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山西省曲沃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A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 差强人意 吗 B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想 一蹴而就 是可以理解的,但许多时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这就需要我们事前思考更周密些。 C来自各地的旅游者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农家生态园 趋之若鹜 ,他们觉得这既亲近大自然,又吃、住、玩一条龙,是极好的休闲娱乐形式。 D舞蹈 “蝶恋花 ”的舞台色彩设计颇具匠心,穿着一袭白衣裳的舞者在满场艳红中分外抢眼,她舒展身体, 茕茕孑立 ,显得高雅脱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成
2、语的运用。主要看与语境合不合、修饰对象当不当、褒贬当不当、范围当不当、谦敬当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B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句中运用正确。 A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句中是说 “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 ”,语境不合。 C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 事物。多做贬义词。句中是说 “旅游者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农家生态园 ”,感情色彩不当。 D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句中是说 “她 ”在 “满场艳红中分外抢眼 ”,并非孤单。故选 B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3、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及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包括内篇、外篇与杂篇,其逍遥游中有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的句子,其中“晦 ”指阴历每月初一, “朔 ”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B在中 国文坛中被誉为 “乡土文学之父 ”的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 C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这部作品编撰者罗贯中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并运用独特的艺术感受,写就了这部雅俗共
4、赏的小说。 D堂吉诃德作者是西班牙人塞万提斯,他是最早使喜剧主体具有悲剧特征的欧洲作家。他的堂吉诃德就是喜剧中不可避免地渗透了悲剧因素,形成了一种 “含泪的笑 ”的悲剧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项中 “其中 晦 指阴历每月初一, 朔 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错误, “朔 ”指阴历每月初一, “晦 ”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 ”指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 ”指阴历每月十六。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 2004年高考扩大分省组织命题的范围,是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需
5、要。 B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D在中国组装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空中客车 ”,这不仅会改变世界客运飞机制造的市场格局,而且也将提高中国民族飞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语病。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
6、变成表判断的词。 B 语序不当 ,应将关联词 “不仅 ”放到 “诚信 ”的后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一样; C句式杂糅, “是为了 ” 和“是 的途径 ”两句杂糅到一起; D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顺序倒置,句中有表递进的 “不仅 而且 ”,应将 “不仅 而且 ” 后的内容互换。故选 A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联 袂 ( ju)熟 稔 ( nin) 懿 范( y) 叨 扰( to)命途多 舛 ( chun) B 赍 发( j)央 浼 ( mi) 憎 恶( zng) 胡 诌 ( zhu) 鲜 为人知( xin) C蓬
7、 蒿 ( ho)蕴 藉 ( ji)下 乘 ( chng)付 梓 ( xn)呼天 抢 地( qing) D 褒 贬( bo) 滂 沱( png) 尺 牍 ( d)压 轴 ( zhu)和谐气 氛 ( fn)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字音。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A联袂( mi袂 :衣袖。也作 “连袂 ”。手拉着手,比喻一同来或 去等) 熟稔( rn十分熟悉) C付梓( z指书
8、稿雕版印行。梓:刻板。)呼天抢地( qing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D压轴( zhu“压轴 ”原本是戏曲名词,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气氛( fn)。故选 B项。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 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
9、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 中国人 “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
10、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 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 “人本 ”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
11、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 檀弓上说: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 “永恒 ”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 “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
12、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小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
13、的长期保存问题。 D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 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据礼记 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
14、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D因深受儒、释、道三家 “万物无常 ”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
15、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题时注意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 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 “没有留心 ”说法有误。古代中国人自然知道石材比木材更耐久,但是他们认为 “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 ”,后文又说 “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
16、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另外第一段最后梁思成说 “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 “着意 ”的意思是 “着力、刻意 ”,“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 不是 “没有留心 ”,只是不刻意为之。故选 C。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C项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错误。原文第二段 “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就是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高水平,但是原文本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这种设置干扰内容的出题思
17、路很是隐晦,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语句,只是命题人故布疑阵,干扰考生的判断。答题方法是注意所有 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观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没有根据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 “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 ” ,但是并不等于 “所剩无几 ”。最后一段说 “陵墓建筑 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 答题方法是先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18、、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5分) “睁眼看世界 ”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 “通经致用 ”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
