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 舸 ( )青 苔 ( ti)胆 怯 ( qu)长歌 当 哭( dn) B 谄 媚( xin) 菲 薄( fi)婆 娑 ( su) 戛 然而止( ) C惩 创 ( chun) 忸 怩 ( n)执 拗 ( ni) 叱 咤 风云( ch) D慰 藉 ( ji)提 供 ( ng) 绯 闻( fi) 载 歌载舞( zi)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本题考
2、查的字,既有多音字,也有容易读错的字。其中, A项注音不正确的有:苔( ti)、怯( qi); B项注音不正确的有:谄( chn)、戛( ji); C项注音不正确的有:怩( n)、咤( zh)。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笙箫谩溯苍海挥斥方遒 B殴打笔锋喋血走投无路 C租赁瞩目榆荫 顾名思意 D家俱撰写噩梦陨身不恤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错别字题,要特别注意那些音同义异的字。纠正的方法之一是根据词的意思辨识字的写法。本题中, A项的 “谩溯 ”应写为 “漫溯 ”, “苍海 ”应写为 “沧海 ”。 C项的 “榆荫 ”应写
3、为 “榆阴 ”, “顾名思意 ”应写为 “顾名思义 ”。 D项的“家俱 ”应写为 “家具 ”, “陨身不恤 ”应写为 “殒身不恤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艺术实践表明,真实的东西,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的,从而更能引起人们 的感受。 凝视一幅美画久了,自己仿佛也融入画中, 于山水之间,深得其乐。 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暴力的电影后,就盲目地模仿其中某些人物的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观众没有足够的 能力。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 会下劣凶残道这地步。 A新奇徘徊鉴别却 B新奇徜徉
4、鉴赏却 C新鲜徘徊鉴赏竟 D新鲜徜徉鉴别竟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区别近义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从语素的不同、适用范围的不同、程度的不同、搭配关系的不同等方面考虑。题中, “新鲜 ”和 “新奇 ”的区别是语 素的不同:一个重在 “鲜 ”,一个重在 “奇 ”。 “徘徊 ”和 “徜徉 ”的区别在于心态的不同: “徘徊 ”重在犹豫不决; “徜徉 ”重在心情自由。 “鉴别 ”和 “鉴赏 ”的区别是语素的不同,一个重在区别,一个重在品赏。 “竟 ”和 “却 ”的区别是语意的不同: “竟 ”表示意想不到, “却 ”表示转折。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
5、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 60年来,部队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武器装备也今非昔比,但对百姓 秋毫无犯 的传统,却一代一代传承着。 B大自然的创造力令人惊叹,风蚀的力量将坚硬的岩石 “雕刻 ”成各种奇妙的形状,真可谓 巧夺天工 。 C整改不光是挂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真正改变工作作风,老百姓对整改才不会 口是心非 。 D这部著作既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 处心积虑 反复修改的辛勤结晶。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中, A项的 “秋毫无犯 ”意思是 形容军队纪律严明 ,对百姓丝 毫无犯 。 形容为人清正廉洁。适合该句语境。 B项的 “巧夺天工 ”意思是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适合该
6、句语境。 C项的 “口是心非 ”意思是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 一致。不适合该句语境。 D项的 “处心积虑 ”意思是形容蓄谋已久。不适合该句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迅,原名周树人, 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叫阿 Q正传,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一部叫朝花夕拾。 B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有春天里的秋天 憩园寒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 ”
7、代表人物。再别康桥这首诗集中体现了 “新月派 ”提倡的 “三美 ”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D大堰河 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作者为艾青,原名蒋海澄。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课本知识和课堂所学努力回忆。平时也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勤做笔记的好习惯。题中, A项错误在于:鲁迅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 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 ”的全称是 “中国传统装饰结 ”, 。 , , 。 。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
8、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中国结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既要注意横线处上下文所提供的话题和语境,更要注意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题中语段的话题是讲 “中国结 ”,比较 和 , 中的代词 “它 ”指代中国结, “悠久历史 ”可引出 的内容,因此以 排在首位为佳。于是排除 A B D三项,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9、、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 16分)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 ,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
10、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 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
11、,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 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 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 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 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
12、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 “他读了不少的书。 ”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 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
13、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小题 1】下列对文 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 “忠实朴素 ”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
14、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 “迂途 ”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 “乡愿 ”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 “畏友 ”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 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 “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 “知道 ”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小题 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4分) 【小题 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4分) 【小题 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
