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3193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又至重阳节,敬老院再度受到社会的关注,有些老人一天有好几拨 “接待任务 ”,一天要被洗好几次脚,这让他们 。重阳前后 “突击敬老 ”,一哄而上之后的一哄而散,带给老人的心理 可想而知。关爱老人,需要节日前后的参与,更需要 的用心坚持。 A不胜其烦落差细水长流 B不厌其烦落差滴水穿石 C不胜其烦失落细水长流 D不厌其烦失落滴水穿石 答案: A 试题分析:不厌其烦:不嫌麻烦。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让人受不了。由句中 接待任务 可以推测老人很厌烦,故应选

2、不胜其烦。第二个空应该填一个名词,故应选落差。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现在也多指爱情或友情长长久久。有些词语之间由于字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因此要注意细微区别。如 “一挥而就 ”与 “一蹴而就 ”; “骇人听闻 ”与 “耸人听闻 ”;“不以为然 ”与 “不以为意 ”; “不足为训 ”与 “不足为戒 ”; “不胫而走 ”与 “不翼而飞 ”;“不可理 喻 ”与 “不可思议 ”等。这类题应注意不同语素区别;注意感情色彩不同;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西塘与乌镇无非是环水之中,粉墙黛瓦、小桥石驳。 ,可惜这座书卷气十足的江南古镇,能树起大旗、成为撑得起门面的大家的,寥若晨星。 南浔以其 “簪缨世第,蓬荜名儒,相尚藏书,辉炳邑谋 ”的风采雄称 “天下第一镇 ”,可谓实至名归。 除了碧水环绕、小桥流水的水乡特色,这里豪宅巨厦、富甲天下,是出 “沈万三 ”的地方。 相比之下,南浔还有点内涵。 清代三百年中,南浔出学者四百五十人,著作一千二百种,实乃壮观。 南浔一为丝,一为书,湖丝与茅台酒在 1915年巴拿马同获金奖,世人称南浔为 “诗丝书之乡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4、:首先看清题干,其次看前后的衔接内容。前句以 “西塘与乌镇 ”为主,尾句 “可惜 ”有转折意。而选项中内容都围绕 “南浔 ”。所以首先选出 ,点出 “南浔 ”,然后为了照应前句的 “无非是环水之中,粉墙黛瓦、小桥石驳 ”,接下来选 ;再点明 “南浔 ”有其他特色,选 ;而 句中, “一为丝,一为书 ”,先写 “湖丝 ”再写 “书 ”,应和 句中的 “著作一千二百种 ”,所以选 ,最后总说 “南浔 ”实至名归。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加横线的词语全部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日前 光顾 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本人

5、写作才能 超群绝伦,如能 加盟贵社,定当 鼎力工作。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 意向,请与我 洽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右边误人青春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3 分) A发言时不应该盛气凌人,居高临下。 B很多人的大好年华,被冗长的发言、无聊的会议给磨蚀掉。 C发言者应照顾听众差异,确定合适的发言内容。 D听众应展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即便年纪已大,也要给年轻人做好表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6、1、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 “要素 ”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 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 “要素 ”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 “要素 ”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2、看画中的语言文字。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看清漫画标题。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 “

7、眼睛 ”;而这个 “画眼 ”,常常暗示了画旨;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 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 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其他几个答题要点: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本题中,众人围坐桌前,可见是在开会,后面还挂着时钟,代表时间很长。从而可以总结冗长会议消耗人的大好年华、贻误人的青春的寓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

8、有关名著的说明, 不正确的两项 是 ( 5分) A红楼梦中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中 “投鼠忌器 ”一语指的是因为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如果追究五儿恐怕连累芳官,所以宝玉承揽了所有的责任。 B边城中,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但是两个人的兄弟情谊和天保的死阻碍了翠翠和傩送的爱。爷爷不想让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他的反复试探反而弄巧成拙,顺顺和傩送对他心生不满。 C泰戈尔的诗哲理性很强,这些哲理诗大都在吟咏自然景物时,阐发一种或者更多哲理。如第 48首诗 “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就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 D老人与海的情节虽然主要围绕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捕鱼以及与鲨鱼的搏斗,但并不显单调:他的

9、捕鱼、斗鱼过程是多姿多彩、引人入胜的,他的内心感受通过不断变化的景物描写不露痕迹地表现出 来。 E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却又脆弱且驯服无知。她的脆弱是由爱情所致,她的驯服与无知完全是自我性格发展的结果,她的形象是当时欧洲女性的典型。 答案: A E 试题分析: A项, “投鼠忌器 ”指的是怕查到赵姨娘而伤害探春。 E项,她的驯服与无知还受到欧洲封建道德、封建宗法制的束缚。名著选择题一般是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误区主要有时间地点错位、事件张冠李戴、因果关系、先后关系等等,错的点往往很小,读名著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过什么事。 考点:名著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