19、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 “存乎实用 ”的文章 2236篇。此书印行后, “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 ”,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 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道光六年,装载
20、漕粮的海船从上海吴淞口发出,共装裁谷米 163 3万石,用商船 1562只。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革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 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
21、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 “天朝声威 ”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 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 圣武记。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 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魏源此书
22、是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在序言中说: “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 辟莽。 ”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 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 “师夷以制夷 ”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
23、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 ,湖水必涨,威胁堤防。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秋天湖涨,河官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 “淮阳保障,千载寡俦 ”。 (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24、清代晚期 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 【小题 2】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
25、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4】对魏源提出的 “师夷以制夷 ”的主张,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B D不给分。 【小题 2】 提出漕运改革理论,筹划海运,首运成功; 建议并参加了淮北盐政改 革,兴利除弊; 在兴化县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 选编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等书,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每点 2分,答出任意 3点) 【小题 3】 以 “师夷制夷、开启民智 ”为编写宗旨; 用编排贯串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编写; 内
26、容丰富,是当时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这一主张是 “经世致用 ”思想的具体体现。 凝聚着反对侵略和富国强兵的爱国情感; 突破 “华夷 ”传统观念,具有进步性; 提出向西方学习,具有前瞻性。 观点二:这一主张 以 “我 ”为中心,具有局限性。 “师夷以制夷 ”仍是 “天朝声威 ”思想的表现; “师夷 ”是为了 “制夷 ”,短视功利; 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观点 2分,分析合理、充分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要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 B项 “此后利国利民的海
27、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错误,文中第三段说 “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此句说明又 “重返故辙 ”。 D项 “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错误,文中第五段写到 “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 ”,由此可知魏源并非第一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
28、息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提示 “ 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和 “改革实践 ”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间,然后根据分值分条概括。第二段的开首写到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此句提示我们,改革的措施应在后面, “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 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第三段的开首 “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 ”,第四段的开首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 ”,第五段有 “完成五十 卷约 57万字的海国图志 ”,第六段有 “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 ”,找到之后进行概括
29、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的筛选能力。首先根据海国图志四个字到文中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分条概括。由此找到第五段 “完成五十卷约 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 ”,然后确定后面应是关于海国图志的内容,依据后面的内容在结合分值的提示分条作答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首先找到与 “师夷以制夷 ”相关的内容,然后再展开分析。答题的模式为:观点(一般顺着作者) +理由(可以直接选用文章的内容)。答题的要求:观点一定要明确,理由一定要来自文本,不能
30、凭一己之见随意发感慨。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 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
31、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王曰: “何以? ”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 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
32、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蔺相如病 笃 笃:深重 B赵军固 壁 不战壁:营垒 C纵奇兵, 详 败走详:假装 D赵括既代廉颇,悉更 约束 约束:束缚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赵括不可将兵的一组是( )( 3分) 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秦之所
33、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父母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最终造成秦军坑杀数十万赵军的惨痛结局。 C赵母将赵奢与赵括进行对比,认为赵括不如父亲体恤部下,不能以国事为重,并已预见到了战争的失败,恳求赵王免于连坐,最终如愿。 D秦将白起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赵括亲自与秦军搏斗,死于战场,赵国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小题 4】把文中
34、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2)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4】( 1)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使 ”“将 ”“破 ”各 1分,句意 2分。) ( 2)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 “事 ”“身 ”“友 ”各 1分,句意 2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向子 有怀京师上
35、元 ,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释: 向子 :字伯恭。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被贬还乡。 上元:元宵节。 驾回龙:龙驾回宫。 【小题 1】本词以 “愁 ”字作结,凝重含蓄,发人深思。请品析 “愁 ”字的深沉意蕴。( 5分) 【小题 2】从整首词来看。本词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小题 1】 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 1分) 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
