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1940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 XX、大 v、奇葩 ”等十条网友们 的流行语入围 “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 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 ,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A家喻户晓相沿成俗传播 B耳熟能详约定俗成蹿红 C口授心传习以为常传扬 D通俗易懂

2、司空见惯蹿升 答案: B 试题分析: “耳熟能详 ”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 “家喻户晓 ”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说,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 “口授心传 ”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的。 “通俗易懂 ”指不用解释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 ,如 “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 XX 、大 V、奇葩 ”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的。 “约定俗成 ”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

3、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相沿成俗 ”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形成风俗习惯。 “习以为常 ”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 ”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蹿红 ”指迅速走红、很快受欢迎。 “传播 ”指广泛散布。 “传扬 ”指事情、名声等传播。 “蹿升 ”指急速上升。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 。 。 。 ?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4、但是实含有至理 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衔接密切, 承题干首句 启下; 是对 “至理 ”的阐释。其中 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 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 句中提到 “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 句紧承设问; 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

5、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 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 “双十一 ”,淘宝 24小时便创造出 35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 “双十一 ”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 12月 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 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 “汉字听写大会 ”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有歧义; B项成分残缺,

6、应改为 “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 C项句式 杂糅,应改为 “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 ”或 “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 “人品即画品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 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 “不得要领 ”。 “人品 ”和 “画品 ”,分开来说或

7、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 ”是 “做人 ”的结果,“画品 ”是 “作画 ”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 “人品即画品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 “贼好 ”,可人 “不咋地 ”。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 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 “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

8、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 “流行语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 ”,应怎么做人 做什么人 为什么做人 做了怎么样 做不了又 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 “官僚奸商 ”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

9、众不齿。 “浮躁 ”的社会, “做人 ”的标准也许随之 “浮动 ”。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 “学术 ”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 “做人 ”,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 “人品即画品 ”便仅仅 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 “人品即画品 ”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

10、术价值如何 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 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 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 ,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人品即画品 ”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 “人品即画品 ”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

11、,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 2013年 8月 11日 12版) 【小题 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 “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 不得要领 ”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把 “人品即画品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 “流行语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

12、职权谋取 “学术 ”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 “人品即画品 ”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 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 “人品 ”和 “画品 ”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

13、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 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 “浮躁 ”的社会, “做人 ”的标准也随之 “浮动 ”,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 “画品 ”也很难保证。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 “人品即画品 ”,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 “人品即画品 ”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 “画品 ”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

14、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 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 “俗不可耐 ”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 “某长者 ”的话就很好地割裂了“人品 ”和 “画品 ”。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 “人品即画品 ”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 “ 千万别当真 ”,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并非依据。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15、; 4以偏概全; 5张冠李戴; 6因果颠倒 ; 7误划类别; 8无中生有; 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 ”;而且“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这句话是作者一个戏谑的说法,批评了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的现象。 考点: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 “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是无

16、中生有。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 1)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 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 ”屠杀 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 2)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17、,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 3)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 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 100余种 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 4)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 ,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

18、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 5) 1988年 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 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 “统一联盟 ”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 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 ”。 (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 三不 不 三不 ,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 (

19、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 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 “胡秋原旋风 ”,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 9月 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 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 “法办 ”胡秋原。 ( 9)面对台岛当局的 “法

20、办 ”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 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 10月 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 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 (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

21、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 ( 11) 1990年 5月 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 80寿辰演讲会,时年 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 ” 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胡秋原( 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 100多种 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 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

22、并颁发奖状。 2004年 5月 4日, 94岁的胡秋原荣获 “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 胡秋原深受顾炎武 “明道教世 ”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 “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 (谢远笋胡秋原 大家精要)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 铺垫。 B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23、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 1988年 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 “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小题 2】胡秋原认为两岸 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胡秋原身

24、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选 E给 3分,选 D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A、 B不给分。 【小题 2】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或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 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 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每点 2分) 【小题 3】 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担任荣誉主席。 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

25、主张,影响很大。(每点 2分) 【小题 4】 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和 “开除党籍 ”“法办 ”等威胁; 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 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 族未来,清醒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每点 2分,必须有概括,没有概括酌情扣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 ”分析不当,应为 “突出了他为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精神 ”。 B强加因果,前后是并列关系。 C应是 “台湾高层人士 ”。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

