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189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 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在知识的海洋中,即使我们遨游一辈子,学到的仍然只是 沧海一粟 。 B一些重点中学在资源的过度倾斜下创造的某些经验只具有展示的性质而不具有普及的价值,让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校 望眼欲穿 。 C为了对抗 不堪入耳 的广场舞,温州市区有居民在松台广场对面四楼平台上架起六个大喇叭,对着广场不断喊话,以 “还击 ”广场舞的噪音公害。 D志摩的诗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 矫揉造作 ,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

2、规整之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 “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使用正确。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两年来,蔬菜、肉类、服装、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与之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B新来的教育局长与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鼓励他们要解放思想,知难而进,争取新学年 呈现新气象。 C “余额宝 ”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 “支付宝 ”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D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 140字的限制、

3、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逻辑混乱,概念并列不当, “服装 ”不属于 “农副产品 ”;搭配不当,“价格 ”与 “提价 ”搭配不当。 B “几个学校的领导 ”有歧义。 C项中 “值得 的重视 ”中 “的 ”字赘余。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遒 ( qi)劲桀 骜 ( o )长歌 当 哭( dng)望风披 靡 (m) B火 钵 ( b) 潜 ( qin)能泪下沾 襟 ( jn)博文强 识 (zh) C凌 侮 ( w)忸 怩 ( n)重 创 ( chung)敌军殒身不

4、 恤 (x) D解 剖 ( po)颓 圮 (p)婆 娑 (su)起舞妄自 菲 ( fi)薄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望风披靡 (m) B潜( qin)能 D解剖( pu)。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 ,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

5、境的交融 ,不能简单地理 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 ,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 ,也许因为用滥了 ,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 “主观情意 ”,不只是 “情 ”,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 ”这个提法。我所谓 “物境 ”也不等于“景 ”,“ 景 ”只是 “物境 ”的一种 ,这是常识 ,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 ,任何一部辞典 ,也不会把 “交融 ”解释为 “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 “意境 ”是一个新的生命 ,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 “境生 于象外

6、 ”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 (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 ),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 ,就不难发现 ,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 ,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 ,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 ,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 ”,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 ,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K 的诗 :“心源为炉 ,笔端为炭 ,锻炼元本 ,雕砻群形 ,纠纷舛错 ,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 ,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有另一个 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 ,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

7、 ,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 ,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 ,而有了更大的自由 ,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 ,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 ,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 ,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 ,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辨皇州 ”,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 ,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 ,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 宓氖澜缰 小 br所谓境超乎象 ,并不意味着意境的

8、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 ,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 ,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 ,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秋风大散关。 ” 以上这些最常见意境的

9、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 ,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 ,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 ,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 ,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 ,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 姿百态的云 ,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 ,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 诗学篇 意与境 ,本文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意境是指

10、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浸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 ,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境一旦形成 ,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小题 2】对文中材料的引用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 “心源为炉 ,笔端为炭 逐意奔走 ”,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 ”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 “俯视但一气 ,

11、焉能辨皇州 ”这两句诗 ,意在形象地阐述 “境生于象又超乎象 ”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等常见意境的诗句 ,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 “意象好比 细微的水珠 ,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这一比喻 ,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 3】下列的说法 ,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 ,就必须承认 “境生于象 ”,即刘禹锡所说的 “境生于象外 ”,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 “境生于象 ”应该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

12、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诗歌的意境 ,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 ,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 ,自由翱翔其间。 D借鉴英美派的 “意象 ”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因境 ,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D“ 意境一旦 关系 ”原文无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引用是为了证明 “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 “境生于象外 ”时的误解。 C,是为了说明中

13、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 D,是形象说明 “意象 ”与 “意境 ”的关系 ,而非 “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境生于象 ”并不等于 “境生于象外 ”; B第二点属 “境生于象外 ”的含义。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 “意象 ”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显然没有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卞毓方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

14、还有一项“国 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 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

15、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 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 “国学大师 ”“国宝级学者 ”“北大惟一终身教授 ”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 2006 年,第 19 届世界诗人大 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

16、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 “诗人 ”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我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 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 29日( 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

17、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 “难得糊涂 ”,他说: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 “中国牌 ”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 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 是回到季先生。我觉得,仅就 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 2008年 12月 21日, 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 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

18、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 ,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我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 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

19、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 ”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 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

20、作了泰山颂一诗。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 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 ”、 “佳作常从改中出 ”。 C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 “国学大师 ”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D “文革 ”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婉拒了。而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