15、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 “读了不少书 ”,而第五段又说他 “绝不宽容 ”,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 4分) 答案:【小题 1】 C D 【小题 2】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2分)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2分) 【小题 3】 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 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 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 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 2分,满分 6分。) 【小题 4】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
16、。( 2分) “绝不宽容 ”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 C项错误在于, “乡愿 ”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 “畏友 ”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 D项错误在于,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一般多以选择 “不可以 ”为宜(因为这是名人的
17、成功作品)。在选择论据时,可从该段内容对表现作品主题、展现传主 品德、完整作品结构等方面入手。从作品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从表现作品主题看,最后一段用雪朝收束,可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 “优秀品质 ”一语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加以归纳概括。比如,根据文本第二、三自然段内容可归纳出朱先生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根据文本第四段可归纳出朱先生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根据文本第五段内容可归纳出朱先生对恶势力决不妥 协宽容和做事情坚持原
18、则、脚踏实地的品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一般多以选择 “不矛盾 ”为宜(因为这是名人的成功作品),然后再认真寻找论据。这论据主要应从文本中关于朱先生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 “读了不少书 ”的内容和第五段说朱自清先生 “绝不宽容 ”的对象上去寻找。从中可以看出,朱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而朱先生的 “绝不宽容 ”,则是指向恶势力的。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 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辙幼从
19、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 “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 “夜雨何时听萧瑟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不见者七年。 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选自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诗序) 【小题 1】请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3分) 熙 宁 十 年 二 月 始 复 会 于 澶 濮 之 间 相 从 来 徐 留 百 余 日 时 宿 于 逍 遥 堂 追 感 前 约 为 二 小 诗 记 之。 【小题 2】写出苏轼思念弟弟的一首词的篇名。苏辙读韦苏州诗为什么
20、“恻然感之 ”?( 2分) 答案:【小题 1】熙宁十年二月 /始复会于澶濮之间 /相从来徐 /留百余日 /时宿于逍遥堂 /追感前约 /为二小诗记之。( 3分) 【小题 2】水调歌头 中秋(答出词牌名即可,如答水调歌头 离别一何久、沁园春 孤馆灯青等亦可)苏辙和兄长苏轼感情深厚,想到即将和兄长分别,不能在风雨之夜联床共语,心中充满惆怅,因此读韦苏州的诗有同感。( 2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 “熙宁十年二月 ”表时间,其后应停顿。动词 “会 ”的补语是 “于澶濮之间 ”其
21、后应停顿。动词 “来 ”的补语是 “徐 ”(地名),其后应停顿。动词 “留 ”的补语是 “百余日 ”(表时间长短),其后应停顿。动词 “宿 ”的补语是 “于逍遥堂 ”,其后应停顿。动词 “追感 ”的宾语是 “前约 ”其后应停顿。动词 “为 ”的宾语是 “二小诗 ”,此动宾短语作动词 “记 ”的状语, “记 ”的宾语是 “之 ”,其后应停顿。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主要靠平时的记忆;回答第二问,要先读懂前面的文段,然后在文段中筛选相关内容。文段中,苏轼 “恻然感之 ”是在他读韦苏州诗,至 “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之时
22、,联想到他在期弟子瞻始为凤翔幕府时,曾留诗为别,其中有 “夜雨何时听萧瑟 ”句,于是读韦诗时引起共鸣。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课内文言文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3、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
24、要项伯 C沛公奉卮酒为寿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 2分) A为之 奈何 B约为 婚 姻 C 秋毫 不敢有所近 D项伯 许诺 【小题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为 之奈何君 为 我呼入 B吾得兄事 之 愿伯具言臣 之 不敢倍德也 C君安 与 项伯有故备他盗之出入 与 非常也 D谁为大王为此计 者 所以遣将守关 者 【小题 4】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明天早晨不
25、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B 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C 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D 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小题 5】鸿门宴中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无赖。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加以评判,并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D 【小题 5】我认为刘邦是个英雄,因为他懂得用人之道,有心计,很清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来不显得自作主张,二来能让部下觉得受重视
26、。例如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实际上这明明是刘邦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却说别人劝他这么做的,可见他很聪明,还有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表面上,刘邦在问这可怎么办呀?实际上他心里也有想法,但他想听张良的建议。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说明刘邦很谨慎,他有怀疑的地方想要问清楚。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说明刘邦会做人,没有什么比尊敬和礼 遇更让人高兴的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7、 ”说明刘邦能审时度势,清楚以现在自己的实力敌不过项羽,尽量小心,不让项羽察觉到他有称王之心。综上所述,刘邦是个聪明而又识时务的英雄。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应明白确定通假字的要领:当按照某字的平常意义不能解释全句意思的时候,就应当想到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大多从同音字(或音近字)、形近字中寻找。题中, A句中, “内 ”通 “纳 ”; B句中, “要 ”通 “邀 ”;D句中, “倍 ”通 “背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再进行判断。其中, B项的 “婚姻 ”在句中是 “儿女亲
