗贞 四年 (1216),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 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小题 1】 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 (3分 ) 答:_ _ 【小题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末句 “不用苦思家 ”所抒发的感情。 (3分 ) 答:_ _ 答案: 【小题 1】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

3、,寒藤还开着 “细花 ”,虽是深秋但尚有一线生机。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 【小题 2】示例: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面对深秋的悲凉景象和战乱不断的现状,流露出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惆怅; “不用苦思家 ”抒发了诗人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对平安生活的深切向往。 试题分析:第 (1)题的要求是 “赏析意 境 ”,所谓 “意境 ”即因景物特征而体现出的环境氛围,因此,回答本题,首先要确定诗句中的景物有 “树 ”“叶 ”“藤 ”“花 ”,然后分析出这些景物的特征,如 “老 ”“高 ”“寒 ”“细 ”等,并据此概括环境氛围的特点。第 (2)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情感类别,如思

4、家、伤感、向往和平等;二是产生情感的原因,如思家是因为 “旅食 ”,向往和平是因为 “干戈正飘忽 ”等。因此,回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设问虽然只涉及一句,但答题时应着眼于全诗,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分析才能准确全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目。 (6分 )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 长是、系行舟。 【注】 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而死。 谩:空,徒劳。 【小题 1】 “燕辞归、客尚淹留 ”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5、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 ) 答:_ 【小题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 “愁 ”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分 ) 答:_ 答案: 【小题 1】 )对比。 (1分 )以深秋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形成对比。 (1分 )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1分 ) 【小题 2】诗人的 “愁 ”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三是功业无望,梦想成空;四是长年漂泊在外。 (答对一点给 1分,答对两点给 3分 ) 试题分析:第 (1)题的问题只涉及一句词句,其中写到了 “燕归 ”“客留 ”,显然是一种对比关系。这一手法所表现的情感,重在 “客 ”的心情,结合 “燕归 ”,

6、即可得出 “思乡不得归 ”的伤感之情。第 (2)题要求分析 “愁 ”的情感根源,命题特点类似于散文的思路分析,考生答题时,要从全诗中筛选出与 “愁 ”有关的景、物、人、事等描写,并分点归纳。 语言表达 下面两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 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2分 ) 情境一: 2013年 4月 17 日,在洱源地震受灾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赈灾物资及时就位,确保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品的供应。 (广播稿 ) 情境二:从即日起,本刊将举办 “我的中国梦 ”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对于稿件,本刊有权进行斧正。 (征文启事 ) 情境一:_ 情境二:_ 答案: “赈灾 ”应改为

7、 “救灾 ” “斧正 ”应改为 “修改 ”。 试题分析: “赈灾 ”为书面语,在广播中容易因同音字而引起误会,应改用口头语表达。 “斧正 ”是谦辞,一般只能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用在此语境中,既不符合场合,也不符合人物身份。 厦门靠海且多花,因此厦门的旅游广告宣传语是 “海上花园,温馨厦门 ”;福州多温泉,地名中带 “福 ”字,因此福州的旅游广告宣传语是 “温泉古都,有福之州 ”。三明多山多水,森林覆盖率全国领先,请为三明拟一条旅 游广告宣传语。(2分 ) 答:_ 答案:示例:走进多情山水,拥抱绿色三明。 (或:人在三明城,城在森林中。 ) 试题分析:据题干的提示, “森林 ”一词作为表现三明

8、地域特征的关键词,一定要用到广告宣传语中,然后围绕 “三明 ”“森林 ”这两个词语,写一个对偶句即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7分 ) 【本报讯】 2012 年 12月 2日是我国首个 “全国交通安全日 ”,主题是 “遵守交通信 号,安全文明出行 ”。记者在武汉随机走访了几所大学、小学,发现一个怪现象:在信号灯前,小学生过马路比大学生守规矩。记者随机问十几个孩子 “怎样安全过马路 ”,他们都回答 “红灯停,绿灯行 ”,并且说老师经常给他们讲安全方面的常识。和孩子不同的是,当红灯亮起时,很多成年人 “熟视无睹 ”。记者采访了几个闯红灯的成年人,他们均低头不语。 你是怎样看待上述现象的?请

9、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 ) 答:_ _ 答案:示例:小学生的行为值得称赞,成年人的行为可耻。首先,小学生心灵纯洁,家庭、学校、社会重视交通安全启蒙教育,他们学会了遵守交通规则。其次,成年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 “中国式过马路 ”的现状,这种违反法律、影响秩序、缺乏公德的野蛮行为,与之对应的是规则意识的缺乏。最后,严查成年人闯红灯要有执法的韧性,让成年人向小 学生学习,做守法榜样,共建法治社会。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概括材料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作为评论的对象。从材料的主要内容看,值得评说的社会现象是 “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成年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据此,即可得出本则评论的观点,对成年人的行为进行批评,或对小学生的行为表示赞赏。至于理由,主要应从 “怪现象 ”的社会原因、解决之道等角度着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