21、种笔法在传记中颇 有说服力。 【小题 2】文中说: “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请简要概括季老的“人格魅力 ”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 请简略分析 “心迹 ”的内涵。( 6分) 【小题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 “国学大师 ”,作者没有直接评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CE 【小题 2】 (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精神)超凡脱俗;(情怀)热爱教育。 (任三点 6分) 【小题 3】 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 对艳 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之人,充满

22、鄙视(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 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显示其献身精神。 【小题 4】 季先生是国学大师。他既精通国学又拥有崇高人格,学堪人师,行堪世范。 季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的研究涉及到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 季先生人格崇高,淡泊名利,不计荣辱,只想当一个教书匠。 季先生的研究不局限于国学,不像传统国学家那样一味钻故纸堆,也是研究佛学和梵文的专家。 他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是一位不可超越的 “国学大师 ”。( 8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 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小题 1】 试题分析: A更主要的是 “平凡 ”; B非 “为了

23、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 ”,实为治学严谨; D非 “有自知之明 ”、 “力不从心 ”。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4、。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

25、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 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谢曰: “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始皇谢曰: “已矣,将军勿复言! ”王翦曰: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 “唯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 “将军

26、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 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 “不然。夫秦王 I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 “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 “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27、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 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注】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 引 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 谢 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 罢 病悖乱罢:疲乏 D李信果 辱 秦军辱:使 受辱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翦言不用, 因 谢病 不如 因 善遇之 B寡人 以 不用将军

28、计 以 其无礼于晋 C归老 于 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于 君 D 荆数挑战 而 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而 笑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 4】把文言

29、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4分) (2)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3分)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3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进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 “日 ”“西 ”“虽 ”“独 乎 ”各 1分) 楚王得知 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对抗秦兵。( “益 ”“悉 ”“国中兵 ”各 1分) 略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

30、文来理解。谢:辞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于是;趁 B 因为 C 在;对 D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C王翦请田宅是为了让秦王不猜忌自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文译文: 王翦频阳东乡

31、人。少时就喜欢兵法,长大后为秦始皇效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 “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 ”李信回答说: “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 回答说: “非得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 “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 ”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

32、。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楚国大将项燕大败李信部队,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 “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 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进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 ”王翦推辞说: “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 ”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 “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 ”王翦说: “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满口答应说: “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 ”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

33、等。秦始皇说: “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 ”王翦说: “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 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 ”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 “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 “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对抗秦

34、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 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 “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 ”于是王翦说: “士兵可以派用了。 ”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

35、皇二十六年(前 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 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释: 结宇:造房子。 莲花:亦指莲花经。 【小题 1】简析义公禅房周围的环境特点?( 4分) 【小题 2】诗歌末尾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小题 1】义公高僧安于禅房的寂静,将房子修在空寂的树林之中。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有众多深深的沟壑。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林的翠影映在禅院之中。前六句描写了义公禅房的

36、优雅秀丽、深邃空寂的环境。 【小题 2】 “莲花 ”既指高洁的莲花,也指莲华经,含蓄的表现出义公高僧的襟怀坦白、心无杂念、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 【小题 1】 试题分析: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7、 2】 试题分析:此诗由赞美禅房清幽到赞美高僧义公禅心不染,曲折地表达了禅 寂的情趣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全诗语言清淡秀丽,由景清写到心净,情调古雅,构思巧妙,意境高远,动人心神,是孟浩然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三选二),要求语言幽默风趣,能体现出两个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分) 有趣的汉字对话 “比 ”对 “北 ”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巾 ”对 “币 ”说: “茜 ”对 “晒 ”说: “兵 ”对 “丘 ”说: 答案: “巾 ”对 “币 ”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38、。 “茜 ”对 “晒 ”说:出 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兵 ”对 “丘 ”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 试题分析:两个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于字形的变化生发出词意的关联。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超过 25字)( 5分) 中国奥委会昨天透露,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提出申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中国奥委会正式同意以北京市名义提出申办,并已于 11月 3日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去年年底,张家口方面便透露出申办 2022年冬奥会的兴趣。离北京 200公里之隔的张家 口有着完善的滑雪场,冬季白天气温多

39、保持在 -10 左右。而承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北京则拥有一定的经济和场馆基础,以及足够的办赛经验,两座城市互为补充。 此外,北京的雾霾天问题也是北京申办的一大劣势。如何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还北京一片蓝天,让运动员们、老百姓们能够在清新的空气下比赛、生活,这些都是北京必须做出的承诺。 答案:北京、张家口申办 2022年冬奥会,雾霾天拖后腿。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 (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 )提取出来, 然后按 “什么人 (或物 )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的顺序 (或适当调整语序 )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考点

