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1922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这部号称投资上亿元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 瑕不掩瑜 ,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B “玖月奇迹 ”将新颖独特的双排键表演与各种风格的跨界演唱完美融合,开创了舞台上的全新表演模式,在中国乐坛上 革故鼎新 。 C雅安大地震发生后,救援队员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原本瓦房 鳞次栉比 的胡同,在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被困群众。 D钓鱼岛事件还没有平息,菲律宾又开枪射杀我台湾渔民,面对这些 石破天惊 的事件,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答案: C 试

2、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A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此处语意表达相反。 B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 “独树一帜 ”。 C鳞次栉比:比喻像鱼鳞和梳齿那 样整齐地排列着,这里用来形容瓦房多而密集且分布有序,正确。 D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具有褒扬的感情色彩。此处用错对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3、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却显得有些拘谨,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 面目全非 。 B这个贫困县的领导们分坐几辆豪华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 洋洋洒洒 ,好不气派。 C然而,特别让人不解的是,许多贪官总会在庭审中宣判时高墙内枪口下,才表 现出一幅悔恨不已声泪俱下 痛心疾首 的样子。难道,他们在贪污受贿腐败之初,就不知道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不起父老乡亲? D新 “国八条 ”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 顺藤摸瓜 ,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

4、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A“面目全非 ”意为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C“痛心疾首 ”非痛心之意。 D“顺藤摸瓜 ”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因为公投,克里米亚 瞬间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而 1981年出生的克里米亚总检察长纳塔莉娅 波克洛恩斯卡娅更

5、是一夜之间爆红全球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 “网络大红人 ”。 B当地时间 3月 19日下午,湖南的收藏家群体自从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联合洽购 “皿方 ”,佳士得就与 “皿方 ”当前所有者沟通后达成拍卖前的成功洽购。 C财政部门切蛋糕,凭什么标准?依据什么科学数据?在一些地方政府中,财政拨款并没有一个系统的量化标准,很多时候都靠领导个人的主观判断为评断的标准依据。 D申银万国等多家券商纷纷发表报告称,随着人民币阶段性贬值持续及人民币长 期升值预期显著削弱,短时间内市场流动性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边际收紧。 答案: A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

6、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 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B介词 “自从 ”提到主语之前。 C句式杂糅: “很多时候都靠领导个人的主观判断为评断的标准依据。 ”D缺宾语:出现缺宾语,在边际收紧后加 “的现象或状况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7、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 ”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 ,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 ,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 “软实力 ”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答案: D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

8、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A项句式杂糅, 应为 “有 危险 ”或 “会遭到破坏 ”; B重复赘余,去掉 “突然 ”。 C项成分残缺。 “培养 ”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 的习惯

9、。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 , ,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节选自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 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 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可结合语段句子,就 6个小句子,逐一分析,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 先总结说中国圣人入世又出世 引出中国

10、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又推导出未来哲学也可能既入世又出世。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 孩子的力量 列夫 托尔斯泰 (俄 ) “打死他 ! 枪毙他 ! 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 ! 打死他 ! 割断凶手的喉咙 打死他 ! 打死他 !”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是他们的天下。

11、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 ”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 ”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 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 !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 ”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 !爸爸! ”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 “爸爸 !他们要把你怎么样 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 !” 孩子旁边的

12、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 !”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 ”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 !放我到爸爸那儿去 !”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 ”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 ”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 ”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 “打死他 ! 吊死他 !枪毙坏蛋! ”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 ”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

13、样? ”孩 子问。 “你这么办。 ”父亲说。 “什么? ” “你认识卡秋莎吗? ” “那个邻居阿姨吗 怎么不认识。 ”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 我就来。 ” “你不去,我也不去。 ”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 “他们会打你的。 ”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 ”他说, “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 ”他指指男孩, “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 会走了。到那时 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14、”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 “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 “你呢 ”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 “你一定来吗 ”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 “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 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 “我说,把他放了吧。 ” “上帝保佑, ”又一个人说, “放了他。 ” “放

15、了他,放了他! ”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 “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 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 “同一个神灵 ”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 “脸色越发阴沉了 ”