10、要内 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至少还有记忆 刘瑜 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 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 5年,尼克松也下台了 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 “战败 ”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 这个故事的主 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尼克松 30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

11、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 “耿耿于怀 ”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 “井底 ”的他扔 “石头 ”。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 “宽容 ”,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不忘记、不原谅 ”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 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 X档案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

12、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 “文化工业 ”。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 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 们的集体记忆呢? “三年自然灾害 ”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 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

13、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 ”;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 “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 ”。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意图。也许,历史的

14、妙处正在于此: 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选自民主的细节,有删改) 【小题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小题 2】作者认为 “不忘记, 不原谅 ”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 6分) 【小题 3】 “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 6分) 答案:【小题 1】首先,通过弗罗斯特话剧,引出 “不忘记、不原谅 ”的话题。其次,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 “不忘记、不原谅 ”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怯懦、不作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守护集体记忆的原因及后果。最后,补充弗罗斯特此类作品的时代意图,强化观点。

15、(每点 2分) 【小题 2】权力的封锁;文化产业的怯懦和不作为;社会公众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缺少回忆的冲动。(每点 2分) 【小题 3】 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重要的警示、警诫意义。 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样体现在对待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里。 提醒人们对历史 “不忘记、不原谅 ”,增强反思意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现在和未来的黑暗。(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考核 “归纳、概括 ”,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 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 考点

16、: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该类题方法上首先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所以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其次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最后从作者的评价入手:要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 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多角度、层面发掘文本(审准题干要求、选准角度,立足文本内容);探讨背景及

17、意图(知人论世)。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蝉声 郭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 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

18、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 ,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 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

19、。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 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 ,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 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 “青纱帐 ”,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

20、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 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 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

21、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 些守信用的花朵 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着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 1968年写于台湾) 【小题 1】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 【小题 2】第七段的画线语句描写了夏日正午蝉的鸣叫,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6分) 【小题 3】 “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 ”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4分) 【小题

22、 4】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与蝉声相关的人事,请探究 “蝉声 ”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6分) 答案:【小题 1】点题(或 “照应题目 ”)( 1分),奠定了全文的热烈、深情的感情基调( 2分),给读者以悠远的时间感,引出下文对儿时听蝉的描写( 1分)。 【小题 2】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将小鸡、小猫、小花狗的沉默与蝉的鸣叫形成对比,反衬蝉的热切;整散句结合,富有音韵美。(每点 2分) 【小题 3】蝉声中包含了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教我们学会恬淡、勤恳和拙 朴地生活,教我们拥有活得爽快、死得坚强的生活态度。(一点 1分,两点2分,三点 4分。) 【小题 4】

23、 对蝉的喜爱与赞美。 赞美勤恳、质朴的农人和淳朴的民风。 对民族性格中的恬淡安乐与坚强抗争的颂扬。 隐含着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思念。(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直接说明 “探究 ”,并且提示要联系 “相关的人事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蝉声 ”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材料概括分析题( 15分)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

24、到别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 “钱塘苏小 是乡亲 ”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 “乡亲 ”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

25、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 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

26、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小题 1】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 括。( 4分) 【小题 2】 “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5分) 【小题 3】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到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 6分) 答案:【小题 1】从空间角度,新环境可以产生美。从时间角度,如果推远一点看,从嫌恶的事情中也

27、能发现美。(每点各 2分) 【小题 2】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 2分),“已失去 它的原来的辣性 ”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缚,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 2分),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 1分)。 【小题 3】反对乡下人的这种行为。( 2分)曹操的扮演者表演惟妙惟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不是生活现实( 2分)。而这个乡下人 “义愤填胸 ”提刀杀之,则是误将艺术当作人生实际,没有能在美的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2分)。 【小题 1】 试题:本题考核范围是 “前两段 ”,

28、考核内容是 “距离与审美的关系 ”,这类考核“归纳、概 括 ”题,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对其 “言外之意 ”的把握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双关义。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9、。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类题型必须立足文本,抓住关键,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陈亮 臣窃 惟 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 ,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 也!天地之正气,郁遏 而 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

30、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 以 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 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 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 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 沈 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 任,宽其文法, 听 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

31、以甲辰败 于 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 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 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 启 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 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 今 乃 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 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 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 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 【小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32、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惟:想,认为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沈:通 “沉 ”,沉着 C听其废置听:使 听从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启:开导 【小题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小题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 3分) (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 3分) (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 3分) 【小题 4】请

33、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 4分) 答案:【小题 1】 C (应为 “听任 ”) 【小题 2】 C(应为 “在 ”) 【小题 3】( 1)等到秦桧提出与金 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被排斥)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懈怠了!(一个分句 1分, “沮 ”可译为阻挠、阻止, “斥 ”译出被动意思, “惰 ”可译为懈怠、涣散、一落千丈等。) ( 2)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 “以 ”、 “于是 ”及 “一 ”各 1分) ( 3)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 “

