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1910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灰 烬 ( jn) 脊 ( j)骨百 舸 ( g) 锲 ( q)而不舍 B 模 ( m)样丰 腴 ( y) 矫 ( jio)饰余音 袅袅 ( nio) C 愀 ( qio)然 跬 ( gu)步静 谧 ( m)桂 棹 ( no)兰桨 D枕 藉 ( ji) 恣 ( z)意 给 ( j)予含蓄蕴 藉 ( ji)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锲 qi; B模 m; C跬 ku,棹 zho。依照词义巧记多音字:藉, 践踏,凌辱。狼。读 “j”。 垫在下面的东西。 ;衬垫:枕。读

2、“ji”。 “模 ”, 法式,规范,标准:范。式。楷。读 “m”。 模子:样。板。读“m”。 “给 ”, 交付,送与:以。予。送。读 “gi”。 供应:供。补。养。自自足。富裕,充足:家人足。读 “j”。比较记忆形近字读音:棹 zho/淖 no;楔 xi/契 q/锲 q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 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 学者 必有师 C 然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 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B学者:古代指学生,求学的

3、人,现代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 C 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 :副词 ,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 ”。 “江 ”和 “河 ”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词义缩小,如, “金就砺则利 ”(荀子 劝学)中的 “金 ”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 “瓦 ”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 “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称为 “瓦 ”。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

4、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 ”(龟虽寿)中的 “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庄子)中的 “涕 ”指眼泪,现转移为 “鼻涕 ”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与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凌万顷之茫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 C 试题分析: C与题干中句子皆为定语后置句。 A状语后置。 D宾语前置句。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

5、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隙也,则 施施 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 句读 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其曲 中 规 中:合于 D日与其 徒 上高山 徒:徒弟,弟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徒:随从。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和词性。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形容词,白白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加点字与 “孔子师郯子 ”中 “师

6、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上 食埃土 B始指 异 之 C 小 学而大遗 D 舞 幽壑之潜蛟 答案: B 试题分析:例句是意动用法。 A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B异:认为 是奇异的。意动用法。 C小:小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D舞:使 起舞。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3分) 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苏轼提出 “不必仕 ”,是因为他认为 “必仕则忘其身 ”。 苏轼提出 “不必不仕 ”,是因为他认为 “必不仕则忘其君 ”。 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

7、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答案: 试题分析:本组句子主要讲了两个内容, “不必仕 ”和 “不必不仕 ”; 是领起句, 是总结句; 是说 “不必仕 ”, 是说 “不必不仕 ”。依据前面 “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 ” 应在前, 在后。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

8、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 ,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又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源于隋唐,盛于宋。词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 长沙属于长调,是 “旧瓶装新酒 ”的现代诗。 B老舍,原名舒庆春,是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日出茶馆龙须沟等。 C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他是唐代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9、有昌黎先生集。 D “赋 ”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它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 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出是曹禺的作品。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曹禺被人称为 “中国的莎士比亚 ”。对于文学常识内容要强化记忆,力争记忆准确、扎实。 考点:识记古今中外作家及其代表作。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哲学有自己特殊的地方:既有深刻的对人世的看法,又有现实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B围绕体育比赛中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的趋势,对 “欧洲杯 ”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C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

10、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D历代文人墨客认为,在 “细雨、微雪、夕阳、晚霞 ”等特定的天时良辰下,才能欣赏到梅花的最佳状态和最佳趣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深刻的看法 ”“现实的态度 ”。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除 “围绕 ”。 C项多重否定不当,应将 “不再 ”改为 “再次 ”。 辨析病句的十个看点:一、看两面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往往就在两面词上,句子中如果出现 “能否 ”“是否 ”“有没有 ”“能不能 ”“成败 ”“好坏 ”“优劣 ”这类词;我们就要仔细分析该句是否有 “一面对两面 ”或 “两面对一面 ”的语病。二、看

11、代词,病句试题中,如出现代词,我们要特别注意。要看清代词指代的对象。三、看介词,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 方位词格式,易造成主语残缺或主客体颠倒等语病。因此我们要看清介词和介词短语的使用。四、看否定词,很多句子的语病出现在否定词上,常见错误有多重否定中由于多用了否定词,而表意相反了,或者多重否定句与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不符。五、看并列词语,有些句子的语病出现在并列词语上,有时并列短语中的某一个词语与相应的词语搭配不当;有时并列词语出现交叉关系和种属关系 ;有时并列词语间有一种前后对应关系,因不恰当的排列造成对应关系混乱。六、看多义词,有些句子的语病就出现在词语的多义性上,有些词语因其意义和用法具有多义