16、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 “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 ”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E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小题 2】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6分 ) 【小题 4】 “孩子 ”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8分 ) 答案:【小题 1】选 E得 3分,选 C得 2分,选 D得 1分。 【小题 2】 表现了人们亢奋情绪和

17、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 为下文警察的出场做铺垫; 与结尾处人们表现出的宽容善良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 4点得 6分,答出 3点得 4分,答出 2点得 3分,答出 1点得 1分 ) 【小题 3】 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 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 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每点 2分,共 6分 ) 【小题 4】 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

18、恨,回归友善纯真。 从形象塑造上看:孩子的出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却是真实的再现。 从结构安排上 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观点 3分,能结合文本探究、理由充分 3分,探究思路清晰 2分,共 8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错; B项 “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错; D项 “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 ”不当。

19、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 A、点题; 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 写的对象; C、设置悬念; D、增强艺术吸引力; 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F、与下文形成呼应; H、为下文作铺垫; 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段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本题可据此围绕文本分析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要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侧面叙写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从文中 “有

20、什么办法呢 !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 这样了。 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听我说, 他说, 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 他指指男孩, 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 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等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

21、层级 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概括,注意从不同方面要围绕不同方面做一解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课内翻译:(共 10分) ( 1)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5 分) ( 2)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 5分) 答案:( 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缺失,将从哪

22、里取得土地呢 ( 2)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 把守函谷关,不要使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 “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吗 ”沛公沉默不语。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 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1)句式、第一个 “封 ”、 肆,句式 2分,共 5分

23、;( 2)距、内、当,各 1分,句义 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9分)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 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24、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 告 之? ”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夫

25、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 列女传 ) 【小题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乃 去 舍市傍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 化 化:教化 C宁能 衣 其夫子衣:穿衣 D彼姝者子,何以 告 之告:禀告 【小题 2】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分) ( ) A今子不察 /于礼而责 /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 /留其妇 B今子不察于礼 /而责礼于人 /不亦远乎 /孟子谢 /遂留其妇 C今子不察 /于礼而责 /礼于人不

26、亦远乎 /孟子谢 /遂留其妇 D今子不察于礼而责 /礼于人 /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 /留其妇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诗云: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此之谓也。( 5分)( 2)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

27、安宁,动则远害。( 5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1)诗经上说 “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2)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乎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 【小题 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

28、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 答案:的正确与否。 C项,衣:使 有衣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 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9、。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孟母认为 “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 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

30、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1)姝、何以、此之谓句式各 1分,句义 2分;( 2)广、是以、动各 1分,句义 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 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

31、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 “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 “(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 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 “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

32、怎么样了? ”孟子回答说: “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 “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 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

33、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 “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 ”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 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 “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大概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 “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

34、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 差得太远了吗! ”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赏析: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人林小径罕见人影,翠绿的藤萝深处,只有两三声鸟鸣。早晨的霜气重重地袭来,即使穿着驼裘大衣都感到冷意,但是我的心情却轻快得和马蹄一样

35、。十里青山,一溪流水,仿佛都和我产生共鸣一样,显得那么赏心悦目、生动多情。 【小题 1】词的题目为 “早行 ”,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 “早 ”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 “啼鸟两三声 ”,使用了什么手法?( 5分) 【小题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6分) 答案:【小题 1】诗人用 “霁霞 ”“晓月 ”“残星 ”、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3 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 分) 【小题 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2分)通过 “心共马蹄轻 ”直接写心境的轻快的愉悦,( 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

36、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 “早 ”: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啼鸟两三声 ”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赏析下片,浓霜还在闪着寒光,天气还很冷。这是一个寒冷的孤寂的冬天的早晨。但是作者一想到要回家了,心情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作

37、者一样,洋溢回家的无限喜悦之情。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 1)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 2)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 4)故虽有名马, 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 6) 倘徊欢 u ,往来翕忽。 (柳宗元小

38、石潭记) (7)海日生残夜, 。 (次北固山下) (8) ,心远地自偏。 (饮 酒 ) ( 9) ,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10)金樽清酒斗十千, 。 (行路难(其一) 答案: )无案牍之劳形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则素湍绿潭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陟罚臧否 (6)m尔远逝 ( 7)江春入旧年 ( 8)问君何能尔 ( 9)轮台东门送君去( 10)玉盘珍羞直万钱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 侧重 “识记 ”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