26、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找到能表现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信息,归纳概括。 “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 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 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 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由这些信息中考生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从

27、全文筛选出胡秋原为两岸统一做的事,可筛选出如下信息: “1988年 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 “9月 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 两岸破冰第一 ”“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 胡秋原旋风 ”考生逐一概括,可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优秀品质的概括,考生可首先从文本中筛选出人物的言行,然后分类归纳概括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胡秋原视统一为己任,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两岸统一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他

28、为两岸统一不停奔走,惹怒了李登辉也不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些都可 以概括出胡秋原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 形势 ,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 以前 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

29、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 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 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巡抚怒曰: “汝敢逆旨耶? ”对曰: “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 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 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今

30、请宽三月限,当 部居 别白,分牒以报。 ”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 次第 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 。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 循吏二,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滦河 形势 ,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B 以前 在平山发粟事。以前

31、:从前,以往。 C当 部居 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D 次第 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小题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 /华以无牒不与 /卫怒蜚语上闻 /世宗召见 /责以沽名干誉 /对曰 /臣竭力为国 /近沽名 /实心为民 /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 /华以无牒不与卫 /怒蜚语上闻世宗 /召见 /责以沽名干誉 /对曰 /臣竭力为国近沽名 /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 /华以无牒不与卫 /怒蜚语上闻 /世宗召见 /责以沽名干誉 /对曰 /臣竭力为国近沽名 /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

32、苏 /华以无牒不与 /卫怒 /蜚语上闻 /世宗召见 /责以沽名干誉 /对曰 /臣竭力为国 /近沽名 /实心为民 /近干誉 /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 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

33、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5分) (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5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10分) (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 (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 【小

34、题 1】 试题分析: B 项的 “以前 ”的意思是 “因为之前 ”。 文言文中一 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

35、结构(如 “是以 ”、 “以故 ”等),找对称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 ”这一说法曲解文意。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 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36、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追比 ”,追查捉拿; “虚日 ”,空嫌的日子; “固 ”,坚持。 “顾名思义 ”,认真考虑旨意要求; “徒 ”,只是; “是 ”,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文参考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 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

37、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 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先后又开垦三百余顷天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

38、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 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 “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 ”童华回答说: “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

39、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 ”巡抚听从了 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诽谤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 “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 ”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

40、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 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 长是、系行舟。 【注】 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漫:空,徒劳。 【小题 1】 “燕辞归、客尚淹留 ”这一句主要运

41、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5分) 【小题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 人的 “愁 ”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6分) 答案:【小题 1】对比。( 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 1 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 分)(也可以答 “反衬 ”) 【小题 2】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手法,解答时可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燕辞归 ”与 “客尚淹留 ”,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表达出羁身异乡的失意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

42、析: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何处合成愁 客尚淹留 ”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 “花空烟水流 ”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 达 根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语段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6 分) 审视自然和社会,

43、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 “严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守; ;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答案:示例: “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是凤凰在清贫中的坚守;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是古圣先贤对高洁的坚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也涉及连贯。根据语境分析,从所给文段上下文来看,空格两处分别以自然和社会的事物为对象,有诗文方面的引句,前一句是 “在 中的坚守 ”,后一句是 “对 的坚守 ”。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的文字是从哪五方面说明 “4G”优越性的?请简要概括(每点不

44、超过 6个字, 5分)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 3G与 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系统能够以 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 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 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 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 4G可以在没有 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 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答案:传输质量高 速度极快 价格合

45、理 计费方式灵活 易于覆盖(覆盖面广) ( 1点 1分,共 5分) 试题分析:所给文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话的要点是 “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 ”,可总结出传输质量高;第二句话的要点是 “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 ”;第三句话的要点是 “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价格相当 ”“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 ”第四句话的要点是覆盖面广。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

46、句是 “ , ”。 ( 3)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 , ”。 答案:( 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试题分析: “名篇 ”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名句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 如鼎、铛、砾、瞬、尊、酹。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47、A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西塞罗说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 “空闲 ”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

48、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 “空闲 ”一丝一毫,此正所谓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 “空闲 ”,不能做到 “坐忘 ”,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 “空闲 ”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 “空闲 ”,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 “雪盲症 ”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 “落点 ”。此时须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