12、性,出现在句子中,往往会造成误解。七、看关联词语,有些病句的病因,往往出现在关联词语上:有的搭配不当,有的位置不当,有的强加关联词语,有的不合语境等。八、看数量短语,有些病句的病因出现在数量短语上 ,如降低 ,减少不能用倍数 ,却用了倍数 ;约数后不能有重复表述的文字却有 ;修饰不当 ,或前后矛盾等。 九、看多层定语或状语,当句字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往往造成语序不当或 产生歧义。十、看副词,有副词修饰强调的句子,应该审查是否有不合逻辑和语意重复的毛病。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

13、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为了帮助下岗工人走出困境,杭州市知名企业家决定鼎力相助,和下岗工人结对。 C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D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 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 因噎废食 的做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望文生义。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不恰当。 B“鼎力 ”是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鼎力相助 ”指尽全力相助。 C“江河日下 ”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此

14、处有点望文生义。 D因噎废食:比喻因为碰到挫折,连该做的事情也不做了。辨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 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 彩。 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 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 “不合逻辑 ”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雾霭驽马恪尽职守 韬光养晦 B羁绊妥贴概莫能外熠熠闪光 C惴粟廖廓汗流浃背 察颜观色 D桑梓蜇居引觞满酌 箕踞而遨 答案: A 试题分

15、析: B妥帖 C惴栗,寥廓,察言观色, D蛰居。比较记忆形近字:怒骂 /驽马 /弓弩;海蜇 /蛰居;箕踞 /锯齿。依照词义记字形 :“察言观色 ”中 “言 ”的意思是 “话语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君子不齿 梦亦同趣 斫榛莽,焚茅 举匏尊以相属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通 受通授 趣通趋 尊通樽。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 ”就是 “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中的通假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同音通假、近音通假、义近

16、且同音或近音的通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 18分)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 “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 ”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 “委羽 ”典出后周

17、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 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 “丁冬 丁冬 ”的

18、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 能在远处观赏的。 若要 “零距离 ”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 。分明是我们

19、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 鹤鸣于天,几声呖呖 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 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四十年沧海桑田, 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 “农业学大寨 ”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20、旧日的方志上说 “长林郁郁,幽涧泠泠 ”。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 “白云千载空悠悠 ”。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 “鹤池 ”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 别连杰耶娃那样: “就会跪下来 ” 【小题 1】用 简洁 的词语概括委羽洞的特点。( 4分) 【小题 2】四十年前的鹤池环境、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什么不同?根据文意进行简述。( 4分) 【小题 3】第 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明表达效果。( 4分) 【

21、小题 4】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意说明原因。( 6分) 答案:【小题 1】野性、神秘、深邃、寂静。答出 1个给 1分,得出 3个给4分。 【小题 2】四十年前,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 1分);四十年后,四周 无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 1分)。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鹤池环境人为恶化,不该改变的都已改变( 2分)。 【小题 3】运用了类比、典故等写法( 2分),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2分)。 【小题 4】不完全认同( 1分)。第 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

22、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与道教衰落没有关系( 1分)。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前后四十年鹤池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白鹤远离的遗憾( 2分)。文章最后一段则含蓄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对恢复大自然原貌的渴盼(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二、三段集中描写的是 委羽洞 。第二段写了它的 传说 ,充满了神秘 ;第三段写了绿苔的野性十足 ,委羽洞的幽黑、深邃和寂静。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关键是确定筛选的对象和范围 ,即构成鹤池四十年前的环境的主要景物及其

23、特征 ,这些景物四十年后发生的变化。鹤池四十年前的主要景物也就是树、水和白鹤 ,四十年后这些都没有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解答本题首先回答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类比、用典,然后回答出表达效果。 “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 ”,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首先表明自己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第 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

24、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与道教衰落没有关系。最后一段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文本主体部分是写四十年前,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四周无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鹤池环境人为恶化,表达了对白鹤远离的遗憾。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后面题目(共 13分)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25、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 生气 ;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 ”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 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

26、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 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 得失俱亡 , 死生不问 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 “暮雨潇潇江上村 ”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甲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乙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丙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丁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

27、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 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小题 1】请指出第一段中 “生气 ”具体体现在哪里?( 3分) 【小题 2】如果第二段用一幅画来形容的话,请你说说这幅图画像水墨画还是油画,为什么?( 4分) 【小题 3】依次填入原文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 A B C D 【小题 4】简要分析引用诗句描写江南雪景