28、家 ”之意,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题中, A项的 “为 ”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对象,相当于 “对 ”;后者表目的,相当于 “替 ”。 B项的 “之 ”,前者作代词,指代 “他 ”;后者作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C项的 “与 ”,都相当于 “和 ”(但此题命题怀疑有误:前者作介词,后者才是连词)。 D项的 “者 ”,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 “(什么样的)人 ”,后者表 “(什么)原因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
29、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句中的 “今 ”应译为 “现在 ”; “急 ”是 “危急 ”之 意; “幸 ”是 “幸亏 ”之意。 句中的 “谢 ”是 “道歉 ”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答题时,要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鸿门宴的具体内容举例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参考译文】
30、 诗歌鉴赏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年春 茫茫九派 流中国, 沉沉一线 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作者自注: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 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 “九派 ”,也泛指长江。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小题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分) A上片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
31、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上片第三、四句之意,烟雨无边无际,龟山和蛇山,夹扼着滚滚东去的长江。 C下片第一、二句 之意,黄鹤飞到了遥远的天上,此地只剩下供人游览观赏的黄鹤楼。 下片第三、四句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小题 2】本词上片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3分) 【小题 3】本词下片中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上片多用叠音词。诗词中 “茫茫 ”“沉沉 ”“苍苍 ”等词语表现出长江、铁路
32、线、烟雨等景物,广阔、漫长、沉郁的特点,从而勾勒了一幅萧 索压抑、苍茫无际的画面,传达了诗人低沉、苍凉的心绪。 【小题 3】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写出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内心情感和思绪跌宕起伏,表达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前夕,面对令人困惑的政治局面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时找不到出路,充满了困惑的茫然心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考察其正误。其中, C项错误在于, “黄鹤知何去 ”的意思应该是:黄鹤不知到哪里去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 “炼字、句式、押 韵 ”三
33、个词语中的任一个对上片语言进行分析。若从炼字上分析,可从动词 “穿 ”“锁 ”等字分析;还可从“茫茫 ”“沉沉 ”等叠音字上分析。若从句式上分析,可根据上片四句话中两两对偶的特点分析。若从押韵上分析,可从四句诗的换韵特点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下片诗句内容结合 “作者自注 ”的内容进行分析。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面对令人困惑的政治局面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时找不到出路,充满了困惑的茫然心情,因而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默写 默写填空。(每空 1分
34、,共 8分) ( 1)鹰击长空, , 。 ( 2)指点江山, , 。 ( 3)满载一船星辉, 。 ( 4) 被鲁迅喻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5)荆轲临别时,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 “ , 。 ” 答案:( 1)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史记( 5)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 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翔、竞、激扬、斑斓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请以 “ ,让我为你画张像吧 ”为
35、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700字。 答案:【习作例文】 外婆,让我为您画张像吧 一直以来,我都想为我亲爱的外婆画一张像。但由于繁重的学业,我这个简单的愿望被搁置在一边。 幼儿时的我是在外婆温暖的怀抱中度过的。 那时候,每个清晨,外婆牵着牙牙学语的我一步步地走向幼儿园。每天傍晚,外婆会比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早来许多。她总是在窗口张望,直到我像只野兔扑进她的怀抱。 每当听 我说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外婆就会用欣喜的眼神望着我,我也会很得意地看着外婆,仿佛从她的眼神里接过一件珍贵的奖品。而一旦受到批评,外婆总会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就会偎依在外婆怀里,享受外婆给予我的包容和慈爱。 忘不了,每一个夜晚,
36、外婆帮我洗好脚,把我抱到床上,然后给我讲故事,或者唱歌,我便在外婆轻柔的声音中进入甜美的梦乡。 不觉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我不得不离开外婆,和外婆分住在两个不同的城市。但奇怪的是,我觉得外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她总是在我身边,在我得到表扬或受到批评时,我总能感受到外婆那欣喜或者鼓励的目光 ;我甚至能看到她老迈而坚定的身影,牵着我,一步步向学校走去,又一步步地从学校走回家 又到了万籁俱寂的深夜,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更没有旁人的打扰。外婆,就让我静下心来,用那丝丝缕缕的思念,来为您画一张动人的像吧! 别动,外婆,是什么染白了您的头发?曾经那乌黑亮丽的头发躲到哪里去了呢? 外婆,您那镜片后的眼睛,为什么失去
37、了当年的神采?是什么迷蒙了您的双眼? 外婆,是什么吹皱了您的双手,让它变得如此枯瘦、如此苍老?那一根根纵横的青筋,像枯叶上的脉络。过去,您的手可以与妈妈的相媲美,可为何时光的利箭这么无情呢? 外婆,是什么压弯了您挺拔的身板,让您的身躯佝偻了呢?哦,那沉重的岁月啊 别动,外婆,您的像就快画好了 这里面有温馨的回忆,有浓浓的思念,更有我对您永远不会磨灭的爱。这一笔一画,不仅仅是画在纸上,而且铭刻在我的心里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构思前应先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将题目补充完整。很显然,题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应该是人物的称谓,因此最好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填入。然后根据记叙文的要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构思线索和顺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