39、写,记 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 “案牍 ”、 “素湍 ”、 “槽枥 ”、“ 陟 ”等。每句 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作文( 60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 ”,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

40、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以 “牵动内心的声音 ”为话题,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参考例文: 故乡的唤鸭声 或许你陶醉于细雨落泥板那份声音的婉转与惆怅; 或许你迷恋于秋风扫落叶那份声音的霸气与彻底; 或许你赏心于微浪拍古船那份声音的厚重与底蕴 ; 但是,我却最爱故乡的唤鸭声,最爱那份淳朴的旋律与回忆 我是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长大的,门前门后都是碧波荡漾的荷花塘。家家户户都响起了唤鸭声,唤鸭进笼。每在晚饭之前,奶奶往门口一站,对着鸭儿的天堂 “咯咯,咯咯 ” 地唤起鸭子。这呼唤声,高低起伏,没有文字的修饰,舌头不停地在口腔翻动,幻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那

41、声音不似秦腔粗犷豪放,而似黄梅调婉转悠扬。而此时鸭儿却如同听了魔咒一般,再清澈的水,再肥嫩的鱼虾,也阻挡不了它们 “回家 ”的脚步。有时,我会调皮地过去拽它们的毛,想逮住它们,但它们机灵地四处逃散。此 时,奶奶便要我进屋,然后 “咯咯,咯咯 ”地唤起鸭子,鸭儿们就又乖乖地回来了。我再出去时,奶奶已经逮住一只雪白的鸭,我抚摸着它那细软的额头,柔顺的绒毛。依稀记得袅袅炊烟下奶奶如银丝的鬓发。 然而家家户户一同唤鸭就不一样了。吃罢晚饭,平日寂静秀美的村庄一下响起了各家的唤鸭声,音调高低不同,此起彼伏。有尖细刺耳的嗓门,也有不紧不慢、舒缓的音色。东边的刚落,西边却又响起。有的拖着长音,余音袅袅,似与另

42、一头的人打招呼。各种各样的唤鸭声在河畔、苇叶、家家户户传来传去。回音夹杂在一起,你却感受不到繁冗与喧闹。搬一把摇椅,靠 在门口。晚风吹拂苇叶,波浪轻拍古船。闭上眼睛,聆听世界,我只想把时间和空间定格在那里,定格在这生我养我的美丽故乡。 漫长的学业让我离故乡越来越远。外面响起了知鸟的鸣叫,又是一年暑假来临。爷爷打来电话,问我回不回来,我分明听到爷爷渴盼的语气,但爸爸妈妈却让我留下来学习。突然,电话那头传来那无比熟悉的音律,勾起了我那童年最纯真的记忆:荷花塘、古船、鸭儿们,还有那垂老的奶奶。电话那头奶奶的呼唤,令我幡然醒悟。我就像一只在水塘里嬉戏而忘记回家的鸭儿 不要再迷恋清澈的水和肥嫩的鱼虾,不

43、要让唤鸭人为你而着急。我应该回 家了。 于是,我踏上了归乡的列车。傍晚,点点斜阳,洒下余晖,将寂静的山村映照得温暖而又敞亮。荷塘旁,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和着一阵阵唤鸭声,绘成一幅最牵动人心的画面。 文章以 “故乡的唤鸭声 ”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拟题巧妙。文章主体部分对唤鸭声的描写生动细致。文章叙事简洁,抒情含蓄深沉。结尾的描写既呼应前文,又巧妙点题,深化主题,含蓄隽永。 试题分析: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 “真正牵动 内心深处的 ”声音相关就行,从正、 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 1、 捕捉材料中信

44、息(关键词)的限制:今天、声音、一种、牵动你内心深处的、你审题的关键词是 “真正牵动 内心深处的声音 ”, “声音 ”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 “牵动 ”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 “牵动你内心深处 ”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 “声音 ”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情。 2、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 如将艺术作品 (一幅画、一首诗等 )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

45、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 “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 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 “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琵琶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的洞箫声等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 3、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 “声音 ”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