28、的好处。( 4分) 答案:【小题 1】芦花可 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三点即可) 【小题 2】像一幅水墨画,( 1分)因为画面以黑白为主( 1分), “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的几不成默的背景 ”构成了主色调,以 “一味红黄 ”、 “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略作点染,(举例 1分)没有油画那种浓重的颜色。( 1分) 【小题 3】 C 【小题 4】避实就虚,巧妙地借用诗歌原有的意境;品评诗句中,显出了江南雪景的情趣;翻新了诗歌原有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新空间; 雅致,富有文

29、化气息(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以及文中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依据原文理解。本处 “生气 ”意思是指活力;生命力;生机。联系上文内容归纳,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了解水墨画和油画的区别,水墨画黑白为主,黑白分明;油画是重色彩,强调色彩变化。本段中说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还

30、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所以应是水墨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结合诗句内容和横线后的句子解答本题。四处横线后内容所写时间为日暮、雪夜、雪夜更深、第二天的早晨,再依据诗句内容, 是写天晚欲雪, 是写微雪, 是写犬吠,风雪夜归人, 写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可选出答案: C。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的好处。解答本题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诗句,二是回答引用的作用。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将冬天的意境推到一个新的

31、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突出了冬景一个可爱、生机、悠闲、诗意的情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共 16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32、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 溯 流光溯:顺流而下 B苏子愀然,正襟 危 坐危:端正 C 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D哀吾生之 须臾 须臾:形容生命之短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凌万顷之茫 然 何为其 然 也 B羡长江

33、 之 无穷不知日 之 入 C顺流 而 东也耳得之 而 为声 D游 于 赤壁之下学 于 余 【小题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固一世之雄也 B渺渺兮予怀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 4】下列叙述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客人谈到曹操击败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B作者由月而思美人,借美人而抒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文赋,文中借用了汉

34、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小题 5】第一段中写箫声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箫声?请作简要分析。( 3) 【小题 6】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5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分)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A 【小题 5】渲染了凄惨悲凉的氛围。( 1分)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先直接描写箫声和余音,再表现箫声的感人力量;( 2分) 运用比喻手法, 夸张, 想像。(后三个点任答两点 2分) 【小题 6】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 侣,以麋鹿为朋友。 (

35、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小题 1】 试题分析: A溯:逆水而上。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和词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的样子;这样。 B取独。 C表修饰;表顺接。 D在;向。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依据语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判断句 B主谓倒装句 C宾语前置句 D状语后置句。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 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

36、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 A“赞扬曹操 ”错,意在抒发人生无常之感慨。结合下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渲染了凄惨悲凉的氛围。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先 直接描写箫声和余音,再表现箫声的感人力量; 运用比喻手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夸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想像,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7、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 渔樵、侣、友,状语后置句; 骤、遗响、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参考译文】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 “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

38、,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 “为什么会这样? ”客人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 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

39、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共 12分)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 之 涯 ,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 “丰乐 ”,自为记,以 见 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 “醒心 ”,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 即 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 滋 ,旷野之无穷,草树 众 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 其可谓善取

40、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 殁 数百年,而 始 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 其 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 以 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 涯 涯:水边 B以 见 其名之意见:

41、表现,说明 C则必 即 丰乐以饮即:到 D群山相环,云烟之相 滋 滋:滋扰 【小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韩子殁数百年,而 始 有之望西山, 始 指异之 B草树 众 而泉石嘉今之 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其 可不喜且幸欤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 皆出于此乎 D又得 以 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 贻之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 “醒心 ”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 “醒 ”贯串全篇。 B文章第二段描写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

42、水间的乐趣。 C作者指出欧阳修 “醉 ”只是表象, “醒 ”方是实质, “乐 ”则是体现,而这种 “乐 ”就在于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 “洒然而醒 ”,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小题 4】用 “/”给下列语句断句。( 2分)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小题 5】翻译文中的划线语句。( 4分)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后百千年

43、/有慕公之为人 /而览公之迹 /思欲见之 /有不可及之叹 /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小题 5】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他更擅长的了! 【小题 1】 试题分析: D滋:滋生。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和词性。例如: “何故使吾水滋? ”滋: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才; B多,一般; C难道,大概; D凭借,用来。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依据语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由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并非欧阳修

44、之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原文为: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 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善、名、见、其实,状语后置句。

45、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附【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 “丰乐亭 ”,自己写了一篇 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 “醒心亭 ”,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 “醒心亭 ”,这是取自

46、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 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 修的难得。所以凡

47、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34-35题(共 5分)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 , 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 , 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 叶燮( 1627-1703),清代诗论家。 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小题 1】 “客心如水水如愁 ”是如何表现 “愁 ”的?( 2分) 【小题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2分) 答 案:【小题 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小题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解答本题的思路: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对表达效果或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