36、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 2分) 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 2分) 【小题 2】 虚实结合。( 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 2 分) 对比。( 1 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 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 2分)(答 “反衬 ”也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属于诗歌的思想感情范畴。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为:用 内容抒发了诗人因 而 的感情。此题已经告诉我们
37、情感是 “愁 ”,学生只需要回答原因即可。 “紫禁烟花 ”“宫阙晴空 ”“彤云陆海 ”“五侯池馆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 “而今 ”却 “白发三千 ”“愁对寒灯 ”,借用李白名句,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 上人间 ”的失落感? 这一切,词人用一个 “愁 ”字点破了。 “白发 ”、 “寒灯 ”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 “白 ”与 “红 ”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
38、题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四大类:修辞方式、描写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题干要求从全词来看,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句。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 ,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 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 “而今 ”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
39、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 ,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 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主要使用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 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
40、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 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 1)将 _改为 _; ( 2)将 _改为 _; ( 3)将 _改为 _; 将 _改为 _。 答案:( 1) “家父 ”改为 “您父亲或令尊 ”。 ( 2) “犬子 ”改为 “儿子 ”。 ( 3) “小有名气 ”改为 “很有影响 ”。 ( 4) “有幸 ”改为 “应邀 ”。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语用中的用语得体这一范畴。谦辞用在自己身上,敬辞用在他人身上。这段话是记者对作家之子的开场白,所以( 1)中的 “家父 ”错误,应是 “令尊 ”,
41、( 2)中的 “犬子 ”是指自己的儿子,所以应该用 “儿子 ”,( 3)中“小有名气 ”是谦辞,只能指自己,( 4)中的 “有幸 ”一般指自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的限制数。( 4分)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不得超过 12字)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大栌榄树的种子要靠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
42、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不得超过 20字)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答案: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如果被证实,大颅榄树灭绝的疑团就可以解开。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用中的语言表达连贯这一范畴。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大意;然后重点研究空格前后的语句,借助前后的意思来填写。这段文字主要讲大栌榄树灭绝的原因,根据前一句 “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和后面的两种发现 “因此,大栌榄树也跟着消失了 ”,同时空格后是问号,可以知道第一处空格处应该是提出疑问;第二处空格
43、的前一句是 “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后一句是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同时有两个标点符号也可以给以提示,一是 “进一步验证 ”后面的冒号,这表示后面要进行阐释, 一是空格后的分号,这表示空格处的内容应该与后面的内容是并列的关系。根据语句和标点的提示,这两处即可填出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景翳翳以将入, 。 (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 答案:
44、抚孤松而盘桓 ( 2)落霞与孤鹜齐飞 声断衡阳之浦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4)外无期功强 近之亲;形影相吊。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抚 ”、 “盘桓 ”、 “孤鹜 ”、 “衡阳 ”、 “抟扶摇 ” “期功 ”、 “形影 ”等。每句 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地出产的蕨菜鲜嫩可口,深受外商喜爱。以前蕨菜销路非常好,可是最近几年,外商却不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采蕨菜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这期间采的蕨菜鲜嫩好吃,
45、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里晾 晒一天,然后翻个个,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蕨菜采下来后,没有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烤,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蕨菜,看上去和传统蕨菜哪儿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外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但当地农民并未改变这种做法。结果,外商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这种蕨菜了 !一心想多采多卖蕨菜的农民,省略了两天的阳光,但是最终却烘干了自己! 答案:诚信不可抛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
46、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诚信,你所拥有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 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 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远离尔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就可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 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 相信诚信的力
47、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我们崇尚这样一种诚信:仰起希冀的脸庞,拍拍娇嫩的手,歪歪头,说: “相信你! ”此时此刻,难道你的心底能不涌起一股激动的热潮?我们向往这样一种诚信;舒开紧蹙的眉,露出笑靥,快步走到朋友面前,说: “真诚地祝贺你! ”此景此境,难道你的头脑没有闪烁过一片快乐的彩云?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 可以信任的世界。 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 活的每个角落,生命变得生气全无,友谊之花在凋谢,亲情之果在陨落;撩起人们面前的五彩面纱,露出的是 “君子 ”们道貌岸然的脸,变了形的丑陋的脸。这样的世界,流淌着恶浊的血液,飘浮着腐朽的气息,太可怕了! 诚信的云翳被抛弃,再也映不出夕阳西下彩霞的绚烂。我向往真诚,渴望信任,希望旷野望天时,天蓝草碧,云白风清。 背好诚信的行囊,抓牢诚信的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更平稳,足音才会更坚实! 天使用诚信作绷带,医好了飞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谎言会被揭穿,他的魔杖会失灵。诚信不可抛,它是法宝! 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著, 带着诚信上路,将踏出一路风光! 试题分析: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字数虽然比较多,但意思并不难理解。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对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