34、诚 ”、判断句及 “苟安以玩岁月 ”各 1分) 【小题 4】布置军备,任用贤人,远离小人,抓住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点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听:应为 “听任 ”。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 “字典式 ”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卷分析: C项, “于 ”,解释为 “在 ”。 “于 ”,在

35、词性上有介词、动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经常考核介词。 “于 ”与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一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如:身直为闺 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从 ”“由 ”“自 ”等。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至 ”“到 ”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

36、窃符救赵)二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 “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到 时 ”“至 ”,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 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 补语。可译为 “以 ”“把 ”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

37、书 盘庚下)。四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五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 语。可译为 “给 ”,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 内篇 杂下)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38、“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对 ”“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八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跟 ”“同 ”“与 ”等。例:六年春,齐伐宋 ,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 司马迁史记 齐太公世家)。九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跟 ”“与 ”等。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十引进比

39、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十一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 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十二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 ”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 “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 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

40、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 “因、何、若、之 ”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 “焉 ”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 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 “何以 ”“孰与 ”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卷分析:文言翻译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只能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一:留。留下古今相同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时间等),如“秦桧 ”“神宗皇帝 ”。方法二:补。补出省

41、略、隐含的内容。 “死南方 ”应为 “死于南方 ”。方法三:删。删除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方法四:调。调换倒装句式,语序要调整。方法五:换。单音 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古今异义要换成现代汉语。方法六:顺。直译不通的要贯通,意译流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该类题考核内容筛选与概括。它包括重要观点、关键词语、原因结果、道理寓意等等,记叙性选文的细节、人物形象、事件内涵概括也可作为考查内容。主要形式有: 1、筛选能够体现文本某方面内容的关键词。 2、提炼文本的重要观点,常常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概括文本议论或叙事的原因结果、道理寓意等等。

42、在方法上: 1疏通文言文段,读懂文章大意。这是答好所有文言筛选概括题目的基础。 2、筛选关键词语,提炼观点,要重点研究文段的议论文字,还要弄清楚题目要求:是作者本人的 ,还是文中人物的 是关于文艺理论的,还是关于人生认识的? 3、概括文本的道理寓意,要抓住文章的议论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能要就整个文段来概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10分) 足下又云: “汉与功臣不薄。 ”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 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

43、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小题 1】用斜线 “/”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处)( 4分) 适 万 乘 之 虏 遭 时 不 遇 至 于 伏 剑 不 顾 流 离 辛 苦 几 死 朔 北 之 野。 【小题 2】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 “萧、樊囚絷 ”、 “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 ”中的“萧 ”、 “樊 ”和 “陵 ”分别指( 3分) A萧何樊於期李陵 B萧统樊哙 司马迁 C萧统樊於期司马迁 D萧何樊哙 李陵 【小题 3】为驳斥 “汉与功臣不薄 ”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

44、概括。( 3分) 答案:【小题 1】适万乘之虏 /遭时不遇 /至于伏剑不顾 /流离辛苦 /几死朔北之野 【小题 2】 D 【小题 3】汉朝功臣受迫害的一些例子,苏武本人回汉朝后并未受到重赏,迫害功臣的朝臣反受重用。(每点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要依循规律。其一语气词必然放于句后,其二发语词必然放于句首,其三固定句式必然不能分开,其四名词、代词在句中不是主语便是宾语,其五文言文的排偶句式, 其六顶真修辞。操作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先易后难。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必须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文学文化常识复习,

45、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民国的重要作家,重要典籍和流派并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小题 3】 试题分析:由于试题具有 “古人评论性文章或其中一部分 ”选材特点,我们要根据议论文段落层次特点(一般观点 具体阐释 总结)去解题。我们在做全段思想观点题时,要从文段的首尾找,解答具体分析、要素题时要努力从段中找答案:。 当然,还要注意试题是用 “文中语句 ”解答,还是用自己语句解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小题 1】请比较分析一二

46、句中的 “泉声 ”和 “鸡鸣 ”的作用。( 3分) 【小题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 答案:【小题 1】 “泉声 ”和 “鸡鸣 ”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1分) “泉声 ”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 “鸡鸣 ”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2分) 【小题 2】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1分) “莫嗔 ”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 “却喜 ”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 2分) 【小题 3】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 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

47、,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 3分)(如答 “先写环境,后写人事 ”,言之成理也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首句 “板桥人渡泉声 ”,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 “山 ”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 “板桥 ”与 “泉声 ”,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 “人渡泉声 ”,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 “泉声 ”的 “声 ”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 “过 ”字。 “人渡 ”的 “人 ”,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

48、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 那种心旷神怡之情。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 “茅檐日午鸡鸣 ”,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 “山农家 ”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