40、: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 6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答案:示例一: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示例二:友情很宽容,它能让别人容得下你的许多缺点;它又很脆弱,往往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彻底破裂。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 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名句默写。( 6分) 携来百侣曾游, 。 ( 2) ,不仁;失其所与

41、,不知。 (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 ( 4)大行不顾细谨, 。 ( 5)真的猛士, , 。 答案:(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2)以乱易整 ( 3)士皆垂泪涕泣 ( 4)大礼不辞小让 (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我们成长的周围,经常有一种声音, 这声音或透露着让人奋进的鼓励,这声音或散发着令人温馨的问候,这声音或传达着久违的呵护 请以 “有一种声

42、音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记叙文体; 不少于 800字; 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有一种声音 有一种声音,轻而易举地挑起心灵的悸动,不经意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仿佛一切还停 留在那天,那个傍晚。 夕阳慢慢褪去光彩,本来秀明如醇蜜的阳光也羞涩地晕开了层薄薄的胭脂,清柔的风仿佛瞬间带起了一个恍惚的梦境。这时,我听到一个遥远的歌声。那歌声似乎漂浮在半空中,空灵地回荡着,一个属于孩子的纯净声音拨开了人群,伴随着滑落的音符,打破了小镇的寂静。我瞬间想起了那个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歌唱的小女孩,像是飘落凡间的洁白天使,轻扬,纯净的声音,穿过了黑夜,以神圣而美好的感觉点燃新的激情。此时此刻,我有一种莫名的

43、激动, 想看见那个孩子。 歌声依旧持续着,而我惊讶于那歌声里若有若无的悲伤,让我心中氤氲起关 于哀关于悲的情愫。可是这是一个孩子的歌声啊。他会懂得这样悲伤吗?不对。我突然有背离前面美好遐想的意识,因为我发现了这完全是首关于爱情的歌曲。如此矛盾,可是我知道声音透出的哀伤决不是因为旋律或是歌词,没有一个孩子会这样懂得爱情的。 我必须去看看,或是好奇,或是仅仅因为我心头些许的酸意及隐约的情愫。我站在了人群后,看见了这样一幕,他不是那样的洁白天使。他的歌唱带着强烈的目的,从他身前的纸,以及一个放钱的小盒子里可以看到。而他瘦瘦小小的个子,黑黑的肤色,像是一尊用黑土铸成的雕塑,静静站在那里,连拿着麦克风的

44、手仿佛 也不曾动过。他的头垂得好低好低,好像让身子都带了向下弯的趋势,所以没人看得见他的表情。而他身边站的那个抱着孩子的年经妇人则一脸淡漠。就这样的情景,配上淡淡的夕阳和微带深色的蓝入了画,也许只有一遍遍重复回响的歌唱在默默控诉着什么。人群有低语,我能略微听到关乎真实性的探究,甚至我也在怀疑什么。 而后来是,我离开了,在人群越来越密集的时候,但是耳边一直一直响起那歌声,似乎很近,又是像很远,只能确定那样飘渺的感觉以及心中复杂又矛盾的感情。 不管事实是什么了,只是觉得实在不应该把一个重担放在孩子身上,他空灵的声音绝对 不是用来唱这这样不属于他的歌曲的。是否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歌声而心涟漪阵阵?

45、而这样带着同情的感情对于这个孩子是好是坏?还有他歌声里悲伤又是怎样一种无奈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只要有一点理由,关于爱的,每个家长都应该把这样做的万千个理由给否决掉。 这歌声,似乎还在响起,似花落的声音,掉入我的心里。 试题分析: (一)自然的声音。 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 “天街小雨润如酥 ”的温柔与 “夜阑卧听风吹雨 ”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 受到拼搏的壮美。 3、冰雪融化、燕子呢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天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二)家庭的声音。 1、父母

46、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三)校园的声音。 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敬业精神。 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我的特异功能 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 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竞选演讲。班委的竞选演讲 ,充分展示了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和鲜明个性。 6、紧张的铃声。铃声一响,老师上场;铃声一落,超负荷作业滚滚而来。这是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的再现。 (四)社会的声音。 1、歌声: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呐喊声: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写鲁迅,民族的精神。 3、乡音:游子的思乡、爱国、统一。 4、天籁之音:写环保。 5、孩子的哭声:写战争、和平。 6、节日的声音:写传统节日的感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